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3805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岳麓版必修1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1894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原因

(1)根本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膨胀,逐渐形成对外扩张政策。

(2)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日本借机派兵入朝。

2.过程

(1)爆发:

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2)决战:

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展开决战。

3.结果: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

割地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通商

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设厂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2)干涉还辽:

在列强的干涉下,交还中国的辽东半岛,但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4.影响

(1)主观

①范围: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

②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政治:

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刺激了西方列强,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2)客观

①清王朝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军事改革。

②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深化拓展]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民族危机加深。

②直接原因:

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2)性质: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3)活动

①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势力遍及京津地区。

②阻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③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深化拓展] 关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理解:

①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带有局限性: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4)结果:

慈禧太后发布“剿匪谕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5)意义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

(1)根本原因:

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借口“助中国剿匪”。

(2)经过:

1900年,组成联军,由西摩尔率领从天津进犯北京。

[隐性点读] 教材P59引用了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一句话,这句言论说明了八国联军之所以没有将中国瓜分,主要在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斗争。

(3)结果:

1901年,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①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

②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

③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④惩办“首祸诸臣”等。

(4)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税收也被列强控制。

②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主题一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1.《马关条约》的巨大危害

(1)在领土方面:

它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在经济方面:

①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加重其负担,另一方面大借外债。

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有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②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腹地,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到了内地。

③在华投资设厂被正式写入条约文本,打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

(3)《马关条约》之后,使西方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斗争更加激烈、更加尖锐。

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争夺中,遭受更大的损害。

2.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材料 右幅漫画展现了“大清”那不堪一击、任人宰割的景象。

围着大饼的是手中握有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唯恐落于人后,大饼的主人则只有振臂疾呼,望饼兴叹。

甲午战争后中国赔偿的2亿两白银,相当于中国当时全国财政收入3年的总和,把当时中国的国家财富几乎都掏干了。

当甲午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

“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却是逐渐的革命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 中日甲午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

图解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东方侵略方式的变化

主题二 义和团运动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1.多角度认识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为主要目的的农民运动,可以看作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失败的背景下,由农民阶级发动的一场旧式的革命运动。

(2)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出自于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对外来侵略的义愤,表现出他们没有判别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之间关系的能力。

同时,中国的封建小农经济造就了农民阶级分散、落后、狭隘、自私、愚昧、迷信、保守的特性。

这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不具备任何先进性。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同时也表明农民阶级因为其固有的局限性既不可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可能成为自身的解放者。

2.《辛丑条约》的突出特点

(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

(2)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

(4)使中国长期陷入被动状态。

材料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

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据材料概括指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其活动?

答案 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评价: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却带有盲目、笼统排外的性质。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悲欢离合”

1.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认为:

“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

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

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

”这表明(  )

A.甲午战争的爆发按当时的国际法中国有一定责任

B.李鸿章对中日两国矛盾解决寄希望于国际势力

C.清政府对解决国际争端方式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D.清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预谋已经有所察觉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日虽竭力预备战守”可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已有了认识,但材料中未涉及如何解决双方矛盾的方式方法,从材料可以看出李鸿章错误地认为谁先开仗谁就理亏,得不出选项A、B、C三项。

2.一名学者针对其研究收集了以下资料:

①北洋舰队的有关文献记载;②明治维新后日本内政外交的档案;③李鸿章所著的《李文忠公全集》。

由此推断,该学者研究的对象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C

解析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李鸿章领导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故题干所指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3.有学者这样评述一场侵华战争时期的中国政局:

“上端成了一种专制魔王,既愚昧无知,又缺乏自信,下端成了无法管制的暴民。

很显然,如此组织结构不能仅凭纸面上的改革即渡过新世纪之难关。

”这场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列强侵华战争。

题干中的“新世纪之难关”是解题关键。

4.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失败”“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微历史:

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

“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

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这反映了义和团(  )

A.滥杀无辜百姓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D.维护传统社会

答案 C

解析 材料形象反映了义和团盲目排外走向极端。

C项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

为什么不让中国摆脱那些外国人,他们尽是在她的土地上捣乱。

如果他们都能回到老家去,中国这个国家将是中国人多么美好的地方啊!

既然我们并不准许中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我愿郑重声明:

让中国自己去决定,哪些人可以到他们那里去,那便是谢天谢地的事了。

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

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义和团是爱国者。

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

我祝愿他们成功。

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

我也是义和团。

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

——马克·吐温《我也是义和团》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中“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这句话?

(2)作者为什么要和“义和团站在一起”?

答案 

(1)西方列强不应侵略中国,表明作者是同情义和团的。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是一场正义斗争,值得人们同情、支持。

解析 第

(1)问,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

(2)问要结合第

(1)问来表明作者的态度和从中得到的认识。

基础巩固

1.观察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对比表

项目

参战舰艇(艘)

火炮(门)

兵力(人)

中方

10

191

2052

日方

12

272

3566

A.日方兵力处于相对优势

B.展示了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C.中国官兵以弱胜强,击溃日军

D.导致了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答案 A

解析 表中直接体现了中日双方兵力对比,可以看出日方处于优势。

但这并不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是中国的腐朽与落后,排除B。

C、D两项表述错误。

2.作为中国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C

解析 钓鱼岛是台湾附属岛屿之一,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通过《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的。

3.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结合选项提供的四个条约和题干提供的信息综合判断,可以判断文中的“议约”是指《辛丑条约》。

另“疾愚暴之无知”应是指义和团运动。

4.1895年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是下列哪组矛盾的结果(  )

A.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

D.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

答案 D

解析 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危害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于是俄国联合法国、德国,强迫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实际体现了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

5.“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

”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辛丑条约》规定:

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材料中的信息与此相对应。

能力提升

6.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后果(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解析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7.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

”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答案 C

解析 综合分析材料信息“砍下洋人头、把洋人赶、天下洋人杀尽了”可知,这些顺口溜把矛头指向了洋人,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8.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导致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无法有效统治

B.欧美、日本各国缺乏殖民统治经验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巨大力量

D.世界舆论强烈谴责对华“瓜分一事”

答案 C

解析 “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等说明瓦德西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A项不全面,B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辛丑条约》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反映的条约内容的异同。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进入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

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 

(1)同:

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异:

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

(2)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

(3)趋势:

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清政府,实行“以华治华”。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一、阅读与思考(教材P59)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指出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中国的皇家园林瑰宝圆明园被八国联军付之一炬。

2.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上述现象在近代中国屡见不鲜?

提示 一是因为中国太落后了,落后自然要挨打;二是当时中国的统治集团十分腐败,多数当权者害怕严酷的战争而惯于妥协苟安;三是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二、自我测评(教材P59)

1.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再一次遭到破坏,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输入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只得大借外债;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总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民族危机。

2.联系史实,说说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原因。

提示 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固然有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但是更主要、更直接的原因则是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如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