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716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

高一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目标导学】

1.掌握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史实,义和团运动。

2.理解列强侵华的原因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扶清灭洋”口号;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梳理】

一、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

日本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侵略、夺取、占领,进而征服的扩张政策。

(2)直接原因:

1894年,朝鲜爆发,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

2.过程:

1894年,日军在偷袭清军运兵船;9月,中日海军在展开决战,爱国官兵北洋舰队丁汝昌、邓世昌反抗。

3.结果:

战败签约,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

内容:

中国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两白银;开放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

后来,在列强干涉下,日本才同意中国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交还了中国的辽东半岛。

影响:

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列强侵略深入;外国资本挤压,严重阻碍了;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4.影响:

(1)民族危机的加深:

战争宣告了的破产。

甲午战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

(2)民族的觉醒:

清王朝开始进行,中国的和

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的斗争。

请思考1:

下列形势图反映了三个不同时期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变化。

请通过口岸分布的特点,说明中国民族危机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二、义和团运动

1.起源:

又名,原是民间结社组织。

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2.口号:

,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

3.发展:

清政府无力镇压,转而采取“”的策略。

19世纪末,势力迅速遍及。

4.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历史意义:

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

请思考2: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三、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原因:

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自发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2)借口:

“”。

2.过程:

1900年,八国联军在率领下从进犯,义和团向和发起猛攻。

3.结果: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

内容: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两,分年还清,本息共两,以、

作抵押;在北京设,允许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

4.影响: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立的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知识拓展】

1.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的概况和如何评价它的口号?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如何?

(1)兴起:

1898年赵三多领导山东冠县义和拳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发展:

1900年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抗击八国联军:

廊坊、杨村狙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外国使馆,攻打西什库教堂。

(3)特点:

①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

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l90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②其次在于它的分散性。

义和团运动始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4)口号:

扶清灭洋。

评价:

爱国性:

在民族危机的形势下,该口号反映了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同帝国主义进行抗争。

局限性:

“扶清”虽然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含义,但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的警觉,反而被清政府利用和出卖;“灭洋”虽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也表现为笼统的排外主义。

这也表明农民阶级的局限,不能提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策略。

2.虽然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教训了侵略者,使帝国主义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之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回答:

(1)在此之前,列强为了控制中国发动了哪些战争?

结果及影响如何?

试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2)结合史实说明在反列强入侵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表现。

(1)发动鸦片战争,强签《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签《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逼签《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强签《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败原因:

主观原因是抗战的领导者清政府腐朽落后,客观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势力强大,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2)鸦片战争中,广大爱国军民英勇抵抗,三元里人民自发抗击英军,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沽守军英勇抵抗,直隶提督史荣椿等壮烈殉国。

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士积极抵抗,平壤战役中的左宝贵、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等至死抵抗。

面对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积极抵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

【走进高考】

例1.(08宁夏,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

C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一论断。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明显指的是洋务运动,“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体现的是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惨败,因此选C。

13.(08天津卷,18)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解析:

C这一地区“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是在半殖民地斗封建的社会才有出现的现象。

这样的地区一度畸形繁荣进一步证明中国近代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

A.①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2.《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主的主要危害在于

A.便于日本向中国扩张势力B.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C.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重要影响之一是

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

C、日俄关系得到缓和D.辽东半岛被日本长期占据

4.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19世纪末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期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

6.甲午中日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

7.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B.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使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9.瓦德西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马关条约》与以往侵华条约相比,有几个“前所未有”是①割地面积之多②赔款数额之多③内河新航线开辟之多④开通商口岸之多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1.《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12.“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

这里的“礼物”指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13.下列表述中哪一项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所共有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外国人可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C.列强在北京设立“使馆界”D.开放通商口岸

14.1853年,英国报纸曾登文指出:

“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于缓和③暗示叛乱运动面临双重敌人④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5.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二、非选择题

16.(2004年上海,30.5分)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

(5分)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1分)

 

(2)为什么:

“四百万人同一哭”?

(2分)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分)

 

17.(2007宁夏,41.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

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

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

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有德制的毛瑟步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

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

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此

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19分)

 

(2)甲午战后,有人说:

“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12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6分)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参考答案

思考1.

图一:

鸦片战争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分)

图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逐步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9分)

图三: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和最富庶的地区,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9分)

思考2.

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说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救中国。

(或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一、选择题   

1-5ADACD 6―10 CDCCB11—15DCDCC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要点:

(1)1896年

(2)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3)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17.答案要点:

(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

(4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5分)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5分)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5分)

(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

击日本侵略。

(12分)

(3)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