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398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8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docx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1

导游知识专题要点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指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中人们的行为方式,集中表现在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上如拜年、观花灯,

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

行为、

制度(规范人民活动的行为制度)、

精神(也叫社会意识文化,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六大特色

1、时间视角:

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今约108多万年的山西芮城西侯度猿人和距今约170多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

他们已经有了简单的原始的渔猎生活,可能有了最初的用火熟食。

北京猿人被认为是蒙古人的祖先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先祖。

2、空间视角:

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3、主体:

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融合;

儒家文化主要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治世文化”;道家文化是学术文化,道家文化主要是哲学文化;佛家文化则是纯粹的宗教文化。

如果说儒文化是入世文化的话,而道、佛文化则是“出世”文化,他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体。

4、范围和深度:

内容广泛、内涵精深;

5、开放性:

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6、世界地位:

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一)简述

夏以前:

尧舜“禅让”公天下

“三易”:

夏代“连山易”、殷代“归藏易”、西周“周易”

“儒易”:

春秋时儒家学派继承的易学;

“道易”:

道教产生后以太极八卦图为其标记。

研究流派:

“学理易”探究易理

“术数易”发展占筮(shi)之术

夏、商、西周“三代”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思想体系;

其一:

八卦易学体系

八卦(传伏羲创):

乾、坤、坎、离、艮、兑、震、巽

自然事物和现象:

天、地、水、火、山、泽、雷、风

其二:

阴阳五行体系

一阴一阳谓之道,平衡则顺,平衡打破则反常;

五行为:

金、木、水、火、土

相克:

金→木→土→水→火→金

相生:

金→水→木→火→土→金

“五行”一词,据《尚书、洪范》在夏代已出现从夏至商是阴阳五行说的萌芽时期至春秋战国最终形成体系。

战国时,还出现了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学派

墨家:

春秋时墨翟(di)创

“天志”观基础上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等,代表了以手工业者为主的下层百姓利益。

兵家:

春秋时孙武;战国时孙膑

孙武“孙子兵法”十三篇  日本人称其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膑“孙膑兵法”

法家:

战国中期形成,集大成者韩非子著有《韩非子》一书。

法与国家治理的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学术思想流派:

农家、名家(“白马非马”)、纵横家(“连横、合纵”)、阴阳家、杂家、杨朱学派(“为我”)、稷下等

(二)儒家思想流派(2000多年来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

1、孔子学说(春秋末期)

(1)“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统治。

“仁学”是从宗教血亲中出发,推广到社会的,有血统到政道统的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2)“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功用是“整民”,“政之舆”。

孔子学说是“经世致用”的学说。

(3)认知观:

“学而知之”,“学而时习之”;

教育观: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修身观:

“修齐治平”,即修身(自身素质提高,修身的具体办法:

有‘自讼’、‘反省’、‘慎独’),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协助长管或君主管理国家),平天下(协助君主统一天下。

平天下是“经世致用”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言行思想,保存在其弟子或在传弟子编撰的《论语》中,而通过《易传》《仪礼》《礼记》《春秋左传》  及诸子著作等典籍也可以获得有关孔子的一些资料。

2、儒家流派的发展演变

(1)战国孟子

“仁政”把孔子这一学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以德行仁”

“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性善”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

其根苗发端是从都具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修身名言“三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苦劳饿空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从唐宋以后,孟子的地位在儒家系统中不断提高,被称为“亚圣”

(2)汉代董仲舒

“谶(chen)纬说”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天人感应;神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宋明理(心)学

两宋周敦颐、程颐与程颢、张载、朱熹(理或道学)

周、程、朱主张宇宙本原是天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

故而称“理学”,也称“道学”。

张主张气为宇宙本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明代王阳明(心学)

“心即理”、“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吾心及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学发展到极致,是典型的主观唯心论。

宋明理学融儒、释、道为一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其“致良知”的一句话名言。

宋明理学援引道教。

佛教理论解释儒家学说,融儒、释道一体体系独立而完备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4)现代新儒学

20世纪20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

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尤其借助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所构建

(三)道家思想流派

道家:

春秋时期 创始人 老子

战国时期     以庄子为代表

魏晋时期 “玄学”

“贵无”派: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

“贵有”派:

裴、郭象为代表主张“贵有”“物各自造”,是魏晋玄学的发展在最后得到大总结。

从此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家构成的主体格局。

(道教与道家不同,道教借《老子》为《道德经》,把道家学术思想改变为宗教神学)

1、老子思想:

老子提出“无为无不为”是哲学的思想哲学的思想方法。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状态,甚至原始状态。

核心存在于《老子》一书中,关键在于“道”。

P19:

“道”的主要内容:

“道”是宇宙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运行的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哲学上主静、取弱、居柔,因条件改变而制动胜强而克刚,体现了正与反斗争转化的辨证思想。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治理国家应“无为而治”。

2、庄子思想

特点:

玄思奇想,旷达高越,追求个性,恣肆无羁。

“无用之用”之道,“庄生梦蝶”

庄子仍以“道”为宇宙本原,主张以此出发去“体道”而“得道”,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精神界,即“返璞归真”庄子主张“自恣适己”活在人世要从“超世”(孤傲独行)“顺世”(安时处顺)“游世”(顺世而不失去自己的独立精神)。

庄子在哲学上是相对主义者,例如他讲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无彼是乎哉?

果且有彼是乎哉?

是相对的

“玄学“是以对《庄子》《老子》《周易》三书的注解为形式在其中发挥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佛教思想流派

1、中原佛教的八大宗派

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三国时出现用道家术语表述佛理的译经现象,开始出现的佛教思想与中国固有文化结合的趋势。

尤其是名僧鸠摩罗什在后秦姚兴大力支持下译经三百卷,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翻译佛经,鸠摩罗什的译经一改以前生硬的“直译”为“意译”。

他主持所译的《中论》等佛典,为此后佛教宗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净土宗和禅宗。

2、净土宗和禅宗的要义

净土宗:

认为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可借助佛力与念佛所行之业力结合,往生净土。

禅宗:

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性,见性成佛”的“顿悟”观。

1)最早创立的一介宗派天台宗,隋朝建立,此宗以《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为依据创立。

“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一年三千”。

2)三论宗:

隋朝建立,此宗以《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为典据,也叫空宗。

创始人:

吉藏

3)唯识宗:

又称法相宗、瑜伽宗、慈恩宗,该宗宣扬“万法唯识“仅传三代而至。

创始人:

玄娤

4)华严宗:

隋朝建立,杜顺和尚为始祖,创始人法藏号贤首又叫贤首宗,其理论“四法界说”。

四法界为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用四句话说就是万物即事、真心真如即理,理为事之根本,事为理之显现。

按法界四个层次,认识达到“事事无碍”境界时,即可脱离苦海。

5)律宗:

《四分律》又称四分律宗,创始人:

道宣,山西西安的终南山,又叫南山律宗。

6)密宗:

此宗的依据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

此宗创始人是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色心不二,金胎为一”

7)净土宗: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可借助佛力与念佛所行之业力结合,往生净土。

该宗有完备的宗仪和行仪。

创立人:

善道

8)禅宗:

该宗创始人:

菩提达摩,特别是惠(也成慧)能一派,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性,见性成佛”的“顿悟”观点,目前,中国佛教各宗派流传时间最长的一派。

3、魏晋时儒、道、佛三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格局P22

三、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与希腊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

(一)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展

●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

●奴隶社会:

祭祀性歌舞,“优孟衣冠”

奴隶社会时期,随着阶段的分化,祭祀性的歌舞成为国家祭奠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一系列严格的等级规定。

当时巫的表演已经从动物的简单的模仿逐渐进化而明显具备了装扮性和可观赏性,为中国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西周末年,出现了专供贵族娱乐的艺人——“优”也称“倡优”“俳优”。

优的特点是:

全部有男性充任,能歌善舞,并善于模仿滑稽的动作的以引人发笑。

●封建社会:

汉代“百戏”

盛唐:

“参军戏”、“歌舞戏”、训练艺人的组织—梨园“梨园行”唐玄宗奉为梨园行的祖师爷!

宋金:

多种形式歌舞杂戏融合产生“宋杂剧”,中国戏剧基本形成。

温州,南戏中的《王魁》《赵贞女蔡二郎》等剧目家喻户晓,保存至今的剧本有《张协状元》等,它的出现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

至此,中国戏剧基本形成

元代:

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也称“元曲”。

其中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成就最高,号称“元曲四大家”。

他们创作的《窦娥冤》《汉宫秋》《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以及王实甫的《西厢记》对后来的戏曲艺术和戏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代:

南戏发展成为传奇。

清代:

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

中国戏曲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于一身,是世界剧坛上构成要素最为复杂的古老戏剧样式。

(二)京剧(P29)

1、形成:

清乾隆五十五年,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进京。

徽班以唱徽调(以二黄调为主腔调)为主。

清嘉庆道光年间,以唱西皮腔为主的湖北汉调艺人进京,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出现徽汉合流。

道光十四年前后,皮黄腔即京剧形成。

(湖北艺人余三胜、谭志道将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在一起)

传统剧目约有1300多个,其中广为流传得有《四郎探母》《武家坡》《群英会》《空城计》《三岔口》《打渔杀家》等。

2、虚拟性的程式化特点(P30)规律性;规范性

表演程式就是把生活里的动作,按照一定的规范来进行提炼、概括、美化,形成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艺术表现形式。

京剧表演中常见的程式化动作如起霸、趟马、走边、圆场等。

3、流派、名家(P32)

●咸丰同治年间:

“老三鼎甲”:

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

●光绪年间:

“后三鼎甲”:

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

●民国初年:

“四大须生”:

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海派:

王鸿寿、盖叫天、周信芳等

4、京剧的角色、脸谱等(P31)

(1)角色:

生——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表演女性人物的行当,根据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划分为正旦、花旦、武旦、彩旦、老旦等类型。

净——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花脸、花面)分为正净(大花脸)、副净(二花脸)、武净三类。

丑——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扮演人物种类繁多(三花脸)扮演女性角色时称“花旦”、“彩旦”、“摇旦”或“丑婆子”。

(2)脸谱

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主要用于净角,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的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为剧情服务。

表现对人物的褒贬,如红色表示忠勇,黑色表示粗直,白色表示奸诈等。

脸谱主要用于净角,一般认为是唐代乐舞大面所戴面具以及参军戏副净的图面逐渐演变而来。

(3)“四功五法”是戏曲演员的基本素养。

四功——唱(唱功)、念(道白,“千斤话白四两唱”)、做(表演)、打(武打)

五法——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台步)、法(上述四种技艺的规格和方法)

(4)京剧分为京派、海派两大流派

老生三杰、老三鼎甲---咸丰、同治年间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后三鼎甲、老生新三杰——光绪年间谭鑫培、孙菊仙、王桂芬

四大须生---民国年间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武生杨小楼、小生叶盛兰、花脸郝寿臣

上海为基地的著名京剧演员:

王鸿寿、汪笑侬、潘月娇、夏月润、冯子和、林树森、李春来、盖叫天、周信芳、金少山等人。

四大名旦

梅兰芳:

嗓音圆润、唱腔流畅大方、扮相典雅,世称“梅派”代表作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程砚秋:

唱腔幽咽婉转、回肠荡气,代表作有《锁麟囊》、《荒山泪》。

荀慧生:

扮相俏丽娇媚,做派活泼洒脱,世称:

“荀派”。

代表作;《红娘》《杜十娘》。

尚小云:

嗓音宽亮,行腔刚强峭拔,吐字清晰爽利,世称“尚派”代表作有《梁红玉》<昭君出塞>

他们的传人如梅葆玖、李世济、李维康、叶少兰、侯喜瑞、袁世海、尚长荣、孙毓敏等。

京剧唱腔的音乐一是在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他剧种介绍

(四)话剧

舶来的西方戏剧品种,“五四”之后,欧阳予倩等人将西方现代戏剧经验引入国内,为中国话剧奠定基础。

田汉:

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诗人、剧作家,《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曹禺: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雷雨》、《日出》1936、《原野》1937、《北京人》1941等

四、中国书法

(一)汉字书体及其演变(P42)

1、汉字的起源:

图画与契刻

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长久的文字。

2、古文字和今文字的涵盖范围:

古文字时期指甲骨文至小篆,今文字时期指草书、隶书到楷书。

古文字:

甲骨文---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甲骨文的“直系后裔”。

金文

篆书---《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相传是李斯小篆的代表。

今文字:

隶书---《石门颂》《孔宙碑》属于工整一类的有《礼器碑》《华岳庙碑》属于秀丽的一类有《乙瑛碑》《曹全碑》等,“隶变”是汉字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楷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草书、行书---草书自草篆而来,是隶书的草写体,起源于西汉,称为“隶草’;东汉时盛行,称为“章草”。

“章”即规矩之意。

他保存了汉隶波桀,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东晋以后楷书草体称为“今草”。

(二)中国书法的特色p44

汉字体式构成书法视觉形象美的基础

笔墨笔韵是书法视觉形象美的重要因素

书法艺术的情感性和个性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三)中国书法流派、代表人物及书法作品(p47-50)

中国书法流派

欣赏中国书法:

书法作品的抒情性、欣赏进入的同步性、书法感受的感受双重性

欣赏书法作品的线条美、笔力的力量感(常用屋漏痕来形容这种艺术效果。

)起伏的节奏感,

书法作品的结体美:

王羲之其《兰亭序》20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形态,这种避免一字万同的创造精神、审美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书法的章体美

(1)阴阳调和,气血贯通,章法则是整体美。

书法的墨法美

书法作品的神韵美,神韵美对于书法作品来说是最重要的,前人将书法作品的美分为三种境界,即“能品”、“妙品”、“神品”。

五、中国绘画

(一)中国绘画的特点

1、中国绘画的艺术形式:

一般以卷轴式展现,中国的装裱艺术,历史悠久,汉代以前还没有形成卷轴画。

现存卷轴画多为魏晋南北朝以后的作品。

(P59)

(二)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和基本技法

(1)艺术特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书画同源,绘画同书法、篆刻、诗文相互影响,使诗、书、画、印相彰相益。

郑板桥《竹石》所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一首题画诗。

诗情画意:

苏东坡曾云: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为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北宋范宽《寒江钓雪》,马远《寒江独钓》就是据柳宗元的诗意而画的名作。

(2)基本技法

•运用线条点簇和墨色的变化等描绘对象,抒发情怀。

•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构图方法。

•高度概括,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

•不断吸收外来艺术的精华,经过汲取、净化丰富自己。

•中国绘画与诗、书、印的有机结合。

中国画的基本画料主要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界面四大基本画料。

按照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中国绘画又可分为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画料。

中国绘画

(三)中国绘画的主要流派(p70)

岭南画派,该派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同时,大力借签外来枝法,特别融入日本和西方绘画技法,以现代建筑入画,创造出色彩鲜艳水气淋漓饱满,晕染柔和匀净,富有南国地方色彩的新风尚,影响甚大。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一个是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江苏画派”另一个是赵望云为代表的“长安画派”,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长安画派,该派以赵望云、石鲁、方济众、康师尧等画家为代表。

(四)怎样欣赏中国画(P74)

1、如何评价中国绘画

•评价绘画的基本功(造型、用墨、构图、技法)

•评价绘画的画面语言(选题、气韵、意境、格调)

•评价画家的档次(人品、学识、才情、思想)

2、如何欣赏中国绘画

•气韵(超越神貌的神气、韵味)

•意境(意趣、境界)

•笔墨(与情感结合,线条凭借其活力,赋形象以生命)

•画法(正规画法形神兼备;写意画法不求形似,以无法为法;商品画法无雅可言)

•诗、书、画、印(画中题诗,诗意如画,画境如诗,抒发心境;以书入画,产生神采;画上盖印,画印同辉;)

•留虚(计白当黑,是绘画语言,惜墨如金”)

3.中国古代绘画的名品杰作(P77)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隋展子虔(传)《游春图卷》

唐阎立本(传)《历代帝王图卷》

五代董源《溪山行旅途中》

宋赵佶《听琴图轴》

(五)中西绘画的比较p78

•西画产生于公元15世纪前后,又分为古典油画、近代油画和现代油画三个阶段。

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其绘画题材各有侧重:

古典油画题材多为宗教、神话故事,或者现实生活。

•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散点透视法绘成的。

•写意与写实

•“点线结构”与“块面结合”

•墨分五色与色彩世界

•西方重视光影与透视

•构图:

留空与全部着色

•中国讲究诗、书、画、印结合;西方仅签名、留日期

•中国画形式多样,西式画多镜框、形式较少;题材也不同

•中国注重笔墨功夫

由于中国绘画的“点线结构”,中国绘画特别注重笔墨技法的研究,注意笔墨功夫,讲究运笔用墨必须以一定的法则为依据。

因为笔墨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国绘画注意与“笔墨”美学的研究。

专题二、宗教文化

一、中国宗教文化概况简述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现象:

人类社会所特有。

历史现象: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消亡。

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导游人员来讲,在学习宗教文化有关内容时,一定要正确认识宗教的性质、功用,产生、存在、消亡的原因、条件,尤其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理性,正确对待宗教,克服、消除宗教心理,超越宗教偏见和宗教价值体系的束缚,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熟悉和了解、尊重国外游客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在导游工作中争取当一名优秀的“文化使者”。

二、中国的佛教

佛教在中国传播简况

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宗派(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在中国传播简况

佛教经典与制度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汉地佛教

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天山山脉南北两路到达阳关和玉门关而传入我国的,故又称“北传佛教”。

公元67年,派遣的使者与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了《四十二章经》。

是年,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佛教界均以东汉明帝永平七年作为佛教初传中国确切的时间。

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建立了自己的使戒制度,这才标志着“中国佛教”正式诞生。

隋唐之际,宗教佛教的出现,则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

2、藏传佛教

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中国的西藏地区,与西藏地区的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俗称喇嘛教。

公元7世纪左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分别赢取尼泊尔赤尊公主及唐朝文成公主,并为她们带去的佛教佛像分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藏传佛教至今蒙古、土族、裕固族均信藏传佛教。

3、上座部佛教

由印度恒河一带传入斯里兰卡,再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进而传入我国云南地区,史称“南传佛教”。

巴利,由于释迦牟尼是用此语言讲经说法,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诵记他的经教。

(云南)

1、四圣谛

(1)苦谛:

众生经常被看到或者没有看到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所患累,所逼恼,是谓“苦”。

(2)集谛:

解释形成所有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慢:

即傲慢,佛门把“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的行为称为慢。

(3)灭谛:

灭尽了贪、嗔、痴等烦恼的理想境界。

(4)道谛:

即解脱痛苦的方法。

正业:

正确的身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

按佛门教义。

“无常”意为宇宙一切现象,都是即生即灭如过眼烟云,没有不变的、永恒存在的“自体”。

2、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支,它们互相为因果,一个因造成一个果生起,此果又为后果之因,生生不断。

包括: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六:

眼、耳、鼻、舌、意“六入”即六根)、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以佛理的解释,即“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

3、三法印(是佛教特色,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

“诸行无常”:

即事物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

“诸法无我”:

即事物本身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存在.

涅槃寂静”:

即达到最安乐的境界.

中原佛教八大宗派

藏传佛教重要宗派

1、宁玛派:

又称“红教”.宁玛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旧密宗为主,称为旧派,故名宁玛瓦。

藏传佛教各派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宗派

2、萨迦派:

又称“花教”.因地处西藏萨迦而得名。

3、噶举派:

又称“白教”.噶举意为“教传”,师徒相承,口语传授。

改派以严守佛教戒律而著称西藏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

4、格鲁派:

又称“黄教”.格鲁意为“善规者”,以严守佛教戒律而著称。

云南上座部佛教宗派(西双版纳地区)西双版纳地区既是国家著名景区,又是云南上座部佛教的中心。

1、摆坝派:

又称“级拿桑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