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3991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9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docx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本章学习建议您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

●一、两个核心概念:

课程与教学

(2)我国学者施良方也归纳出了6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课程是教学科目。

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是学习经验。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是社会改造。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①理想课程:

②正式课程:

③感知课程:

④运作课程⑤体验课程:

●古德莱德的观点可以给我们两点启发:

●一是从理想课程到经验课程,这中间需要一系列的转化;二是检验课程实施的成效的唯一标准应该是学生实际得到了什么,也就是所谓的体验课程。

●课程至少应包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儿童的成长发展,不单是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意志、价值观和品德的发展过程;

●二是课程必须是教育的总体计划,既包括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教育;

●三是学习不是使儿童单纯被动地接受学科,而是要求儿童积极地参与活动。

●“所谓课程:

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二)教学的内涵至少包含有四层含义:

●一是教学是一种活动,活动是教学的根本属性;

●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

●三是这种活动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并且是统一于一个过程;

●四是活动的对象是特定文化,离开特定的文化就无所谓教学。

●一般来说,我们对教学的理解为:

●学校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第二节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大体上有三种认识:

●一是活动说:

把课程与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二是规律说:

把课程与教学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三是问题说:

把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要正确认识研究对象,首先要搞清现象、问题和规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不能等同于问题。

但现象里面蕴含问题。

从现象提炼出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现象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矛盾

●我们认为: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小学课程与教学问题。

一般地说,科学研究大体上要回答三个问题:

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

●课程与教学论要研究的问题大体也是这三类问题。

●“是什么”,属于事实问题。

“为什么”,属于价值问题。

“如何做”,属于技术问

(二)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1、揭示规律: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寻找和发现事物的规律,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2、确立价值:

教育是价值引导与自我建构的统一,教育从来离不开价值观的引导。

●3、优化技术:

小学课程如何编制?

小学校本课程如何开发?

小学教学目标如何编制?

小学教学评价如何操作?

所有这些都是技术问题。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

并由此形成了以“教”为中心的西方教学论传统。

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法国:

卢梭和瑞士:

裴斯泰洛齐继承和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教学思想,对近代教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卢梭作为18世纪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其在1762年出版的《爱弥儿》,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其教学理论是以发展儿童的独立精神、观察能力和灵敏性为基础的。

他认为儿童应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应当尊重儿童的需要、能力和兴趣。

●继卢梭之后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长期坚持教育实验,提倡直观教学,强调教学必须在严格的顺序中进行,指出了为教学而研究儿童心理的必要性,成为教学“心理学化”的先驱。

德国: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问世,标志教育科学的诞生。

在教育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并第一次把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创立了教学过程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

戚勒加以发展,成为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等五个阶段。

戚勒的学生赖因又把这五个阶段称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成为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被称为“五段教学法”。

●第斯多惠主张采取“发展的”教学方法,而不主张采取“传授的”教学方法,

●——“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的教学论思想以实证主义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在批判旧教学论基础上产生的。

确立了功利主义的实科教学课程体系。

主张教学应适应儿童心智发展的顺序,从简单到复杂;应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理论、从实验到推理;应相信学生,启发学生独立学习。

●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归结为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

●现代教学论是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

其理论特点可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学论发展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真正将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发展至顶峰,从而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基础的是泰勒,出版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他把课程编制过程分为:

●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四个环节,被称为“目标模式”。

泰勒的课程理论,泰勒被美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他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泰勒原理的意义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泰勒本人也因此获得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誉。

●其次,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第三,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另外,也有许多人对目标模式提出了置疑和批评,认为现实中的课程操作远远复杂于泰勒的直线式课程编制等问题。

第二讲:

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

三、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定向功能

(二)激励功能(三)测度功能(四)聚合功能

舒伯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一)小学课程目标确立的基本程序

●1、收集资料以确定基本的价值

●2、确定教育方针

●3、确定教育目的

●4、确定培养目标

●5、确认课程领域

●6、确定课程目标

●7、确定教学目标

(二)小学教学目标确立的一般性步骤1、目标分解2、任务分析3、起点确定4、目标表述

●我国传统课程与教学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2、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体目标。

●3、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

●4、过于注重了“教程”而忽视了“学程”

(二)国家课程标准中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

●1、结果性目标2体验性目标3、表现性目标

(三)小学教学目标表述

(四)●行为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目标表达形式,一般包含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

简称ABCD形式。

●1、“通过学习昆虫的形态特点后,学生能以90%的准确度,从书上的图中辨认出哪些是昆虫。

●行为主体:

“学生”,

●行为动词:

“辨认昆虫”,

●行为条件:

“在本课课本的图中”,

●表现程度:

“达到90%的准确度”。

2、“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能在5分钟内完成10道数学加减法,准确率达95%。

●行为主体:

“学生”,

●行为动词:

完成10道数学加减法

●行为条件:

能在5分钟内

●表现程度:

准确率达95%

(2)生成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要少用规定性字眼,如“学会”、“掌握”、“记住”、“说出”等,而用“引导”、“激发”、“启发”一类的字眼。

●让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反思、观察、审视的状态,而不是检验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

●(3)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表现性目标主要是描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业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

例如,

●●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讨论会。

(《历史课程标准》)

●●收集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小故事,编写一期板报。

(《历史课程标准》)

●●制定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

(《英语课程标准》)

●●搜集有关资料,讨论我国某一地区改革开发以来的发展成就。

(《地理课程标准》)

●●观察周围环境中动物的行为。

(《生物课程标准》)

第四节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自学)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三、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中作了系统阐述。

●根据学习者是否要理解学习的材料,学习被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由学习者发现的还是他人告知的,学习可以划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第三讲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概述

(一)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及特点

●1、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

●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小学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经验中对有关知识经验的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的选择和组织而构成的体系。

●三个维度的构成要素:

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活动。

●2、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

(1)基础性

(2)先进性(3)整合性

●(四)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p45

●1、协调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编排思想

●逻辑顺序指的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

●心理顺序指的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根据儿童发展特点以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组织课程。

●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不可倾斜一方,也不可偏废一方。

幻灯片15

●2、结合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编排方法

●3、形成直线前进与螺旋上升的编排体系

●直线式就是把一门学科课程的内容线性排列,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直接联系的直线,前后的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螺旋式则要在不同阶段上根据课程目标使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地重复出现。

●(五)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内容

●1、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某些直接经验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具有认识自然、社会以及了解自己的需要,因而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三类基础知识。

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

●1、课程内容偏多:

——课程门类多——学习内容多——作业多——考试多

2、内容偏难:

难度过大,内容过深,要求过高3内容繁多、重复。

(4)内容偏、旧

(一)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整体性,持续性,全面性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已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专题中阐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就应当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会、观察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社会的内容。

第四讲小学课程类型与结构

我们学过哪些课程类型?

他们有什么优缺点?

一:

小学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特点:

(1)各学科课程是从相应的科学体系中精选出来的,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彼此界限清楚,自成一体。

(2)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3)各学科依据育人的不同要求设置,按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

●2、活动课程代表:

杜威

●特点:

(1)以儿童的“活动”或“经验”作为课程的中心,课程内容局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采取作用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

(2)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3)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综合有并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多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以下几种:

●一是相关课程。

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幻灯片6

●二是融合课程。

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三是广域课程。

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四是核心课程。

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象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前三种课程都是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综合的课程形式,它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是旧的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

●而核心课程则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

综合课程有着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原因。

一是它反映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二是它符合儿童认知特点;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是指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

●2、地方课程:

●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

●3、校本课程:

●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

(四)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

是由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

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需要,有选择自由而非必须学习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五)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2、隐性课程

●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六)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1、学科中心课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它是一种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

●基本观点:

在课程设计上,侧重以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中最具有学术性的理论知识为标准。

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结构。

●2、学生中心课程

●代表美国儿童中心论者杜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等。

●杜威认为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是组织课程的出发点,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教材为中心,要求以儿童的活动代替分科课程的教学,以儿童活动的直接经验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

罗杰斯则认为学生的主体性“自我”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育是学生主体性“自我”介入获得个人意义的过程。

●3、社会中心课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费莱雷。

它是一种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

●它批判学生中心课程论夸大了学生个人的自由,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

●它还主张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小学课程结构的内涵、组织、性质及呈现方式

(三)小学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

●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

1、体系结构2、科目结构

(三)小学课程结构的影响因素1、课程理论发展2、国家意志与时代思潮

3、小学生的特征与要求

4、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类型单一

●课程结构失衡

●强调国家对课程的统一性、计划性

●课程结构偏重内容本位

(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总体特征

●1、均衡设置课程2、增强课程的选择性3、设置综合课程

●四、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3、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6、农村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

●(四)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所谓教学大纲,是国家对于各课程教学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任务是对教学工作地开展予以指导。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1.在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方面,课程标准是“最低要求”,是下限,可以超越标准;而教学大纲是“最高要求”,是上限,不能超越大纲。

●2.在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方面,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在对教学管理方面: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而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4.在对教材的编写要求方面:

课程标准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而教学大纲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

●5.在对教学方式的要求方面:

课程标准强调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结果

●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而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6.在对教学的评价方面:

课程标准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而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重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

●7.在对教学的影响方面:

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

●(七)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

●具体来说,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2、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

●3、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第五讲小学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我们认为:

课程实施是将规划的课程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实践历程。

3、小学课程实施

●是将课程方案付诸教学行动的实践的过程。

小学课程实施不单是教学,教学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

●课程实施方式应包括教学和变革。

课程实施不仅仅是教学,教学也仅是课程实施方法之一。

●4、与课程实施相关的几个概念P74

●课程编制、课程设计、课程采用、课程开发

5、研究小学课程实施的意义

●1)利于及时发现课程方案在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方案。

●2)检验课程方案本身好坏,利于设计新的课程方案。

●3)检验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解释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小学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2、相互调适取向3、课程创生取向

小学课程实施的层次与水平

线性水平

忠实阶段

相互适应

相互适应阶段

情景创造

课程创生阶段

(三)影响小学课程实施的因素p78

●1、课程本身的因素

●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校长、教师

●3、学校外部的因素

●家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

●(五)小学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p82

●1、研究-开发-推广模式2、兰德变革模式3、变革阻力消除模式4、组织发展模式

●5、情境模式

●(六)小学课程实施策略1从上至下的策略2从下至上的策略3从中间至上的策略

总结: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的学习;

●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独自的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

●探究学习是就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言的,它相对的是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它完全可以是自主学习,但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与依赖,学习的盲目与机械,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需要我们予以警觉的。

●高品质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与学习主题都要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二、小学教学过程

(一)小学教学过程与课程实施1、课程计划在学校中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2、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都要通过教学来实现

(二)小学教学过程的内涵

●一般指:

小学教学过程是指小学教学的实施过程。

●总结:

●1、小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认识对象特殊、认识条件特殊、认识任务特殊

●2、小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

●交往实践主体的特殊性、交往实践目的的特殊性、交往实践环境的特殊性、交往实践的方式方法的特殊性

●小学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三)小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小学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2、小学教学与学生的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

●3、小学教与学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规律

●4、小学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四)小学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1、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3、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第六讲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与特征

1、校本课程的由来与含义

由来:

校本课程的含义: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行规划、自行设计的个性化课程。

一是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

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

是指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

则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4、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P108

(1)学校本位

立足学校:

它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学校管理者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