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341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docx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复习备课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复习备课  

第一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复习目标:

1、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的意义,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2、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估计,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千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等知识点,感受大数的意义,建构起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复习重点:

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及读写

复习难点:

数感的培养

学具准备:

投影等

课时:

1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在这一单元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我们的家乡山东,看看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这些知识。

二、创设情境,建构知识体系

(一)出示材料:

资料:

《青岛简介》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全市海岸线总长为87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公里。

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五市9552平方公里。

现有海岛69个,岸线总长132公里。

青岛现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5种,中国驰名商标6个,有4家企业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12家企业入选国家500强企业,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共168种。

从计数原理入手复习。

1、学生阅读思考:

在这段话中你能找到哪些已经学到的计数单位?

学生可能答:

个、十、百、千、万。

2、这些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答:

十个一是一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3、共同小结:

10个小单位合成一个大单位,我们学过的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从右到左)万千百十个,任何一个数都是由若干个计数单位组成的。

(板书:

计数单位)

(二)针对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等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1、你能发现我们“青岛简介”中的数字吗?

(学生读数)

2、你能把横线上的数字写出来吗?

(学生写数)

3、你知道这些数有多大吗?

4、你能将这些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吗?

5、同学们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有什么好方法吗?

(板书:

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回顾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从位数多少、数的组成和近似数等方面考虑。

6、你能从文中再发现几组数进行比较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学习,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7、小结:

同学们想到了很多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这个数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小;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大的数大,最高位小的数小。

(三)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1、你能估一估这段资料有多少个字吗?

(学生自由交流)

同学们的答案不同,那到底谁的更接近呢?

首先让我们想想估计的方法。

(板书:

估计)

学生总结估计的方法:

1、先估计一行有多少字,再数出有几行的方法。

2、先估计空白的格数,用整页纸写满的字数减去空白数的方法。

3、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分组讨论:

这段话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时说出估计时所用的方法。

4、同学们估计出了这段资料的字数,看来同学们在估计时很有策略。

老师这儿有一段资料,你能很快估计出这段话有多少字吗?

5、小结:

在刚才的估计中有的同学速度很快,看来我们还可以采用比较估计的方法,对比这两段资料的篇幅进行估计,是一种好方法。

(四)根据这些资料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解答时说出口算原理)

小结:

同学们之所以算得这么快关键是掌握了算理,把整百的加减法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换成了一位数或两位数间的加减法。

(五)同学们再读这段资料你从这些数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思想)

小结: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感受到了山东的蓬勃发展,山东的美,作为生长在山东的我们怎能不为之自豪呢?

那就用我们善于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吧,你一定会有更珍贵的发现。

三、巩固练习

(一)、直接写得数:

32+45=  84-72= 250+300= 570-400= 70+60= 240-30=  400+600= 1200-700=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五位是(  )位。

2、10个一十是(   ),(  )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   )。

3、3294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5个千3个十组成的数是(      )。

8个千2个百和7个一组成的数是(   )。

5、9201是()位数,第四位上的数是(),表示()个(),百位上的数是( ),表示()个()。

6、550、308、2008、1800、2017这5个数中,0读出来的有(  ),0读不出来的有(   )。

7、100、480、510和1000这四个数,比500大得多的数是(    )。

比500小一些的数(   ),和500最接近的数是(   )。

(三)、写出下面各数:

1、泰山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

(   )

2、中央电视塔高四百零五米。

(   )

3、文化馆展览图片六千零一十八张。

(   )

4、我国共有鸟类1189种,约是(   )种。

5、某村共有人口985人,约是(   )人。

6、学校把503盆黄花和293盆红花摆在一起,一共约有(   )盆。

(四)、按规律填数:

3800、3850、3900、(   )、(   )、(   )

2070、2080、2090、(   )、(   )、(   )

(五)、捉害虫:

青蛙捉了1300只害虫,燕子捉了800只害虫。

1、青蛙和燕子一共捉了多少只害虫?

2、青蛙比燕子多捉了多少只害虫?

四、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个、十、百、千、万等计数单位间的关系;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比较以及估算等,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课时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复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复习重难点:

1、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复习准备:

直尺、投影等。

课时:

1

复习过程:

一、回顾整理

本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回顾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它们之间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二、巩固练习

(一)、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    )。

2、一枝铅笔长约20(    )。

3、货车每小时行60(    )。

4、课桌高约8(    )。

5、一幢大楼高约20(    )。

(二)、在○里填上﹤,﹥或﹦:

1200○990        3983○3938  20毫米○22毫米  1分米○10厘米   

5米○8分米      3厘米○29毫米   2千米○2000米   200分米○200厘米    

(三)、算一算:

45毫米-25毫米=(   )毫米    5厘米+20毫米=(   )毫米

8分米-30厘米=(   )分米     3千米+200米=(   )米 

7厘米+6厘米=(   )分米(   )厘米

长方形大约还能再

放(    )盆花。

能放200盆花

 (四)、估一估:

       

 

 

(五)、画一条长30毫米的线段:

三、总结收获。

 

第三课时 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复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复习重难点。

重点:

笔算               

难点:

笔算中的进位与退位

复习准备:

投影等

课时:

1

一、回顾整理

本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回顾)

二、巩固练习

(一)、直接写得数

39+47=     62-19=     80-35=  57+33=     490-270=   320+600=

324+153=   850-500=   340+250=   465-132=   400+300=   857-37=    

170+350=   370-280=   8000-5000=  

(二)、估算

273+302≈          912-804≈         896-415≈          297+613≈   

(三)、用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438+57=       247+591=        581-164=      808-436=

(四)、在○里填上﹥,﹤或﹦。

670-80○600     72○224-152   256+172○430    990○356+534

(五)、解决问题。

1、某鞋店3月份售男鞋156双,女鞋324双,本月一共售出多少双鞋?

2、一个足球重426克,一个篮球重682克,问一个足球比一个篮球轻多少克?

3、录音机389元,耳机117元,估计一下,买这两样东西大约一共需要多少元?

4、某学校共有男生385人,女生353人,全校师生都要去看电影,而电影院共有700个座位,问这些座位够吗?

三、总结收获

 

 

  

第四课时  图形与拼组、图形的周长

复习目标

1、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复习重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

复习准备:

投影、方格纸等。

课时:

1

复习过程

一、回顾整理

1、这学期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图形?

2、教师出示图形,学生进行辨认。

3、(出示:

长方形和正方形)想一想:

它们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4、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

5、在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与你的同位说一说它们的特点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强调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说一说,同时加强学生间的互相合作。

6、一起来说一说长方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正方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师可以联系教室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实地的观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

二、巩固练习

(一)、请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

1)长方形的对边(       ),四个角都是(       )。

2)正方形的四条边(       ),四个角都是(       )。

3)所画长方形的周长是(   ),所画正方形的周长是(   )。

 

(二)填空

1、一个长方形长10米,宽5米,它的周长是(   )米。

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

它的边长是(   )分米。

3、用两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1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4、有一个五边形五条边的长是45分米,它的周长是(  )分米。

5、黑板的周长约是9( )

6、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约是90( )

(三)、解决问题。

1、正方形桌边边长15分米,给桌边勾上花边,共需要花边多少米?

2、长方形运动场250米,宽200米,小明跑了2圈,小明跑了多少米?

3、有一个长方形花园一面靠墙,(如图)长38米,宽32米,沿着花园围上竹篱笆,竹篱笆长,竹篱笆长多少米?

4、有一个长方形瓜地,长是12米,宽是8米,如果在瓜地周围围2圈绳子,50米绳子够吗?

三、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课时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复习目标

1、学生会进行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并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2、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3、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复习重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或连续退位减,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估算。

复习准备:

投影等。

课时:

1

复习过程:

一、回顾整理

本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顾。

二、巩固练习

(一)、直接写得数。

64+25=       64-32=     72-27=  306+60=      270-90=    470+120= 

320-120=     760+60=    1700-800=

(二)、估算:

389+229≈         687-419≈    416+315≈         521-398≈  

(三)、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479+356=         *85+415= 706-398=         *600-209=

(四)、在○里填上﹤,﹥或﹦。

304+256○550     360+140○990-490   546-217○239     254-236○4×6

(五)、

(1)白兔有356只,黑兔比白兔少166只,黑兔有多少只?

(2)一年级有学生456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多58人,二年级有多少人?

三、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六课时  混合运算、统计

复习目标

1、能正确的进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2、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复习重难点

重点:

连加、连减、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

1、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2、用“分段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

复习准备:

投影等。

课时:

1

复习过程:

一、回顾整理

本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顾。

二、巩固练习

(一)、直接写得数。

80-25=   750-80=   400+6000=  38+52=    9×6=    320+7×8=

64÷8=   90+460=   250+81÷9= 437-(237+163)=  150+(256-206)=

(二)、估算。

498+205≈        612-504≈  132+778≈        489-321≈

(三)、用竖式计算,带*的验算。

356+278=         *875-496=   700-357=         *207+598=

(四)、计算下面各题。

362+487-563       800-580-112     732-(237+136)   212+(635-293)

(五)、解决问题。

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114本,科技书267本,连环画219本,一共有多少本书?

2、西瓜地里一共结了824个西瓜,第一次卖出256个,第二次卖出313个,还剩多少个?

3、一班收集废电池254节,二班比一班多收集69节。

两个班一共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4、妈妈共带了650元钱,买衣服用了152元,买食品用了98元,再买一台380元的微波炉钱还够吗?

(六)、统计。

下面是学生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

 

 

学生

个数

学生

个数

学生

个数

1号

86

9号

91

17号

99

2号

79

10号

92

18号

105

3号

98

11号

88

19号

93

4号

88

12号

90

20号

84

5号

100

13号

110

21号

87

6号

95

14号

75

22号

96

7号

80

15号

89

23号

115

8号

120

16号

93

24号

69

1、完成下面的成绩表。

成绩(个)

79及79以下

80-89

90-99

100及100以上

个数

 

 

 

 

2、我发现跳绳次数在(     )范围的人数最多,在(      )范围的人数最少。

三、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