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4698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

 

(2004年09月15日)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

一、课程考核有关说明

1.考核对象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程。

全国在职小学教师凡参加小学教育专业学习者,均要参加本课程的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

2.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总分为l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2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的80%。

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20分。

以下列出三个方面的平时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各试点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中央电大考试处、师范部备案。

①独立完成主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和学习指导书中的“自测题”(或中央电大布置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作业与评价”),约占10分;

②独立完成中央电大主持教师布置的两套综合题,约占5分;

③期中考试撰写小论文一篇(约计1500∽2000字),约占5分。

期末终结性考试卷面为l00分,占总成绩的80分。

如卷面得90分,则成绩为72分。

该分数加上形成性考核分数即为总成绩。

3.命题依据

本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文字主教材《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丁柏铨、胡治华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辅导教材《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习指导书》(胡治华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拟定的,考试命题以本考核说明为依据。

4.考核要求

学习本课程要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考生了解并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借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既重视知识、理论的考核,又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核。

按照认知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进行命题。

各认知层次的含义如下:

识记:

要求了解有关的概念、名词的意义,能正确认知重要的基础知识,并能正确表述。

理解:

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比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述正确、完整。

应用:

要求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表述正确、系统、清楚。

5.命题原则

①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②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其中客观性试题占45分,主观性试题占55分。

③试卷要含反映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本课程特别强调应用的能力。

在一份试题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

识记占30%;理解占40%;应用占30%。

④试卷题目难易程度的安排。

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

即易、较易、较难、难。

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

易占20%,较易占35%,较难占35%,难占l0%。

试题认知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各种认知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

在命题中是二者兼顾,统筹安排的。

⑤各试题彼此独立,某试题不可替其他试题作答或暗示其他试题答案线索。

⑥命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提供的答案准确、便于评分。

6.试题类型及结构

本课程试卷采用题型分为六种:

填空题(10道小题)、名词解释(5道小题)、单项选择题(20道小题)、多项选择题(5道小题)、简答题(5道小题)、论述题(1道题目)。

各类题型的分数大体比例分别为:

填空题占10%,名词解释占15%,单项选择题占20%,多项选择题占10%,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15%。

7.考核形式

平时形成性考核具体要求见第2点“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笔试。

8.答题时限

考试时限为l20分钟。

二、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绪言

考核知识点

l.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开设的意义目的

2.课程的内容轮廓

3.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考核要求

l.课程开设的意义目的

理解:

(1)课程开设的意义;

(2)课程开设的目的。

2.课程的内容轮廓

理解:

课程教材三编的基本轮廓。

3.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理解:

(1)学习的原则;

(2)学习的方法。

第一编

第一章人文社会科学概说

考核知识点

l.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

2.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

3.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

考核要求

l.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

识记:

(1)人文科学;

(2)社会科学;(3)人文社会科学。

理解: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2)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3)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系。

应用:

为什么说教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之一。

2.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

理解:

(1)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科学的一般特征;

(2)人文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个性特征;(3)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用:

说说教育学和某一具体自然科学学科(比如物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3.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

理解: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第二章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考核知识点

l.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定位

2.人文社会科学的多种社会功能

考核要求

l.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定位

理解:

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实现的特殊条件

2.人文社会科学的多种社会功能

识记:

人文社会科学的八项社会功能

理解:

(1)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

(2)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管理功能。

应用:

以教育学为例,说明人文社会科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章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考核知识点

l.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考核要求

l.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识记:

(1)定性研究;

(2)定量研究;(3)直觉;(4)灵感。

理解:

(1)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相结合的方法;

(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识记:

(1)调查方法、实地方法、文献情报方法的主要含义和功能;

(2)调查方法、实地方法、文献情报方法的主要类别。

理解:

(1)抽样调查;

(2)半参与观察方法。

第二编

第四章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综述

考核知识点

l.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全球背景

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

3.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貌

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考核要求

l.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全球背景

识记:

(1)时代主题;

(2)全球问题。

理解:

(1)时代主题不断深化;

(2)自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3)当代全球问题日益尖锐化。

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

识记:

(1)系统科学;

(2)综合学科;(3)人学。

理解:

(1)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分化中有综合;

(2)20世纪下半叶人文社会科学逐步以综合发展为主导倾向,综合中有分化;(3)20世纪末期进入反思—展望期。

应用:

举例评述20世纪下半叶人文社会科学以综合发展为主导倾向的主要标志和历史价值。

3.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貌

理解: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背景。

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理解:

(1)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益明显;

(2)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3)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应用:

说明当前我国小学推行以文理综合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同20世纪下半叶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第五章哲学历史学文艺学的新突破

考核知识点

l.20世纪世界和中国哲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2.20世纪历史学的重要变革

3.20世纪文艺学的重要进展

4.20世纪文史哲发展的共通特点

考核要求

l.20世纪世界和中国哲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识记:

(1)哲学的含义;

(2)哲学的特殊地位。

理解: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与重大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影响;(3)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发展倾向;(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性突破。

2.20世纪历史学的重要变革

识记:

(1)历史学;

(2)历史的计量研究。

理解:

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的变革。

3.20世纪文艺学的重要进展

识记:

(1)文艺学;

(2)接受美学。

理解:

20世纪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

4.20世纪文史哲发展的共通特点

理解和应用:

(1)20世纪文史哲在学科发展上的新突破;

(2)20世纪文史哲在研究内容、理论框架上的新突破;(3)20世纪文史哲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上的新突破;(4)20世纪文史哲在发展形态多样化方面的新突破。

第六章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进展和影响

考核知识点

l.20世纪语言学的重要进展

2.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

3.20世纪人类学的重要进展

4.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发展的共通特点和广泛影响

考核要求

l.20世纪语言学的重要进展

识记:

语言学;语言和言语。

理解:

(1)20世纪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索绪尔的主要贡献;(3)乔姆斯基的主要贡献。

2.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

识记:

(1)心理学;

(2)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3)行为科学;(4)认知心理学。

理解:

(1)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重要发展方向;

(2)20世纪下半叶心理学在三个领域中的重要发展。

3.20世纪人类学的重要进展

识记:

人类学。

理解:

二战以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

4.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发展的共通特点和广泛影响

理解:

(1)三个学科的发展道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诸方面的共通点;

(2)三个学科广泛作用于两大科学部类的功能方面的共通点。

应用: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重要进展对初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七章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适应时代需要迅速发展

考核知识点

l.20世纪经济学的迅速发展

2.20世纪社会学的迅速发展

3.20世纪法学的迅速发展

4.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在学科性质上的共通点

考核要求

l.20世纪经济学的迅速发展

识记:

(1)经济学;

(2)《资本论》;(3)经济自由主义;(4)国家干预主义。

理解: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2)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2.20世纪社会学的迅速发展

识记:

社会学。

理解:

二战之后世界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3.20世纪法学的迅速发展

识记:

法学。

理解:

(1)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对当代中国实现法治的指导意义;

(2)20世纪法学的重要进展。

4.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在学科性质上的共通点

理解:

三门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思潮流派发展演变、社会功能诸方面的共性。

第八章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考核知识点

l.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

3.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4.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5.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6.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考核要求

l.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理解:

(1)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所面临的挑战;

(2)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机遇。

2.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

识记:

“东西方文化”的含义。

理解:

(1)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联系;

(2)“在碰撞中发展”这一概括的针对性;(3)东西方文化互补的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3.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理解:

(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关系问题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联系;

(2)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的主要表现。

应用:

举例说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对初等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

4.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识记:

(1)大科学;

(2)复合系统。

理解:

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趋势的含义与主要表现。

5.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识记:

软科学。

理解:

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的主要表现。

6.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理解:

研究手段高技术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第三编

第九章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考核知识点

l.人文社会科学与近代教育学形成的关系

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思潮形成的关系

3.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关系

考核要求

l.人文社会科学与近代教育学形成的关系

识记:

(1)教育学;

(2)《礼记·学记》;(3)《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理解:

(1)教育科学思想的萌生;

(2)人文社会科学孕育出近代教育学的雏形。

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思潮形成的关系

识记:

终身教育论。

理解:

(1)20世纪初叶人文社会科学与世界性新教育思潮形成的关系;

(2)20世纪中期人文社会科学推动教育学建设的繁盛;(3)20世纪后期人文社会科学与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

3.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思潮形成的关系

理解:

(1)人文社会科学的当代成果对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整体带动效应;

(2)人文社会科学所关注的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关键课题。

应用:

举例说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对于我国小学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十章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

考核知识点

l.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学科的广角研究

2.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与初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

3.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以及人类学传播学比较教育学与初等教育相关属性研究的关系

4.跨学科方法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考核要求

l.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学科的广角研究

理解:

(1)现代初等教育为何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2)现代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必须注重选择与综合。

2.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与初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

识记:

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的含义。

理解:

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对于初等教育研究的特殊意义。

3.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以及人类学传播学比较教育学与初等教育相关属性研究的关系

识记:

(1)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法学的含义;

(2)教育人类学、教育传播学、比较教育学的含义。

理解:

(1)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法学对于初等教育相关属性研究的作用;

(2)教育人类学、教育传播学、比较教育学对于初等教育文化属性研究的作用。

4.跨学科方法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应用:

尝试运用跨学科方法分析自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某一具体问题。

试题类型举例

一、填空题

1.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时代主题随之三度转换,其中,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化前后的时代主题。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产生了两大哲学思潮,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潮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潮。

3..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___________于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著作。

二、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

2.经济自由主义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

1.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在20世纪上半叶大体上先是:

()。

a.革新、建设与曲折b.引进、移植与选择

c.开放、重建与发展d.发展、兴盛与终结

2.人本主义思潮于1900年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建以呈现在意识中的事物为研究对象的()而掀开新的一页,由于两次世界大战而获得较大的动力和影响。

a.精神分析学说b.存在主义哲学

c.现象学d.解释学

四、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5个选项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少选但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得0.5分,但最高分限制在1.5分。

1.按照学科结构的层次着眼,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分为以下哪几级层次结构?

()。

a.人文学科

b.门类学科

c.专业学科

d.分支学科

e.社会学科

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

()。

a.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b.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

c.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d.历史的治乱交替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兴衰的辩证统一

e.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五、简答题

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2.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六、论述题(本论述题要求必须有联系实际的内容,但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

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说说这场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和平与发展

2.科学主义(或者实证主义)人本主义(或者非理性主义)

3.罗尔斯

二、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

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三、选择题

1.b2.c

四、选择题

1.bcd2.abc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基于以下的背景:

一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

整个20世纪,时代主题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

战争与革命、对抗与对话、和平与发展,这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是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

例如,20世纪自然科学的“指数增长”及其复杂的社会后果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紧迫的时代课题;自然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推进了整个科学体系的综合化;20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技术国际化的趋势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对话;自然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还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三是日益尖锐的当代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由于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日益国际化,全球问题在20世纪下半叶充分暴露出来,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2分)

2.答案要点

(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

(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

(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

(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第一,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

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

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

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

“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文沟通,理—理沟通,文—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

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

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第二,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

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

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自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半个人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智”轻“情”、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向。

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