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251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docx

呼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粮食安全是立国之本。

当前全球粮食危机比较严重,并可能长期影响世界的发展稳定,中国必须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粮食安全,并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显要的位置,要求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产粮大省黑龙江省,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障粮食生产。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黑龙江省建成“稳固、可靠、长久”大粮仓的思想,力争利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000亿斤的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根据2009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切实做到‘两个聚焦’”的重要部署,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步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经研究决定,从2009年开始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

围绕《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的战略部署,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呼兰区农业开发办经过反复调研、科学论证,决定在哈尔滨市呼兰区大用镇和腰堡街道建设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

第二章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

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

项目区建成后要在呼兰区以下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

玉米稳产高产,节水灌溉,农田绿化、美化,科技推广,农民增收。

 

第三章区域布局与建设重点

3.1项目所在区概况

呼兰区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南濒江与阿城市、宾县相望,东临巴彦县,西毗肇东市,北接绥化市、兰西县,地理坐标45°49-46°25,东经126°11-127°19。

是省城、市府通向北疆腹地的交通要地,处于哈大齐经济带枢纽部位,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交汇之地。

区内江河纵横、陆路交错,松花江、呼兰河、泥河、少陵河、漂河等“一江四河”,滨洲、滨北2条铁路,正在建设的过江隧道,地铁2号、轻轨4号2条地铁等11条过江通道,以及哈大、哈黑、哈肇、哈伊等多条国省级公路构成了呼兰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为呼兰扩大招商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呼兰是黑龙江省最早开发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式建呼兰城,距今已有271年的建城历史。

建国后隶属松江省,1954年属黑龙江省,1958年划归哈尔滨市,2004年撤县建区,现为哈尔滨市八区之一。

区划调整后,幅员面积2197平方公里,辖3乡10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2万。

呼兰区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全区气候差异不大,南部气温略高,年积温差异不超过100℃,年平均气温3.3℃。

区境东西横跨1个纬度,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由东向西降水逐渐递减,相差50毫米左右。

全年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661.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

春季风速较大,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

全年无霜期平均144天。

初霜日期平均为9月26日,终霜日期平均在5月4日。

全年气温以7月份最热,月平均23.1℃;全年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9.4℃。

冻土深达197厘米。

四季分明,春季4—5月干旱少雨,多西南大风;夏季6—8月高温多雨,气候湿润,多偏南风;秋季9—10月凉爽,多偏西风,气温逐渐下降;冬季11月—翌年3月,漫长严寒,干冷少雪,多西北风。

呼兰区地势平坦,东北略高,西南略低。

呼兰河横贯西南,东有漂河,少陵河,西有泥河,“一江四河”形成呼兰肥沃的堆积和冲积平原。

各类地貌相对比差在20-30米之间,为波状平原。

海拔最低点为113米,最高点团山子189.5米,平均在115-150米。

境内砂矿资源,水资源丰富。

呼兰区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呼兰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城乡建设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

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160亿元,增长16%;全口径财政收入11.63亿元,增长36.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4亿元,增长22.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732元,增长18.5%;农村人均纯收入5928元,增长17.8%。

一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被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区)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县(区),国家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区),全国养鸡先进县(区),省奶.牛基地县(区),商品鱼基地县(区)等荣誉称号。

一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形成了以食品、医药、电力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撑,饲料、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为辅助的龙型产业格局。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比重达到99%,药业、食品、木器、乳业等产业的不断壮大,标志着呼兰已从农业大县完成了向工业强区的迈进。

一一商贸经济繁荣活跃。

积极推进商埠繁荣重镇建设,全区商业、饮服业发展到2万多户,从业人员4万多人。

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进出口总额3232万美元,创造了呼兰商贸经济发展历史新高。

一一对外开放成果丰硕。

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年磨一剑,以其优良的环境品牌,热诚周到的服务,赢得国内外客商青睐,汇聚世界各地的大企业、大集团前来投资兴业,成为拉动呼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牵动力,改革开放的窗口,呼兰经济发展腾飞的龙头。

目前,已批准进区企业260户,引进资金总额12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8.1亿元。

一一城乡面貌全面改观。

按照省委“大气、洋气、灵气”的城市建设总体要求,遵循“园林式、开放型、高科技、现代化”的理念,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三个100”的标准,投巨资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区道路、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等功能日臻完备,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九通一平”,一座新兴城市框架已经形成。

一一社会事业齐头共进。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08年以来,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共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和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38项。

普职成三教统筹发展,“两基”教育被评全国先进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工作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肯定和好评。

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病统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2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计生工作全面完成责任目标。

同时,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办了区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兰河之声音乐会,社区文体活动日趋活跃,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广泛开展“创文明诚信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信守社会公德、争做文明市民”、“百个诚信单位命名评选”等活动,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

以打造“平安呼兰”为重点,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文化先进区、全国教育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龙江历史文化名城。

呼兰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国务院秘书长林伯渠到呼兰永贵村考察,向世界介绍了新中国农村发生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领导李鹏、朱镕基、李岚清、胡锦涛、温家宝、吴官正、曹志、王文元、张思卿、许嘉璐、姜春云等曾到呼兰视察工作,给呼兰以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

撤县设区开启了呼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融入大都市发展的有利机遇,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建设强区、振兴呼兰”的奋斗目标,突出“第一要务”,强力实施“五区一园发展战略”,以“招引联、上项目”为突破口,以工业强区为核心任务,扩增一个“亮点”,开发“两大城区”,加强“三农”工作,加快“五区”进程,实现“五增”目标,把呼兰建设成为集新兴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大宗商品流转基地于一体跨呼兰河两岸繁荣发展的哈尔滨新市区。

这不是豪言壮语,更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呼兰人民万众一心的强烈追求,是向全面小康、和谐社会进军的激昂号角。

3.2项目范围、规模、工期

3.2.1项目范围

项目区分为两片,区片一位于大用镇,是旱田,区片二位于腰堡街道,是水田。

区片一(旱田),位于呼兰区北侧,距离呼兰区35公里的大用镇,东为莲花乡,南为沈八村,西邻泥河水库,北侧至民主村和达户村。

东经126°38′54″至126°43′14″,北纬46°16′50″至46°19′22″之间。

区片二(水田),位于呼兰区东侧,距离呼兰15公里的腰堡街道,东、南为松花江,西为东岗村,北为腰堡街道。

东经126°42′56″至126°48′01″,北纬45°56′28″至45°58′48″之间。

3.2.2项目规模

项目区总面积5万亩,其中区片一(旱田)2.5万亩,种植玉米2万亩,区片二(水田)2.5万亩,水稻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4万亩。

3.2.3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工期二年,即2010年4月-2011年10月内全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3.3自然概况

3.3.1水文气象

一、水文

松花江枯水期95%流量Q95%=397m3/s,相应的水位H95%=111.32m,灌溉期75%,流量Q75%=1096m3/s,相应水位H75%=112.76m,重现期50年洪水,相应水位H2%=118.28m,重现期100年洪水,相应水位H1%=118.69m。

二、气象

项同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多刮西北风;夏季酷热暂短,春季风沙较大。

年平均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37℃;无霜期135天左右,初霜期一般在九月中旬,终霜出现在五月中旬;年≥10℃活动积温2827℃,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年降水量510mm,其中作物生长期4-9月降水量400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8.4%;年平均蒸发量约为1454.6mm,年平均相对湿度67%;多年平均风速4.0米/秒,最大风速25米/秒,风向多为西南风。

光热条件比较好,而且同步配合。

可满足一季作物生长发育需要。

3.3.2地形、地貌及土壤

一、地形、地貌

区片一(旱田):

区域内地形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地形较为平坦,微地形多有变化,地面坡度变化较大,地面高程在135~148米之间。

本区地貌属冲、洪积类型。

组成岩件主要为黄色粉质粘土、砂、砾石等,其下基底为泥岩层。

地层分布比较简单,白垩系地层构成本区基底,其上即为第四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区片二(水田):

渠首位于松花江左岸低漫滩处,江水大致由西南流向东北方向,松花江汊流(仅雨季有水流通过),呈与松花江干流平行分布于低漫滩中。

二、土壤

土壤类型为黑土、草甸土和水稻土三种。

(一)、黑土:

其理化性质:

容重1.43~1.62克/立方厘米,孔隙度36.87~40.04%,最大持水量25~38%,PH值6~6.87,有机质含量在2.0~2.5%,全氮含量0.3%以上,全磷含量0.18%,全钾含量2%,黑土层厚,保水、保肥性能好,结构良好,土质疏松,耕性良好。

(二)、草甸土:

主要分布在平坦的地形部位,水分充足,有机质积累较多,由于水分的干湿交替,土壤潴育明显,剖面可见大量锈班,底层出现灰兰色的潜育班。

母质为块状或团块状结构的暗棕黄色第四纪洪积粘土沉积物,其理化性质:

耕层容重1.2~1.3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45~55%,有机质含量在1.3~2.1%,全氮含量0.17~0.79%,全钾含量2%以上,全磷含量1%左右。

通透性能较好,结构良好,耕性较好、肥力较高。

(三)、水稻土:

分布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冲积平原地上,有机质积累多,可分为耕作层、渗育层、潴育层,铁锰质沉积物较多。

化验结果,表层有机质平均含量4.18%,碱解氮94.8PPm,速效磷18.5PPm,速效钾278.6PPm,全氮0.19%。

3.3.3水资源

一、地表水

松花江流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北部,东西长920km,南北宽1070km,流域面积55.68万km2。

松花江是黑龙江右岸最大支流。

东晋至南北朝时,上游称速末水,下游称难水。

隋、唐时期,上游称粟末水,下游称那河。

辽代,全河上下游均称混同江、鸭子河。

金代,上游称宋瓦江,下游称混同江。

元代,上、下游统称为宋瓦江,自明朝宣德年间始名松花江。

据松花江河口控制站1956~1979年资料推算,松花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734.7亿m3;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31.6mm。

全流域水资源总量为880.2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合计为851.5亿m3。

地表水资源总量为734.7亿m3,其中嫩江为227.3亿m3,占30.9%;松花江正源为172亿m3,占23.5%;松花江干流334.8亿m3,占45.6%。

二、地下水

项目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分布上下两个水层,上部含水层埋藏于粉质粘土之下,淤泥质土层之上,厚度10-11米,含水岩性以中粗砂为主,并含粉细砂,地下水类型为弱承压水,富水性较差。

下部含水层位于白垩系泥岩层之上,淤泥土层之下,深度在30-60米之间,含水层厚度在20-40米左右,富水性中等,单井出水量90-100m3/h,渗透系数40-50m/d,矿化度小于1克/升,此层为项目区主要供水层。

本区地下水为低矿化淡水,可满足绿色食品灌溉的需要。

3.3.4耕地种类、数量、开发潜力及有利条件

一、种类、数量

项目区总面积5万亩,其中耕地4.0万亩,以玉米和水稻种植为主。

二、开发潜力

项目区玉米、水稻种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项目区内玉米产量为550kg/亩,水稻产量为500kg/亩,按照项目区的气候、土壤、技术和水资源等条件进行分析,玉米产量完全可以达到1000kg/亩,水稻可以达到700kg/亩,所在项目区的农业技术、品种及水利、农机、林业等措施的配套应用,使农作物的产量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

三、有利条件

(一)、有良好的资源条件

区片一(旱田):

项目区集中连片,有利于大型农机具连片作业,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项目区内气候适宜、光照充足、积温高、空气湿润。

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灌溉水源有保证。

项目区有大型农机合作社,可进行连片作业,项目区机械化作业有保证。

区片二(水田):

属于腰堡灌区,紧邻松花江,水源充足,土地平坦,适宜水稻的生长,且腰堡街道原有水利设施尚可利用,渠首工程运行良好。

(二)、有丰富的技术经验

两片项目区种植玉米和水稻历史悠久,广大农民有丰富的种植经验,能够把现代实用的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大用镇和腰堡街道是呼兰区玉米和水稻的主产乡镇之一,粮食生产始终位于全区前列。

(三)、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项目区的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科技培训的次数较多,农民科技意识强,市场信息灵通,接受新事物快,劳动者素质较高,能更快地把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政府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对农业开发抱以强烈的期望,支持农业开发工作的热情很高。

(四)、有优惠的政策支持

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每年都用中央一号文件进行部署;省里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省农业开发办立项的重点是增加粮食产量,对呼兰区玉米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呼兰区区委、区政府对大用镇和腰堡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高度重视,给予人、财、物力方面的全方位支持。

(五)、有创新的机制活力

项目采用生产合作社的形式,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统筹实施,确保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可有效避免分散建设中不必要的消耗。

3.3.5自然灾害

旱田片:

影响本项目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和涝灾,其次为风灾、雹灾和病虫害,均给农作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减产。

呼兰区在1961-2005的46年中,严重春旱占16.1%,夏秋旱也时有发生。

水田片:

影响本项目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洪涝灾害、早霜和病虫害。

项目区由于夏季降雨集中并经常有暴雨发生,再加地势低洼平坦,排水不畅,常发生洪涝灾害,受灾地块导致作物减产,旱灾对水稻无影响;低温对水稻影响较大,如遇冷空气、早霜的侵袭,就会造成水稻大面积受灾减产;由于本地区是水稻生产老区,病害常有发生,对水稻生产有一定影响。

3.4社会经济状况

3.4.1人口及劳动力

项目区共涉及大用镇(区片一(旱田)),行政村有沈八村、大用村和四家子村涉及人口约3866人,农户1665户,劳动力3425人;腰堡街道(区片二(水田)),行政村有水师营村、腰堡村、大堡村。

农户826户,人口3306人,劳动力2975人。

3.4.2土地利用现状

具体见表3-1。

表3-1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

万亩

年份

总计

耕地

住宅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林地

旱地

水田

农村宅基地

公路

农村道路

沟渠

坑塘水面

有林地

2009年

5.00

2.00

2.00

0.16

0.10

0.31

0.25

0.10

0.08

3.4.3农业生产水平

区片一(旱田):

农业生产水平中等,玉米平均亩产550公斤。

区片二(水田):

农业生产水平中等,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

3.4.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呼兰区2008年财政收入实现11.6亿元,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28元。

3.4.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本项目科技依托单位。

黑龙江省农科院组建于1956年,在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农业部、科技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院广大员工40多年的不懈奋斗,现已发展成为科技力量雄厚、科技成果丰硕、综合实力较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省级综合性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

全院下辖28个研究所(中心)。

全院共下设研究室112个,其中院重点研究室30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

该院还承担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及转化平台。

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大豆种质改良分中心、国家小麦种质改良分中心、国家蔬菜种质改良分中心、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哈尔滨分中心、农业部脱毒马铃薯监督检验测试哈尔滨分中心、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哈尔滨分中心、绿色食品检测分中心、黑龙江对俄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国家亚麻种质改良中心、国家玉米种质改良分中心、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工程设计中心等国家级中心、分中心15个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合丰号大豆、绥农号大豆、黑河号大豆,龙单号玉米、嫩单号玉米、龙粳号水稻等6个国家级原原种繁殖基地,农业部农业高新技术产品交易市场,国家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等国家级转化平台。

该院现有编制2262人,现有职工2939人,其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453人。

在站博士后62人,具有博士23人、硕士学位58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2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贴113人。

实验耕地1500公顷。

有国家品种资源中期保存库及国家马铃薯脱毒种薯试管苗保存中心。

现保存品种资源30000多份。

野生大豆、春小麦资源为全国特有。

有大型仪器设备300多台件。

“八五”以来,该院已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14项。

其中获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7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省重大经济效益奖7项;哈市重大经济效益奖5项。

全省农业类重大奖项的85%以上成果为该院获得;育成农作物新品种356多个,占全省总数的60%以上。

应用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总面积的70%以上,达1.1亿亩。

每年新增效益50亿元。

引领全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2次。

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十五期间该院共承担国家、省科技项目200多项。

目前,院党组正领导全院,遵循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开放办院,开发办园”,当好全省龙头,争创全国一流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服务“三农”工作,为我省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创造新的辉煌。

3.5基础设施

3.5.1工程现状

区片一(旱田):

道路:

区内有水泥路一条,南北方向,直通民主村,区内田间道路网已经形成,但田间机耕路没有硬化,遇雨雪天泥泞难行。

水利设施:

田间灌溉工程没有,地下水无开采,灌溉无保障,靠天吃饭。

排水主要靠路边沟,无排水沟道。

电力设施:

区内已并入农村10KV电网。

农机合作社:

大用镇现有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对区内农民的生产极为有利。

区片二(水田):

道路:

区内有水泥路一条,由腰堡街道直达江边。

另外,其余田间路网也具备一定规模,只是没有硬化,雨雪天泥泞。

水利设施:

现有渠首一处,总提水流量7.5m3/s,现由于电力问题只能开机2台泵,抽水流量大约3m3/s,但是区内田间配套工程凌乱,不完整,跑水、漏水问题严重,急需改善。

电力设施:

区内已并入农村10KV电网。

3.5.2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区片一(旱田)以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依托。

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85万平方米,员工106人,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94台套,机械总动力5145千瓦,规模经营土地40266亩,机械化率达到了98%,在2006年正式注册生产“禾下土”牌杂粮35个品种并分别取得了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绿色杂粮6000亩,有机食品认证2000亩。

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及地区。

3.5.3林业设施

两处项目区内林网基本形成。

3.5.4交通与电力

一、交通

区片一(旱田):

项目区内有条贯通项目区的公路,水泥路面,满足同行要求,交通便利。

区片二(水田):

腰堡街道与渠首之间有条公路,水泥路面,并且国堤平坦,适于行车,交通便利。

二、电力工程

区片一(旱田):

涉及大用村、四家子村和沈八村。

农村电网改造后,项目区电力有保障。

区片二(水田):

水田的灌溉渠首,当年设计电机单台容量260KW,共1300KW,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灌溉渠首的电力无法保障,平时只能开机1-2台,灌溉有时无保障。

3.6区域布局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四结合”:

一是实施的项目与粮食加工企业结合,使玉米项目走上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推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与部门项目结合,结合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计划,形成区域化生产。

三是与市场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户实施项目,给产品找销路。

四是与科技推广结合,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及时地传授给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生产能力。

该项目以呼兰区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科技依托单位东北农业大学为支撑,实现“科研单位+合作社+龙头企业”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起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玉米产业链,并通过实行“六统一”的生产管理模式。

即由农机合作社组织统一供种,全部使用优良品种;统一规划和整地;统一时间播种;统一田间管理标准;统一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统一签定收购合同,实行优质优价。

这种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实现玉米生产向产业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真正做到增产增收。

3.7建设重点

本项目建设共涉及四项基本工程:

即水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科技工程。

一、水利工程:

根据区片一(旱田)的主要制约因素和资源条件,项目区选择开采地下水,布设机电井、架设高低输电线路、配套喷灌设备进行节水灌溉;区片二(水田)主要进行渠首的电力配套,干渠的衬砌和田间工程配套,并根据区内地形条件布置排水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同时修建桥梁、涵洞等水利工程。

二、农业工程:

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经验、科技技术确定以选择优良品种、栽培模式、机械作业、集约管理和经营生产为主攻方向的思路进行农业工程的规划建设。

三、林业工程:

为适应高标准示范工程建设,便于大机械化作业,规划大田块、建设大林网、配套农田红砖路,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的农业生产环境。

四、科技工程: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农业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项目区的重要工程之一,将以培训人才和推广适用应用技术为主,增强生产者的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