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526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十一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眸Word格式.docx

该公司先后承担实施的“高性能海水淡化膜元件的研究”及“苦咸水淡化方面的低压节能型反渗透膜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等国家863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几年间已获得授权国内专利9项。

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5项;

同时,企业完成了国内首家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产品企业标准的制订,自主开发了全自动膜片下料机、浓淡隔网自动下料机等,公司日前已通过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的NSF认证,建成了产能达400万平方米、目前国内最大的反渗透膜研发和生产基地。

以时代沃顿为代表的国产反渗透膜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被国外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其性价比优势导致了市场格局也由过去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转变为中外企业的竞争。

目前,公司产品销势良好,已大量用于菲律宾一家电厂、上海焦化厂、贵州轮胎厂、长春一汽等数十家国内外企业的锅炉用水、工艺用水等净化处理。

2009年12月,贵州省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首个重大科技专项“联合法生产海绵钛大型装备与关键技术及工艺研究开发”项目通过验收。

项目实施3年,成功开发出海绵钛12吨/炉倒U型还原—蒸馏联合炉的新型材质反应器、四氯化钛分布加料控制、还原—蒸馏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技术与装备,申报专利8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2项,国家级技术机密1项;

相关技术已在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成的4000吨/年生产线及扩建10000吨/年生产线设计中应用,对钛业节能降耗、提质降本,增强贵州海绵钛的市场竞争力发挥了关键作用。

贵阳特钢公司等承担的国家支撑计划“高速重载列车关键材料及其制品研发”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攻关,提高了车轴的淬透深度,使大尺寸车轴的强韧性能满足国际标准。

开发生产的重载列车车轴钢已用于装备我国的8轴和6轴重载车,且今年的需求量比往年有大幅度增加。

公司介绍,因为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的实施,拉动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由于企业研发团队掌握了相关材料生产的技术诀窍,在重载车轴钢基础上,延伸开发了地铁车轴钢、电机轴钢等高附加值产品。

目前钢铁行业产品大幅萎缩情况下,这些高端产品的应市有效缓解了企业困境。

贵州大学与贵州省农科院、黔西南州农科所在“世界水稻高产之地”——云南永胜县涛源乡,联合实施的贵州自育水稻超级稻品种黔优88异地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2009年9月9日经省内外专家田间测产验收,实现亩产1215.8公斤。

贵州农业科技人员多年研究形成的以氮肥后移为核心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经3年的省内外重复栽培试验亩产均过千公斤,表明贵州农业科技在此方面的研究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十一五”期间,地处西部的贵州大力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条件,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构建了一批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批创新人才团队,催生了一批创新成果,为该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十二五”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环境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省级财政科技投入每年保持20%的幅度增加,总额是“十五”期间的3倍。

贵州省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由2005年的87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2.84亿元,保持了每年20%以上的增幅。

“十一五”以来,省级财政共计投入应用技术研发资金10.20亿元,是“十五”期间省级投入的3倍多;

获得国家科技财政经费支持6.9亿多元,是“十五”期间获得国家资助的4倍。

2005年—2008年贵州全社会R&

D经费投入达到46.35亿元,比整个“十五”期间增加近10亿元。

科技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贵州省委、省政府2006年颁布《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后,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决定》、《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贵州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贵州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鉴定办法(试行)》、《贵州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优惠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对确保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和条件平台建设、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作了明确规定,为加快贵州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方面的有力保障。

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为高效发挥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贵州省科技厅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从过去单一的科技计划安排管理,转向谋划全局、加强集成、配套实施、实现重点突破的方向转变。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省级科技计划由过去的近20个计划,合并调整为基础计划、重大专项计划、合作计划三大计划类别,根据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不同创新阶段,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在投入上,注重运用增量盘活存量,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在计划实施中,注重项目筛选与规划目标的衔接,注重体制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科技合作力度不断加强。

坚持开放,坚持“四个对接”,加大联手推进科技工作的力度。

通过与科技部、中科院及其他部委建立会商机制,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国家大科学工程、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科技特派员工作和中科院“科技支黔工程项目”等;

积极与产业部门交流协作,联手推进制造业信息化、高能产业节能降耗、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

加强省与市(州、地)县(市、区)的上下联动,通过设立省市(州、地)县(市、区)科技合作计划,将科技资源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有效发挥了全省科技创新网络的作用,形成了贵阳、遵义等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特色区域,带动了产业集群和地方经济的快速成长;

广泛开展了跨领域、跨科学、跨层次的“泛珠三角”区域性科技合作与交流。

通过以上举措,对贵州在开放中整合各类资源,改善区域科技合作环境,实现区域间人才合作与交流,共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催生一批面向行业的重大创新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速。

2009年2月上旬,科技部正式下发《关于2008年度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的通知》,贵州省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榜上有名。

这标志着贵州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十一五”持续建设,已成为一个凝聚省内外人才进行工程技术研发集成、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同时为行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重要技术平台和创新基地。

2009年8月21日,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成为继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后,贵州建成的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9年12月26日,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贵阳启动建设。

该中心采取联合共建的方式,以贵州航天林泉电机厂为依托,以贵州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整合哈工大、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和贵州大学等单位科技力量,围绕我国高速电机技术、高精度驱动与控制技术、电机数字化设计技术、电机新工艺与制造技术等展开攻关研究。

贵州大学以教育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为核心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获得科技部批准,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今年10月8日,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为该基地授牌。

2009年6月,贵州省中药民族药重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

由贵阳医学院2005年承担建设的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中心,已先后与20多家制药企业建立起长期的教学、科研合作关系,同时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以及省重大专项、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专项等开发项目56项,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成果。

今年1月16日,“贵州省旱作南繁基地”在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建成揭牌,标志着贵州南繁科研和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建成投用的贵州省旱作南繁育种基地,是贵州省“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

该基地所形成的南繁育种共享创新平台,能基本满足贵州主要旱地农作物育种需要,对促进贵州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4月,贵阳市被国家科技部正式列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

通过“十五”和“十一五”持续努力,贵州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企业技术中心和创业孵化器等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

至2009年,全省已建重点实验室3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部共建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个(其中国家级2个);

已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4个、国家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5个;

建成科技园区16个(其中:

农业类科技园区10个,含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工业类科技园区6个,含1个国家级工业科技园区);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完善,贵州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平台入网仪器达到475台(套)总价值1100万元,到2009年底开机率已从入网前的50%,提高到70%以上;

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存储容量已达到20T,1.7万种中文期刊、1.5万种外文科技期刊、七国两组织专利2000万条、10万份标准、20万篇硕博论文等信息实现共享。

这些创新平台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明显提升了贵州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今年,贵州被确定为国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试点,已初步建成适合省情的生产力促进组织网络化结构,形成了组建方式多样化、机构性质多元化、业务范围各异的格局。

贵州已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41家,其中,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5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21家,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2006年以来引进资金3.8亿元,为服务企业增加销售额18.6亿元,增加利税1.5亿元,为社会增加就业人数10889人,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企业、政府、科研资源、市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中心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平台,重点支持了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1家,已累计孵化企业350余家,孵化毕业企业80余家,在孵企业210家。

2008年,贵州省科技厅和贵阳市政府通过省市共建的方式,在贵阳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增资扩股,组建成立了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并以其为载体,吸纳政府各种资金和民间资金,共同建设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推动全省科技风险投资体系建设。

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成立两年来,通过风险投资、贷款担保、贴息、受托管理资金和咨询业务等方式,促进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为该省创业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推动优强企业上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截至去年底,公司已向企业累计提供各类投融资服务近10亿元,放大政府资金7倍,有力地支持了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2009年11月,省科技风险公司与贵阳市中小企业担保信用中心,以及另外三家民营企业发起成立了注册资本1亿元的贵阳市中小企业担保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8月,又由省科技风险公司和遵义市科技局、绥阳县政府共同出资,发起成立了遵义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

今年,省风险公司成为科技部、财政部批准的2010年度首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阶段参股项目单位之一,并获得引导基金3000万元支持。

在此基础上,省风险公司联合省内外12家机构,在今年11月共同发起成立了贵州首支专业创业投资基金——鼎信博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基金规模为1.609亿元。

构建中的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体系,正以多种形式向不同领域和区域延伸覆盖。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

今年9月26日,贵州装备制造业领域首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贵阳军民结合(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该战略联盟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六一基地、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为依托,整合清华大学、贵州省科学院、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内外13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而成。

该联盟的成立旨在整合相关科技资源,解决一批对贵州装备制造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共性、关键技术,增强装备制造领域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保障军民结合(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健康、跨越发展。

“十一五”期间,贵州把发展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主体,作为推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逐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尤其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引导产学研结合,明确规定产学研合作是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的必要条件,此举极大地调动了产学研三方的积极性,实现了优势互补,有效促进了贵州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几年来,贵州以产学研形式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数占总数的50.35%。

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贵州形成了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团队,在一些重点领域建立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如组织成立了贵州磷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产学研联合迈上了新台阶。

到2009年,贵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机构达131家,大中型企业科学家与工程师比重达50.34%,试验与发展人员比重达70.0%,65%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以企业为主体承担,35%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标志着贵州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正逐步确立。

2009年,为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科技厅和有关部门联合启动了“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组织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和开发新产品,有效提高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科研机构改革不断深化,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初显成效。

以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为突破口,以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面向市场和服务于社会为重点,稳步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完成了省属农业科研机构调整重组,将农业厅管理的8个科研所整建制划归农科院统一管理,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和研发水平,使其面向新农村建设有效开展服务;

二是推进省属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以省冶金设计院为试点,开展了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模式示范研究,增强了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激活了省冶金设计院改制而成的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一池春水。

该公司2009年技术服务产值从前3年连续2000多万元,一下子翻番达5000多万元,今年产值预计达近亿元,并已经又签下3亿多元工程项目大订单;

三是通过创新能力提升试点专项资金,2007—2009年,省财政累计投入1.70亿元,引导科研院所明确发展定位、凝练发展目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多出成果,加快成果转化,促进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科技创新队伍逐步壮大。

以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创新基地、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专项活动和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为载体,同时重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对象培养工程,培养、集聚和引进了一批科技人才,贵州科技人才资源数量稳步增长,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持续改善。

据统计,目前贵州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9万人,比2005年增加0.8万人,增加幅度达26%;

研究开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1万人年,比2005年增加了0.2万人年;

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达到2.4万人,比2005年增长26%;

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明显增长,科技活动人员在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中的分布开始有所改善。

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取得了大的进展,有能力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的科技人员和人才团队数量大幅度增加。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贵州科技进步主要指标持续提升。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2006—2009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综合指标统计,2009年贵州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2.48,比2006年监测值27.18提高了5.3个百分点,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总体上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科技产出规模明显扩大。

科技论文数量稳步增长,累计发表论文29420篇,年均增长26.9%。

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68项,其中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签订技术合同2288项,成交金额4.92亿元,分别比“十五”增长了31.1%和35.7%。

申请专利和获得专利授权分别达到12076件和6876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14.01%和23.7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获得授权分别为4006件和1013件,全省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日趋增强。

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日益突显

重大科技项目催生创新成果频出,有力支撑引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贵州省把推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工作的两个主攻方向,努力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动力。

通过推动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催生创新成果频出,在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突破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强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人员研制出了新型高强度铸造铝合金系列材料,高纯度海绵钛系列材料等一批新产品和新材料,进一步改变了传统铝、钛、钢加工业产品品种单一的现状;

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精密铸造叶片和定向结晶叶片生产线,为FAST、大飞机、高速列车等国家大科学工程配套做好了技术储备;

在改性聚合物材料领域突破了一批高新技术,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反渗透膜基地;

贵州开磷集团研发并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年产10亿块“高强度耐水磷石膏砖”生产线,每年可消耗磷石膏240万吨及黄磷炉渣约63万吨;

贵州瓮福集团的磷化工成套生产技术及工艺和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的铝产业成套生产技术及工艺出口,走在了全国前列;

贵阳特殊钢厂研发的高速重载列车车轴钢、贵州钢绳厂研发的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遵义钛厂研发的高品质海绵钛等新产品,已成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保障企业发展的主导产品。

金融危机期间,贵州瓮福集团在困境中迎难而上,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创历史新高。

公司介绍,这与企业长期坚持科技进步,承担实施“复杂难处理磷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重点攻关计划项目、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等直接相关。

通过产学研合作攻关,公司在磷矿采选与加工、湿法磷酸生产与净化、磷复肥加工与磷酸盐生产、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已取得58项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先后合成了3种新型选矿药剂,获得了五氧化二磷回收率大于82%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阶段性成果,并建设了一套年产40万吨的选矿试验装置,为硅钙质磷块岩的高效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建成国内首套年产10万吨湿法磷酸净化生产装置并投入生产,完全自主开发的年产20吨的电子级磷酸放大试验装置已建成投产;

公司首次实现了利用磷矿伴生氟资源为原料替代萤石生产无水氟化氢,并成功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突破;

与贵州大学合作开发磷矿石伴生碘资源回收技术已出成果,建成的2×

50吨/年碘回收工业化装置,是世界第一套成功用于从磷矿石中回收碘资源的装置。

公司凭借专有技术,中标沙特阿拉伯1200万吨/年全球最大选矿项目,让智力出口成为为企业对外贸易创汇的重要增长极。

贵州铝厂等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性能铝合金及其制造工艺技术开发”项目,经产学研合作攻关,用普通铝锭开发出抗拉强度在500MPa以上,性能优于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ZL205A铸造铝合金。

在“FAST(500米口径球冠状主动反射面射电望远镜)机械结构及防腐蚀国际咨询会议”上,专家们认为该材料十分适合在FAST支撑结构上取代钢而形成FAST轻强结构,为FAST轻强结构的“贵州制造”找到了突破口,也为形成贵州省“高性能铝合金—军工—航空航天—关联产业”的新型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贵州钢绳集团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丝大直径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研发与产业化》,自2007年启动以来,已产生多项创新成果,同时经济效益显著,2008年产品销量7万多吨,销售收入4亿多元。

《特大跨径悬索桥缆索系统关键材料研究》项目研发成果,带动钢丝绳吊索及桥用钢丝绳产品应用于浙江舟山西堠门大桥、贵州坝陵河大桥、广州黄埔大桥等国家大型桥梁工程,实现销量2万多吨,销售收入2亿多元。

项目研发成果还推动了我国金属制品行业的发展,为世界最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西堠门大桥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提高了我国乃至世界大跨径桥梁建设技术水平。

贵州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支撑计划“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重点项目课题之一“高性能液压轴向柱塞泵/马达开发及产业化研究”,成功研制出国产高性能液压柱塞泵和马达,使我国工程机械和工业机械主机厂能够摆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并能降低主机液压轴向柱塞泵/马达成本30%以上,提升了我国机械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6月,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贵州数字化设计和现代管理综合集成平台研究与应用”验收会上,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介绍,他们实施企业信息化系统工程以来,新品开发周期缩短43%,应收款减少12%,年产值增至45亿以上,产品市场占有率由11%增加到23%,每年降低企业成本500万元以上。

贵州省“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截至2009年底,实施项目128项,完成关键技术攻关21项,总投资达19631.94万元;

完成了32家“甩图纸”示范及应用推广企业、35家“甩账表”示范及应用推广企业、4家“甩图纸+甩账表”示范企业、3家“异地协同设计与制造”示范企业、2家“数字企业”的建设。

示范企业以信息化为支撑,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计算机软件等98项,实现新产品产值约61亿元,推广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约63亿元,带动省内其他制造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约80亿元。

省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棉花采摘成套加工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整合了贵航集团、贵州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技术力量,成功研制生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的贵航平水4MZ—5大型自走式采棉机,批量走进新疆建设兵团棉田,彻底打破了国外采棉机长期垄断我国市场的格局。

2009年12月,我国山岭重丘区第一长桥,国家高速公路网上海至昆明高速公路,贵州镇宁至胜境关段坝陵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

这座“中国第一、世界第六”的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采用了多项创新性新工艺、新技术。

如在先导索架设中采用了世界首创的遥控飞艇技术,克服了因地势陡峭形成的管道风效应,使先导索在飞艇牵引下安全准确地穿过峡谷;

利用桥面吊机从索塔处向跨中逐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