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489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

(满分:

150分答卷时间:

2小时30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检测(共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蓊郁(wēng)潭柘寺(zhè)婆娑(suō)涸辙(gù)

B.垝垣(wēi)谣诼(zhuó)葳蕤(ruí)吐哺(bǔ)

C.会稽(huì)酾酒(shī)蜉蝣(fú)瑰怪(guì)

D.肄业(yì)蜕变(tuì)诽谤(fěi)商榷(què)

2.选出下列无错别字的一组()

A.没精打彩妖童媛女崇山峻岭揠苗助长

B.青青子衿咄咄逼人载渴载饥夙兴夜寐

C.山川相缪倚歌而合放浪形骸游目骋怀

D.道义相勖孜孜求学义愤填膺钩心斗角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①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④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⑤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⑥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③⑦⑧B.②③④⑧

C.②⑤⑥⑦D.①④⑤⑦

4.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死生亦大矣

③仰观宇宙之大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而今安在哉?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客有吹洞箫者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⑩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B.①⑥/②④⑤⑨/③⑦/⑧/⑩

C.①⑥/②④⑦⑨/③/⑤/⑧/⑩D.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⑩

5.下列词语中划线词全都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有泉侧出一觞一咏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不随以止也茂林修竹而记游者甚众

C.有穴窈然卒葬之问其深

D.少长咸集向之所欣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6.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黄昏”“人定”均是古人表示时段的名称,夜晚共分为五个时段,按时间先后顺序,可排列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风(民间歌谣)、雅(祭祀乐歌)、颂(宫廷乐歌),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C.《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楚辞与《诗经》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永和”“癸丑”都是古人记年的方式,“永和”是年号,“癸丑”是用天干地支记年,“壬戌之秋”中的“壬戌”也是用天干地支记年。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

噫嘻!

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7.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卒莫消长也卒:

到底

B.洗盏更酌更:

重新

C.履巉岩,披蒙茸披:

拨开

D.掠予舟而西也西:

向西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予乃摄衣而上

B.不知东方之既白攀栖鹘之危巢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凛乎其不可留也

D.于是携酒与鱼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甲文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乙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甲文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乙文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4分)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4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也是诗人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

(3)我们经常说:

只要尽力了,就不遗憾。

《游褒禅山记》中揭示出这个道理的句子是:

,。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8分)

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

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

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

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

指山上的小亭。

②云峤:

耸入云霄的高山。

③牛山沾衣:

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

“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C.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D.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13.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现在流传于世的《兰亭序》,被认为是王羲之的代表作。

但它传奇的身世、真本的失踪以及化一成千的传本,引起了无数关于其真伪的笔墨官司。

从《兰亭序》传世的摹本法帖看,可以说一帖有一帖之特点,《兰亭序》同样也有自身的风格特点,不同于王羲之其他传世的摹本法帖。

这是论辩各方都看到的事实。

但是这个差距究竟是王羲之本人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法帖之间的差距,还是不同书家之间的差距呢?

在20世纪的“兰亭论辩”中,郭沫若一派认为,《兰亭序》皆属唐人辗转叠摹钩填,由于辗转叠摹者“间用我法”,笔法神韵与原迹逐渐失真而相去日远。

但从现在能看到的王羲之以及王氏家族的众多唐摹本来看,当时摹写水平之高是大家都公认的,而为什么一提到《兰亭序》,就传摹失真,就过多地带有后人的笔法了呢?

而《兰亭序》是唐太宗费尽心血才得到的,自然会让宫廷中最好的临摹高手如冯承素等来临摹,而这些临摹高手为什么偏偏把《兰亭序》摹得如此失真,连其他一般的作品都不如?

最近,徐利明认为:

“《兰亭序》神龙本所依据的底本之失真严重。

”他“推测神龙本所依据的底本很可能是隋末唐初人的临本,与智永书法尚有明显的距离,而与王羲之真迹的差距则更远”。

而真本《兰亭序》“应具有与王羲之及其家族诸人的种种尺牍传本墨迹所共有的书法用笔的基本特征,不能脱离这一风气范围和笔法模式”。

可以说徐利明在研究中循着正确的方法,也看到了实质性的问题,但最终还是没能坚持自己的方法和思路。

而启功先生的思路和方法是最为简明、清晰的:

“回来再看今传的《兰亭序》,无论神龙本或定武本,一律纯然是唐代风姿,但用《丧乱帖》《姨母帖》等唐摹简札墨迹来看,风格不相同。

从书法风格看,《兰亭序》既与《丧乱帖》《姨母帖》等帖不同,而《丧乱帖》《姨母帖》等帖又保存了一定分量的王羲之风格,那么写《兰亭序》的必定不是写《丧乱帖》《姨母帖》等帖的人,就是说《兰亭序》必定不出于王羲之之手,可以说是毫无疑问。

沿着这一思路,通过比较王羲之传世的各种临摹本墨迹,徐利明认为王羲之传世的各种临摹本墨迹之间书体不一样,书写时间有先有后,写法还有些差异,但“气息相通,用笔有鲜明的基本共同点”,而“《兰亭序》因很难进入这个大氛围之中而成为孤例”。

而且通过和王氏家族的书法进行对比,结果是“自东晋迄梁朝的王氏书家墨本几十帖”,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而且“与王羲之用笔相一致”,“而《兰亭序帖》的用笔正与之相违背”。

刘涛则首先比较分析了王羲之的各种摹本以及《十七帖》,认为“诸帖虽然书体不一样,书写时间有先有后,写法还有些差异,但是笔体的共性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

他进一步把王羲之和《万岁通天帖》作了比较,认为“自东晋迄梁朝的王氏书家墨本几十帖,笔画都有‘钅舌锐方硬,沉稳厚重’的特点。

由王书的笔画特点来考察神龙本《兰亭序》,我们发现起笔处常带有尖细的弯头,一些笔画映带牵丝不自然,有些笔画薄弱流滑,我认为,这正是神龙本《兰亭序》‘失真’之处。

帖中也有一些厚重或方硬的笔画,但‘沉稳’不足,或已失‘钅舌锐’”。

14.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世的《兰亭序》摹本法帖各有各的特点,不同于王羲之其他传世的摹本法帖,所以引发了无数关于其真伪的笔墨官司。

B.《兰亭序》真伪之争的核心是,论辩双方都认同《兰亭序》摹本法帖和王羲之其他传世法帖有差距,以及是什么造成这种差距。

C.郭沫若一派的观点认为《兰亭序》是经过唐代许多人临摹,其间都带入了自己的笔法,故逐渐失真,与原迹的距离越来越大。

D.作者认为郭沫若一派如果把原因仅仅简单归结为传摹临写过程中带入了后人的笔法而失真的话,许多现象是无法解释通的。

1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徐利明在研究中所循着的正确方法就是,先推测《兰亭序》摹本所依据的底本的真伪,再判断其是否为王羲之的真迹。

B.徐利明认为“《兰亭序》神龙本所依据的底本之失真严重”,所以他的研究依然没能走出摹本失真的老路子。

C.启功先生的研究方法是直接把能代表王羲之风格的各种法帖和《兰亭序》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判定其差距是什么。

D.启功先生认为《丧乱帖》等帖“保存了一定分量的王羲之风格”,而《兰亭序》与之不同,故非王羲之真迹。

1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徐利明认为王羲之传世的各种临摹本用笔有鲜明的基本共同点,唯有《兰亭序》是例外,所以这是不同书家之间的差距。

B.徐利明还将《兰亭序》和王氏家族的书法进行对比,认为《兰亭序》与东晋迄梁朝的王氏家族的书法特征也有很大的差距。

C.刘涛也认为王羲之的各种摹本笔体都有显明的共同特征,而《兰亭序》不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他得出的结论和徐利明相同。

D.郭沫若一派的观点和启功一样,都认为《兰亭序》的差距是不同法帖之间的差距,而徐利明、刘涛认为这是不同书家的差距。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

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

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

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

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

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

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

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

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

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1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1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

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19.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4分)

 

(三)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0~21题。

(11分)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

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

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暖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

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

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

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

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

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

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

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

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

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

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

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

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⑤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

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

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

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室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

然而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

人不由得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摘自《漂泊者的晚宴》,作家出版社)

20.文章为什么要以《总有那一片蛙声》为题?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5分)

 

21.本文第⑤段写到居京的月夜,“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

“我”为什么要在键盘上演绎一个个的“梦”?

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

请作探究。

(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八大召开前,媒体上谈论改革的声音不绝如缕,这表明人们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关注。

B.莫言小时候生活在山东农村,他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现在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了,可是情随事迁,家乡的一切仍让他魂牵梦萦。

C.进入了草原深处,放眼望去,绿草蓊蓊郁郁,草原一碧千里,辽阔无边,让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

D.在这次研讨会上,他作为经理首先发言,看上去是说一件比较普通的事,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有特指的,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2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有利于进一步展示中国形象,增强我国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的进程。

B.奈保尔后来许多虚构和写实的作品更直接地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尖锐批评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其中有些流露了对现代社会和人类本性的怀疑。

C.他指出:

中美两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两国国情有很大差别,所以在人权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D.当强台风袭击这座日本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

一小时后,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24.某校举行20年校庆大典,特邀请一事业有成的校友来为同学们作励志演讲。

该校友兴致勃勃地走上讲台即兴演讲,不料,才开讲了几句,台下就一片哗然。

下面是该校友演讲词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三处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3分)

多次接到母校的邀请,总因各种事务缠身未能成行。

今天,我于百忙之中抽身前来,欣闻母校20年庆典,能与同学们一起为母校过生日,大快人心。

我也真诚地希望我的经历能够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一些经验或教训。

同学们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1)“”改为“”

(2)“”改为“”

(3)“”改为“”                

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