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5685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docx

3专题二课外古诗词赏析备考集训

专题二 课外古诗词赏析

2019备考集训

类型一 边塞征战诗

一、[2019兰州市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战城南

[唐]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释】①白日:

喻指君王。

1.颔联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两个意象,抓住了古代战场的特色。

2.这首诗表达了远征战士内心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塞下曲

[唐]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首句“夜战桑乾北”中的“夜”字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2019泰州]阅读文天祥的《泰州①》一诗,完成问题。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大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注释】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

②坤维:

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后在福州登位,即端宗)都在西南方。

③坎窞(dàn):

地底深穴。

④长淮:

辽阔的江淮大地。

1.谈谈你对颔联中“心在坤维外”的理解。

2.赏析尾联。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

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类型二 思乡念亲诗

一、[2019兰州市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栏杆。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写“愁”,与李清照《武陵春》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2.“海棠红近绿栏杆”,从情与景关系而言,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二、[2019绵阳]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回答。

三、[2019衢州]古诗阅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2019无锡]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

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类型三 送别友情诗

一、[2019眉山]课外古诗词赏析。

宴词①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③,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

宴会上所作。

②畎(ǎn):

田间小沟。

③催去棹(ào):

催促船儿离开。

棹,长的船桨。

1.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诗中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悠悠”一个词则暗示了诗人一片的深情。

2.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

结合写法作简要赏析。

二、[2019嘉兴]古诗文阅读。

送人之荆门

[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①郢(yǐnɡ):

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

②白雪:

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③赓(ɡēnɡ):

继续。

1.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

2.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三、[2019长沙]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曲尘丝:

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

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类型四 山水田园诗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①,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白满川:

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一二两句所展示的优美画面。

2.诗歌尾句中的“才”“又”两字极富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二、[2019江西]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山行

[唐]项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①枥:

同“栎”,落叶乔木。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面富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①。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②,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释】①菑:

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②典出《庄子杂篇》:

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1.请赏析颔联中“漠漠”“阴阴”两个叠词的妙处。

2.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类型五 写景抒情诗

一、[2019兰州市第十四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游终南山

[唐]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请简要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二、[2019六盘水]阅读古诗词,完成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句“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琉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2019潍坊]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的上片采用手法,突出了环境的特点。

2.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类型六 咏史怀古诗

一、[2019株洲]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论诗

[南宋]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1.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的诗歌。

(从诗歌内容角度作答)

2.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③,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西塞山:

三国时期吴国的西部要塞。

②王濬(jùn)楼船下益州:

王濬,西晋名将。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当时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③往事:

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灭亡的历史。

④四海为家:

指全国统一。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请简要说明理由。

2.结合颈联和尾联,分析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类型七 咏物言志诗

一、[2019平凉市一模]诗歌欣赏。

房兵曹胡马①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①诗歌写于开元二十八年,正值杜甫漫游齐赵、少年轻狂的一段时期。

1.诗歌前四句以、两个极传神的动词,勾勒了骏马凌厉奔驰的雄姿。

2.诗歌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诗人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想要借马表达。

二、[2019乐山]诗词鉴赏。

摊破浣溪沙①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②,太鲜明③。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释】①这是一首咏桂花词。

②彦辅:

晋代名士乐广的字,以风流清高被人推崇。

③太鲜明:

《晋书·刘隗传》载刘纳语:

“王夷甫(王衍)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

1.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词的上阕前两句都用了修辞手法来写桂花的和。

2.请分析词的下阕写“梅花”和“丁香”的作用。

三、[2019天水]古诗词赏析。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

苔藓植物,多长在阴湿之地。

②谬(ù):

谬误,差错。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诗是一首七言,押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3.“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参考答案

类型一边塞征战诗

一、1.比喻幡旗甲胄

2.战事艰辛,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

二、1.“夜”字点明了征战的时间,既写出了军情的紧急与战事的残酷状态,又和后文诗句中的“朝”字相呼应,一紧一松,一重一轻,形成艺术上的张弛结合。

2.表现了诗人对牺牲者和家属的同情,同时也批判了残酷的战争。

三、1.这句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坤维”象征家人和国家。

写出自己虽然被元军追捕,藏身于船,但自己未曾放弃对家人和朝廷的牵挂,“护国抗元”的决心没有改变,表现了他的爱国思家之情。

语言含蓄,情真意切。

2.运用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传佳讯”赋予晚鹊以人的情感和动作,诗人因能顺利由通州出海南归,借傍晚时喜鹊边飞边叫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自己的欣喜心情,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能南归抗元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四、1【解析】首联“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以叙事为主,抒发从军的豪迈。

颔联前句“怅别三河道”,一个“怅”字写出了分别时的忧伤,下句一转,“言追六郡雄”,表达要像汉代名将赵充国一样号称“六郡雄杰”,诗歌的情感转为激昂慷慨。

2.用典寓意。

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类型二思乡念亲诗

一、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反衬(衬托/对比/以乐景写哀情)。

对比之中(以乐景写哀情)倍添心中伤愁。

二、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三、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四、1.运用双关手法,点明早春的季节特点(天气微冷)及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思乡之情(思念亲人),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

类型三送别友情诗

一、1.惜别(依依不舍)

2.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

此诗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重。

(或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赋予重量感,写出了愁之深重;或夸张手法,将“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之多。

二、1.历史兴亡(人文遗迹)自然风光(山水奇丽)

2.示例:

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李白《送友人》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

三、1.写了杨柳、春风水、马这几个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2.拟人:

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

比喻:

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类型四山水田园诗

一、1.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2.“才”“又”两字表现出了时间的紧迫,勾画出了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交代了“闲人少”的原因,不言“忙”而“忙”意自现。

二、1【解析】D项中,“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表述不正确,颈联描写了茅舍飘出的烘茶蒸茗的气味和隔着竹篱传来的缫丝声,并没有直接描写烘茶的过程。

2【解析】C项中,“所写景物极不寻常”表述不正确,诗人描写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选取了“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景物,以及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事物——烘茶与缫丝来开拓诗歌的意境。

三、1.“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述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2.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

特别是诗歌最后两句运用的典故,十分恰当地表现了作者远离尘嚣、漂泊自然的心境。

类型五写景抒情诗

一、1.①“塞”,充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

②“生”,升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冉冉升起的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

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

置身山中,使人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

二、1【解析】C项中,下片动静互衬,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结合),不是以静衬动。

2.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恬静)之情。

三、1.以动衬静(对比)清幽(寂静)

2.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得十分生动。

类型六咏史怀古诗

一、1.忧国伤时

2.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鸣,将大量与之相反的诗歌则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对比鲜明,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

二、1.“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字既有符合地理形势,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

两字对比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历史上曾经雄踞一方但最终覆灭的统治者。

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是对当时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警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类型七咏物言志诗

一、1.批入

2.诗人积极进取、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感

二、1.比喻颜色叶子(若答出“颜色金黄”和“叶子碧绿、茂密、繁多”也可。

2.词人分别用梅花的“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对比)桂花清雅不俗,表达词人对高尚品行的向往与追求。

三、1.律诗ɑng

2.示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地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乱点莓苔”,寂寞凄凉,然而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散,赞美梅花的坚贞高洁。

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