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5686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docx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 颅脑

1、正常颅脑

    CT平扫:

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增宽或狭窄,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

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池、脑室内未见异常。

2、脑血管病

(1)脑梗死

A)缺血性梗死

    左侧额顶叶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病灶边界清晰,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扫描示左仅0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灶。

 B)出血性梗死

    右额顶叶可见扇形低密度灶,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为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C)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cm。

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

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2)脑出血

A)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内,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

B)动脉瘤破裂出血

    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较清,出血破人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 内亦可见高密度影。

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

中线结构居中。

C)脑血管畸形出血

    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后方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

(3)脑动脉瘤

    胼胝体体部大脑纵裂间可见直径约1.0cm圆形稍高密度动脉瘤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

局部中线结构左侧移位。

增强:

左侧前交通动脉起始部扩张,动脉瘤内腔呈卵圆形,明显强化。

    

(4)蛛网膜下腔出血

    双侧大脑脑沟、侧裂池内、镰旁见条状、羽毛状高密度影,CT值60HU左右,左额颞部颅板下见条状高密度灶,脑实质略内移;中线结构居中。

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

骨窗未见骨折改变。

3、脑肿瘤

(1)脑膜瘤

    右侧额叶类圆形稍高密度病灶,边缘光滑清晰,密度较均匀,病变周围脑组织有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可见脑白质塌陷征,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局部中线结构左侧偏移,骨窗可见病灶与额骨内板广基底相连,局部骨质增生硬化。

增强检查可见病变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2)星形细胞瘤

A)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右侧小脑半球近中线处类圆形低密度囊性占位病灶,边缘尚清晰,囊壁见等密度结节,囊液密度稍高于脑脊液密度,周围水肿不明显,第四脑室受压明显,幕上脑室梗阻性扩张,增强扫描示病灶后方近边缘处结节状、条状强化明显,低密度部分未见明显强化。

 B)低级星形细胞瘤

    右侧顶叶髓质区可见片状低密度病变,病灶偏中心见小片状与脑实质等密度影,内见点状钙化;病变边界较清,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均不明显。

脑室系统未见异常;增强扫描病变未见强化。

C)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右顶叶皮层见一4cm×5.2cm略高密度不规则肿块影,CT值36~41HU,其间见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较清晰,周围见较广泛水肿;右侧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略左偏。

增强后见瘤灶明显强化,坏死区未见强化。

 D)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右侧脑室三角区及颞顶枕部占位病变,呈分叶状,为混杂密度,以等密度为主,等密度区CT值45~55HU,周边为低密度囊性区及水肿带,中央有少许高密度影;病灶累及胼胝体,超越中线,边界不清,占位效应明显,同侧侧脑室受压移位变形,中线结构左侧移位。

增强后病变为不规则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周边强化不明显,病变形状极不规则。

(3)垂体瘤

    垂体内可见直径2.0cm大小边界光滑略高密度肿块,中心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垂体柄移位,鞍低下陷,蝶鞍扩大,鞍上池变形、减小,视交叉受压上移,双侧海绵窦受侵,蝶窦内可见与肿块密度一致软组织块影。

增强检查可见平扫稍高密度肿块明显均一强化,中心斑片状低密度影未见强化。

(4)听神经瘤

    右侧桥小脑角区见一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局部脑组织受压,与颞骨岩部内听道相贴。

内听道略扩大,内见有软组织密度影,与低密度影粘连,分界不清。

病灶与骨板夹角为锐角。

第四脑室及脑干轻度受压向左移位,右侧桥小脑角池显示不清。

增强后囊壁强化明显,颞骨岩尖部见一强化壁结节,其内低密度影未见强化,境界清晰。

    

(5)脑转移瘤

    右顶部及左颞顶部各见一结节状病变,等密度,边界清晰,直径分别约,1.6cm及1.3cm,周围见大片状水肿区。

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扫描上述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片状液性无强化区。

 

4、颅脑损伤

(1)脑挫裂伤

    右枕叶颅骨下大片状不规则形低密度水肿区内见团状高密度影,高密度区CT值60~76HU,右侧脑室后角略受压;邻近脑组织略肿胀,密度稍减低。

余小脑及脑干发育正常,内部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密度影。

中线结构居中。

骨窗未见骨折征象。

(2)硬膜外血肿

    左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与硬膜之间见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密度较均匀,CT值90HU,边界整齐锐利,周围占位效应明显,左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右移。

骨窗见左侧顶骨线状骨折透亮线,断端未见确切移位,邻近头皮下软组织肿胀。

(3)硬膜下血肿

A)急性~

    左侧顶枕区硬膜下可见新月形较高密度影值55~70HU,范围较广泛,已超越颅缝,覆盖在左侧顶枕颞部硬膜下及大脑纵裂。

同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弧形右侧移位。

左侧脑组织肿胀,脑回增大;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改变。

  

B)亚急性~

    左侧大脑凸面颅板下可见条带状等密度影,中间有分隔,CT值34~40HU,左侧脑室额角及左侧脑室体均明显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右移。

左侧大脑半球脑组织略肿胀,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

C)慢性

    左侧大脑半球颅板下半月形液性密度影,CT值30~35HU,范围较广,穿越骨缝,但未过中线。

左侧脑组织受压明显,左侧脑室挛窄,局部中线结构向右侧移位。

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骨窗示左顶骨骨皮质连续性中断。

周围软组织稍肿胀,可见皮下积气。

5、颅内感染性疾病

(1)脑脓肿

    左侧颞叶圆形囊状低密度病变,周边可见等密度完整均匀环形壁影,壁的CT值35HU左右,厚度约2mm。

壁外侧见不规则形低密度脑水肿区,左侧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右移。

增强检查,脓肿壁厚度均一的明显环状强化,大病灶边缘可见多个壁强化小于病灶。

(2)脑囊尾蚴病

    左额叶大脑纵裂旁见小圆形等密度病灶,边界较清,周边指套状低密度水肿。

左侧脑室额角略受压,局部中线结构略右移。

增强检查左额叶大脑纵裂旁病变更清晰可见,直径为0.5cm,呈不均匀环状强化,边界清楚,周围水肿未见强化。

   

6、小儿脑疾病

(1)脑膜膨出

    前额部可见囊性包块,由颅内额部膨出颅外,密度较均匀,CT值10~20HU,骨窗显示中线区额骨局限性缺损。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双侧半卵圆中心、深部脑白质区及侧脑室周围可见多发散在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大脑半球广泛性密度减低,皮髓质界限模糊或消失,可见“白色小脑征”。

左侧额叶皮质区可见线状高密度影。

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第2节 头颅

1、眼眶

(1)眼内炎性假瘤

    眶内炎性假瘤(泪腺型)

    双眼外突,右侧为著;双侧泪腺弥漫性增大,密度较均匀,与周围组织边界较清,局部骨质未见异常改变,双侧泪腺窝不大。

余双眼眶肌锥内外间隙未见异常,双眼环完整,双眼球形态结构正常,内部密度均匀。

 

(2)眶内血管瘤

    左眼眶肌锥外间隙增大,内可见楔形不均质略高密度影肿块影,大小约为1.7cm×1.6cm,与邻近组织分界较清,CT值约45HU;左眼球受压内移,眼球前突不明显;左眼环完整,球内未见异常密度;右眼未见异常。

增强检查后上述肿块可见明显强化。

  (3)眶内皮样囊肿

    左侧额筛骨缝处局限性骨质缺损,其间可见囊状低密度病灶,大小约1.6cm×1.9cm,囊壁厚薄均匀,边界锐利清晰,周边骨质可见锐利线状增白硬化带,病变突向左侧筛窦。

左侧外直肌、眼球略向内侧移位,肌锥外间隙增宽。

双眼环完整,双眼球形态结构正常,内部密度均匀。

   (4)泪腺混合瘤

    左侧眶外上方骨壁和球壁之间可见结节状稍高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晰,轮廓光整,骨窗左泪腺窝骨壁呈受压变形改变,泪腺窝增大。

左眼球轻度内侧移位,肌锥外间隙增宽。

   (5)眶内异物

    右侧玻璃体内可见点状高密度异物影,边界锐利清晰;晶状体密度不均,形态不整。

右眶外侧壁骨质不连续,可见骨折透亮线。

左侧眼眶未见异常。

   

   (6)眶骨骨折

    左侧眼眶内侧壁骨质不连续,左眶肌锥外间隙内脂肪突向左侧筛窦,内直肌向内侧嵌顿。

左眼球未见异常。

右仅g眼环完整,右眼球内密度均匀。

双侧视神经对称,密度均匀。

   

2、耳

(1)中耳乳突炎

A)急性~

    左侧乳突板障型,左侧中耳乳突黏膜不均匀增厚,鼓室、乳突内可见液性密度影,包绕听小骨。

左乳突气房骨性间隔增厚。

右侧乳突气化良好,乳突蜂房透过度正常,骨质无破坏,中耳听小骨显示良好,鼓膜显示不清。

双内听道左右对称,未见扩张及骨质破坏影像。

B)慢性~

    左侧乳突气化不良,呈硬化型密度增高,乳突气房骨间隔增厚。

右侧鼓室壁、乳突气房及听骨可见薄层软组织灶环绕。

右耳鼓室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欠清,中耳听小骨显示尚  可,未见确切骨质破坏,鼓膜显示不清。

内听道左右对称,未见扩张及骨质破坏影像。

(2)中耳胆脂瘤

    右侧乳突呈硬化型,右侧鼓室及鼓窦内可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均匀,右鼓室周围骨质轻度侵犯凹陷,边缘硬化,病灶推移听小骨,听小骨结构显示不清,提示有骨质破坏。

左上颌窦内黏膜局限性增厚。

  3、鼻咽喉

(1)副鼻窦炎

    双侧上颌窦、双侧筛窦窦壁粘膜增厚,窦腔内充满液性密度影,CT值10~25HU。

增殖腺肥大,气道略受压。

各副鼻窦窦壁骨质未见异常。

双鼻甲粘膜肥厚、水肿。

(2)上颌窦癌

    右侧上颌窦内可见巨大不规则软组织块影,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更低密度影。

肿块向鼻腔内突出,鼻中隔左侧偏移,相应右侧鼻腔变窄;右侧翼腭窝内亦可见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欠清晰。

骨窗显示右上颌窦各壁骨质溶骨性破坏,右侧上颌骨牙槽及硬腭局部溶骨性破坏。

颈部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影,中心为低密度。

 (3)上颌窦囊肿

    右侧上颌窦前部可见圆形隆起液性密度影,基底部较宽,边缘光滑锐利,密度均匀,CT值15~30HU,右侧上颌窦骨壁未见异常。

左侧上颌窦窦壁黏膜局限性增厚。

增强扫描右上颌窦内病变未见强化,表面粘膜可有轻微增强。

(4)鼻咽癌

    右鼻咽后壁软组织增厚,密度较均匀,层次欠清。

鼻咽腔变狭小,右咽鼓管开口及右咽隐窝结构消失。

右侧咽旁间隙变窄、模糊,密度增高,脂肪层消失。

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

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呈轻度强化。

(5)喉癌

    左侧声襞结节状隆起,突向喉腔,喉室变窄,病灶基底部边界不清;左侧会厌前间隙及喉旁间隙低密度脂肪组织消失,可见等密度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模糊;钙化的喉软骨形态不整、移位,其间可见软组织肿块影,与左室带软组织影相连。

颈部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

增强检查可见肿瘤轻微不均匀强化。

4、口腔

(1)腮腺炎

    双侧腮腺腺体弥漫肿大,突出于面颊部轮廓之外;腮腺密度增高且较均匀,与邻近组织间脂肪间隙分界不清。

(2)腮腺混合瘤

    右侧腮腺内侧可见圆形软组织肿块影,约3.2cm×3.0cm大小,呈稍高密度,密度较均匀,CT值40~48HU,边缘光滑,肿瘤与局部组织间脂肪间隙显示清晰。

右侧颈部血管受压内侧移位,局部骨质未见确切破坏征象。

(3)颌骨牙源性囊肿

    牙源性角化囊肿

    右侧下颌骨膨胀性骨质破坏改变,可见单房状水样密度、边缘清楚的囊性病灶。

病灶向上累及上颌窦;病灶周边骨质变薄,局部骨质不连续及骨质硬化呈锐利白线状相间存在,邻近牙根吸收变短。

    含牙囊肿

    右侧上颌骨牙槽上方可见一大囊性病变,边缘清晰,周边可见硬化骨质白线环,囊内可见牙冠,牙冠朝向囊腔,囊壁连于冠根交界处。

余未见特殊。

(4)舌癌

    舌根部见斑片状低密度影,与正常舌体分界不清,表面欠光滑;口咽-喉咽部咽腔变形,左侧咽壁增厚,咽旁间隙未见异常,咽后间隙未见肿大淋巴结,临近骨质未见异常。

  5、甲状腺

(1)甲状腺腺瘤

    左侧甲状腺局部可见球形膨大,突出于甲状腺轮廓之外,边缘清晰光滑锐利,呈低密度影,病变中心可见水样低密度区。

增强检查可见病变强化不明显,密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

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

(2)甲状腺癌

左侧甲状腺增大,内可见较大分叶状低密度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可见裂隙样低密度影及魔块状高密度钙化影;气管受压明显右侧移位。

肿块左后侧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影,并相互融合,其内密度不均。

增强检查可见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肿大淋巴结亦可见强化。

  

第3节 气管、肺、胸膜、纵隔

1、正常胸部CT

    肺窗:

气管、支气管通畅,未见狭窄。

双肺内未见异常阴影。

肺纹理均匀,走行未见异常。

双肺透过度正常,叶间裂无移位。

纵隔窗:

胸廓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

双肺门未见增大,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心脏形态未见增大。

 2、支气管扩张症

    肺窗:

左肺下叶可见沿支气管走行多发囊状病变,病变大小不均,从中央到外周逐渐增多。

左肺上叶舌段亦可见少量圆形囊状影。

病变周围可见伴行血管影,部分呈印戒征。

病变内壁光滑,未见气液平面。

其余肺组织透过度良好,血管及支气管纹理未见异常。

纵隔窗:

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肺窗所见病变范围减小并且显示不清。

 3、急性肺炎

(1)大叶性肺炎

    肺窗:

右肺上叶后段可见实变影,其前缘不规则,前段可见散在小片状渗出影,后缘以斜裂为边界与下叶形成清楚界线。

双侧叶间裂基本对称。

实变影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影,支气管壁光整,管腔无明显扩张。

纵隔窗:

纵肉无明显移位,纵隔内未见确切增大淋巴结影。

肺内病变范围小于肺窗,形态同肺窗一致,密度均匀一致。

(2)支气管肺炎

    肺窗:

双肺血管纹理增粗,散在多发小片状实变阴影伴有磨玻璃样阴影,沿支气管分布,双侧对称分布。

肺内散在小叶状分布低密度区,考虑为小叶性空气潴留。

(3)间质性肺炎

    肺窗:

双肺散在弥漫性分布磨玻璃样阴影,以中外带及胸膜下区多见,同时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及小叶内间质增生,部分磨玻璃样阴影与网格影重叠,形成Crazy paving表现。

全肺无明显肺结构牵拉扭曲,未见牵拉性支气管、细支气管扩张。

    

4、肺结核

(1)原发性肺结核

    肺窗:

右肺下叶背段及外后基底段可见大片状实变影,病变以斜裂为边界,未见明显支气管充气征。

相应肺容积无明显缩小。

其余区域肺血管纹理未见异常。

纵隔窗:

右肺下叶实变内部密度较均匀。

右肺门增大,在上腔静脉后可见一组增大并钙化的淋巴结。

(2)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肺窗:

双肺透过度下降,肺内可见弥漫性分布1mm左右小结节影,结节分布在肺内外带及上下肺均无差异。

结节边界清楚。

肺容积及血管纹理形态无改变。

未见小叶间隔增厚。

纵隔窗:

纵隔形态及大小未见异寅,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

    

(3)继发性肺结核

    肺窗:

双肺尖可见条索状影,左上叶可见4cm×5cm大小空洞,空洞壁厚薄不均,内外壁均不规则,内壁未见壁在结节。

空洞周围肺结构牵拉变形,与外侧壁胸膜之间可见明显胸膜粘连。

左舌段粘连、容积减小,局部形成牵拉性不张。

双下肺散在小叶中央性结节及树枝芽孢征。

病变均匀弥漫性分布。

纵隔窗:

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左上肺空洞壁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未见确切钙化斑块。

空洞周围的胸膜粘连区内可见胸膜下脂肪沉着。

右侧后胸壁胸膜肥厚。

5、肺脓肿

    肺窗:

左肺下叶背段可见类圆形空洞,空洞壁较薄,可见气液平面。

空洞周围边界模糊,可见不规则磨玻璃样阴影,周围肺组织无牵拉变形,未见支气管扩张及胸膜粘连。

其余肺组织内未见异常阴影。

纵隔窗:

纵隔形态正常,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左肺下叶背段空洞内部密度10~30HU,洞壁未见钙化。

病灶靠近胸膜,胸膜下未见脂肪沉积。

6、肺弥漫性病变

(1)以网格、条索状改变为主的疾病

    隐源性纤维化性肺炎中的常见型(UIP)

    肺窗:

双肺可见弥漫性小叶间隔增厚及小叶内间质增厚,病变主要分布于双肺下叶和部分右肺上叶,呈外周性分布,胸膜下区可见蜂窝肺样改变。

血管支气管束未见明显增粗。

双肺结构扭曲,下叶支气管轻度牵拉扩张。

双肺未见实变及磨玻璃样改变。

纵隔窗:

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区可见多发钙化斑块。

胸膜未见明显增厚。

 

(2)以网格、结节状病变为主的疾病

    结节病

    肺窗:

双肺弥漫性结节,结节主要分布于胸膜下及血管支气管束周围。

上肺多于下肺,部分病变融合成片状阴影,结节周围不光滑,可见肺结构扭曲、小叶间隔增厚及血管支气管束增粗。

(3)以实质性病变为主的疾病

    肺泡蛋白沉着症

    肺窗:

双肺可见散在磨玻璃样密度影及小叶中央性结节影,此外可见片状不连续分布的Crazy Paving样改变。

病变内肺结构无扭曲,未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病变外肺野纹理走行及透过度良好。

(4)以囊性病变为主的疾病

    双肺弥漫性小叶中央型肺气肿

    肺窗:

双上肺可见弥漫性分布低密度区,病灶大小为8~20mm木等,光滑无边缘,主要分布于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

相应区域肺纹理稀疏,双侧分布对称。

大血管纹理无明显改变。

双下肺纹理及密度正常。

    

7、肺肿瘤

(1)良性肿瘤

    肺内错构瘤

    纵隔窗:

纵隔形态正常,未见增大淋巴结,右肺中叶可见2cm×2.5cm大小类圆形肿块,肿块边界整齐,未见脐凹及明显分叶,肿块内部呈软组织密度,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CT值在-40~0HU之间。

部分边缘可见小钙化点。

增强扫描:

增强后纵隔窗观察肿块整体无明显强化,与平扫相比CT值无明显变化。

肿块内未见增强血管影。

(2)原发恶性肿瘤

    中央型肺癌

    肺窗:

左上肺塌陷,肺内未见含气组织,左上肺支气管闭塞。

纵隔轻度左移。

左后侧胸壁增厚。

其余肺组织内未见异常。

纵隔窗:

左主支气管自隆突部至上叶分叉部可见狭窄,周围可见肿块影,自左上叶支气管开口部起支气管完全闭塞,气管壁增厚,远段肺组织内未见充气支气管征。

远端不张的肺组织密度均匀。

主肺动脉窗间隙内可见数个增大淋巴结影。

左后侧壁胸膜肥厚。

骨窗:

各胸骨、肋骨和胸椎未见确切骨质异常。

    右侧周围型肺癌

    肺窗:

右肺上叶可见3cmX3cm大小类圆形肿块,肿块边缘不规则,可见网格状影,肿块向中央侵犯至尖段支气管血管束旁。

肿块周围未见明显血管牵拉。

其余肺野内未见异常阴影。

纵隔窗:

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可见直径1.5cm大小淋巴结。

右肺上叶肿块内部呈均匀软组织密度,未见空洞及空泡。

肿块大小与肺窗相近。

肿块向外侧达到胸膜下,胸膜无明显增厚。

右侧后胸壁可见细小弧形水样密度影。

骨窗:

各胸骨、肋骨和胸椎未见确切骨质异常。

(3)肺转移瘤

    肺窗:

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及左肺上下叶均可见圆形小结节影,病灶多位于双肺外带,大小从5mm到1.5cm不等,肺纹理形态未见异常。

纵隔窗:

肺内多发结节均为软组织密度,病灶内部未见空洞及钙化影,病灶边界光整。

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影心脏及大血管影未见异常。

8、先天性肺疾病

(1)肺发育异常

    右肺发育不良

    肺窗:

右侧胸腔呈均匀一致软组织密度,右肺容积减小,可见纵隔及心脏显著右移,部分左肺疝人右侧胸腔。

右侧主支气管仅存部分残端,远段未见支气管及含气肺组织。

(2)肺隔离症

    肺窗:

右下肺后肺野内可见限局性高透光区,该区域为3cmX 5cm大小,椭圆形,内部纹理明显少于周围肺组织。

近椎体旁胸膜下可见增粗肺纹理影。

其余肺野透过度良好,肺纹理走行正常。

纵隔窗(增强):

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影,心影正常,双肺门不大。

右下肺所见增粗纹理为血管影。

三维重建显示有一支来自腹主动脉的血管供血该区域,同时,未见肺动脉供血。

该区域由肺静脉系统引流。

9、肺血管疾病

(1)肺栓塞

    肺窗:

双肺透过度正常,肺血管纹理走行正常。

左肺舌段可见1cm大小胸膜下小结节影。

纵隔窗(增强):

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影,左右心室及左右心房均见造影剂充盈。

右肺动脉主干内部分可见充盈缺损。

右下肺动脉未见造影剂充盈。

其余软组织未见异常。

(2)肺动静脉瘘

    肺窗:

可见左肺下叶多条增粗的血管纹理,增粗血管在中外带汇合成多个不规则团块,左下肺静脉也相应增粗。

其余肺野透过度良好,肺纹理未见异常。

纵隔窗(增强):

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左下肺病变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可见左下肺多条增粗的肺动脉及肺静脉与肿块相连,肿块与肺血管呈同等强度强化,内部未见充盈缺损影。

未见造影剂外溢。

10、纵隔肿瘤

    前纵隔肿瘤

    侵袭性胸腺瘤

    肺窗:

双肺透过度良好,肺血管纹理无明显管壁。

前上纵隔增宽。

纵隔窗:

前上纵隔主动脉和心脏影前方可见软组织密度影,肿块密度不均匀,局部可见水样密度区,形态呈分叶状。

增强显示肿块明显强化。

肿块与周围组织有脂肪间隙。

周围骨组织密度未见异常。

左后外侧胸腔内可见弧形水样密度影。

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

双侧肺门无明显增大。

大血管形态及走行未见异常。

(2)中纵隔肿瘤

    中纵隔肿物,考虑为纵隔淋巴结增大

    肺窗:

双肺透过度良好,肺野内未见异常阴影。

肺纹理走行正常,上纵隔纵隔,左肺门增大。

纵隔窗:

气管周围、上腔静脉后、主动脉弓旁及右肺门可见多组增大淋巴结影,上腔静脉无明显受压狭窄。

双肺内未见肿块影,骨性胸廓未见破坏。

增强后可见淋巴结明显均匀强化,与平扫对比密度提高30HU以上。

(3)后纵隔肿瘤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肺窗:

双肺透过度良好,肺纹理走行未见异常。

左侧纵隔旁位于气管隆突下水平可见类圆形肿块,肿块边界锐利光整,周围肺纹理无改变。

纵隔窗:

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左侧纵隔旁肿块呈均匀软组织密度,边界光整。

肿块内侧与椎体及胸壁关系密切,之间未见脂肪间隙。

相应椎间孔明显  开大,可见肿块部分突入。

椎体、附件及周围肋骨未见骨质破坏。

11、胸部外伤

肺窗:

右肺下叶可见片状阴影,边界不光滑,其内可见充气支气管。

右下肺容积减小,后胸壁可见弧形高密度影。

其余肺野透过度及肺纹理未见异常。

纵隔窗:

右下肺容积减小,呈均匀软组织密度。

后胸壁可见弧形水样密度影。

心脏大血管形态未见异常。

骨窗:

右侧第八后肋及第九侧后肋骨皮质不连续,可见骨折线。

各椎体形态未见异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