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605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docx

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

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一

 1、学习目标:

  小说部分共六篇作品。

其中重点作品五篇,泛读作品一篇;六篇作品中古典小说一篇,现代小说五篇,现代小说中包括外国小说三篇。

通过六篇小说的学习,要求掌握:

(1)小说写作的基础知识;

(2)提高阅读与分析小说作品的能力与水平;(3)了解并掌握有关作家的基本知识。

  2、学习建议:

  

(1)一定要认真阅读小说原文,夯实基础。

这点要求好像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但是这是自考学习掌握任何一门课的基础,不认真阅读教材,是无法学好这门课的。

因此,要在扎扎实实阅读教材方面下功夫;

  

(2)认真阅读课文后面的“提示”。

“提示”是我们学习的“纲”。

考核的知识点大都在“提示”中有所体现,也就是说“提示”中的内容也就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因此要花大力气来弄通弄懂;

  (3)在对课文掌握,弄通弄懂“提示”的基础上面,再多做些练习题,学练结合,这才是学习的正路;

  (4)阅读掌握《小说的特点与欣赏》。

  3、学习的难点与重点:

  每篇小说的学习难点与重点见“课文辅导”。

  小说部分总的学习要注意掌握:

  

(1)小说人物的刻画

  小说人物描写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有: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2)小说的情节安排

  小说的情节一般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编排的;

  小说的情节发展一般是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来编排的,也经常运用倒叙等手法来编排。

  (3)小说的环境描写

  时代氛围;

  社会环境;

  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景;

  《宝玉挨打》(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曹雪芹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红楼梦》(石头记);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展示了荣,宁二府由盛而衰,对封建社会,封建礼教进行多方面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歌颂了贵族中的青年叛逆者和奴隶的反抗行为,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全书120回。

后40回为高鄂所续。

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二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通过宝玉挨打,表现在贵族大家庭中封建正统势力对叛逆者的镇压,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激烈,揭示了众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二、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开始——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

  介绍宝玉挨打的原因。

  一层:

“开始——只是怔怔的站着。

”应酬贾雨村,应对失态。

  二层:

“贾政见他惶耸——便忙忙的告辞走了。

”贾宝玉与小旦琪官关系密切。

  三层:

“贾政此时气得目瞪口歪——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

  贾环的挑拨。

  第二部分:

“众门客仆从见贾政这个形景——经心服侍细问。

  一层:

“众门客仆从见贾政这个形景——你们才不劝不成。

  贾政恨打宝玉。

  二层:

“众人听这话不好——我也不管了”王夫人哭劝。

  三层:

“此时里面的人——方渐渐的止住。

”贾母来后怒斥贾政。

  四层:

“早有丫环媳妇等——方喏喏的退出去了。

”众人将宝玉送到贾母屋里。

  五层:

“众人将宝玉抬回怡红院。

  第三部分:

众人看望宝玉的情景。

  逐一描写了薛宝钗,林黛玉,王熙凤等前来看望宝玉。

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三

 《学习要点》

  1、本文选自《红楼梦》。

  2、宝玉挨打的导火索与根本原因。

  宝玉挨打的导火索有三:

不走仕途经济正路;与忠顺亲王府的小旦关系密切,得罪忠顺王府;贾环的挑唆;根本原因:

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与一个叛逆者之间固有矛盾的激化。

  3、宝玉的性格特征。

  

(1)对仕途经济非常反感;

(2)同情丫环,不分高低贵贱;(3)与伶人交往,蔑视礼教,平等待人,尊重个性,尤其挨打后反而在叛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4、贾政的性格特征。

  坚定而顽固的封建卫道士,道貌岸然,庸俗迂腐;恪守封建制度,维护封建礼教。

同时又是十足的孝子。

  5、重点掌握宝玉挨打后,从各人不同态度上,来揭示个人的内心世界。

  贾宝玉:

虽被打,毫无改悔之意;

  贾政:

不顾亲情下毒手狠打宝玉,贾母的干预,使他陷入“忠”“孝”的矛盾之中;

  贾母:

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但出于对宝玉的溺爱,表现出亲情居于上风的心理;

  薛宝钗:

封建正统淑女,表露爱意,但十分矜持得体;

  林黛玉:

与宝玉思想相近,对宝玉真爱,情急失态,痴情可见。

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四

《重点段落简析》

  课文中“第30段——37段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

宝姑娘来了。

一时贾母又打发人来了。

  1、通过这段描写,分析林黛玉,薛宝钗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既痴情又痛惜,强作一言之劝,又抽噎而出,突出心地真诚,痴情含蓄的性格。

为避凤姐而慌忙溜出后院,表现不喜张扬。

  薛宝钗:

待人体贴周到,八面玲珑;遵循封建礼教的规范,稳重,理智的性格特征。

  2、采取的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方法。

  《风波》(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鲁迅见前面《灯下漫笔》介绍

  《风波》选自小说集《呐喊》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没有注意教育广大民众觉悟。

广大民众对这场革命毫无认识。

而辛亥革命对于封建残余势力也没有采取及时消灭的策略。

1917年,原清朝的将军张勋率领效忠于清王朝的几万辫子军杀回了北京,又恢复了清王朝,史称“张勋复辟”。

这场恢复帝制的闹剧,只进行了12天,就失败了。

  小说《风波》描述了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农村引起的一场有关“辫子”的风波,突出表现农民对“辫子”的缺乏认识以及围绕它发生的一些事情,反映了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农民觉悟,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从而指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明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

  二、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开始——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描写风波的起因。

“皇帝坐龙庭”的消息是没有辫子的七斤感到大祸临头。

  第二部分:

“从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书上一条条写着。

入娘的。

  风波的高潮。

赵七爷在临河土场掀起风波。

众人听信赵七爷的胡言,幸灾乐祸。

七斤一家痛苦不已。

  第三部分:

“第二天清晨——我想,不坐了罢。

  人们获知皇帝不坐龙庭了,七斤一家松了一口气。

  第四部分:

描写辫子的结束。

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五

《学习要点》

  1、“风波”的含义。

  本篇是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农村激起的风波为题材的。

风波由辫子问题引起。

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人剪掉,在张勋复辟时,听说皇帝要辫子,而全家惶惶不安。

村里人对其态度也改变了,封建势力的代表赵七爷恫吓他,引起一场风波。

最后张勋复辟失败,一切又归入平静。

表明民主革命如果不是建筑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即使像剪辫子这种事情,也会在风吹草动之中引起慌乱与骚动。

  2、重点掌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层次。

  小说以辨子风波为中心事件,依照事件发生,发展,平息过程的时间顺序,自然分为四大部分。

(1)引发风波的起因与发生;

(2)表现风波的发展与高潮,着意描写七斤一家的恐慌及村里人种种表现,使辫子问题发展成一场吵吵闹闹的风波;(3)描写辫子风波的逐渐平息及原因;(4)表现风波消解后的影响和村中的情况:

一切又恢复如故。

  《风波》具有结构完整紧凑,脉络清晰有层次。

  3、重点掌握七斤的性格特征。

  七斤是一个愚昧无知,麻木,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

  4、掌握赵七爷的性格特征。

  顽固守旧,投机,不学无术,善于韬晦,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余孽。

  5、分析七斤嫂,八一嫂,九斤老太的性格特征。

  七斤嫂:

因循守旧,落后无知,粗野泼辣;

  八一嫂:

热心善良,却受到孤立;

  九斤老太:

极其守旧,看不贯新事物,整天唠叼的老一代农民的代表。

  6、掌握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作用。

  人物对话不仅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而且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作品主题。

譬如:

作品第一部分,第三部分末尾都有一段七斤,七斤嫂之间关于皇帝是否坐龙庭的对话,既展示了风波的发生与平息,又塑造了两个愚昧无知农民形象,还说明张勋复辟与辫子风波的关系。

  7、重点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开头部分环境描写,

(1)为风波发生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2)以开始的平静同后文的风波相对比;小说结尾描写环境,一切恢复了原样。

开始与结尾前后呼应,深入说明小说的主题。

  8、掌握小说的细节描写。

  赵七爷的竹布长衫,穿与不穿,都有寓意;赵七爷的辫子盘与放,深刻表现他的性格特征;七斤口里含着的湘妃竹烟管时的神态,表现他不同的心情。

等等。

  9、运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简洁的笔墨,直接写出人物的言语,行动,细节,肖像,而不用大段的心理分析,浓彩重墨的描写。

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六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小说描写马车夫姚纳无处述说自己的苦恼的故事,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的孤寂的心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

  二、课文串讲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描写马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呆立街头,等候雇主。

  第二部分:

“姚纳和他的小母马有好久没动了。

她们虽然都是蠢货,可是听不上两句就会哭起来。

”描写姚纳想找人诉说自己丧子之痛,但接二连三遭到别人的冷眼,蔑视,痛骂。

  第三部分:

描写姚纳向小母马诉说内心的痛苦。

  《学习要点》

  掌握马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

  

(1)地位低下,连遭不幸;

(2)无处述说他的苦恼,这种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忍受,也更加苦恼。

  重点掌握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小说题材是一件平凡的小事。

题材虽小,但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

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暖,同情。

军人,三个青年不同情姚纳,是社会地位悬殊造成;看门人,青年车夫也不同情姚纳,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

  掌握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姚纳与军人,三个青年的对话,简洁生动,符合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并能恰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掌握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有两处:

姚纳回到院子里一段心理描写,用第三人称描写姚纳想讲述他儿子去世的经过;小说最后姚纳对小母马述说,属于内心独白。

  细节描写有多处,比如“姚纳回头看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是哼了一声”。

这出细节描写了急于向别人述说,又不敢说的心情。

“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嘬得啧啧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表现处于十分孤寂的境地,很想向人述说他的苦恼。

等等。

  重点掌握小说将人与马相类比,相对比的表现方法。

  人与马对比:

没有一个人听姚纳述说他的苦恼,只有马在听。

这是人与马对比。

  人与马类比:

姚纳的遭遇,心事,与小母马的遭遇,神态有着相类似的经历。

这是人与马类比。

  《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开始第一段。

“暮色晦暗——它大概在想心事。

  划分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从开始到“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描写雪景,“仿佛他也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描写姚纳的神情;最后为第三层,描写小母马的外形。

  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点明时间地点;二是表现姚纳悲苦处境的作用。

  这段采用白描手法。

  马与人的描写有内在的对应关系,属于类比写法。

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七

 1、学习目标:

  本部分共13篇文章,其中文言文7篇,白话文6篇。

精读课文7篇,泛读课文6篇。

通过13篇记叙文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记叙文的有关基础知识;

(2)提高分析阅读记叙文的能力;(3)了解掌握有关作者与专书的知识。

其中第2点是学习的重点。

  2、学习建议:

  

(1)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透,熟练掌握课文内的内容。

这点十分重要。

有的学生过于依靠练习,课文没有读熟,就急急忙忙去做练习,结果本末倒置,没有掌握这门课的知识,所以要在读课文上面下功夫。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要认真体会,钻研课文后面的“提示”。

“提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把钥匙,考试的试题大都从“提示”中出。

  (3)要认真阅读这一部分后面的《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掌握记叙文的基础知识。

  3、学习要点与难点:

  具体课文的要点与难点见课文的《学习要点与难点》。

  记叙文部分总的要掌握的重点是,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及修辞方法。

  顺叙: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如,《郑伯克段于鄢》,《背影》。

  倒叙:

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者人物经历,事件过程最精彩,突出的片断放到前面来写。

如《马伶传》。

  插叙:

在叙述的过程中,停顿下来,插入另外一段事情,然后再把原叙述的事情接着写下去。

如《爱尔克的灯光》。

  平叙:

在一篇文章中,记叙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时发生的事情。

如《张中丞传后序》。

  肖像描写:

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包括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等等。

  语言描写:

具体描写人物的独白,潜台词,说的话。

  行动描写:

具体描写人物的行为与动作。

  心理描写:

具体描写人物的想法,联想,想象,看法。

 细节描写:

具体描写最能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与性格的细小环节。

如《张中丞传后序》,对南霁云的描写。

  自然风光描写:

对山水景物的描写。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社会环境描写:

事件发生的场所,人物活动的背景。

如《香市》。

  直接抒情: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公开表白自己的感情。

一般不多见。

  借景抒情;如《往事》。

  间接抒情借事抒情:

如《爱尔克的灯光》。

  借理抒情:

如《张中丞传后序》。

  《郑伯克段于鄢》(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著。

  记述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矛盾与争斗。

  《学习主旨》

  本文通过记述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最后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件,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

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八

 《课文翻译》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了妻子,名叫武姜。

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逆生难产,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就很讨厌他,而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她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郑庄公继了位,姜氏首先为共叔段请求以“制”为封地,庄公回答说:

“制这个地方,是非常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要其他的城邑我都从命。

”于是姜氏要了“京”这个地方,庄公让共叔段居守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对郑庄公说:

“都邑的城墙超过二百雉(高一丈,长三丈为二雉),那可是国家的祸害呀。

古代圣王的规定:

大的都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不合法度,不是古代圣王的制度,您将要承受不住了。

”庄公回答说:

“姜氏要这样做,我怎么能躲避这灾祸呢?

”祭仲回答:

“姜氏有什么满足!

不如及早给共叔段安排个地方,别让他的势力发展蔓延。

一旦蔓延起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杂草尚且不能根除,何况是国君受宠爱的弟弟呢?

”庄公说:

“多做了不道义的事,一定会自蹈死地的,你姑且等着瞧他栽跟头吧。

  不久,大叔又使京城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明属庄公暗属自己。

公子吕说:

“一个国家不能忍受有两个君主,您将要对他怎么办呢?

要把君位让给大叔的话,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他,那我请求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二心。

”庄公说:

“用不着,他将要自己赶上灾祸。

”大叔又将原来两属的地方公开作为自己的郡邑,扩大领地一直到廪延。

子封说:

“可以(动手)了,地盘扩大了;将会得到更多的百姓。

”庄公说:

“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即使地盘扩大也将要垮台的。

  大叔修治城郭,聚集百姓,打造了盔甲兵器,装备好步兵战车,准备袭击郑国国都,夫人武姜将为共叔段开城门作内应。

庄公听说了他们行动的日期,说:

“可以啦。

”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城。

京的百姓背叛了大叔段。

大叔段逃到了鄢。

庄公攻打到鄢。

五月辛丑,大叔段逃出了国界,逃到了共国。

  于是庄公就把姜氏放逐到城颍,并对她发誓说:

“不到九泉之下,再也不要见到你了。

  不久,庄公就对这件事后悔了。

颍考叔是管理颍谷疆界的官,听说了这件事,就献给庄公一些东西。

郑庄公赐给他吃的东西,他吃的时候把肉挑到了一边。

郑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

“小人有母亲在世,尝遍了我给他的食物,没有吃过您这儿的带汁的肉,请您让我把肉奉送给她。

”庄公说:

“你有母亲可以奉送,而我却没有啊!

”颍考叔说:

“能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吗?

”郑庄公对他说了其中的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

颍考叔说:

“您在这件事上有什么忧虑的呢?

如果掘地深到泉水,挖个隧道来相见,那么谁还能说不是(在九泉下相见)呢?

”郑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庄公进到隧道里赋诗说:

“大隧道中,欢乐无穷。

”姜氏从隧道里出来赋说:

“大隧道外,欢乐畅快。

”于是母子又像当初那样了。

  君子说:

“颍考叔是一个真正的孝子,爱自己的母亲,并且推及到郑庄公身上。

《诗经》

  上说:

“孝子的孝无穷无尽,长久地赐给你同类,这大概说的就是颍考叔吧!

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九

 《学习要点与难点》

  分析本文的情节与段落层次

  本文情节发展有四个环节:

1、交代兄弟不和的原因;2、共叔段野心勃勃,而庄公故意纵其欲,养其恶,等待时机来收拾他;3、共叔段密谋袭郑,庄公出兵伐之;4、庄公幽禁姜氏,后又后悔,采纳颍考叔之计,母子和好。

  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揭露统治者的残酷无情,骨肉残杀。

为了表明这个主旨,对战争前共叔段的活动,庄公的态度,写的十分详细,细到说的什么话都写得明明白白;战后幽禁姜氏及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也写得十分详细,这都是为了要突出主题思想。

而克段于鄢的战争过程因为与表现主题关系不大,因此一笔带过,写的十分简略。

  人物性格分析(重点)

  郑庄公:

阴险狠毒,老谋深算。

工于心计。

姜氏为共叔段请封给“制”这个地方。

庄公因为“制”是险要地方,坚决不给,足见其精明;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庄公表面不动声色,内含杀机,故意纵养其恶。

等到时机成熟,火候已到,这才一举击败共叔段。

庄公在一怒之下幽禁了母亲,后又怕担上不孝的坏名,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为自己摆脱不孝之名找了个台阶。

表现他的虚伪。

  共叔段:

贪婪狂妄,愚昧无知,野心勃勃,先是自己居住的城墙扩大,又命其他城市贰于己。

他看庄公没有反应,认为庄公老实可欺,于是发动叛乱,很快就失败了。

  姜氏:

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

立长是西周以来继承王位根本制度,她却要进行干涉,埋下了以后骨肉残杀的种子。

甚至她帮助共叔段袭郑,来打她另一个儿子,其昏愦可见。

  颍考叔:

聪慧机敏。

他出给庄公的计策,是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庄公说的“黄泉”是黄泉这个词的联想意,引申义,即黄泉代表死亡,地狱;而颍考叔偷换了概念,它采用了黄泉的直指意,本意,黄泉的本意是地下水。

这样颍考叔就解决了庄公的一个难题。

  掌握本文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本文细节描写有“庄公寤生”颍考叔“食舍肉”姜氏母子“隧而相见”等。

  “庄公寤生”表现了姜氏偏狭的性格特征,并引起下文的兄弟不和。

  颍考叔“食舍肉”,表现了它的聪慧机敏的性格特征。

  “隧而相见”表现了庄公的虚伪可笑。

  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本文主要人物是郑庄公。

  以共叔段贪婪狂妄,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

  以姜氏的昏愦,衬托庄公的精明。

  以蔡仲,公子吕为国除害的急迫心情,衬托了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之高。

  《重点段落简析》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不义不昵,厚将崩。

  共叔段的性格:

贪婪狂妄,不断扩张;

  庄公的性格:

阴险毒辣,工于心计;

  中心人物是庄公,次要人物是共叔段,公子吕。

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的作用。

  《冯谖客孟尝君》(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

其整理者为西汉的刘向。

  《学习主旨》

  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经营三窟,巩固政权的故事,赞扬了冯谖深谋远虑,有胆有识的政治才能,显示了多谋善断的策士在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斗争中的重大作用,也暴露了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辅导材料十

 《李将军列传》(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

  《史记》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共130篇。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李将军列传》是一部人物传记。

  《学习主旨》

  本文通过记述西汉名将李广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逼自杀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才略和人品的钦佩,对李广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揭露了西汉朝廷赏罚不公,刻薄寡恩与黑暗无道的社会现实。

  《疑难词句》

  1、广家世世受射。

受:

传授;

  2、用善射杀首虏多。

用:

因为;首:

首级;虏:

俘获;

  3、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陈:

阵地;所:

大约;

  4、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

正:

整齐,严加约束;

  5、吏当广所失亡多。

当:

判决;失亡:

损失,死亡;

  6、用此,其将兵数困辱。

用此:

因此;

  7、可数百里。

可:

大约;

  8、广军功自如,无赏。

如:

相当;

  9、东道少回远。

少:

稍微;回远:

迂回,路远;

  10、军亡导,或失道。

亡导:

没有向导;或:

同“惑”,迷惑;

  11、南绝幕。

南:

向南;绝:

渡过;

  12、“急诣部,如书。

”马上到右将军部队去,就像“命令”上写的;

  13、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

诚恳谨慎的样子,就像乡下人一样。

  《课文翻译》

  李广将军,是陇西成纪人,他的祖先叫李信,在秦朝做将军追获过燕太子丹的那个人。

李广的祖籍在槐里,后来迁移到成纪。

李广的家世世代代传授、学习射箭的技艺。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马射箭,作战时斩首和俘获的敌人很多,便做了汉朝的中郎。

李广的堂弟李蔡也做了汉朝的中郎。

二人都做了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

李广曾随汉文帝出行,有过冲锋陷阵,攻关克敌以及和猛兽格斗的事迹。

而汉文帝说:

“可惜呀!

你没有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争天下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难道还在话下吗?

”等到汉景帝继位时,李广做陇西都尉,后又调做骑郎将。

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做了骁骑都尉,跟从主帅太尉周亚夫攻打吴,楚叛乱;立功、扬名在昌邑城下。

但因为梁王授给了李广一块将军的印章,所以回到朝廷以后,没有得到奖赏。

后来又调为上谷太守。

匈奴每天来跟李广交锋打仗,典属国公孙昆邪对着皇帝哭着说:

“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可是他依仗着自己的才能,屡次跟匈奴对阵做战,恐怕他要阵亡。

”于是(皇上)就调他做了上郡太守。

后来李广又辗转出任边郡太守,又调任上郡。

李广曾做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以奋力作战而闻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一名受宠幸的宦官跟随李广统帅练兵,抗击匈奴。

(一天),这位宦官带领几十个骑兵放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和他们打了起来,三个匈奴人转身放箭,射伤了这个宦官,射杀他的骑兵将要射光了。

这个宦官跑回大营。

李广说:

“这一定是射雕的人。

”李广于是立即率领百名骑兵放马追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