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3617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五六单元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语文复习资料

一、字音

坻chí屿yǔ堪kān悄怆chuàng佁yǐ然篁huáng竹翕xī忽

寂寥liáo幽邃suì就寝qǐn藻荇(xìng)风靡mǐ山岚(lán)骤(zhòu)然谛dì听雄踞jù傣(dǎi)族山寨(zhài)贿赂lù妩媚mèi船舷(xián)瑰(guī)丽鳞次栉(zhì)比器皿mǐn啄(zhuó)眦(zì)堤(dī)岸祈祷dǎo稠(chóu)密椽(chuán)子眺tiào望

二、成语

1).接风洗尘:

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2).恍如隔世:

好像隔了一世。

多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

3).心驰神往:

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4).善男信女:

佛教用语,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5).鳞次栉比:

形容房屋密集,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

6)碌碌无为:

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7)轻描淡写: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8)可见一斑:

指可以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可证明事物或事情的一个理由

9)人迹罕至:

人的足迹很少到达。

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10)大饱口福:

吃够了很好的东西或指在物质或精神上嘴部受到了充分的满足感。

三、课文知识

1、《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本文按浏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清滢、离尘脱俗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3、《阿里山纪行》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4、《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大自然探索》,作者李舵。

作者按总分结构展开描绘,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5、《蓝蓝的威尼斯》节选自《光明日报》,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赞颂了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的友谊。

6、《望岳》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甫。

《钱塘湖春行》选自朱金城《白居易笺校》,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

《登飞来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谥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四、背诵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望岳》《钱塘湖春行》

杜甫白居易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五、古文、古诗词理解

《望岳》以“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首联写出了远望中的泰山的山势。

2、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3、颈联写凝望之景。

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4、“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

2、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

3、“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5、“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登飞来峰》抒写自己在山上最高层时心中的感受。

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一)字词解释

篁竹:

成林的竹子。

如鸣佩环:

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清洌:

清澈。

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

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翠蔓:

翠绿的茎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可百许头:

大约有一百来条。

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佁然不动:

(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尔,忽然。

往来翕忽: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明灭,或现或隐。

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邃,深。

以其境过清:

凄清,冷清清。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二)译文

从小丘再向西走一百多步,隔着茂密的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像是玉佩和玉环相互撞击而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听了令人心中很是快乐。

于是砍开竹子开辟道路,下面有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潭底是一整块大石头,靠近岸边,他又向上翻圈上来露出水面,高低不平,形态各异:

有的成了小石礁、小岛屿,有的成了小石垒、小石岩。

岸边的树木青葱,树上葱绿的藤互相连结着、缠绕着、覆盖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鱼儿大约有一百多条,大大小小,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水一样。

日光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的一动不动;突然间,又向远处游开,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友人开玩笑。

向潭西南方向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弯弯曲曲,溪水像蛇爬过一样。

两岸的地势,就像狗牙那样互相交错,根本就看不到溪水的尽头。

坐在石潭上,四周都是竹子、树木,静悄悄的没有人声,整个气氛使人感到孤寂、凄凉,寒气透骨,心里忧伤。

这环境实在过于冷清,不能久留,于是我记下景色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玩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的还有两个崔姓的青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三)理解性默写: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答: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6.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7.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

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8.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9.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0.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

⑵鱼动态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鱼情态的句子:

似与游者相乐。

11、《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

“似与游者相乐”。

 

12、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15、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6、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19、小石潭的主要特征:

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2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21、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探究题

1、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答:

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2、.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

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

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4、.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

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A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B比喻。

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7、综观全文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气氛。

透露出作者贬谪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8、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特点:

  幽静)

(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 

9、结合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10、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1、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字词解释

欣然:

愉快地念:

想,思考遂:

于是至:

相与:

一起,共同空明:

清澈透明交横:

纵横交错盖:

原来是

闲人: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如:

像耳:

语气助词

(二)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各种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

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修辞:

比喻。

作用: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特点:

皎洁、澄清、透明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同时也流露出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六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作品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的格调(受冬妮娅和朱赫来的影响)。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英雄,他身上表现了这样的人格特征:

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

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

2.小说为什么要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作书名?

小说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

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考验,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

“钢铁是在旺火和骤冷中炼成的”意思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在同敌人以及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所以作者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作书名。

3.《筑路》是全书的一个精彩片段。

写自然环境:

深秋的萧瑟、凄冷,秋雨、泥泞,渲染了一个令人抑郁不快的氛围,营造了一个恶劣的劳动环境,反衬出筑路者不畏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写社会环境,表现时代特征:

筑路者恶劣的生活条件,反映出苏维埃政权初创时期的坚辛;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显示了时代环境的艰险。

险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了考验每一个革命者的试金石。

4.筑路者面临哪些困难他们面对这些困难采取了什么态度表现了什么精神

筑路者面临着:

⑴恶劣的劳动环境和生活条件:

秋雨,泥泞,寒冷,饥饿……

⑵物资匮乏:

没有枕木、没有运输工具,小火车头需要大修……

⑶尖锐的阶级斗争:

匪徒,肃反,开小差……

面对这些困难,筑路者,特别是积极分子,以惊人的毅力和无比顽强的意志同困难进行斗争,表现了不畏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在《生命的意义》一章中,保尔是在什么情况下思考生命的意义的他为什么想的那样深刻

保尔是在病愈后,在烈士墓前面对新生和缅怀烈士时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考的。

因为保尔自己就多次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这段名言就是他自己光辉一生的写照,所以他想得那样深刻。

文中松林、监狱、医院、广场、墓地,一系列环境描写应子营造了肃穆悲壮的气氛,象征着革命者的博大胸怀和永不衰败的革命情操。

6.保尔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保尔精神的核心是个体生命无私地奉献于社会,他将个人的命运与激流勇进的事业相结合,理想和信仰是保尔精神的根本。

第五单元语文复习资料

一、字音

玲lóng(珑)丘壑hè轩榭xuānxiè嶙峋línxún镂lòu空斟酌zhēnzhuó

蔷薇qiángwēi重峦叠嶂zhàng围剿(jiǎo)嬉(xī)戏喧(xuān)闹抿mǐn肆无忌惮dàn老鸹guā栖qī息硕shuò大觅(mì)食霸(bà)道

寡(guǎ)人荒诞(dàn)蜿蜒(wānyán)虬qiú干潋(liàn)滟荆棘(jí)覆(fù)盖萧(xiāo)索猬(wèi)集愚氓méng惆怅(chóuchàng)

闲情逸(yì)致摇曳yē出绽zhàn万斛hú毛骨悚sǒng然孵fū育倏shū然龟裂jūn悖bèi论恬tián淡温馨xīn蜷quán缩咆哮páoxiào喧嚣(xiāo)潴zhū相度xiàngduó胼胝piánzhī恶wù老

二、成语

1)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因,根据。

宜,适当。

2)自出心裁:

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3)重峦叠嶂:

重重叠叠的山峦。

峦,小而尖的山。

嶂,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4)别具匠心:

另有一种灵巧的心思。

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匠心,精巧的心思。

5)肆无忌惮:

任意妄为,没有一点顾忌。

6)退避三舍:

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7)司空见惯:

看惯了的事情,并不觉得奇怪。

8)习以为常:

常常做某件事,成了习惯。

9)等闲视之:

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

10)自知之明:

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得透彻的能力。

11)闲情逸致:

闲适的情致。

12)月白风清:

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

13)林林总总:

形容繁多。

14)不速之客:

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速,邀请。

15)珠光宝气:

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闪耀着珍宝的光色。

16)居高临下:

占据高处,俯视下面。

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17)无所事事:

无:

没有;事事:

从事某种事情。

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18)与狼共舞:

解释:

和恶狼一起跳舞,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

后多指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19)史无前例: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指前所未有。

20)鲁殿灵光:

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21)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

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

22)好逸恶劳;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三、课文知识

1、《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家。

全文采用由总到分的顺序,分说部分则采用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顺序。

文章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劳动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其体裁为说明文。

2、《都市精灵》选自《随笔》,作者舒乙,当代作家,本文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

3、《幽径悲剧》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4、《明天不封阳台》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杜卫东。

本文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提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5、《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

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利和义的关系。

四、背诵内容

《治水必躬亲》钱泳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五、古文、古诗词理解

《治水必躬亲》

(一)字词解释

1、泥:

拘泥。

2、掌故:

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3、盖:

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

4、穷:

彻底摸清,追究到底。

致,事理。

5、举:

办事成功

6、是以:

因此7、躬:

亲自8、计:

盘算,考虑9、度:

测量

(二)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

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

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三)课文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落石出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

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2、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

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

课文中写他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

3、小结:

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

道理简明,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第六单元语文复习资料

一、字音

挚(zhì)爱遨áo游猕mí猴脍炙kuàizhì人口拖拽zhuài灼zhuó伤

铠kǎi甲亵渎(xiè)(dú)搓cuō澡胡茬chá无暇xiá顾及蕴(yùn)藏

编撰(zhuàn牙龈(yín)盲máng目受益匪fěi浅如火如荼(tú)萎wěi缩臭气熏xūn天匍匐púf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