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6297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docx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

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

冷红郭恩章

【摘要】以哈尔滨市为例,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现状城市高层建筑分布及存在问题,对城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规划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规划控制;城市环境;天际线;城市景观

高层建筑是适应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和用地紧张的必然产物,高层建筑虽有着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等特点,但其在节约土地,提高使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突出自身形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优势,因此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许多大城市内高层建筑发展迅速,高层建筑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由于其所处的位置,拥有的大规模体量和多样的造型对城市景观,城市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里数量的不断增多,由于不合理的布局和控制不利,一些城市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处理好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也就变得相当重要。

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规划的目的是对城市内部高层建筑进行合理分布和有效地控制,以利于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审批依据,从而达到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丰富城市景观,更好地体现城市整体形象的目的。

1国内外高层建筑布局与规划的相关经验

1.1高层建筑布局方面

由于高层建筑布局在城市建设中举足轻重,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三维秩序以及城市的环境质量,因此国内外许多城市对此十分重视。

综合国内外高层建筑布局实践来看,大致有三种类型,即在中心地区建高层,在周边地区建高层以及高层与多层交错布置。

美国作为高层建筑的诞生地,是世界上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大多数美国城市的高层建筑都采取了中心集中式布局,如纽约、芝加哥、西雅图等城市。

这种情况是经济发展和土地差效应的自然结果,城市中心也由于高层建筑显著的群体景观及高度效应而得以明确和强化。

当城市中心区需要保持原来较为完整的面貌的情况下,有些城市采取一定的政策限制中心区新建建筑高度,而把高层建筑安排在城市的外围。

如法国的首都巴黎对高层建筑就采取远离市区建设的方式,在城市西部的德方斯新区集中建设高层写字楼、公寓、旅馆等,使得高层建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减至最低。

此外,还有许多大城市往往由于功能复杂、城市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等原因,城市需要向高空竖向发展,建设多个高层族群,因而在整个城市内形成高层与多层交错布局的局面。

如上海、香港等。

1.2高层建筑规划及管理方面

在高层建筑规划管理方面,国内外许多城市对此都比较重视。

北美一些城市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条例限制建筑高度以形成良好的城市形态,如早在1927年,美国的旧金山就已经建立起经过立法的高度控制体系,之后1980年代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又对高层建筑的分布、高度、体量及城市天际线进行相应的控制,确定“山形主导轮廓”的开发策略。

我国一些城市也开始注意到高层建筑总体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香港对于住宅高度与建筑密度及容积率的关系制定了相关规定,在香港规划署《建筑物(规划)规例》中明确规定了位于不同地段的、从“不超过15米”到“61米以上”不同高度的住宅建筑物的准许最大基地建筑密度及最高容积率。

北京市为保护以故宫为中心的古都历史文貌,曾在1985年提出市区高度控制方案,提出在北京发展高层建筑的设想和模式。

以故宫为中心,在旧城以内,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新建建筑高度不超过45M,并规定原则上不宜建高层建筑的地区,制定了由中心至五环以外由低到高在到低的城市空间基本布局。

成都市制定高层建筑规划管理暂行规定,在城市一环路以内区域,从严控制新建高层建筑(含商住综合楼)。

严格限制在府南河、沙河两侧规划街坊地段新建各类高层建筑,积极引导、鼓励高层建筑项目向二环路以外区域,尤其是城市东部,南部新区拓展,同时对高层建筑地段容积率进行相应的控制。

温州市在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设计中队高层建筑布局进行规划,结合温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山水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高层建筑布局控制引导的三个目标,并将中心城区分为四个区域,即允许建设高层建筑区,允许建设小高层建筑区,控制建设小高层建筑区和禁止建设小高层建筑区。

2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规划编制的背景

2.1高层建筑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截止到2002年年底,哈尔滨市市区内共有高层建筑560栋,主要为高层住宅、办公楼、写字楼、旅馆以及金融机构等。

现状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总体上呈条带式、族群式与散点结合的分布形式,即既有沿街、沿河形成的条带式高层建筑,又有城市内部多幢高层建筑形成的族群,也有分散布局的单幢高层建筑。

南岗区沿中山路、奋斗路、东直大街、马家沟沿岸,道里区沿友谊路及尚志大街两侧,开发区内长江路沿线均为高层建筑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通过对城市内部现有高层建筑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

(1)高层建筑数量增长较快,用地需求不断上升。

从1996年的268栋到2002年的560栋,高层建筑以平均每年近50栋的速度增长,而且高层建筑面积占市区新增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高层建筑中住宅数量的比例较大,占高层建筑总数的47%,如果包括以批待建的77栋高层住宅,比例将达到60%。

(2)高层建筑总体布局在部分区域集中,如道里区中央大街与尚志大街间,南岗区奋斗路至龙江街的东大直街沿线等,导致部分区域建筑密度过大,停车面积不足,缺少开放空间,而且造成城市中心区压力过大,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

(3)高层建筑对城市景观影响较大,尤其是传统风貌区周边地段的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景观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如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央大街两侧高层建筑的位置,博物馆广场、圣索菲亚广场周围一些高层建筑的建设,都破坏了街道及广场原有的传统风貌。

此外,一些高层建筑体量控制不当,阻碍了视觉景观走廊的通畅,一些高层建筑不顾周边地区现状随意零星插建,一些高层建筑设计水平不高、缺少特色、标志性不强等都对城市景观产生很大影响。

(4)作为北方寒地城市,许多高层住宅区内建筑过于密集,缺乏足够的日照间距和住区绿化面积,住宅区内部形成令居民不适的风效应,极大地影响了外环境质量,形成部分所谓的“高尚住区”并未有“高档”的居住环境质量的现象。

2.2现有规划的局限性

现有的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分区规划中对高层建筑分布规划基本未作涉及,仅在“城市空间景观风貌”一章中有少量表述,因而在规划管理和建筑审批过程中,无法为管理层提供相关的依据,而不同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涉及中虽有对于地块内建筑高度的控制规定,但却往往缺乏从整体城市的宏观层面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的考虑,而且城市内尚有一些未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地段。

在当前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高层建筑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规划为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从而有效地对城市空间格局加以控制,并妥善解决好高层建筑布局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制定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规划是当前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适应未来城市建设的需要。

3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规划

为了与高层建筑审批工作有效地结合,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规划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放火规范GB50045—95》中的相应规定,即将高层建筑适用范围定为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

同时参考该规范中对于一、二类高层建筑的划分,本次规划确定两类高层建筑,中高层建筑——10-18层的普通住宅以及建筑高度大于24m小于50m的公共建筑;高层建筑——19-36层的普通住宅和建筑高度大于50m小于100m的公共建筑。

本次规划还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将9层及9层以下的住宅(包括底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其他民用建筑定为多层建筑。

在对高层建筑含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为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次规划采取了宏观布局与微观控制结合的方法,即通过分析论证确定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布局规划结构和总体分布,同时建立城市高度控制体系,对不同的建筑城市天际线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以实现更为有效地规划管理。

规划成果分为三部分,即,高层建筑总体布局,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和重要节点天际线控制。

3.1高层建筑总体布局

3.1.1规划主要考虑因素

在对哈尔滨市现有高层建筑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现状城市高度格局对城市已产生的影响;

(2)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对用地性质的要求;

(3)区段交通便利程度,控制交通便利程度较差地区高层建筑的发展;

(4)土地的区位价值,促进城区土地的合理使用;

(5)城市各主副中心区产生的聚集效应,强化副中心及次一级区中心的作用,减少主中心区压力,使城市均衡发展;

(6)城市生态建设的要求;

(7)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充分考虑城市传统风貌的保护;

(8)城市景观及天际轮廓线塑造;

(9)地形地势、地址条件等自然要素的要求;

(10)微波通道的限制等。

3.1.2总体规划结构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形成沿街、沿江条带式高层建筑分布区与簇群式高层建筑相对集聚区结合的高层建筑总体分布格局,塑造合理有序的城市竖向空间形态,原则上杜绝分散布局的单幢高层建筑。

3.1.3高层建筑总体分布格局

(1)条带式高层建筑分布区

沿街条带式高层建筑分布区——对于哈尔滨市已形成的经纬街—红军路—中山路,大直街—学府路这两条城市景观风貌主轴线的条带式高层建筑布局,通过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以及停车场地的方法逐步对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加以改善,适度发展中山路南段和学府路哈西地区高层建筑,对经纬街、红军街和大直街西大桥至龙江街段的发展进行严格控制。

沿江条带式高层建筑分布区——规划根据松花江沿岸的实际情况,在已有的沿江条带式高层建筑布局的基础上,结合爱建新城、群力新区,道外三马地区及沿江区形成条带式高层建筑分布区。

需要注意对滨水去高层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其建筑高度分布应向水边跌落,创造富于变化且有层次的城市景观。

(2)簇群式高层建筑相对集聚区

结合现状以形成的高层建筑相对集聚区,以及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一个主中心和四个副中心去的规划结构,在全市范围内形成10个高层簇群,并考虑到功能、规模、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两个级别的高层簇群:

一级簇群——群力新区高层簇群,公路大桥周边及爱建新城高层簇群,南岗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昆仑商场为代表的高层簇群,道里中央大街及尚志大街高层簇群,南岗以华融饭店为代表的秋林周边高层簇群。

其中,结合群力新区的建设,在区内结合详细规划的编制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段建设城市中的最高层建筑,作为城市新的地标性建筑。

对于后三个簇群,考虑到交通条件和环境质量因素,规划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严格控制。

二族簇群——发展规模小于一级簇群,包括:

动力哈平公路与和兴路和大庆路交汇地区高层簇群、南岗会展体育中心周边高层簇群、道里埃德蒙顿路高层簇群、东直路高层簇群以及松北中心区高层簇群。

3.2建筑高度分区控制

3.2.1高度控制体系

根据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在考虑到相关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按照对市区内建筑高度的总体控制要求和控制力度,本次规划确定了包含五个层次的高度控制体系,即建筑高度绝对控制区、控制高层发展区、多层建筑发展区、可建设中高层建筑区和可建设高层建筑区(彩图3、彩图4)。

由于超高层建筑对于城市交通、空间环境和基础设施配置方面的影响较大,从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社会需求、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因素,规划中不设超高层建筑区。

(1)建筑高度绝对控制区

根据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确定的历史风貌区保护范围,考虑到周边地区高层建筑对保护区的影响,设立建筑高度绝对控制区。

其范围包括历史风貌保护区,对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内建筑高度按历史保护规划相关规定控制,对保护区外、控制区内的其他建筑,最大限高为24m。

(2)控制高层发展区

在道里,南岗中心城区原有高层建筑密度大、交通条件欠佳的地区,以及道外旧城人口密集的地区设立控制现状高层发展区。

此区宜建设多次建筑,并通过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以及停车场地的方法逐步对城市景观及环境质量加以改善,原则上不允许建设高层建筑,即高度为24m以上的公共建筑和层数10层以上(含10层)的住宅建筑。

如确需建设,需对项目建设对空间环境、城市交通、城市景观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论证。

(3)多层建筑发展区

在规划建设区域内设定的可建设高层建筑区、可建设中高层建筑区、建筑高度绝对控制区以及控制高层发展区以外,布置多层建筑发展区,控制高层建筑发展。

此区宜建设多层建筑,但在新开发的居住小区,经规划部门严格审批和专家论证,允许建设总建筑面积不超过开发住宅建筑总面积30%的10-12层住宅建筑。

(4)可建设中高层建筑区

可建设中高层建筑区设置时主要考虑根据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该区域作为城市次一级的区中心,区域周边交通条件较为便利,有轨道交通、主干道或次干道通过,具有较好的土地区位效应。

区域内部中高层建筑的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并且区域远离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区。

在可建设中高层建筑区允许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所规定的性质建设最大限高为50m的建筑。

(5)可建设高层建筑区

可建设高层建筑区设置时主要考虑根据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该区域作为城市新发展的副中心,区域周边交通条件便利,有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以及主干道通过,具有良好的土地区位效应。

区域内部高层建筑的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并且区域远离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区。

在可建设高层建筑区允许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所规定的性质建设最大限高为100m的高层建筑。

3.2.2高层分区控制图则

规划除了提出城市高层建筑总体布局和建筑高度分区以外,重要的是引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方法,将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结合,依据制订的高度控制体系,在考虑到行政管辖、道路及天然地形分隔等因素的基础上,将市区按照建筑高度绝对控制区、控制高层发展区、多层建筑发展区、可建设中高层建筑区以及可建设高层建筑区进行划分。

除多层建筑发展区外,共分为40个控制分区,根据各分区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控制图则。

地块分区图则制订时主要从北方寒地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景观以及历史保护等方面加以考虑,包括:

(1)通过控制高层及中高层建筑基地内建筑密度和绿地率来限制一些高层建筑建设中裙房面积过大、缺少绿地及停车场地等公共空间的做法。

(2)通过控制高层建筑风格、体量及体形来引导高层建筑建设更好地塑造北方寒地城市景观;

(3)通过控制高层建筑及中高层建筑的合理定位来减少由于高层建筑建设对北方寒地城市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以及河流沿岸产生的消极影响;

(4)通过控制高层建筑的高度等对城市历史风貌区加以保护。

图则内容包括地块用地性质(根据已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最大建筑限高、建筑风格、建筑体量控制,建筑密度和绿地率要求(均指对高层建筑而言),以及其它关于高层建筑定位、与河流及开放空间关系等的控制引导(彩图5、彩图6)。

3.3城市天际线控制

哈尔滨市位于松花江冲积平原地区,南岗中心区地势较高,位于自然陡坎之上。

中心城区北侧有松花江,区内有马家沟、何家沟蜿蜒流过,因而沿江、沿河及中心区天际线成为城市轮廓线的代表。

规划在城市高层建筑分布和高度分区基础上,充分利用天然水体和自然地势等景观资源,结合城市用地性质,创造动人的、充满韵律的城市天际线景观,并对城市一些重要地段的天际线形态做了进一步调整和控制,以丰富城市形象,形成有城市自身特色的空间轮廓。

3.3.1沿江天际线

松花江南岸——在原有道里中央大街及尚志大街高层簇群的基础上,突出公路大桥周边和爱建新城、群力新区高层簇群形象。

道外地区结合旧城改造,在规划的道外三马地区及沿江地段,增加高层建筑,减少现有高层建筑的孤立感,完善沿江天际线,整体上形成新的有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

对滨水区高层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形成富有变化且有层次的城市景观(图1)。

松花江北岸——充分认识跨江发展的战略意义和松北的战略价值,把松北视为哈尔滨城市发展的一个整体性的战略资源,近中期必须对松花江北岸滨水地区进行严格控制和保护,留作远景大规模开发使用。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在松北新区发展中高层行政办公和商业建筑,形成新的有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初步形成在局部地区有一定起伏变化的江北天际线。

对滨水区高层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由水面向北岸建筑物逐渐升高,形成梯级控制层次(图2)。

松花江沿岸一般禁止建设面宽超过40m的高层建筑,避免影响景观视廊的通透性。

3.3.2沿河天际线

根据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马家沟将作为一条城市生态廊道来建设,因此,需根据哈尔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对其沿岸建筑高度进行控制。

马家沟沿岸由于大成街至海城街之间的区段高层住宅实际已成组成群,因此该区域事实上已成为马家沟沿岸天际线的视觉中心。

新的滨河区规划应对沿河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空间布局上由水面向岸上一侧方向形成梯级层次。

在保持已规划滨水绿带宽度的基础上,河畔新建高层建筑应满足建筑高度与河边间距1:

1的比例关系,以保证良好的城市景观。

规定马家沟沿岸禁止建设面宽超过40m的高层建筑,避免影响景观视廊的通透性。

3.3.3重点地段天际线

主要对重点地段根据不同情况对天际线进行调整和控制,包括重要的广场如省政府广场、省委广场、博物馆广场、道里中央广场、会展体育中心、太平桥广场以及中山路北段等,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导则。

4结语

城市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相互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城市高层建筑分布与控制专项规划需要考虑自然环境、区位效应、建设需求、道路交通、城市景观、历史保护、城市生态等诸多因素,因而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当前,针对城市高层建筑分布和控制规划所进行的专项研究在国内的实例还很少,实践经验刚刚开始积累,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和控制专项规划只是一次探索和尝试,对于此类课题的研究,还需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