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7352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时代背景:

费尔巴哈:

德国哲学家〔1804—〕

1.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奉献。

他的思想的主要特点有:

1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排除了社会存在

2用生物学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排除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

3把人的本质就视为生物学的本质

2、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

〔三个角度批判基督教〕

①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质,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梦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

②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

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

③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麻醉、蒙蔽〕

3、1841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出版,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马克思于l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研究这本书时,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题写了笔记。

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发表出来。

恩格斯曾做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珍贵的”。

4、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哲学理论的基础,把革命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在《提纲》中十分强调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把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把实践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内容提要:

《提纲》由十一条组成〔1,2,4,5,6,8,11条重要〕,按内容可分为总论、分论和结论三部分。

总论: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认识论,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论哲学的消极性和直观性,奠定了辩证唯物论的哲学基础(第一条、第二条)。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

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深刻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

1.揭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不知实践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都主张思维是存在的反映。

但是在思维如何反映存在问题上,二者就有根本区别了。

旧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只是直观的、被动的、消极的,就像照镜子一样;辩证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革命的、能动的,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

客观事物只有纳入实践的范围,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2.批判唯心论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歪曲:

旧唯物论抛弃了革命的实践,否认了人的能动作用,唯心论则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抽象地发展了,把本来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意识无限夸大,使之成为脱离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东西,并把它看成是世界的创造者。

唯心论之所以会抽象地发展人们的能动作用,从认识论上来讲,是他们同旧唯物论一样,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他们只把人的能动性看成是意识的精神活动,而不是看作实践活动,也不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受实践的检验,离开了实践就谈不上能动性。

3.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

费尔巴哈并不否认实践这个概念,但他所说的实践与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有本质区别

的。

他把实践看作是吃吃喝喝、人与人之间琐碎的交往、小商人经商谋利之类的活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里说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就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

由于费尔巴哈脱离阶级斗争的实践,他片面地强调“理论的批判”,拒绝“实践的批判”,根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注:

①真理:

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世界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实践的最大特性就是直接现实性来评判真理

②“经院哲学”本指欧洲封建社会中在教会的学院中所讲的基督教哲学。

其特点是用烦琐的、形式主义的抽象思维方法去论证基督教的教义。

后来人们就把脱离实际、引经据典、咬文嚼字、钻牛角尖的坏习惯叫做“经院哲学”或者叫做“烦琐哲学”

分论: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批判了费尔巴哈历史唯心论一系列具体观点,从而奠定了历史唯物论的基础(第三条至第九条)。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忘记了:

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注:

在实践过程中,环境和人是相互作用的:

1环境创造人。

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自我。

在实践过程中外在对象的本质及其他规定性为主体所认识和掌握,转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才能和技巧,转化为主体的认识方式和活动方式

2人也创造环境。

人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外化和客体化,把人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物化在客观对象上,赋予对象以主体的性质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别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马克思科学地评价了费尔巴哈在宗教批判上取得的成绩和局限性,阐明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第一,马克思科学地评价了费尔巴哈在宗教批判上的正确方面:

不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而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从而否认了上帝和宗教世界的存在,这是费尔巴哈的一大功绩。

第二,费尔巴哈在揭露了宗教的神秘外衣以后,就以为批判宗教的任务完成了。

但他并没有真正把宗教批倒,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工作只做了个开头,“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

所谓“主要的事”,就是进一步分析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

人的世界“异化”为神的世界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第三,马克思指出了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是通过革命实践改造阶级社会。

马克思指出:

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产生是由于社会分裂为阶级的缘故,为了消灭宗教,首先应当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等。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要进一步分析和认识这些矛盾,然后再用革命的方法解决这些矛盾,即用革命的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消灭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才是消灭宗教的唯一正确途径。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不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而是一个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缺点是不懂得革命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这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的形成。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

〔P20〕

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心灵的关系,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是任何人生来具有的,正是人的本质。

因此,在他看来,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不能消灭宗教,而应完善宗教,要把人爱上帝的宗教改变为人爱人的宗教。

这样,他既抹煞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又抹煞了人的阶级性,这是一种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性论。

费尔巴哈所指的人并不是现实社会里的现实人,而是抽象的人,因此,费尔巴哈并不了解人的本质。

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由于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所以他对人的本质的考察不得不采取了以下两种错误的做法: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这就是说,他不是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人的本质,而是孤立地、抽象地观察人的感情,把人的感情说成是一种宗教感情,说成是人生来具有的友谊与爱情。

为了说明人的这种本质,就假想出一个代表整个人类的“人类个体”。

这个人不属于任何社会、任何阶级,这个人是只有“理智、意志、感情”等抽象的理性和肉体。

显然,这种抽象的“人类个体”是根本不存在的。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这就是说,费尔巴哈不是从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而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在自然属性方面的某些共同的属性,即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生物学中的“类”。

那么,人人都具有的某些共同属性又是什么呢?

在他看来,这就是“理智、意志和心〔即感情〕”三个东西。

他认为“理智、意志和心”是不受任何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的,而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是内在的、无声的。

费尔巴哈讲的“理智、意志和心”都是人们在自然方面的共同特点,正是由于这些“普遍性”的东西,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所说的人不是社会的人,阶级的人,而是自然的人,人的本质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人的某种共同的自然属性。

【七、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马克思继续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性论”,进一步揭示人的社会性。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由于费尔巴哈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阶级性,孤立地、抽象地考察人,因而他完全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人的本质,理解人的所谓“宗教感情”。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所说的那种离开一定社会的、孤立的、抽象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总是具体的、现实的,属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人。

因此,不管费尔巴哈在主观上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所标榜作为人类标本的个人,也同样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所谓“一定的社会形式”,就是指一定的生产方式和在一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定的上层建筑。

【八、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但凡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阐明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明确指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就是说,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人们的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的实践,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终止了,社会生活就会立即崩溃、瓦解和消灭。

社会实践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理论认识的根源。

【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到达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市民社会:

①指现代公民社会②指与上层建筑所对应的物质基础③这里特指资产阶级社会〔只是直观的而不是能动的反映〕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者由于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在社会观上带有极大的局限性,“至多也只能到达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而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对当时社会的理解不是着眼于个别人物的活动,而是着眼于每一社会形态的经济关系。

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就是马克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也是马克思把实践应用于社会生活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结论: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第十条、第十一条)。

【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指出: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是说旧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的。

这里所说的“市民”是指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是指资产阶级社会。

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立脚点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里,“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

因为共产主义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所以才是真正的全人类社会。

【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指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懂得认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提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件,是一篇对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性文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因此,恩格斯称《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第二,《提纲》中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原理,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要求我们必须能动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客观规律,深入思考和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第三,《提纲》中强调的实践观点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用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去发展、完善和检验真理。

同时,社会主义也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第四,《提纲》中提出的哲学立足点的原理,要求哲学必须关注现实,深入研究问题和指导解决问题。

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第五,《提纲》对于树立唯物史观,批判唯心史观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

一、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1.阶级条件:

无产阶级的充分发展是宣言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随着资本阶级的迅猛发展,无产阶级也壮大起来,到了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的出现,充分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社会条件: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这使得马克思看到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同私人占有制间不可克服的矛盾.

3.经济方面:

工业革命的发展与经济矛盾危机的爆发,使得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在1836-1837年,英国爆发了第二次经济危机,工人的生活进一步恶化.

4.理论条件:

马克思经过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并将此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这为宣言分析资本主义提供了方法。

此外还有剩余价值思想的初步阐述、对于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继承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5、组织条件: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宣言产生的组织基础,宣言正是作为其党纲而出现的。

二、共产党宣言序言

①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P24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

2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P26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

三、内容分析:

1、经济全球化〔7-12段、19-21段〕

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形成因素:

,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2、资本对整个社会的侵蚀〔14-16段〕

①14段主要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对人们的影响和改造,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厉害关系、金钱关系,资本、货币塑造了一个新的人际关系。

②15段主要讲资本对职业的侵蚀和破坏,雇佣劳动者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的不同。

③16段主要讲资本对家庭关系的侵蚀和破坏。

〔金钱恋爱观〕

3、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态度〔24段〕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生产发展与社会关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和不和谐,马克思正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严重的批判。

但马克思也看到了相较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主义制度,把生产力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极大地创造了财富,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而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主义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拉开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序幕。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资本主义社会做了客观的评价。

4、工人和机器的关系〔31段〕

劳动本该是人该有的属性,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形式,但随着机器化的大生产,无产者的劳动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只是做极其简单、单调的操作,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

并且,随着机器的推广,分工的细致,使工人长时间从事一种单调乏味的工作,工作强度增加,工作量也随之增加。

劳动的异化使工人劳动的越多,得到的却越少,劳动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

政治学批判序言

1、唯物史观经典、全面、集中的表现:

〔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人们在自己生活社会生产中发生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P54〕

2、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两个必然: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防止的”,该理论通常还表述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出自:

马克思1848年《共产党宣言》

两个绝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出自: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解释:

马克思明确的提出“两个绝不会”的论断,其思想实质在于: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当生产力到达一定高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而“两个绝不会”则说明“两个必然”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两个必然”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趋势;“两个绝不会”强调的是“两个必然”实现的条件,描绘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

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虽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要经历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这是由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

任何消极的、旧的事物,都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其生命力没有完全用尽之前,都将做垂死挣扎。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

我们既不能在社会主义轰轰烈烈发展之时盲目乐观,以为可以一步到达共产主义;也不能陷入另一个极端,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把挫折看得过大,丧失信心,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悲观失望。

我们应当在牢记“两个绝不会”的前提下,对“两个必然”的信念坚定不移。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①普遍认为:

终结是结束、完结的意思

②终结是出路的意思

一、德国古典哲学:

指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里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主要内容:

①第一章,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

②第二章,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第三章,分析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④第四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书上的部分〕

三、重点段落分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第1-5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从这一点看,费尔巴哈哲学仍是黑格尔哲学的分支。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应该被当做出发点

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6-8段〕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其中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尤为重要。

3、10段:

历史与自然一样都是有规律的,都是客观的,但两者的区别是自然界的规律是无意识的,社会规律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这并不能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外表上是偶然的东西,背后是必然的联系。

4、20段:

上层建筑越来越远离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外表上与经济基础没有关系,但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只是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

5、23段:

受经济基础的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仅是形式的变化,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就资本主义社会而言,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促成了新的宗教的产生,但无论宗教怎样变化都要服务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要求,服务于资产阶级。

6、24段〔由此可见……这是完全无关紧要的〕:

以前很多资产阶级革命打着宗教改革的旗号来获取自己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越来越把宗教当成自己阶级革命的手段来进行改造。

宗教的教义应为经济基础服务,有利的保留,不利的便摒弃。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

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恩格斯在19世纪90年代,为了保卫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免受资产阶级和德国社会民主党时机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