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440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docx

化学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24常见的酸

201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

考点24常见的酸

1.(2018•北京)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  )

A.CO2B.O2C.NaClD.NaOH

【分析】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紫色石蕊溶液遇酸碱溶液的变色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18•天津)下列各组物质反应,所得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一定量的稀盐酸与适量的氢氧化纳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B.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相混合

C.将硫酸钾溶液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D.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碳酸钠溶液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为无色。

【解答】解:

A、稀硫酸将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溶液呈中性,故为无色,不选;

B、KOH+HCl═KCl+H2O

5636.5

根据氢氧化钾与盐酸反应的质量关系可以看出,相同质量分数、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溶液相混合,盐酸有剩余,故溶液呈酸性,酚酞为无色,不选;

C、K2SO4+Ba(OH)2═BaSO4↓+2KOH,根据反应可以看出,反应后生成了氢氧化钾,溶液呈碱性,酚酞变红,故选;

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故选。

故选:

CD。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指示剂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3.(2018•江苏扬州)下列物质显酸性的是(  )

A.食盐水B.食醋C.蔗糖溶液D.肥皂水

【答案】B

4.(2018•四川雅安)人体内的一些液体正常pH范围如下,其中呈酸性的是(  )

A.血浆7.35-7.45B.胆汁7.1-7.3

C.胃液0.9-1.5D.胰液7.5-8.0

【答案】C

【解析】pH>7溶液呈碱性,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中性。

其中呈酸性的是胃液。

故选C。

5.(2018•江苏扬州)向滴有酚酞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HCl、NaCl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D.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

【答案】BC

【解析】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错误;B、A点对应溶液pH<7,溶质为过量的HCl和反应生成的NaCl,正确;C、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正确;D、反应过程中,稀盐酸完全反应前溶液是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时溶液变红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错误。

故选BC。

6.(2018•江苏宿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稀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都含有H+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将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会升高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包括:

SO2、NO2、 CO2、 CO等

【答案】A

【解析】A、稀盐酸和稀硫酸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故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B、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是不是中和反应,错误;

C、硝酸铵固体溶液水温度降低,错误;

D、二氧化碳气体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错误。

故选A。

7.(2018•呼和浩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军事上用镁粉制作照明弹

B.煤的干馏与石油的分馏化学原理相同

C.用石蕊试纸测定橙汁的pH

D.在实验室用稀硫酸和块状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

【分析】A、根据镁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煤的干馏与石油的分馏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石蕊试纸只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镁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军事上可用镁粉制作照明弹,故选项说法正确。

B、煤的干馏是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生成煤焦油、焦炭、焦炉煤气等,属于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是利用了石油中各沸点的不同,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石蕊试纸只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测定橙汁的pH可使用pH试纸,故选项说法错误。

D、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用于制取CO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方法、硫酸钙微溶于水、煤的干馏与石油的分馏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2018•天津)人体中一些体液或排泄物的pH范围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胃液0.9~1.5B.唾液6.6~7.1C.尿液4.7~8.4D.胰液7.5~8.0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胃液的pH范围为0.9~1.5,小于7,显酸性。

B、唾液的pH范围为6.6~7.1,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C、尿液的pH范围为4.7~8.4,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D、胰液的pH范围为7.5~8.0,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

A。

9.(2018•山东泰安)下列数据为常见水果的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AB.BC.CD.D

【答案】A

【解析】A、柠檬pH(2~3),小于7,呈酸性;B、橙子pH(3~4),小于7,呈酸性;C、西红柿pH(4~5),小于7,呈酸性;D、柿子pH(5~6),大于7,呈酸性;在呈酸性的物质中,杨梅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A。

点睛: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10.(2018•江苏泰州)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用活性炭净化水就可以得到纯水

C.用酚酞试液区分二氧化碳气体和氯化氢气体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应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

【答案】A

【解析】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硬水泡沫少,软水泡沫多,故A正确;B、用活性炭净化水不可以得到纯水,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不可以吸附钙镁离子,故B错误;C、不可用酚酞试液区分二氧化碳气体和氯化氢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和氯化氢气体遇水形成碳酸和盐酸,酞试液均不变色,故C错误;D、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不应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否则会影响测试效果,故D错误。

点睛∶常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不可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

11.(2018•重庆)食醋里通常含有3~5%的醋酸(CH3COOH),食醋与鸡蛋壳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B.加水稀释食醋,溶液pH变小

C.醋酸在水溶液里能解离出H+D.不宜用铝制容器盛装食醋

【分析】A.根据酸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的pH的关系来分析;

C.根据酸的电离来分析;

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

A.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故正确;

B.加水稀释食醋,溶液的酸性减弱,溶液pH变大,故错误;

C.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所以醋酸在水溶液里能解离出H+,故正确;

D.铝是活泼金属,能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铝和氢气,所以不宜用铝制容器盛装食醋,故正确。

故选:

B。

【点评】此题是对醋酸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要利用题目所给的信息并结合日常所学对题目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12.(2018•呼和浩特)下列对客观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Fe、Fe2+、Fe3+化学性质不同

微粒中的质子数不同

B

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

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

溶液中都含有氢元素

D

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

冰和水都含有相同原子

A.AB.BC.CD.D

【分析】A、根据微粒的结构来分析;

B、根据水的构成及电解原理进行分析;

C、根据酸具有通性的原因进行分析;

D、根据物质分类的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

A、Fe、Fe2+、Fe3+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微粒中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故此选项错误;

B、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氢气、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选项正确;

C、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故说法错误;

D、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是因为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故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掌握水电解的微观过程、酸具有通性的原因以及物质类别的知识等即可解答。

13.(2018•北京)进行如下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能产生气泡的是 BD (填序号)。

(2)能证明C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原因是 铜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

【分析】根据酸的通性进行解答。

【解答】解:

(1)活泼金属和碳酸氢盐会与酸反应分别产生氢气和二氧化碳;故填BD;

(2)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故填: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铜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故填:

铜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点评】掌握酸的通性是解题关键。

14.(2018•广西)利用以下装置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1)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是 试管 。

(2)实验I中,在点滴板的a、b穴中滴入酸溶液后,溶液变红的是 a (填“a”或“b”)。

使用点滴板的优点之一是 节约药品(方便观察反应现象等,合理即可) 。

(3)实验Ⅱ中,为了验证石灰石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试剂X的名称是 澄清石灰水 。

(4)实验Ⅲ中,在仪器①、②中均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红棕色固体逐渐消失 、 溶液逐渐变成黄色 。

仪器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3H2SO4═Fe2(SO4)3+3H2O 。

【分析】

(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是试管。

(2)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实验I中,在点滴板的a、b穴中滴入酸溶液后,胶头滴管中为酸,故变红的为含紫色石蕊试液的a。

使用白色点滴板进行实验,药品的用量少,则可节约药品,同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时可以同时完成几个实验,便于观察比较。

(3)实验Ⅱ中,为了验证石灰石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检验碳酸盐最简单的方法是滴加盐酸,观察是否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故试剂X的名称是澄清石灰水。

(4)实验Ⅲ中,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在仪器①、②中均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红棕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逐渐变成黄色;仪器②中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H2SO4═Fe2(SO4)3+3H2O。

故答案为:

(1)试管;

(2)a;节约药品(方便观察反应现象等,合理即可);

(3)澄清石灰水;

(4)红棕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逐渐变成黄色;Fe2O3+3H2SO4═Fe2(SO4)3+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A试管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C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

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

NaCl

猜想二:

NaCl和CaCl2

猜想三:

______________

猜想四:

NaCl、Ca(OH)2和HCl

【设计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_________

猜想二不成立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_(填名称)。

_________

猜想三成立

【迁移拓展】稀盐酸、稀硫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

【答案】

(1).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或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2).Fe2O3+ 6HCl=2FeCl3+ 3H2O(3).NaCl和Na2CO3(或氯化钠和碳酸钠)(4).无沉淀产生(或无明显变化)(5).稀盐酸(或稀硫酸)(6).产生气泡(7).氢离子(或H+)

【解析】

(1)根据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解答;根据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解答;

(2)【作出猜想】猜想三:

根据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解答;【设计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分析解答;【迁移拓展】根据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解答。

(1)A试管中的实验现象为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或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得到化学方程式为Fe2O3+ 6HCl=2FeCl3+ 3H2O;

(2)【作出猜想】猜想三:

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说明是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后有白色沉淀出现,说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NaCl和Na2CO3(或氯化钠和碳酸钠);【设计实验】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会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故无沉淀产生(或无明显变化),说明猜想二不成立;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产生气泡,说明猜想三成立;【迁移拓展】稀盐酸、稀硫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或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