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3746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

1、知识与技能目标: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

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

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

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

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

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录入者:

吴杰|时间:

2010-03-0909:

48:

00|作者:

吴杰|来源:

|浏

览:

334次]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案例

昝岗镇中学吴杰

一、设计理念: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资料说明和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逐渐从"

学会"

发展到"

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

②能力目标: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重点和难点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

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篇二: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五、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