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751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docx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

转型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产业结构

——从经济转轨角度的新透视

戚文海

2011-3-2612:

33:

12  来源:

《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6期

一经济转轨以来俄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

  1.从三大产业的结构关系看,第一、二产业比重仍偏高,第三产业的地位明显上升

  经济转轨之初,远东地区工业产量下降速度虽慢于全俄水平,但从1993年后下降速度加快,1994年亦然。

1994年远东地区工业生产下降严重(20.8%),其产值仅为1991年的46.3%,同年全国亏损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23.2%,远东地区则高达39.7%;生产利润率全俄降到11,2%,远东地区则降至12.1%,生产纯利润降到9.9%,远东地区则仅达到6.2%1。

远东地区农业总产值持续下降,1990~1994年即下降36%,1997年在全俄农业总产值出现0.1%的增长的情况下,远东地区农业总产值下降8%~9%。

可见,远东地区的转轨危机要重于全俄,这导致了就业人口从第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在远东地区就业结构中由1990年的39.9%下降至1995年的31.4%,第三产业则由1990年的43.6%上升至59.1%2。

因此,远东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第一、二产业的衰退为前提的,具有很强的被动性。

  2.从远东地区工业生产结构看,畸轻畸重的结构更趋严重,不合理化低度化进一步加强

  

(1)产业结构不合理化进一步加强

  经济转轨后远东地区工业生产结构中,动力工业由1990年的4.5%上升到1995年的19.3%,燃料工业由5.4%上升到1995年的10.5%,有色冶金工业则由1990年的14.1%上升到1995年的20.7%;与此同时,轻工业则由1990年的30.5%下降到1995年的25.3%。

3这说明经济转轨中,远东地区重工业进一步上升,轻工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畸轻畸重的产业结构更趋严重,与经济转轨前相比该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化进一步加强,其自发性和退化性的反工业化趋势强于全俄。

  

(2)产业结构的高度进一步低级化  

表1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工业产值构成4

部门

1990年

1992年

1994年

1995年

燃料和电力工业

14.1

33.5

35

35

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

35.0

20.1

12.8

14.7

  经济转轨以来,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低级化进一步加强。

这种情况在远东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哈巴罗夫斯克具有代表性(见表1)。

在该地区的工业产值构成中,燃料和电力工业由1990年的14.1%升至1995年的35%,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则由1990年的35%降至1995年的14.7%。

此外,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低级化还表现在工业生产的高能耗方面。

仍以哈巴罗夫斯克

  边疆区为例,该地区工业生产的总消耗中燃料和动力比重、原料消耗中燃料和电能比重、产品的电能消耗等指标均较经济转轨前有较大提高(见表2)。

表2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工业的能耗特点5

指标

1990年

1992年

1994年

1995年

总消耗中燃料和动力比重%

5.8

13.2

12.4

15.0

原料消耗中燃料和电能比重%

9.1

18.6

22.2

26.0

产品的电能消耗千瓦/卢布

0.66

0.67

0.65

0.6

产品能耗的弹性系数

-

0.42

0.71

0.86

  3.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军事化倾向依然如故

  经济转轨以后,远东地区仍为俄罗斯重要军品生产基地之一。

该经济区的40家军工企业占远东地区工业总产值的9.4%~10%,占职工总人数的12.7%~13%,占固定资产总值的6%~6.3%。

远东地区南部的军工城市阿尔谢尼耶夫市和大卡缅市的工业总产值的军工生产比重高达91%和99.8%。

在远东地区军事工业较为集中的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尽管冷战结束后国防订货有所减少,但前者的军品比重占军工综合体生产总量的比重仍分别高达46.2%和84.6%。

特别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不但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见表3)。

此外,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军事化倾向不仅表现在军工企业的高比重上,且表现在全部经济均要面向联邦国防的需要,相当多的纯民用企业也须完成军需订货任务,国家从国防预算中向其支付货款。

  

表3  军工综合体工业生产总值中的军品比重%6

地区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滨海边疆区

68.9

51.4

43.0

56.5

53.5

46.2

哈巴罗夫斯克

73.0

65.9

78.0

62.0

7.18

84.6

阿穆尔州

33.9

31.1

9.0

43.6

0.1

0

二俄远东地区产业结构成长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内部制约因素

  1.远东地区在全俄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地位所形成的制约

  经济转轨前,远东地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约束下,生产要素缺乏竞争机制促成的流动,制约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

苏联时期,国家各经济区有明确的分工和紧密的经济联系,包括原材料、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相互供应关系。

如远东地区向外供应木材及木制品、石油制品、金属矿物及机器制造产品,从其他经济区运入肉、肉制品、石油天然气及拖拉机等制品。

但这种流动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调拨实现的。

  1992年经济转轨后,俄罗斯一直处于深刻的转轨危机之中,各地区生产严重下降,减少了对对方产品的需求量。

经济危机形势下远东地区也大大减少了对其他经济;区所供商品的需求量,远东地区与俄经济发达的欧洲部分距离远,从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到莫斯科的铁路运距为9297公里,铁路运费不断攀升使得运费在远东地区产品成本中比重不断提高,当地产品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其消费者多在西部地区;远东地区的加工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生产所需的大量机器设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相当数量的仪器和日用消费品均需靠西部地区供应;该地区能源不能自给自足,所需煤炭的20%及石油和石油制品的80%需从西伯利亚乃至乌拉尔地区运进7。

远距俄经济中心、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使远东地区在转轨中的全俄市场格局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从而阻碍了该地区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这使得远东地区的投资导向发生严重扭曲(见表1,以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为例),对燃料和电力工业给予了投资倾斜,使其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相形之下,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的产值比重则不断下降,这种形势加剧了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2,历史上形成的主导产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所造成的障碍

  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在其带动下,整个经济才能发展。

同时,主导产业亦是形成合理的有效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产业结构必须以它为核心。

但是,主导产业的积极效应只有在主导产业是合理、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发挥,即须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总体框架、技术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等情况相吻合。

反之,这种主导产业所带来的效果就不会是有益的。

产业结构的变动是自然的历史进程,人们不能用外在的人为因素去代替需求结构、收入弹性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作用机制。

但是,作为经济生活从而也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们有目的的社会实践,产业结构变动又无法独立于体现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取向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模式(或概念更为宽泛的经济发展战略)之外。

“在某些国家或某些特定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8。

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如此。

  模式1:

从19世纪末到1918年,远东地区的发展直接置于国家的支持之下,国家拨出了主要发展资金。

远东地区同俄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向东方调拨资金。

该地区从经济上来说是完全开放的,由于国家采取了保护性关税政策同西部的隔阂有所减轻,而同亚太地区国家对外关系方面尚无屏障。

但该时期还未形成大规模的出口基地,其经济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掺杂着军事国防成份的农业经济。

  模式2:

1922一1930年,远东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经济区进行发展。

由于俄中央地区调拨的资金中止,由于国家对本区的关税保护业已消失,在远东西部边界事实上出现了经济屏障。

而东部边境仍是开放的,对外贸易占当时全部积累资金的30%,这意味着资源生产基地的急剧缩小。

但经济体系中仍旧保持着平衡,也保证了生产利润。

  模式3:

1930年重新恢复国家对本地区进行庇护模式。

中央实际上拨来全部发展资金,调整,面向西部的经济壁垒,国家补助抵销了各种高额费用。

远东地区经济变为仅局限于采掘部门和军工国防领域类型的工业经济。

该地区担负起向全苏内部市场提供原料资源及作为太平洋舰队的远东军区经济基地职责。

产品几乎全部供应内部市场,对外贸易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从中央渠道下达的原料供给及军品采购指令性计划。

该模式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模式4:

新模式特点是纳入了1987年通过的国家纲要,重点面向亚太地区。

然而从1991年末~1992年初激进改革开始,该模式便发生迅速变化:

国家财政预算对该地区各种超高额费用和补贴完全取消,仅从1994年起开始在极小幅度上恢复对超远距运输燃料的补贴。

从国家预算中拨来的发展资金亦剧减,目前占投资总额不足20%。

国内有保障的销售市场及国家订货及资金分配体系不复存在。

这意味着远东地区西部边界上经济壁垒的重新出现,该地区无力自行克服障碍,这导致该地区被迅速排挤出俄及独联体内部市场。

“国家对地方的支持在俄罗斯是一个有许多未知数的问题,国家基本投资不平衡是不少主体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每年的国家投资中,莫斯科需占20%,其他地区至多占到1.5%~2%”9。

  3.原本落后的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下降所形成的制约

  技术水平的发展无疑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学者实户寿雄提供的分析资料表明,从生产、资本、动力和技术四方面因素对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比较看,技术重要性均居第二位。

产业结构的实质,是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而技术是各产业之间进行关联的本源要因。

因此,技术供给的变化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技术进步则是产业结构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反,技术落后则会阻碍产业结构的成长。

  技术进步促使产业结构的成长,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速度不均等来实现的。

该规律认为,由于各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造成了各产业发展速度的不同。

技术进步速度快的产业,由于成本下降、利润增加、资金纷纷涌入,导致发展速度也较快;反之,则成本上升、收益减少、资金外流,从而该产业的发展也较慢。

  远东地区的技术情况相对全俄来说是落后的,高精技术大多集中于军工企业。

民用科技力量与欧洲部分相比则差距更大。

以农业为例,该地区农机保障率本来就很低,经济转轨后该地区的农业技术设备保障率进一步降低,拖拉机保障率只达到标准的30%,谷物联合收割机达到25%,载重汽车才达到18%10,由于缺少资金及与大部分远东地区境外的技术设备供应单位经济联系的断绝,1992年向远东地区供应的拖拉机比1990年减少1/3,载重汽车减少l/6,谷物联合收割机减少2/3,饲料收割机减少64%。

原本企业技术设备的损耗率又高达76%11。

1997年收割期前夕,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各农业企业有60%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和饲料联合收割机及33%的割草机处于损坏状态。

这种落后的技术水平使经济转轨中远东地区企业生产更加困难,从而使该地区原本落后的第一产业——农业更加落后、低效。

  

(二)外部制约因素

  1.经济转轨后,苏联计划经济决策体制所造成的障碍远东产业结构成长的因素并未完全消除,其负面影响仍在发挥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不过是企业的集合,因此,产业结构形成的微观基础在于企业的行为。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企业是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根据市场的约束来确定自己的行为目标和准则,那么,企业活动的总结果,便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形成产业结构的过程,政府各类产业政策在该过程中只不过是补充市场不足。

若市场局限性不存在,则政府调节也就不必要。

若经济非完全商品经济,企业作为行政隶属单位,并不完全作为具有独立利益、权利、责任的主体,则企业行为过程是部分上级行政部门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产业结构形成就不是企业微观活动的结果,而是有政府参与的结果。

经济转轨中,阻碍远东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问题正是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产生的。

  产业结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经济生活中企业的竞争平衡关系,企业的竞争平衡作用构成了促进产业结构成长的主要动力源。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市场的竞争法则发展、淘汰、分化和重组。

经济转轨后,远东地区的众多企业仍处于相对分散和隔离的状态。

因为缺乏市场机制的纽带联系的作用,属于不同系统的企业彼此并不知道,而且似乎也不必去知道对方的生产经营情况,从而竞争与集中的机制仍不太起作用,因此产业结构成长的动力仍很小。

以军工产业为例,远东地区军工企业仍分属不同部门,彼此之间的协作关系薄弱,因此造成人才、资金的分散和重复生产;其特点是生产部门的专业化很窄,实行配套生产,缺少发达的科学研究基地。

研制和设计部分仍基本上局限于某些设备及单个部件和零件方面。

绝大部分原料和配件是由俄中心地区供应的,这说明市场机制尚未在俄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立在行政体制基础上的远东地区产业结构,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行政分割、封闭,从根本上阻断了生产要素按照社会内在联系及其变化在产业间的合理自由流动。

行政强权下的利益刚性和结构刚性的长期并存,从根本上阻碍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换。

  2.经济转轨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所形成的制约

  无论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还是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无不对产业结构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这种影响就更为显著。

特别是产业结构政策,通过对全产业或其中某些产业的支持、保护或限制,直接干预了地区产业结构。

  政策的施行往往通过两个方面来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

一方面是影响供给的政策,包括资源分布,工业配置,技术刺激等,这方面的政策往往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过程;另一方面是影响需求的政策,主要是运用分配机制,通过变动价格、收入、税率、利率等参数而使需求在层次上出现多样化,这方面的政策往往影响着经济的短期过程。

  经济转轨过程中,对远东地区产业结构影响最直接的宏观政策是俄联邦对该地区的投资政策改变。

投资不仅是构成现实最终需求的一个重大要素,而且投资将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因此,投资在各产业部门的分布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

与此同时,投资政策的不合理问题也成为远东地区产业结构成长最强大的制约因素。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投资总量。

经济转轨前,联邦政府对远东地区的资源开采部门实施补贴政策,并优先保证对该地区经济投资增长的速度。

经济转轨后,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变化,对该地区投资进程,也对投资资金的来源产生影响,即国家投资比重的急剧缩减,而企业原有的资金和贷款资金不能弥补国家正在减少的投入。

其中1992~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中远东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9%分别降至7.3%、6.9%、6.1%、5.2%、4.8%和4.3%12。

(2)投资结构。

投资注入对产出增加的作用,不仅对整个国民经济是适用的,对一个产业来说亦然。

投资的结构就直接影响了产业的结构。

哪一个产业得到的投资多,哪一个产业就更容易得到较快的发展。

因此在经济转轨初期,实际上仅在工业的第一产业部类,由于国家投资份额的缩减及投资重心转移到企业积累基金上,赢利性成为生产的重要因素,即采矿业等初级产品部门。

1992—1993年采矿部门达到了超额利润基本上是靠使国内价格接近国际价格。

且这种接近的速度比西伯利亚潜在高赢利的、价格由国家控制的燃料部门高出许多。

而价格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到1994年已结束。

所以,远东地区赢利部门的狭窄性,费用因通货膨胀上涨的强大压力,及在利用价格效应的机会中逐渐丧失领先地位,导致其在所有国民经济综合体的全俄账面利润中急剧缩减。

  3.外贸商品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加强所形成的制约

  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了对外贸易的性质和构成。

换言之,对外贸易其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反过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水平、结构对该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改善、外汇收入增加、资金积累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外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功能,是通过比较价值原理作用于外贸结构的调整,进而作用于国内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作出改造和调整实现的。

具体来说由于各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有差异,因此,按比较价值原理决定外贸结构,就是用劳动生产率绝对或相对高的商品去交换劳动生产率绝对或相对低的商品,从而利于资源从效率低的部门转移到效率较高的部门,进而促进生产要素的更有效利用,并通过国际贸易带来更大收益。

实际上,这也是通过对外贸易推动国内资源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一种手段。

但是,如果外贸商品结构不合理则它就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

  经济转轨前,远东地区后一种情况已很严重:

外贸产品结构已很不合理,初级产品在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木材等初级产品一直占有绝对多数地位,占出口总额的53%以上。

经济转轨后,这种不合理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加强;原木、鱼和海产品及煤炭在远东出口结构中的比重分别由1992年的21.7%、35.2%、16,6%增加到1995年的23.1%、51.1%、17.7%13。

1993~1995年,木材分别为上年的177.9%、85,4%、114.1%;煤:

103.9%、116,3%、103.4%;石油:

179.7%、71.6%、345.8%;鱼和海产品:

83.0%、144.9%、151.9%14。

进口商品结构中,与转轨前的1991年相比,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化学品从2%增加到8%;远东进口的基础仍由份额占36.5%15的消费品构成。

经济转轨后,远东地区外贸商品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加强的弊端在于其根据眼前的、静态的比较利益的国际差异,发展本地区的相对优势产业,主要强调原材料、能源等方面的优势。

以进口生产所需的附加价值较高的机械设备等制成品及食品、轻工产品等消费品,从而使远东地区在国际交换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利益流失在所难免,更重要的是还会对远东地区的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即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信号刺激下流向了初级产品生产部门。

从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看,这显然无益于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进程。

  4.利用外资的政策导向不合理所形成的制约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经济转轨国家和地区,资金短缺是其经济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制订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政策,吸引外资进入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薄弱环节,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通常做法。

在封闭型经济中,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有直接的影响,同样,在开放型经济中外资投向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演进也有直接的影响。

合理的外资投向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相反,不合理的外资投向则会使产业结构畸形化。

  与经济转轨前相比,俄远东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加强,颁布了相应的利用外资的政策法规,建立于纳霍德卡等自由经济区,以扩大利用外资。

但是,不合理的外资政策导向引导了不合理的外资投向。

在引资之初,俄规定外商可投资的行业限定在机器制造业、商业的公共饮食业、燃料工业、木材加工业和造纸业等领域。

不合理的引资政策引导外国投资者投资的行业是:

资金周转快的行业、传统原料性产品生产行业——服务行业(占43%)、渔业(33%)和林业、矿物开采及其部分加工和出口等。

从纳霍德卡自由经济区的外资投向状况看,情况亦然,其投资的先后顺序为:

工业、矿产原料资源加工、服务、贸易和农业1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资过多地投向工业、矿产原料、资源加工等产业,使得远东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化、低级化进一步加强。

可见,外资流入在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对经济转轨时期俄远东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指向分析

表4    远东工业生产结构17

工业

俄罗斯

远东

俄罗斯

远东

俄罗斯

远东

整个工业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动力

4.3

4.5

9.1

11.9

13.5

19.3

燃料

7.6

5.4

16.3

10.5

16.4

10.5

黑色冶金

5.3

0.9

8.3

1.2

9.1

0.5

有色冶金

5.7

14.1

7.6

20.5

6.5

20.7

化学和石油化学

7.3

2.0

7.2

0.9

7.5

0.7

机器制造

32.2

18.7

20.5

7.6

17.9

8.5

林业纸浆造纸木材加工

5.4

8.4

4.3

5.3

5.1

5.4

建筑材料

3.5

6.5

4.2

4.4

4.8

4.0

玻璃和瓷器

0.3

0.2

0.4

0.2

0.3

0.2

轻工业

12.2

4.1

5.1

1.3

2.6

0.6

食品工业

12.7

30.5

13.0

25.5

12.1

25.3

  1.滞后性。

从总体来讲,与经济转轨前相比,远东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平衡、畸轻畸重的问题在经济转轨后不但未解决,反而日趋严重。

经济转轨后,该地区重工业产值仍占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轻工业只占5.8%。

日用消费品自给率更低,农业更加落后,农副产品缺口达50%,粮食自给率不到消费量的l/3。

而且,该地区产业结构的畸形化低级化要重于全俄(见表4),这就大大增加了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前已述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因此,与全俄相比,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将呈现出滞后性。

  2.消极性。

主要表现在,经济转轨以来该地区从远东地方的狭隘的地区主义出发,来确定转型时期远东地区结构改革的总方向;在燃料动力综合体增长、原料部门增长及高技术生产下降、轻工业下降的情况下,经济的非工业化。

其特点是:

(1)向自给自足经济体系方向发展,并寻找新的外部动力中心;

(2)强化了工业结构发展中的资源要素,即增加第一部类比重,并相应降低加工部门的比重。

而上述结构调整的总方向正是以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畸形化低级化为代价的,同时这也是以牺牲该地区未来的稳定增长为代价的。

这种消极性的结构调整特征表明:

在经济转轨期间俄远东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将进一步缩小。

  3.被动性。

远东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同宏观经济转轨一样,是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进行的。

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通过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通过各产业部门经济增长的差异,而是通过它们下降幅度的大小来实现的。

例如,服务业在远东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上升是以该地区工业和农业的持续下降为前提的。

对远东地区而言,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被动实现的,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背离。

如前所述,远东地区的转轨危机要重于全俄,目前,该地区尚无力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

这恰好说明,同全俄一样,未来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具有明显的被动性。

  4,矛盾性。

与全俄一样,远东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反危机既有一致性又存在着矛盾性,形成结构变化的二元方向。

远东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在三种产业的关系上与反危机是一致的,因此第三产业自经济转轨以来发展很快,而产业的轻重结构调整与反危机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性在远东地区表现得非常突出,即该地区经济发展本身内在地迫切要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但为了扭转转轨危机又不得不以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畸形化低级化为代价大力发展采掘工业和原料加工业。

结果适应这种反危机要求,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