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976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

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及其政策。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培育民族精神加强道德建设

教学难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文化体制改革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法在讲授过程中辅以视频资料和案例资料

学时:

6学时

课堂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严、勇、孝”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做人成事的准则。

正是由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传承,才成就了中华民族铁的脊梁。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其中只有中国的文化传续了下来,其他三个文明古国都消亡了。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但列强最终未能使我亡国灭种。

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优秀的民族文化。

但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关注物质生产和消费的同时,一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糜之风又有所抬头。

人们片面地把物质发展、物质利益、物质享受作为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一个人生的第一追求,致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发生了严重扭曲。

在严重的物欲利诱之下,有少数人经不住考验,败下阵来,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案例:

少女掌掴七旬老人

重庆晚报2007年7月26日报道:

7月24日,重庆一名十六七岁的少女为争座位掌掴七旬老人。

少女边打还边骂道:

“你管老子的,老不死的……”。

老人挥着拐杖气得说不出话来。

乘客为化解争执,让座给少女并劝其尊老,少女竟恶语相向,满口脏话:

“你让给老子的座位就是老子的了,你凭啥管老子?

”,“下车后找人收拾多嘴的人。

”如此现象再次发生,并且如此之恶劣,闻所未闻,再次引发了一场“文明危机”。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民族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一个人也是应该有点精神的。

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知荣辱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目前,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选择,民族复兴,首先需要文化复兴。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及其特点

什么叫文化?

“文化”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概念。

人们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并列的,即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知识学问,包括教育、科学、艺术等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浓厚的民族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的内容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有机结合的新文化。

(2)鲜明的时代性。

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突出地体现在是与时俱进的文化。

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3)吸纳百川的开放性。

它弘扬时代主旋律,提倡文化的多样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它又面向世界,吸取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

(4)广泛的群众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是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对人民群众起着陶冶性情、起着教化和愉悦的作用。

2、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文化并不都是先进的。

无论古今中外,文化有先进、落后、腐朽与反动之分。

先进文化是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先进的经济、政治相联系。

所谓先进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的、健康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体现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文化。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

判断是否是先进文化的标准:

第一,是否反映和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及要求;第二,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第三,是否顺应人类文明进步潮流和方向。

文化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与具体的国家、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

江泽民提出: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先进文化能影响人、带动人、鼓舞人,激励人不断进步;落后文化会麻痹人的意志,使人消极、悲观、绝望,对理想、前途、信念丧失信心;腐朽文化会腐蚀人的心灵,使人腐化堕落,滋生形形色色的腐败观念,引诱人走向犯罪的深渊。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鼓励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战略地位可以从如下方面来认识:

(1)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

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也包括文化实力。

在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要看其经济水平的高低和军事实力的强弱,而且要看其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要看一个国家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对提高综合国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例如,美国是头号的经济大国、科技大国、军事大国,同时也是文化大国。

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

迪斯尼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已跻身世界大型企业500强,1997年已进入世界企业前10名。

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现象。

美国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已在世界文化市场建立起文化霸权。

有材料显示,美国目前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制作和生产。

在当前的国际舞台上,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文化方面也面临严峻挑战。

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不断地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不仅要增强作为综合国力物质基础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时要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力争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整体。

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和根本保证;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必然产物和精神动力。

任何社会形态不可能没有经济,不可能没有政治,也不可能没有文化。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我国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

(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物质文明建设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同时也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巨大的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就是要建设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不仅在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历史悠久的灿烂的中华文化,这是团结和凝聚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人的现代文明程度,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可以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邓小平指出:

"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但应当看到,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开放的形势和要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说明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要提高抓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方法,坚持不懈地、卓有成效地抓好文化建设工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四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其中,理想是目标,有道德是实现理想的基础,有纪律是有崇高理想和良好道德的表现,也是理想和道德的保证,有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必备条件。

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既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国的现代化的实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六大具体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奋斗目标,即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

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二为”方针,就要坚持唱响主旋律。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来的。

即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要百家争鸣。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他还对这一方针作了具体说明,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提倡不同学术艺术流派、不同学术艺术观点的争鸣,增进不同学术艺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努力创造一种勇于探讨和创新的气氛。

反对乱打棍子、乱扣帽子。

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学术上实行民主讨论,在艺术上实行自由竞争,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正确和先进的东西,纠正错误和落后的东西,用真善美克服假丑恶,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另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采取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各种思想教育和群众性的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宣传和教育。

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所谓“灵魂”,是起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这种因素作为事物内在的支配力量,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本质规律,指明了消灭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实现工人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和现实道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

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品质,决定着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切实解决影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承和变革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灵魂贯穿于该体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使之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价值体系。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目标上相契合,是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而作出的价值选择。

社会理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航标。

但社会理想是否先进合理,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反映了社会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是否同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社会进步的趋势相符合。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科学的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世界的进步潮流,认清我们的基本国情,才能把社会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其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诉求上相契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为依据而形成的价值理念。

不论是民族精神,还是时代精神,都是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的。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文化的起源实质和各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赋予了科学的内涵。

在当代中国,改革创新与爱国主义都是同社会主义相统一、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的。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成果。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判断上相契合,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依据而形成的价值准则。

荣辱观自古有之,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持不同伦理道德观念的人们,其荣辱观必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

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道德领域的生动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了新的标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也日趋多样化。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万众一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同时,必须看到,意识形态越是纷繁复杂,就越需要主心骨,越不能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越不能让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

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党和国家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甚至亡党亡国。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整合和引领社会价值观念,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共同奋斗。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讨论:

怎样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或课堂辩论:

正方:

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是矛盾的

反方: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一致的

案例参考: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在全国热播,其中有一个问题引起我们深思:

我们为什么读书?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理想青年身无分文而胸怀天下,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振兴国民教育,拯救国家于贫穷;而同样出生穷苦的学生刘俊卿即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能出人头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置国家大义于不顾,最后出卖老师同学和自己的良心。

总结:

人生在世,总要有理想有追求。

一般而言,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之分。

由于人们世界观的差异,其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是有差异的,正确的进步的崇高的理想,犹如行船的风帆,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前进;错误的落后的庸俗的理想,则总是迫使人们在个人鼻子底下转圈,一心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和庸俗的精神生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受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不否认也不排斥人们选择和拥有不同的个人理想,比如人们对吃、穿、住、行、娱乐等美好的生活理想;人们希望有一个工作轻松、报酬优厚的职业理想;人们期盼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变得更加宜人的环境理想,等等。

但是,就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而言,社会理想还应占主导地位,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才能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和谐一致,才能更顺利地实现个人理想。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

“人为什么要活着?

如果只是为了自己,为家庭而活着,那意义是很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的利益,尽心尽力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

然而,有的人把个人理想看得高于共同理想,认为共同理想是虚的,个人理想的实现才能带来实惠。

我们不否认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在许多方面有共通之处。

在社会主义中国这个大家庭里,由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决定了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只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大学生作为社会组织细胞中的一分子,我们的个人理想必须服从社会共同理想的需要。

只有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共同理想之中,才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才能激发改革创新的热情,让青春发出光和热。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也是个人理想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理想是时代的产物,在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何有志向有追求的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无愧于时代,才能有所作为。

反之,脱离这个大背景、大前提,个人理想再完美也难以实现。

曾几何时,多少人期望独立自由、生活富裕。

但这个夙愿却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罪恶行径击得粉碎。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才成为社会的主人,强国富民的梦想才逐步变为现实。

人们也正是从历史的比较中,才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

所以,只有把实现共同理想当作实现个人理想的前提,才会有实现个人理想的可能。

反之,漠视共同理想,只追求个人理想,其结果只能是渺小的、难以实现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国力强盛的同时,我们个人的生活也走出温饱,跨入小康,许许多多昔日普通的工人、农民、士兵等,在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成为风云人物。

这又进一步说明,个人理想的实现有赖于国家、集体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个人理想的基础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只有把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倡导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满足个人的利益愿望、实现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个人理想才会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任何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日本的大和民族就是坚忍执着,好扩张;日耳曼民族是缜密,倔强。

两战策源地,战败又奇迹般崛起;犹太人民族虽然历经千年苦难,不屈不挠。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相互交融,也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