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010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docx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四从农耕文明到

主题复习课(四)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

 

(对应学生用书第113页)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记图示】

【必背知识】

一、古代农业经济

1.模式和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或火耕)——“石器锄耕”(或“耜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3.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4.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

5.地位:

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

二、手工业和商业

1.手工业

(1)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

冶金、制瓷和丝织。

(3)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朝中后期出现雇佣关系。

(4)主要成就:

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2.商业

(1)概况:

商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业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

(2)“市”的发展

①秦朝:

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

②汉朝:

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③唐朝:

“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④宋元:

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原先不设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夜市”繁华。

⑤明清:

都市商业区繁华。

三、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

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中;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

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四、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1)

工商食官

在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海禁

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闭关锁国

明代中期以后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明代出现,清朝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必记图示】

【必背知识】

1.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

(1)四点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们对黄金、白银的强烈渴望;《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书中描写东方“遍地黄金”);商业危机;传播宗教,人文精神的鼓舞。

(2)三个条件:

西、葡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掌握了更多的地理知识。

(3)两个国家: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

(4)三条航路:

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从欧洲到美洲,环球航行。

(5)四个人物:

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6)三点影响

①荷、英、法等国加入海外探险行列,引发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活动。

②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人类由相对分散孤立的状态逐渐走向一个整体。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两大动力

(1)殖民扩张

①主要殖民国家: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海上马车夫”)→英国。

②垄断性贸易公司:

荷属东、西印度公司和英属东印度公司。

③争夺地区:

非洲、亚洲、美洲(北美)和大洋洲。

④掠夺方式:

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奴。

⑤影响:

对西欧,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技术革命的到来;对落后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社会经济陷入停顿甚至倒退,与西欧的差距逐渐拉大;对世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2)两次工业革命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条件:

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殖民贸易和掠夺提供资金;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前提:

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及殖民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科学的繁荣

时间

18世纪60年代以后

1870年以后

主要

成就

纺织技术革新:

“珍妮纺纱机”。

动力机器:

蒸汽机。

交通运输工具革新:

轮船、火车

电的广泛使用:

发电机、电灯和电话等。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汽车、飞机

巨大

影响

对欧美:

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引起社会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

对落后地区:

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对世界:

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以欧洲为中心)

对欧美:

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垄断组织出现。

对落后地区:

大部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

对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时间

过程

主要

途径

推动因素

影响

15、16世纪

雏形

出现

17世纪至

18世纪中期

市场

拓展

扩张、

掠夺

新航路

开辟

殖民

扩张

18世纪中

期至19世

纪中后期

初步

形成

商品

输出

第一次

工业革命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最终

形成

资本

输出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积极:

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和世界各地生产力的发展;把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人类近代化进程;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使世界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为当今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消极:

给落后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产生的根源

运用排除法巧解选择题

 (2011·浙江高考)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采用排“正”法解答。

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结合明清商帮的概念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由此推断出C、D表述正确。

B对会馆概念的表述是错误的,据此可知答案为B。

【答案】 B

排除法是高考中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之一,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排除”,就是排除本身错误的备选项或本身没有错误但与题干要求无关的备选项;二是“肯定”,就是肯定与题干要求相符的备选项。

“排除”和“肯定”均是初步的,只有经过“求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排除法可以细分为如下几类:

(1)排“误”法。

有的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或是不准确,或是不符合史实,或是以偏赅全甚至过于绝对,这样的选项可以直接排除,以缩小选择范围。

(2)排“正”法。

有些选择题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此类选择题适用排“正”法,把说法正确的排除掉。

(3)排“异”法。

有的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明显和题干规定的要求相异,甚至毫无关系,做此类题我们需要准确理解题干要求,通过仔细甄别,把这些相异、相左的选项排除掉。

(4)混“排”法。

做一些比较复杂的选择题时,利用一种方法不能得出答案,这就需要对以上三种方法混合运用。

只有这样,排除法才会释放出其巨大的能量,学生做题的正确率才会提升。

高效、全面、快速获取材料信息

 (2010·大纲全国卷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

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

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

“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励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

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题思路】 本题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入点,涉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近代工业文明对世界市场的作用和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双重影响等重要知识点,是对学生史料研读、综合分析和阐释论证等能力的考查。

现在我们通过“四审法”来完成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一审时间。

时间信息或隐含在材料中,或呈现在设问中,或需要推断。

材料一中的“明中后期”“明清时代”直接呈现了时间,而设问中要求回答的正是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材料二提到的“薛福成”考生可能不熟,但设问中提到“早期维新思想家”,于是可以定位时间范围是在19世纪中后期;材料三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信息,可以推断时间范围是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时代。

二审阶级性。

材料二中的“薛福成”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这一派别在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思想上主张兴西学。

不过,本题只要求概括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

材料三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同属于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纲领性文件,对社会发展规律及资本主义本质进行了深刻揭露。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二审”是对材料相关人物的定性分析,这有助于对材料的整体理解。

三审层次性。

材料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

①当时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盛,如徽商遍及全国,福建商品在江浙畅销,多个地区的产品行销至日本和东南亚等;②不同地区的商品各具特色,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和规模化,如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漳州的纱、松江的棉等;③对外贸易中,中国的产品明显占据优势,并长期保持其影响力,如“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葡萄牙、西班牙人皆“好中国绫缎杂缯”等,对外贸易还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如“得价二倍”等。

从材料二中“工商立国”“工为体”“商为用”“可富可强,可大可久”“振百工”“劝百工”“破……科举”等关键信息亦可以提炼出三个层次:

①学习西方成功经验,以工商立国;②发愤图强,振兴工商,与敌商战;③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大力培养新型人才,以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

从以上分析可知,当我们根据试题设问把材料信息的层次分出来后,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四审材料间的联系。

材料题的几则材料大都是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共同形成对某些问题和观点的支撑。

材料之间或形成比较,或互为因果,或是现象和本质,或是普遍和特殊等,材料之间的关系点和结合点乃命题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本题第(3)问考查了材料一、二、三之间的逻辑联系。

材料三揭示了资产阶级在侵略中开拓了世界市场,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使中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另一方面,它也在客观上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闭关自守状态,诱导和刺激了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推动中国经济、政治、思想开始艰难地转型。

由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三揭示的是本质,材料一、二反映的是现象。

【答案】 

(1)特点:

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

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

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

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影响:

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综合分析2013年的高考题,95%以上是通过文字材料、数据图表、地图等新材料来创新情境、命制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推测材料型试题仍将是2014年高考历史题的主打题型。

因而高效、全面、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剔除虚假和错误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的史实、观点,是高考制胜的关键所在。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

对有效信息的提取是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即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

具体要做到以下“五审”:

一审:

审准材料反映的时间和空间,回归知识点

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外延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二审:

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

由于受时代局限性以及记录者的政治立场、阶级立场和认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材料记录的史实、陈述的观点等可能存在真与伪、正与误的区别;材料中表述的内容也可能只涉及表面现象。

因此,对材料应综合分析,认清其本质。

三审:

审读材料、精确分层以串联有效信息

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句号、分号、省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四审:

遵循规律获取三种不同类型材料的信息

文字型材料:

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对比较短的材料进行分句,并归纳句子大意;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数据型材料:

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原因。

具体操作是:

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图片型材料:

注意围绕图片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观察图片内容,特别是带有文字的图片;注意图片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注意图片内容所反映的史实。

图片型材料一般有历史地图、漫画、文物照片、真实场景等几种类型,其解题关键是“里里外外,看清注解”。

五审:

多则材料要明晰材料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分析题,只要题干中涉及多则材料,就要综合分析多则材料,明晰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并列、递进还是互补),并要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领悟命题者的考查意图。

 

(对应学生用书第116页)

 

一、选择题

1.《淮南子》中记载,“故神农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男不耕作则天下人会挨饿,女不纺织则天下人会受冻,故神农氏和他的妻子都要亲自耕织。

这说明男耕女织是古代人们生存的必要基础,强调耕织的重要性,故B项符合题意。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排除C项;A、D两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2.(2013届沧州质检)“代田法”是西汉农学家赵过在总结劳动人民保苗抗旱的生产经验基础上推广的。

它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

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依赖灌溉D.男耕女织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从“代田法”中的种植程序说明精耕细作。

刀耕火种是在原始社会时期,而题干是西汉发明的“代田法”;C项材料无从体现;D项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题干无从体现。

【答案】 B

3.(2013届厦门月考)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的掌握。

D项说法明显错误,明代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已开始严加禁阻,清代沿袭,海禁政府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答案】 D

北宋交子的印版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9真宗景德二年二月庚辰条云:

“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本无眉州,有雅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据材料分析可知(  )

①交子是由于铸钱减少才兴起的 ②交子是由于铸钱太重,不便携带才流通的 ③交子是由官府控制的,不允许私人盗铸 ④交子流通后因“奸弊百出”而被停用

A.①   B.②③C.①④   D.③④

【解析】 由“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可知①正确;②表述虽然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由“私以交子为市”和相应史实可知,交子由民间率先印制,后由官府控制,因此③表述既不符合史实,又不符合材料所述;从材料“奸弊百出,狱讼滋多”等信息可知,交子流通后出现了一些弊端,但政府并没有禁止使用交子,因此排除④。

【答案】 A

5.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0多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

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你认为导致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的严格执行

C.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D.腐朽的生育观念日益滋长

【解析】 此时期,社会长期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这是导致此时期人口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

B、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已经产生,排除A项。

【答案】 C

6.(2012·苏、锡、常、镇四市一调)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  )

A.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D.社会史观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观。

1500年以前,世界相对隔绝;1500年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全球化的历程。

故选A。

【答案】 A

7.(2012·福州模拟)学者贝尔·布尔让对某一时期英国的全部工业活动进行了如下分类。

这一时期应是(  )

(一)形同星云的无数家庭作坊

(二)位置分散、但互有联系的工场

(三)集中的制造工场

(四)拥有机器设备以及用水和蒸汽动力的制造厂

A.13~14世纪B.14~17世纪

C.15~18世纪D.19~20世纪

【解析】 从分类上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处于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时期。

C项时间概念与之最为相符。

【答案】 C

8.(2013届荆州质检)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工的服装有所简化。

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

A.女权民主运动的推动

B.工业革命使妇女就业机会增加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技术革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世纪中期”“女工的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和所学史实,决定服饰变革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工业革命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方便工作因而出现了服饰变革。

【答案】 B

9.世博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地。

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表格(  )

举办时间

举办城市

主要展品

1851年

英国伦敦

1878年

法国巴黎

1904年

美国圣路易斯

A.①火车机车;②电话、汽车;③蒸汽引擎、飞机模型

B.①火车机车、蒸汽引擎;②电话;③汽车、飞机模型

C.①蒸汽引擎、汽车;②电话;③火车机车、飞机模型

D.①蒸汽引擎、飞机模型;②火车机车、电话;③汽车

【解析】 ①处时间是1851年,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如火车机车、蒸汽引擎;②、③两处都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如电话、汽车、飞机模型。

【答案】 B

10.(2013届山西高三诊断考试)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

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这一“发展”客观上反映了(  )

A.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B.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

C.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D.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

【解析】 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