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119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docx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

《教育经济学》大纲(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仅供参考)

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一、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二、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联接点是劳动力再生产:

  

(1)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2)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经济既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又对教育提出需求;教育既需要经济物质基础,又促进经济发展。

  (3)经济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和特点。

如决定教育的内容和目的;计量教育的费用;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工资制度等。

三、教育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规律。

四、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根本方法。

即要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经济学的具体方法包括:

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节  教育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教育经济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在:

第一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第二教育与生产联系不密切。

二、资产阶级教育经济思想

(1)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提出了“人口价值”概念,运用数量对比的分析方法来说明劳动者的技能高低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2)亚当•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一书中表明了由于教育或训练程度不同所形成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对劳动者工资的影响,以及教育支出是一种固定资本的思想。

(3)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进一步把教育支出视为一种十分有利可图的投资。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1)劳动者的教育或训练经费是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一小时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一小时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的若干倍。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4)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5)现代化生产中,工人接受良好教育是大工业生死攸关的问题。

四、列宁、斯大林的教育经济思想

(1)要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发展教育必须放在首位。

(2)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应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地位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能否发展。

必须关心和爱护知识分子,提高教师地位和物质待遇。

五、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

(1)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重点

(2)教育事业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3)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我国的经济才有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4)全社会都应当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一、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边缘科学,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要求劳动者具有比以往更高的受教育程度,这就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密切,使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明显。

在这种条件下,就要求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做出系统的理论说明,于是世界上就掀起了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热潮,产生了教育经济学。

二、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建立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一文。

他首先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个从教育成本现值和教育收益现值作了比较。

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第一次计算了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被认为是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

  1957年,美国的明瑟发表了《个人收入分配的研究》一文,谁了教育程度的提高与经济收入提高的关系。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表了《人力投资——一个经济观点》一文,阐述了他的“人力资本”概念。

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1961年,他发表了《教育与经济增长》。

1963年,他又发表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从而完成了西方首次对教育经济收益的宏观定量分析,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0年,德博维发表了《教育发展的经济意义》,他提出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轮廓。

  1962年,英国的维泽写了一本《教育经济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

同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逊发表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我们的选择》,提出在长期内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20个,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了教育经济学专题学术讨论会,这是第一次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会后出版了《论文选集》,不少学者认为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

  

(1)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与教育管理体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为什么必须这样?

目前还没有从理论上给予回答,需要教育经济学理论工作者进行艰苦的、深入的研究。

  

(2)教育与经济、社会如何协调发展

  究竟什么叫协调?

怎样才能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

目前这些问题在理论上、评价标准上和具体操作上,都是很不明确的。

  (3)教育投资的总量、分配及其来源。

  面对我国这样一个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究竟教育投资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多大才合理?

当总量确定后,它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怎样进行合理的分配?

仍然需要进一步论证。

在教育投资来源中,校办产业和有偿服务收入在理论上还有很大争议。

无论是初等和中等学校,还是高等学校,都是在教育经费短缺的背景下兴办校办产业的,这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必由之路?

值得研究。

非义务教育阶段收取学费,收费标准根据什么确定?

与之相应的学生贷学金制度、其资金来源和还款机制,都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4)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学校有没有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压力和动力?

如何形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

还需要从理论上和制度上加以解决。

  (5)教育投资的收益率。

这个问题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

 

第二章教育与人力资本

第二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

第一节  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

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是人的思想意识、思维能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具有许多特点:

(1)教育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人。

(2)教育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共同劳动的过程。

(3)教育的产品是受教育者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无形的产品。

二、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在实践中锻炼是在掌握了人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一条途径,而不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自学成才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可以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补充形式,而不能成为主要途径。

与上述两条途径相比,学校教育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整个教育过程,既是按照教育规律对人的加工过程,又是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劳动力的过程。

学校教育不仅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且可以大规模地、有计划地进行劳动力再生产,所以它必然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再生产

*重点掌握:

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教育是现代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般掌握:

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因而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二、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

  要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

首先,要使劳动力的质量得到改善。

其次,劳动资料质量的改善是以人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的。

最后,劳动对象对于前者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后者质量的改善,也必须依靠掌握了更高水平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总而言之,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者质量的改善,即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术水平。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因此,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扩大再生产,特别是实现内含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三、教育是现代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

  现代化生产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使教育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1、知识陈旧的周期正在缩短。

如果不重视继续教育,就难以在新的技术革命条件下取得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

  2、劳动者的职业变换正在加快。

劳动者只有在职前具备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或者在职后接受再教育,才能适应职业的流动性。

  3、知识已成为生产的中心资源。

高速信息公路的建立,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向“知识密集型”发展的进程。

知识已成为生产所需要的中心资源,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4、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改变。

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网络运筹学、行为科学、计算机在管理上应用等六大管理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没有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就谈不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谈不上现代化的实现。

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必须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战略重点。

第三节  教育与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指出:

(1)熟练劳动工资和普通劳动工资之间的差异。

(2)人们学到的有用才能是一种固定资本。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继承了斯大林密把受过教育的人比作高价机器的见解,并把教育支出视为一种十分有利可图的投资。

  斯密把教育费用视为“固定资本”的见解和马歇尔把教育费用视为“投资”的观点,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教育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的渊源。

  1935年美国经济学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一文。

他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教育的个人成本现值和收益现值作了比较。

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这样一个概念,第一次计算了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人力投资——一个经济观点》一文中首次阐述了他的人力资本理论。

二、教育投资的性质

  1、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投资可以划分为两部分:

一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投资,包括为了培养一般劳动后备力量的基础教育投资和为了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中等以上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各类教育投资;二是传统学校教育以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投资,包括为了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各种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科技人员教育的投资。

  2、根据投资的使用性质的不同,教育可以划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

  3、根据投资的来源不同,教育投资可以划分为预算内教育投资、预算外教育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

  4、教育投资,就其性质而言,无疑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三、教育投资的特点

  1、间接性  2、条件性  3、长期性  4、个人性

在这个需要智慧的年代

无休止的浪费智慧是最不可饶恕的.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第三章教育的成本

第三章  教育的成本

第一节  教育成本及其核算方法

一、教育成本的定义

  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

教育成本是教育机构为了培养人才所耗费资源的尺度,是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成本的分类

  根据由研究目的不同而决定的不同划分标准,教育成本分为以下一些类别:

  1、货币成本和机会成本

  2、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3、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4、资本成本和经常性成本

  5、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三、教育成本的核算

  1、教育成本的核算程序

  

(1)确定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教育的最终产品是学生,学生的培养成本是核算的对象。

  

(2)确定成本核算期。

可以是按年度核算,也可以按学制期核算。

  (3)确定成本核算项目。

在教育经费支出中,有一部分费用与培养学生无关,应予以剔除;还有一部分费用是本期支出但并非本期全部耗费掉,应只计算折旧。

  (4)正确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

通过教育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记入会计帐户,采用一定的方法编制出教育成本。

  2、教育成本项目

  

(1)教育成本项目。

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

  

(2)非教育成本项目。

社会服务成本,校办产业成本,科研成本,教职工住宅成本,离退休教职工费用。

第二节  教育的直接成本

一、社会直接成本

  社会直接成本包括社会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成本,主要部分是国家财政预算内支出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还包括数量相当可观的预算外资金收入。

二、个人直接成本

  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是指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

第三节教育的间接成本

一、个人间接成本

  教育的间接成本是不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成本,它包括折旧和机会成本。

二、社会间接成本

  1、社会所放弃的收入。

由于社会需要或允许一部分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学生继续就学,所放弃的这些学生为社会创造的那一部分新价值。

社会所放弃的这些纯收入,就构成了教育的社会机会成本的一部分。

  2、免税成本。

为了资助教育事业,许多国家都规定教育部门免交财产税、所得税和营业税。

  3、潜在的租金和折旧。

潜在的租金是指所放弃的把学校的土地、建筑物和设备租给非教育部门使用而获得的租金,是教育的一种机会成本。

折旧反映的是学校系统所有固定资产因磨损或废旧过时而造成的价值损失,是教育的一种间接成本。

第四节  教育成本总额

一、教育成本总额及构成

  我国教育成本总额包括直接成本(社会直接成本和个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社会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

二、中小学乱收费的类型及治理措施

  1、乱收费类型

  

(1)自立型

(2)被迫型(3)转嫁型(4)模糊型(5)被动型

  2、乱收费的产生原因

  

(1)我国经济不发达,还没有实施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

  

(2)由于财政困难、管理体制不完善或有关领导的认识问题,造成教育经费不足,致使学校不断增加收费项目和数额,甚至乱收费。

  (3)某些权力机构或经营单位以学生装为盈利对象,要求或变相强制学校代其向学生收取某种费用、推销某种商品。

  (4)学生家长日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其支付能力的增长,不断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3、治理乱收费的措施

  

(1)必须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

  

(2)坚决取缔“被迫型”的代收费。

  (3)对模糊型收费做出明确规定。

  (4)对于被动型收费,应积极疏导。

第四章教育的收益

第四章  教育的收益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收益

一、教育的直接社会收益

  教育的社会收益,是受教者本人不能占有的、为社会其他成员所得到的收益。

  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1、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可以较快地掌握生产专业技术并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在同样长的时间内,使用同样的机器设备可以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

  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教育是传播科学技术的电有效形式。

学校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特别是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

  3、教育可以加强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通过科学的生产管理,可以协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合理组织劳动,有效地配置生产资源,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4、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和效能的提高要靠教育。

首先,先进的劳动资料是由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发明和创造的。

机器等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物化的智力,是物化的科学技术。

其次,先进的劳动资料要靠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去掌握和使用。

  5、自然力的应用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也要靠教育。

二、教育的间接社会效益

  教育的间接社会收益表现为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所起的作用。

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社会秩序的明显改善。

尽管这种收益不能精确地计量,但是,它是可以大量观察到的,确实存在的。

第二节  教育的个人收益

一、教育的直接个人收益

  一个人通过受教育所形成或提高的劳动能力,可以使他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获得种种好处。

受教育者个人通过受教育所获得的这些好处,就是教育的个人收益。

  不同受教育程度者之间的这种终生收入差别,就是教育给个人带来的直接收益。

二、教育的间接个人收益

  受教育个人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由于个人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支出的节省,是教育的间接个人收益。

  1、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2、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

(1)商品选购方面支出的节省;

(2)购买他人劳务方面支出的节省;(3)医疗保健方面支出的节省;(4)世代影响。

三、教育收益理论的启示

  1、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当前,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错误倾向的存在,一些学校往往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而忽视学生德育和体育的发展,这样的教育,不可能给社会带来应有的经济收益。

必须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要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家长也必须更新观念,不断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武装自己,最好把学生的学习与其自身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

从这一原则出发,教育经济学中有关教育收益的理论,比较适用于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第三节  教育收益的计量方法

一、简单的相关方法

二、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三、余数分析法

四、劳动简化法(王善迈老师的书上讲得比较详尽,参见教材)

第五章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第五章  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第一节  舒尔茨的余数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余数分析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靠两个因素起作用:

一是资本(包括土地)投入的增加;二是劳动投入的增加。

根据这一理论,本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C•W•柯布和P•H•道格拉斯提出了一个集合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不少学者运用该函数对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时发现,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除了归因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额之外,还有一个余数得不到解释,并认为这个余数应归因于劳动质量的提高。

  舒尔茨提出:

劳动质量的提高是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的结果,因此,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对人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它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

人力投资包括教育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和移民入境支出等,其中教育支出是人力投资的主要万分。

因此,教育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对舒尔茨余数分析的评价

  舒尔茨用以解释余数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它摒弃了那种认为生产劳动只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无需重视劳动力质量提高的错误论断,坚决主张把提高人的素质所会出的一切费用,视为一种具有生产性的重要投资。

  舒尔茨对美国经济增长因素中余数的数量化分析,有力地证明了教育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对于提高人们对教育经济意义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舒尔茨在教育经济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被誉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奠基人。

第二节  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经济增长的诸因素

  根据西方经济理论的解释,国民收入的增长应主要归因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

根据这一思路,丹尼森首先把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成两大类:

总投入量的增加和单位投入量产出的增长。

总投入量又分为劳动、资本和土地三项;其中,劳动投入量又划分为从业人数、工作时间、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等子项。

单位投入量产出的增长又划分为资源配置的改善、以市场的扩大来衡量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等因素。

然后,丹尼森逐项推算出诸因素对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所做的贡献,以比较各增长因素的相对作用。

二、丹尼森方法与舒尔茨方法之比较

  丹尼森的方法与舒尔茨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

  1、丹尼森估算的是教育在国民收入增长率中所做的贡献,而舒尔茨估算的是教育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所做的贡献。

  2、丹尼森对国民收入增长中起作用的各种因素都做了数量化分析,而舒尔茨的研究则集中于教育的贡献。

  3、丹尼森是通过计算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劳动质量系数来推算教育的作用的,而舒尔茨是通过计算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来推算教育的作用的。

    相对来说,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数量化分析比较全面,也比较细致。

第三节斯特鲁米林的劳动简化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确定劳动简化比的方法

  劳动简化比方法最初是前苏联经济学家C•T•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在他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确定劳动简化比就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把各种不同程度的复杂劳动折算为同一的简单劳动。

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的理论。

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劳动者的教育费用、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时间(受教育年限)、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成正比例关系。

  第一种方法,是以不同受教育程度者的工资差别为依据来确定劳动简化比。

这种方法是由斯特鲁米林率先提出的。

  第二种方法,是以受教育年限的长短为依据来确定劳动简化比。

这种方法以前苏联经济学家科马洛夫为代表。

  第三种方法,是以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所花费的教育费用的多少为依据来确定劳动简化比。

二、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贡献的方法

  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的理论依据是,国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两个因素起作用:

一是增加劳动者人数,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要靠两个因素起作用:

(1)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

(2)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装备程度。

三、对劳动简化法的评价

  这种计算方法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用数量分析的方法谁了教育是促进国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但是,在某些环节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如,受教育年限短而工龄长的人,在实践中劳动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在以受教育年限作为确定劳动简化比的依据时,则忽略了这一点。

尽管如此,这种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  我国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