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215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

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

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

直接性,描述性;

                            缺点:

过于直接和简单;

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

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相关研究:

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

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

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实验法的缺点:

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

②实验干涉程度高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

自然实验法:

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

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

(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自变量:

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

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

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

            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

            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

            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自变量的控制: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由Bridgeman提出该概念)。

指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就是操作定义;例如,把疲劳定义为,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所谓自变量的水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如果考察线性关系,可取3--5个水平,如果函数关系复杂,至少要5个水平)

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因变量的种类:

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映的正确性;反应标准;主观指标主要是口语纪录;

因变量的控制:

(1)反映控制,目的:

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纬度上。

其中指导语能够控制被试的反应,指导语应符合以下要求:

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应该具有:

可靠性,有效性,敏感性;(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 

            (3)避免量程限制:

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

反映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

3)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额外变量的定义:

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1)排除法:

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恒定法:

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匹配法:

旨在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使用匹配法的具体做法就是:

先就某些与实验有着高相关的特性对所有被试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匹配分组让实验

组和控制组相等。

                  (4)随机化法:

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它的逻辑是:

如果总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到任一处理组,那么可以期望随机分别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

和机会均等。

                  (5)统计控制法:

事后采用统计技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6)抵消平衡法:

ABBA法,拉丁方法;

(上述各种方法为实验者提供了控制额外变量的有力手段,但它们各有所长,所有实验者应分

析实验的具体条件,适当地运用它们。

(三)实验设计(详见朱莹,北大实验心理学)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1)内部效度

内部效度:

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主试因素;被试因素;选择;测验;成熟;历史;被试的亡失;统计回归;仪器的使用。

(详见MJ大纲解析)

2)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

实验结果能否普遍推论到样本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

即实验结果的普遍性与适用性;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详见MJ大纲解析)

3)构思效度

构想效度:

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

   影响构想效度的因素为:

①理论上构想的代表性不足;

②构想的代表性过于宽泛;

4)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

是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它主要反映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值间的关系。

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

(1)统计检定力低。

(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

(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

(4)测量工具的信度。

(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即实施实验时遵守设计要求的程度。

(6)实验环境内,无定形非相关事故的影响。

(7)被试者的随机变异。

三.反应时法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含义:

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反应时实验的基本原则:

准确--速度性权衡;

 

反应时的开端:

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提出人差方程:

B-A=1.233秒

历史研究:

赫尔姆霍兹,成功测定蛙的神经传导速度为(26m/s),人的神经传导速度60m/s,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的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ABC减数法),之后斯腾伯格又提出了加因素法;

因此,第一阶段:

以减数法为核心(ABC时期)

     第二阶段:

以加因素法为标志(新时期)

2)反应时的种类

A反应时:

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做出反应

这种反应时间也称作简单反应时间

B反应时:

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含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

C反应时:

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刺激,对其他刺激的呈现不需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括简单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

辨别时间

选择时间

辨别时间

简单反应时

A

B

C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分为外部因素与机体因素:

其中外部因素分为:

刺激方面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实验仪器的因素;

刺激方面的因素:

(1)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的性质,一般而言:

触觉的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视觉反应时

              

(2)刺激的物理特性:

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都会影响反应时的产长短;

             (3)刺激的物理特性的复杂程度:

刺激物体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等等,也会影响到反应时;

             (4)刺激呈现的位置:

在显示器屏幕的中间还是两侧,是视野中心还是边缘;

             (5)有无线索提示,以及线索与刺激的相容性:

当有线索存在时可能会加快刺激的反应速度;

环境方面的因素:

比如噪音的影响,光线,通风情况等都会对反应时造成影响;

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也会影响反应时的测量;

 

主观因素:

感觉器官的适应水平;被试的注意和准备状态;练习效应;被试的动机与态度;年龄因素及个体方面的差异因素;被试的身心状态,比如药物,疾病的作用;

 

(三)反应时技术

(1)减数法:

减数法的原理:

减数法的实验逻辑:

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以外两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减数法的应用:

证明心理旋转的存在;证明短视记忆的视觉编码;

(2)加因素法:

加因素法的前提:

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与同一加工阶段的,如果两个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即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加因素法涉及的反应时实验:

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测试项目的质量)、顺序比较阶段(测试项目的数量),决策阶段(反映类型)和反应组织阶段(反映类型的相对频率)。

(刺顺决反)

(3)开窗实验

是由汉密尔顿(Hamilton)和霍客基(Hockey)提出的;

从他们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字母转换作业的三个加工阶段:

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第一个字母到出声转换),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需要的时间)和存储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见下一个字母);

(4)反应时的新进展

序列反应时:

内隐学习的新的研究范式;

内隐联想测验:

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提出的;

内隐联想测验的各种变式:

(1)Go/No-Go测验:

采用信号检测论的辨别力指数d'为指标;

(2)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

米尔克和克劳尔(Mierke&Klauer);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绝对阈限:

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另一种是差别阈限:

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操作定义:

绝对阈限: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1)极限法

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

基本概念:

不肯定间距Iu:

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

主观相等点PSE: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

差别阈限DL:

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

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

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

期望误差:

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

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可能使阈限降低;

疲劳误差:

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

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法,交替进行;

 

注:

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

差别阈限的上限:

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

上差别阈限:

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

DLu=Lu-St

具体测定方法:

见实验心理学P234

 

2)平均差误法

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1)平均差误法的特点

①需要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能更好地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

②只能对可以连续变化的刺激进行测量

(2)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测定(见实验心理学P238)

(3)误差的控制

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刺激的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

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剂的次数也应各占一半其实也是ABBA法。

为了消除时间误差,采用多层次的ABBA法;

(4)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有两种:

①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②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这里的主观相等点等于各个比较刺激的平均值;

 

3)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1)绝对阈限的测定

 ①直线内插法

 ②平均Z分数法

 ③最小二乘法

 

(2)差别阈限的测定

 ①两类反应:

我们取25%和75%处的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即75%差别阈限。

 75%差别阈限:

详见朱莹实验心理学P75

将75%重于标准刺激的量(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25%重于标准刺激的量,也就是75%轻于标准刺激的量(差别阈限的下限)即得75%绝对差别阈限

②三类反应:

用50%的“+”反应的刺激与50%“-”反应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也就是不肯定间距的一半。

例:

不肯定间距可以看作是对被试态度的一种测量,一个很自信的人他会很少做相等判断,结果他的不肯定间距就小

原因:

很自信的人,他要在完全能确认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时才愿意作出判断,因此,他作出相等判断的次数少。

另外由于相等次数少,所以在刺激值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判断“+”的次数到达50%时的数值就越接近标准刺激;而判断“—”的次数到达50%时的数值也越接近标准刺激,因此两者之差肯定越小;

 

(二)心理量表法

1)量表的类型

从心理量表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将心理量表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2)感觉比例法(分段法)与数量估计法

比例量表示既等距又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分段法:

是制做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

数量估计法(使用了史蒂文斯密定律):

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的方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比较刺激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3)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感觉等距法:

要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

差别阈限法:

是制作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差别阈限发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里物理量标的灯具单位;随着心理感受梯级的提高,为了产生下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刺激方面需要的增加量越来越大;

4)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顺序量表(等级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等级排列法:

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对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

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

注意使用ABBA法加以平衡顺序误差;

(三)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轮的由来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者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定,可以有四种结果:

①击中:

当信号出现时(SN),被试报告为“有”,以y/SN表示。

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击中的条件概率,以P(Y/SN)表示。

②虚报:

当只有噪音出现时(N),被试报告“有”,以y/N表示。

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虚惊条件概率,以P(Y/N)表示。

③漏报:

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SN表示。

把这种判定概率称为漏报条件概率,以P(n/SN)表示。

④正确拒绝:

当无信号而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N表示。

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条件概率称为正确拒斥的条件概率,以P(n/N)来表示。

从统计学的观点来讲,信号检测就是要检验两个统计假设H0(无信号)和H1(有信号)的真伪

在获得多次测试得到对信号的印象之后,被试的头脑中将产生两种分布,一个噪音的,一个是有噪音背景的信号。

有一些感觉印象模糊,即可能是噪音也可能是信号,于是两个分布中间有重叠。

两个分布的距离取决于信号的清晰程度和被试感觉的灵敏性。

这时,一个判断标准必须划定,从而指导被试决定什么样的刺激就可以被判断为有,而其他的不可:

图中黑色部分为虚报,也叫α错误;斑点部分为漏报,也叫β错误;浅灰色部分为正确否定;深灰色部分位击中;图中d'表示感觉过程,β表示决策过程,并且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关系:

统计决策需要的两个基本假设以及两个相等的有重叠的正态分布都满足,于是统计原理能成为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2)最优决策原则

判断标准的确定是按照最优原则进行的,也就是让期望值最高,使收益值最大,因此最优决策标准实际就是按照最大期望值标准确定的。

人类被试在确定判断标准时实际受三个因素影响:

①信号和噪音之先验概率大小

②判定结果的奖惩多少

 

③被试要达到的目的及其他有关因素

3)辨别力指数d'及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对于已经形成分布印象的信号,如果我们将击中率作为虚报率的函数,当决策过程标准由保守向大胆方向移动时,我们将得到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在一条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中(简称ROC曲线),不同的点代表不同赏罚值激励出的不同判定标准,而每个点的斜率就是β,

判别力指数d':

即观察者的敏感性,也是信号和噪音分布之间的距离,对应感觉过程,ROC曲线与对角线间的最大距离

d'=(MSN-MN)/σN=ZSN-ZN(M是信号分布的平均数)

  

判断标准β:

做出决策的分界线,人根据最优原则主管划定的标准,对应决策过程,ROC曲线上点的切线斜率

β=OSN/ON(O是正态表中的纵坐标值)

判断标准Cx:

表示判断标准的另一种方法,其实际表示判断标准截点处的刺激的物理强度,也就是感觉阈限

CX=IS–(IS-IN)/d'×ZS

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1)有无法

当主试呈现刺激之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给与口头报告。

(2)评价法

也较多重决策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要求被试根据自信度给出更细腻划分的有无的等级评价,得出的评价将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连续体。

(3)迫选法

被试进行判断之前,信号和噪音都呈现数次,让被试再对它们进行判断。

一般多用二项迫选法,即呈现一次噪音一次信号。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1.实验者效应:

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动作、语调等有意无意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要求和期望。

主要包括:

霍桑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标签效应、安慰剂效应。

2.交互作用:

指当一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因另一个因素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时,即产生了交互作用。

3.错误记忆:

根据提取的准确性将记忆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

错误记忆是指错误的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事曾经发生过。

4.心理实验:

心理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的控制和操纵某些变量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5.前瞻性记忆:

是对将来在适当时机完成某项活动的记忆。

即也就是对如何英气维持和执行有意图的将来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

6.不肯定间距:

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也叫相等地带。

(即上限—下限,详见课本44页)

7.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简称SAT

8.反应时的速度与准确率分离技术,简称SAD

9.传统心理物理法是由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论述的。

10.传统心理物理法只研究感受性;而信号检测论不只研究感受性,还研究判断标准。

11.加因素法是由斯滕伯格提出的。

12.四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有3重共11个。

13.阈限是一个统计值。

14.人差方程:

B-A=1.223s。

15.击中率和虚报率的判断标准是:

似然比即击中/虚报。

16.反应时最短的感觉是触觉。

17.斯滕伯格研究反应时的技术是:

相加因素法。

18.实验效度包括:

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构思效度。

内部效度:

指实验变量或处理被精确估计的程度。

影响因素:

①经历(特定事件)

②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前后测)

③选择(指被试的选择)

④测验

⑤被试的亡失

⑥统计回归

⑦仪器的使用

⑧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它

外部效度:

指实验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境以外的程度。

影响因素:

①实验情境的人为性

②前测的不良作用。

前测可能会增加和降低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使结果不能应用到前测实验的情境中。

③被试样本缺乏样本性

④测试工具的局限性

⑤重复试验处理的干扰

⑥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构思效度:

指关系变量及变量间的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室的操作定义与理论定义的一致性程度。

影响因素:

①研究构想

②研究的手段和程序

③实验者的主观期望和被试对研究的猜测

④统计结论的效度

19.ROC曲线:

即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规律:

a.在ROC曲线上,若曲线曲率越大,则辨别能力越强;反之,曲率越小,辨别能力越差。

b.在曲线越靠近左下角严格,越靠近右上角宽松。

20.漏报+击中率=100%

21.“开窗”实验由Hockey等提出的一项研究反应时的新的技术,他们以一种字母转换实验来说明这种新实验技术。

“开窗”实验的过程:

(主试向被试呈现1—4个字母或字母串,而且在这字母串之后标有一数字。

并告之,这一数字表明吧该数字之前的字母或字母串中的每个字母都按英文字母表中的位置转换到该数字所指的位置上的字母。

如“A+3”即是将“A”转换到“D”,即字母A之后的第三个位置上的字母;如KENC+4转换后则是“OIRG。

”)实验具体程序:

最先呈现4个字母+4,然后,4个字母相继呈现。

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到第一个字母“K”(此时计时开始),当看到“K”之后,被试就做出声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第二个字母“E”呈现,再做出声转换,F—G—H—I,以此类推,直到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