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318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docx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

西平县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隶属于驻马店市,土地总面积1089.77平方公里,总人口83.8万人。

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三条国家级纵向干线穿境而过,省道高兰公路横越东、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市场繁荣,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2003年以来,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西平县认真贯彻落实豫发〔2003〕9号文件精神,以创建生态园林工贸城为载体,以实现撤县设市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突出重点,综合开发”的指导方针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工作思路,坚持“大规模、大跨度、上水平、上效益”的原则,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多年高效的建设工作的开展,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无论是新区开发,还是老城区改造还是小城镇建设,都有大变样、新亮点,城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显现出以下特点:

一、城镇经济飞速发展,为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西平县城镇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006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分别是2003年的1.8倍和3倍,年均增长16.4%和32%,综合效益指标达到161%,提高67.6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3亿元,是2003年的1.5倍,年均增长11.6%,地方财政一般豫算收入完成1.1亿元,年均增长4.4%。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2亿元,较2003年分别增加17.8亿元和4.4亿元,年均增长18.6%和6.4%。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6877元,年平均增长9.8%,城镇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城镇化建设的基础。

二、城镇规模不断膨胀,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目前,我县共辖19个乡镇和一个老王坡农场,其中建制镇4个,省级重点镇1个(权寨镇),市级试点镇2个(宋集、二郎)。

2001年被选定为全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县。

经过近几年的规划与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方辐射的小城镇体系。

城区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较2003年增加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4.6万人,人均住房面积27平方米;供水普及率85%,液化气普及率90%,绿化覆盖率32%,城镇化率23%。

城区内10纵6横16条主干街道,一路一树,一街一景,13块绿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已初步形成人在花中走,车在树下行,楼房花中卧,城市森林中,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现代欧式风格生态园林城市景观。

连续获得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

城镇化率较2003年提高6.5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备,城市功能日益完善,2003年以来,我县累计投入资金62.8亿元,进行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市政设施趋于完善。

城市污水处理厂也建成投入运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正在兴建之中,3万吨/日城市供水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可建成运行。

四、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建设亮点闪现,城南工业集聚区和城西行政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城南工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总占地面积1500亩,2006年投资4000多万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0栋5万平方米,修建和完善了11条道路,全长15.5公里,形成了三横四纵的交通格局,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

目前入驻限额以上企业47家,固定资产投资26.5亿元,占地面积4747亩,年销售收入47.78亿元,利税5.81亿元,为西平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城西行政新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有力地带动了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是准确定位,科学规划

西平县位居中原腹地,是一个农业大县。

城市建设通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已初具城市雏形。

经过多方科学论证,西平县城市建设发展性质定位为:

驻马店市域经济发展的副中心,西平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以发展绿色食品工业为先导,医药化工,轻工服装为重点的工贸城市。

发展目标是:

把西平建设成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产业结构合理、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同时提出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城建原则和“工业发展园区化、商贸流通市场化、居民住宅小区化”的建设思路。

为保证城市建设沿着健康方向发展。

我们始终把编制城镇总体规划和县城城镇体系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及建设、土管、民政、计划等业务职能部门的一把手参加的西平县城镇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各方,各乡镇也指定了专职人员负责乡镇的规划建设工作。

同时借鉴、吸收外地先进做法,按照把西平建成中等规模城市的要求,坚持近期与远期相结合,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在1987年、1994年前二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于2002年聘请省工程咨询公司编制了《西平县城镇化发展规划》,又聘请武汉科技大学城市规划院编制了《西平县(2002—2020)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区面积由原来的30.68平方公里增至1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规模为25万人,未来的西平将形成1个中心城市、6个重点镇、l0个一般镇、20个小集镇这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等级规模结构。

修编了《西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超前做好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与实施方案,先后完成了道路、排水、供水、绿化等专业规划,做好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规划,提高详细规划覆盖率.在规划实施上,严格执行“两证一书”制度,基本上做到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上后地下,先绿化后美化,建筑物一律退到红线所规划的距离,按设计要求搞好外装饰,沿街围墙以透明为主,各种管线尽量埋入地下,按照“集中、就近、方便”的原则,采取办公区与居住区分开,办公楼相对集中,住宅以小区为主的规划模式,实现了“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布局,配套建设”。

目前,16个乡镇的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部完成,小城镇建设正在加速进行中。

(二)广开融资渠道,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我们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做到年年有计划、有重点、有突破。

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建设为重点,科学安排,积极落实,完善了环卫、市政等基础设施,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味。

一是搞好道路工程建设。

按照“改造狭窄路、打通断头路,加大路网密度,区分道路功能”的指导思想,由县财政投入8000万元,吸纳社会资金近亿元,修补沥青路20多万平方米,新修路面14万平方米,修复水沟16公里,先后拓宽改造了解放路南段、南北大街、交通路、工业大道等20多条主、次干道,长度40多公里,砌筑排水沟4万多米,铺设彩色人行道30多万多平方米。

各乡镇也都立足实际,扩建改造乡镇道路,优化路网结构,改善交通条件。

主干道的扩建完成,极大地调动了各方投资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沿街楼房开发热,为加快城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搞好园林绿化建设。

我们按照“一路一树一景”的风格,大力实施建绿、扩绿工程,投资1500万元,在城区主干道分别栽植绿化树森20多万株,修建街心游园12个8000平方米,新建绿地10块,30多万平方米,城区绿化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良好格局。

三是公用服务设施得到长足发展。

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公益事业大家办”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筹措民间资金5000万元,在城区建设高标准公厕16座、垃圾中转站10座、停车场8个;新建自来水供水站12个,日供水能力达到12000吨;成立了公交公司,先后开通了16路城乡公交客车;成立了柏城出租车公司和平安出租车公司;新建了汽车站,扩建了火车站广场。

四是基本建设快速发展。

国家、集体、个人共投入基建工程资金16亿多元,建设项目600多个,完成建设面积12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华景新城、中汇小区、越夏小区、东城名苑、裴园小区、商业步行街等一大批商业、金融、工业和民用建筑,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五是发展市场,服务经济建设。

投资1.2亿多元,新建了棠溪服装城、商贸中心、农贸批发市场、建材市场、水果批发市场等13个大型专业市场,以及蔬菜、饮食市场20多个,使商贸流通范围扩大到十几个省市。

六是投资3亿多元加快公用事业配套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其中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5013万元,土建主体及附属工程已全部完成,污水处理设备已安装调试完毕,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垃圾处理厂项目,总投资3009万元,目前,土地征用手续已办妥,厂区围墙已砌筑,初步设施正在报批之中,第二水厂建设项目,总投资4800万元,目前可研报告已审定,初步设计正在报批之中,现已开凿5眼采掘井;投资1亿多元,新建110万伏、35万伏变电站3座,城市公用照明率达到98%;城区开通了3.5万门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系统;扩建了西平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形成了现代化的电力通讯网络系统。

完成了杨庄高中整体搬迁工程,新建了文城中学,县职业教育中心、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启用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建成了县医院病房综合楼工程和县中医院综合楼工程、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等一大批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公用事业项目,使城市的配套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强化城市管理,优化城市环境

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城市管理的政策措施,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抓好落实。

一是建立立体交叉管理体制,增强各级责任。

建立县领导包街道、专业组督导、路长单位负责、职能部门分工、门前“五包”、城区乡镇包辖区卫生,创建工作督导奖惩七项责任制,把城区16条街道、100余区段分包给县四个班子领导和县直单位一把手,要求每天到所包路段督查指导和上路执勤。

同时,建立绿化美化、小巷硬化、专业市场管理、经营秩序等10个督导组,对城区建设和管理进行专项督查。

二是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充分调动城建、公安、交通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规范管理,对出租车、公交车、机动三轮车划定专用市场,设置交通标点,实行人车分流。

在环卫方面,购置垃圾清运车、洒水车8台,在主干道设计了高标准的垃圾箱,主干道坚持一天两清扫、两洒水;对沿街单位实行“门前五包、门内达标”制度,对机关庭院开展卫生绿化达标活动,经常检查评比、形成了日常化、全民化的卫生保洁局面。

(四)强化产业支撑,发挥工业集聚效应

一是培育壮大工业支柱产业。

立足我县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牧业产品资源丰富的实际,把农畜产品加工业作为西平的主导产业来抓,同时抓好机械、电子、建材、化工、轻纺服装等五个龙头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新建工业项目50多个,总投资近6亿元,随着鲁洲集团年产20万吨淀粉糖、香港华嘉集团服装生产项目、峰源食品有限公司新建面粉生产线、瑞平集团机制瓦生产线、棠河集团美的利饮料生产线、人本集团农机轴承生产线、骏马集团年产15万吨尿素扩建工程第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和建成投资,支柱产业已初具雏形,工业经济对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二是成立了六个工业园区,即城南工业区、107国道民营经济区、王店造纸工业区、盆尧打火机工业生产区、城西工业区、西平冶金铸造工业区。

今年我们根据省政府《关于支持黄淮四市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和省发改委《关于编制黄淮四市工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整合了城西城南城东工业集中区资源,规划编制了西平县工业集聚区。

工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4平方公里。

目前,规划编制已经省发改委专家评审后待批。

同时设立六个正科级工业区管理委员会,选派年富力强、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到管委会任职,指导服务园区企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吸引乡镇企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动城镇化快速前进。

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围绕支柱产业培育市场体系,发挥原有市场潜力与新建市场相结合进行商品市场建设,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产业扩张——市场发展”的道路,以工带贸,以贸促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并向城镇集中,带动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五)强化土地管理,积极支持城镇化加速发展

为加强对城镇土地的宏观调整,规范土地管理,保障城镇建设和外来投资用地,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县委、县政府就规范城镇土地管理提出了具体意见:

一是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对城镇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实行“五统一”管理;即:

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二是成立土地储备中心,实行土地储备制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坚持“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土地供应原则,经营性建设用地全部纳入有偿使用范围,实行土地使用权的公开招标、拍卖,最大限度地增加政府土地收益。

(六)积极推进小城镇户籍改革,实现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镇化过程也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为此,我们在户籍改革方面出台了如下措施:

1、凡在县城和建制镇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2、对已进城落户的农民,根据本人意愿,可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

3、经批准在城镇落户的人员,在入学、就业、参军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履行同等义务,不得实行歧视政策;4、对新落户人员只收取适当的办证工本费,取消城市增容费等各种限制人口迁移的不合理收费;5、对大中专以上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及其家属实行“先落户,后就业”的户籍管理办法,吸收高素质人才到西平落户,截止目前,县城新增城镇户口2万余人。

(七)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我县城镇化发展的难题之一是资金严重短缺,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本着广开门路,用活政策,依靠民力,借助外力的原则,在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把经营城市的思路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筹措城市建设资金。

一是招商引资搞建设,先后成功引进了豫南建才大市场、经贸路步行街、华景新城、越夏小区、文城中学、新时代购物广场和天然气建设等一大批公用设施项目,引进外资8亿多元;二是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建设。

在西平高中、杨庄高中建设中,我们把学校的后勤保障建设推向社会,运用市场机制,筹资2800万元,兴建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一批公用设施,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困难,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成立政府投融资中心,搭建融资工作平台,服务城镇化工作。

三、存在问题

我县的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与实现撤县设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之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配套程度较差;筹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民间资本尚未完全启动,资金紧张短缺仍然是制约城镇建设发展的瓶径因素;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还不够坚实有力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四、下步打算

围绕着西平县城镇化进程的总体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结合西平县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中等规模城市的标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目前,我县城区日供水能力仅1万多吨,与实际需求3万吨相比,差距较大。

因此,必须把城市供水作为关键环节之一加快发展,2005年前日供水能力达到3万吨,普及率提高到85%。

同时,考虑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排放,2010年前建设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一座。

二是加快城市道路建设。

2008年以前打通扩建10条主干道路,规划二环、三环,提高城市通行能力。

三是优先搞好园林绿化建设,实施绿化、亮化工程。

西平县城区现人均绿化面积仅4.5平方米,与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差距较大。

因此,我们在修编总体规划的同时,专门编制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以城市环境绿化为中心,以公共绿地绿化地为重点,以单位绿化、居住区绿化为基础,以增加绿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美化市容街景为目标,结合自然条件,用道路绿化连接各区域,以河流、坑塘、绿带环绕城市、使绿水相连,绿带彩舞,形成“城在林中座、人在园中行,车在绿波游”的城市景观。

四是抓住国家西气东输的机遇,加快引资1.3亿元的凯达天然气城区供气工程建设,力争2008年使城区居民全部用上东输燃气。

(二)加快二、三级产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是继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加快实施科利达浸塑布项目、恒发造纸集团再生纸生产线项目、中荷药业GMP生产线项目、制杆厂PCCP管项目、30万吨优质小麦加工项目、银玲环锭纺车间技改项目、男儿风高档西装扩建项目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争取尽快投产。

二是鼓励流通企业按照现代经营理念联合重组,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

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发展和完善各种商品批发零售专业市场,以建设现代化商贸城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尽快实现把我县发展成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借助商贸业吸纳、聚集城镇人口功能强的优势,迅速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大力膨胀人口规模,迅速提高城镇化率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镇化水平。

二是加快撤乡建镇步伐。

对条件较好的宋集、二郎、盆尧等乡,严格按照建制镇标准建设发展,力争早日撤乡建镇;搞好杨庄、专探、芦庙等乡的集镇规划,为撤乡建镇创造条件,为提高城镇化率打好基础。

三是结合并村联组改革,调整行政区划,将靠近县城或集镇的村庄整建制的转移并入城镇,为城镇发展拓展空间,膨胀人口规模。

四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

五是抓好工业集聚区建设,促使农村二、三产业向城镇转移集中。

把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提高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

(四)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快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我县地处内陆,外资进入较少,资金积累有限,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城镇化进程的“瓶颈”。

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从要素的角度,用市场机制来运作经营,以城兴城,以城建城,以城养城,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

第一,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建立供给引导需求的土地资产运作模式,完善土地收购、供应、储备、开发制度,通过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出让,形成政府在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中的垄断地位。

对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用地,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出让、统一管理,搞好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拍卖;使土地成为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融资渠道。

第二、激活资本市场。

对传统的投融资体制、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进行深度改革,多渠道筹集城建资金。

一是企事业单位投一块。

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对经营性城市公用设施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政府倡导、政策激励、财政扶持等措施,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投资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吸引民间资金增一块。

依靠市场调节、政策激励,引导民间闲散资金创办实体,投资城市建设。

三是深化改革活一块。

对公园、卫生清洁、养老院、幼儿园、绿化林带等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实行向社会公开招标承包的办法,由行政管理转向社会化管理,动员社会资金向公益事业投入。

四是扩大开放引一块。

抓住我县被确定为全省23个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的机遇,借助国家实施“东引西进”战略以及全国经贸洽谈会连续在驻马店召开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投融资体制,积极吸引县外资金投入城市建设。

五是争取政策资金投一块。

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战略决策这一契机,主动出击,争取国家、省、市储备的城市建设补助资金。

六是申请银行贷一块。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重点城镇建设的通知》(〔2001〕18号)文件精神,省农行、工行、建行等国家商业银行,每年都要安排城建信贷资金。

县发改、建设、财政等部门采取灵活措施积极争取信贷资金,逐步形成政府、银行、企业、社会等多方位、多渠道投资城市建设的新格局。

第三、盘活存量资产。

创新机制,对公共汽车及停车场、自来水经营、城市保洁,公厕管理等进行公开拍卖、转让经营权,把物化资产转化为量化资本。

将公共场所和建筑物的广告、绿地命名权这些政府资源,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的方法,使之具有资本属性,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本,用于加快城镇化建设。

(五)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加强部门协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实现城市现代化,离不开高水平的城市管理。

城市建设管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各行各业,人人有责。

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人民管”的原则,坚持全民参加和职能部门严格执法相结合,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抓好日常工作。

加快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对占道经营、店外经营、乱贴乱倒等脏乱差现象重点治理,实现城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和专业化。

充分利用市民文明学校和广场文化阵地对广大城镇居民进行公民道德规范、城市交通法规、卫生管理和礼仪常识等教育,增强市民城市意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使城镇化工作成为全民的共同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