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564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docx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年级

初三

学科

自然科学

版本

浙江版

内容标题

中考第一轮复习——波、物质间的循环也转化

编稿老师

韩任柳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中考专题——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二、考点清单

1、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2、理解光波、电磁波的有关知识。

3、认识理解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4、理解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5、理解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和眼球折光系统。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常见的化学反应:

【理一理——查漏补缺】

1、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仅以得氧、失氧的观点了解)

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物质得氧它就被氧化了。

例如:

S+O2

SO2(硫被氧化)

2CuO+C

2Cu+CO2↑(碳被氧化)

还原反应: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走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物质失氧(部分失去或全部失去)它就被还原了。

例如:

CuO+H2

Cu+H2O(氧化铜被还原)

(2)在化学反应中

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失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四个基本反应类型

3、化学反应中放热、吸热现象

化学反应总是伴有能量的变化,有的化学反应放热,有的化学反应吸热。

4、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

5、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

①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可燃物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①隔绝空气(氧气);②将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③隔离可燃物

灭火自救的有效措施

①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湿毛巾掩盖口鼻;②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③找到窗户,在窗前呼救。

6、氢气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氢气

一氧化碳

可燃性

方程式

2H2+O2点燃2H2O

2CO+O2点燃2CO2

实验现象

平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水雾,放出热量。

平静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还原性

方程式

H2+CuO△Cu+H2O

CO+CuO△Cu+CO2

实验现象

黑色粉末变亮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黑色粉末变亮红色,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7、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典型例题】

例1.汽车尾气中的NO和NO2是大气污染物,产生这些氮的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为:

N2+O2

2NO;2NO+O2=2NO2,这两个反应所属的反应类型是()

A.置换反应B.分解反应C.化合反应D.复分解反应

解析:

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反应物均为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

根据化合反应的特征可知这两个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答案:

C

例2.钢铁是现代生产和生活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金属材料。

铁匠师傅常采用将红热的铁水浸入水中急速冷却的方法来增加铁器的硬度,此法被称为“淬火”。

红热的铁与水可发生如下反应;3Fe+4H2O

Fe3O4+4H2,该反应类型是反应,其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

解析:

分析题给反应:

3Fe+4H2O

Fe3O4+4H2知反应物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Fe和H2O)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与另外一种化合物(Fe3O4和H2),因此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在该反应中Fe是得氧的物质是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

置换Fe

例3.针对近一时期来部分地区发生的多起燃气事故和我市的几起燃气泄漏险情,市公用事业与房产局,市煤气总公司等多个部门和单位联合推出了安全使用燃气宣传周活动(5月28日-6月3日),倡导市民“关爱生命,安全使用燃气”。

假如你在家中发现燃气(煤气或液化气等)泄漏,你首先应该做的是()

A.立即关严门窗,隔绝外界空气B.立即打开门窗通风,断绝火源

C.立即在家中拨打电话通知煤气管理所D.用明火查找漏气部位

解析:

该考题来源于生活实际,需综合考虑灭火的三个原理并合理选择,燃气是可燃性气体,在室内达到爆炸极限遇火会发生爆炸,因此开窗通风,可降低其含量,使其达不到爆炸极限,断绝火源。

答案:

B

例4.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1)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2)干粉灭火器中的干粉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受热时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在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是,水的作用是。

解析:

三个实验都是对比实验,从对比实验中分析得物质燃烧具备的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是根据燃烧的条件而采取的,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等,只须满足其中一条即可。

答案:

(1)可燃物;氧气(或O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低于着火点。

【知识点2】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理一理——查漏补缺】

1、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的内容: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定律的理解:

①“化学反应”是前提。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任何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②“参加反应”是基础。

概念中明确指出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③“质量总和”是核心。

无论是参加反应的物质,还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计算时不能漏掉任何一项,包括生成的沉淀和逸出的气体。

④“质量守恒”是目的。

定律只适用于“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守恒、分子数守恒等。

(3)定律的宏观、微观解释: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没有改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守恒。

2、化学方程式

(1)书写注意:

①“写”:

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书写时不能将反应物和生成物颠倒写,方程等号两边不能有相同的化学式);②“配”:

配平化学方程式,即调整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化学式前面化学计量数应取最简单整数比;③“注”:

注明反应条件(点燃、加热、高温)和生成物状态,气体用“↑”,沉淀物用“↓”。

“↑”、“↓”是表示生成物状态的符号,只能标在生成物中,不能标在反应物中。

若反应物中有气态物质,生成物中的气体一般不标“↑”。

若是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反应物中无固体,生成物中的固体化学式右边用“↓”表示;④“等”:

将箭头线改为等号,意味着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配平方法:

最小公倍数法。

其要点是根据化学式找出其中出现次数较多,且原子个数相差较多的元素原子,作为配平起点,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再由最小公倍数确定相关化学式系数,使化学方程式配平。

还有奇数配偶法、观察法、氧化还原法等可综合使用。

(3)意义:

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1)解题步骤:

设未知数x→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质量比和已知量→列出量方程、求解→写出简明的答案。

(2)注意:

①方程式必须配平;②计算有关物质的质量时式量要乘以前面的系数;③单位必须统一;④如果是不纯物必须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代入计算。

(3)常见计算类型:

①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②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③含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

【典型例题】

例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10g冰受热融化成10g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化学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解释化学变化,而A说的是物理变化,A不确切;质量守恒定律涉及的是质量不是体积,B错;C中未指明“参加反应”及“总和”,说法不正确;只有D的理解是正确的。

答案:

D

例2.煤的气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煤的气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C+H2O(气)

H2+CO,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的是()

A.元素的种类B.分子的种类C.原子的数目D.物质的总质量

解析:

本题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考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物质的总质量都没有变化,由于发生了化学反应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因此物质的种类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了变化。

方法启示:

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对化学变化过程可总结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物质总量、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一定不变,物质种类及分子种类一定变化,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答案:

B

例3.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发生装置。

有以下几种制氧气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②电解水;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1)写出方法③的化学方程式。

(2)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的制氧气的方法是(填序号),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两条优点是:

,。

解析:

本题属于信息迁移题,通过获取题给信息,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对反应条件进行分析。

方法①需要加热;方法②需要消耗电能;方法③能在常温下将人呼出的CO2转化为O2。

方法启示:

解答信息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题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紧密联系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

(1)2Na2O2+2CO2==2Na2CO3+O2

(2)③;将人呼出的CO2转化为O2,该反应既简便易行,又节约能源。

例4.“神舟”五号宇宙载人飞船飞行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科技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运送“神舟”五号飞船的火箭所使用的燃料可能是肼(x)和H2O2,当它们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

x+2H2O2=N2+4H2O,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根据上述推断肼(x)的化学式为。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根据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反应后有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4个氧原子,反应前已知有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差4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则推出x应为N2H4。

答案:

N2H4

例5.为了对海水的氯化物(假设以NaCl计算)进行成分分析。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请仔细观察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所取海水样品的质量(g)

100

50

50

加入AgNO3溶液的质量(g)

50

50

75

反应后所得沉淀物的质量(g)

1.435

1.435

1.435

①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是的实验。

②请计算海水中的氯化物(以氯化钠计算)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解析:

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甲、乙、丙三位同学实验后所得沉淀物的质量相等,则说明三位同学所取的两种反应物的质量至少有一种所取质量正确,全部参加了反应,海水样品乙、丙两位同学取质量相同,则说明甲同学取多了。

AgNO3溶液的质量甲、乙同学所取相同,则说明丙同学取多了。

所以所取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是乙同学。

答案:

①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是乙同学的实验。

②设50g海水样品中所含NaCl的质量为x

NaCl+AgNO3=AgCl↓+NaNO3

58.5143.5

x1.435克

氯化物的质量分数

答:

①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是乙同学的实验。

②海水中氯化物的质量分数为1.17%。

【知识点3】波:

【理一理——查漏补缺】

1、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传播速度:

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5千米/秒。

2、光的反射。

(1)定义: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

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

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

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

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3、光的折射。

(1)定义: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4.凸透镜和凹透镜。

形状

作用

生活中的应用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老花镜;放大镜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近视镜

5、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

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

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6)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况

倒立或正立

放大、缩小或等大

实像或虚像

应用

u>2f

f<v<2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f<u<2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放映机、光学投影仪

u=f

不成像

u<f

不研究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

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

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保护眼睛:

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7、信息技术:

(1)信息的含义与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等都有许多办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间接信息。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4)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的“T”形a′b′c′是abc经平面镜所成的像,其中正确的是 (  )

AB

C`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关键在于根据像与物逐点对称的方法,找出物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abc的像a′b′c′应逐点与a、b、c对称,且a′a的连线应与镜面垂直,a′到平面镜的距离应等于a到平面镜的距离.根据以上特点,符合要求的是选项C.

答案:

C

例2.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情况,可以判定________是界面,________是入射光线,________是反射角,角________是折射角,界面的________侧是空气.

解析:

这道题综合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解决问题:

(1)先找出两个相等的角(如图∠2和∠3),则角的平分线一定是法线(PQ).另一和它垂直的线就是界面(MN).

(2)依据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那么单独在法线一侧的一定是入射光线(AO),则OB,是反射光线.(3)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角小的一侧对应的是介质,另一侧是空气.

答案:

MN是界面,AO是入射光线,∠3是反射角,∠6是折射角,右侧是空气.

例3.当蜡烛位于凸透镜某一位置时,在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则光屏上将出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D.得不到实像

解析:

对照物距、像距与成像的特点之间的关系表:

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况

放大或缩小

倒立或正立

实像或虚像

u>2f

f<v<2f

缩小

倒立

实像

u=2f

v=2f

相等

倒立

实像

f<u<2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f

不成像

u<f

不研究

放大

正立

虚像

我们可以发现要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需物距f<u<2f,像距v>2f。

保持镜的位置不变,交换蜡烛和光屏后,则物距为u>2f,像距为f<v<2f,所以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

B

【知识点4】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理一理——查漏补缺】

1、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

(1)概述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随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循环。

产生氧气的主要途径:

植物光合作用。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燃料燃烧;③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④其他氧化反应(如:

生锈、食物腐败)

(2)概述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有机物,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给动、植物利用,同时又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燃料燃烧等方式释放二氧化碳返回大气,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循环。

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①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CO2

②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③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遗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

④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遗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CO2

2、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1)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图(俗称“八圈图”)。

(2)发掘“八圈图”的内涵。

①表示物质间的纵横衍变关系,如从金属或非金属如何衍变成盐;

②表示15个基本反应规律(9条连线和6个箭头);

③表示物质的性质(除了跟指示剂反应这一性质在图中无法表示外,图中酸没有打箭头的4根线表示的是酸的性质,其余类推);

④表示物质(特别是盐)的制法——15个反应中至少有10个与盐有关,俗称“十大成盐”规律!

(3)使用“八圈图”的注意事项:

①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图并非无所不含,有以下一些规律未能体现:

H2、C、CO还原CuO或Fe2O3;CuSO4转化为胆矾晶体;碳酸氢盐的分解;酸式盐与正盐的转换规律等。

②复分解反应规律的条件限制——可溶的反应物,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③置换反应规律的条件限制——金属活动顺序强换弱。

判断金属与酸反应时:

金属必须排在H前面;酸不可用硝酸、浓硫酸。

判断金属与盐反应时:

必须同时满足“排在前面的金属;可溶性盐”。

(4)常见的相互反应的离子。

白色沉淀,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

白色沉淀,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

【典型例题】

例1.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下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A.植物的呼吸作用B.含碳燃料的燃烧

C.发展利用氢燃料D.人和动物的呼吸

解析:

A处发生的物质转化是:

氧气→二氧化碳。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燃烧都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只有C中的氢燃料燃烧产物是水,不能实现氧气→二氧化碳的转化。

答案:

C

例2.从盐酸、硫酸、石灰水、烧碱、氢氧化钡、纯碱、硝酸钠、氯化钡(均为溶液)8种物质中选出4种,使得下图中各线条相连的物质均能反应生成难溶物。

将选出物质的化学式按要求填写在下图相应的方框中,并写出

(2)、(3)的化学方程式。

(1)①②③④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给出的图示是“八圈图”的最后部分,这一区域内的反应均为复分解反应,其反应的发生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气体、沉淀和水三者之一,反应物除酸能跟一些不溶性物质反应外,其余一般均要求可溶。

题目要求反应时均有难溶物生成(这一点千万不能忽视!

),在题给的2种酸、3种碱、3种盐这8种物质的溶液中,酸的种类最少,应从酸突破,而后逐一尝试,不难发现硫酸与Ba(OH)2、BaCl2反应,生成物中均有沉淀出现,进而推得Ba(OH)2、BaCl2与Na2CO3反应均有沉淀生成。

答案:

(1)①Ba(OH)2②H2SO4③BaCl2④Na2CO3

(2)

(3)

例3.某固体混合物由

中的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它的组成,做如下实验:

(1)取固体混合物样品溶于水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

(2)取部分此溶液加入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过滤,然后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最后全部溶解。

由此可以推断:

原固体混合物中肯定有__________,肯定没有_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_____。

如果进一步确定可能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可取

(1)得到的溶液滴加_____________溶液来检验。

解析:

由实验

(1)知原混合物中肯定没有

由实验

(2)知原混合物中含有

或两者均有,则肯定没有

(如有,

会与

反应产生沉淀,与实验

(1)不符)。

由实验(3)白色沉淀全部溶解可进一步确定原混合物中肯定有

,肯定没有

,则不能确定是否含有,为进一步确定其是否存在,可取实验

(1)得到的溶液少许滴加过量稀硝酸(让

先反应掉,以免干扰

的检验。

也不能加盐酸,会引入

),再滴加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有

,反之则无。

答案:

;稀HNO3和

例4.有四瓶澄清透明的溶液。

①MgCl2溶液;②Cu(NO3)2溶液;③K2SO4溶液;④NaOH溶液。

不用其它试剂即可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鉴别出来的顺序是()

A、④②①③B、①④③②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

解析:

本题的四种溶液,只有Cu(NO3)2溶液为蓝色,其它溶液均无色,可通过观察颜色,先将Cu(NO3)2鉴别出来。

分别取少量未鉴别的溶液,加入Cu(NO3)2,有蓝色沉淀生成的是NaOH溶液,分别再取少量未鉴别的溶液,加入适量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MgCl2溶液,第三步把MgCl2鉴别出来。

最后剩余溶液为K2SO4。

方法启示:

不用其它试剂要将几种溶液一一鉴别,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有特性(颜色、气味等)物质存在,这类题可先将特征物质检出,然后再用该物质做试剂,逐一对其它待检物质进行检验。

第二类是没有特征物质存在,一般采用两两混合法,辅助加热法等。

都是固体粉末的也可采用水溶法。

答案:

D

四、应考锦囊

本讲知识点主要涉及到常见的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