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724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docx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一.字词整理

《清兵卫与葫芦》

热zhōnɡ(衷)

莫衷一是

茶卤(lǔ)

呵chì(叱)

喘气(chuǎn)

战战兢兢(jīng)

哆suo(嗦)

xīn(薪)水

《在桥边》

jié(捷)报

rónɡ(容)光焕发

怜悯(mǐn)

慷慨(kǎi)

大概/气概(gài)

郑重qí(其)事

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永垂不xiǔ(朽)

hónɡ(鸿)运

二.课文知识点整理

课文(出处)

中心思想

作者(流派、国籍)

代表作品

作品特色及课文重点

清兵卫与葫芦

通过记叙清兵卫喜欢葫芦,可此爱好却被扼杀,反又热衷上绘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清兵卫的同情,批判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志贺直哉(日本“小说之神”,近代“白桦派代表作家”)

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1、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2、作品大多从身边取材,以观察细腻、描写精确为特色。

3、本文:

倒叙的作用、对比的意义、情节的跌宕对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作用要掌握。

在桥边

通过对“我”在桥边数过桥人的记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生动地描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暗恋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感情及对美好情感的执著追求。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1972年《与一位女士的合影》获诺贝尔文学奖,战后文学即“废墟文学”的代表)

《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以时代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的技巧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逼真细腻地人物塑造。

本文:

抓住情节的运行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学习重点

重点一:

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

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过程。

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把握住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前提。

重点二: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情节的一般作用:

1为塑造人物服务,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征;表现作者对其人或其事、物的某种特定情感;

2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造成情节的起伏,创造悬念,更引人入胜或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3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

4前后照应;

5侧面衬托、正反对比、埋下伏笔;

6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

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

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概括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对事件要完整叙述,其一,我们一般按照何时何地何境何人何事何情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四.考点梳理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注重情节安排技巧的运用,常见的技巧有:

⑴注重节奏。

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

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情节安排。

⑵突转:

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

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⑶悬念:

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⑷巧合:

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⑸串联:

串联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

⑹并联:

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考点纠错】

对情节运行方式的判断不准;不能辨识小说的情节安排技巧;遗漏答题要点。

【命题形式】

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种小说手法?

请简述其特点。

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

等等。

【答题要领】

阅读文本时,要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概括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

有时候还要把握情节对于结构、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五.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母亲的来信

[苏联]克拉夫琴科

⑴母亲来信了。

⑵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lán地读着。

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jī诮qiào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⑶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

“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

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

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

我还急于告诉你:

我日子过得挺好……”

⑷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

“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活着就没什么意义了。

信就写到这里。

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

吻你。

你的妈妈。

⑸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

一边读一边轻蔑miè地蹙cù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

尽写些鸡毛蒜suàn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pà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kěn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jié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qiào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⑹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⑺……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⑻今天发了工资。

小伙子们准备上街:

忙着熨yùn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⑼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

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

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⑽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

相互寒喧xuān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⑾“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

冬天眼看就到了。

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

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⑿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⒀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

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

他沉吟yín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

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

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

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⒁文卡哼了一声。

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

村里人准会笑话。

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

“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⒂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

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

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请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卡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自私、怠惰、爱面子、自以为是。

2.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⑴情感变化(关键词):

热切盼望不屑一顾(或漠然视之)

⑵原因:

①母亲来信的内容重复、单调、无聊(表面原因)

②文卡不了解、关爱母亲。

(深层原因)

3.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⑴侧面交代母亲的生活困境;

⑵引出下文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打算给母亲寄钱的情节;

⑶将母亲生活困难却寄钱给文卡情节与文卡生活宽裕却不愿寄钱接济母亲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雪 夜星新一(日本)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yōu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jǐ背上。

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tǎn。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zhuàng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mì和淡淡的温馨xīn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

外面下雪了。

”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dū哝nóng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

”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

”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

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

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

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

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

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

”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pán跚shān地向门口走去。

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

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zhì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luō唆suō,快老老实实地进去!

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

“谁呀?

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chàn,后边的话咽yān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

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

”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

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

”房主人哆哆duō嗦suo嗦地说。

“噢?

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

”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lán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

”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

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

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cuān上楼梯。

陈旧的楼梯发出吱zhī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kā嚓chā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lèng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

“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

快给警察打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

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mò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

真晦气。

”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

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

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

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

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小说在开头和结尾都描画了冬夜的雪花,这有什么作用?

[解析]

(1)营造一个肃穆静寂的氛围,将读者自然带进故事中去;

(2)凸显老人对儿子的深情,意境悠远;(3)为整篇小说“定调”,白色的雪花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情节发展。

2.小说的情节发展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请就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作一简要分析。

[解析]小说的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雪夜》中,儿子这个角色似生实死。

文中用很大的篇幅写老人们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还活着的假象,在一系列假象之后,当警长最后揭露儿子早已死去的真相时,读者一下子被这种突变震惊了,进而引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3“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解析]

(1)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主题。

(2)从陌生男子的闯入及其行为看,小说表现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与安全感匮乏,属于社会批判主题。

(3)从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从小说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中,似乎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他们似乎对儿子之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似乎蕴涵着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批判。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古九谷瓷瓶井上靖jìng(日本)

桑木大二郎在能登半岛W镇看到一只古九谷小瓷瓶(指日本石川县南部九谷产的古瓷器——译者),还附有鉴定标志,证明是宽文(1661—1672)年代的珍品。

这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

那时,大二郎结婚还只有两三年光景,现在大女儿已经上中学了。

他是因公司里的事,出差到W镇的。

这是个渔镇,全镇弥漫着鱼腥xīng味儿。

他在一家古董商店不太整洁的橱chú窗里发现这只红花小瓷瓶时,异常惊奇,心想要是能亲手托着欣赏一下,那该有多美呀!

一问价钱,回答是500元。

“500元!

对于月薪只有70元的他来说,价钱实在太高了。

“要是200元么,倒还可以……”

“别开玩笑。

在古九谷瓷器中,它也算是最古老的了,这可是我家的传家宝啊!

一眼可以看出,这位四十开外的商人脾气执拗niù,即使让他减一分钱也不会答应的。

说起来兴许有些夸张吧。

实际上,桑木大二郎自从在能登半岛W镇上见到古九谷瓷瓶到如今,十年中简直是被迷住了心窍。

他曾先后五次借口有公事跑到W镇,欣赏这个古瓷瓶。

他越看越想买,然而对于工资微薄的他来说,那瓷瓶真不啻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朵鲜花。

最近一次,即第五次看到那只古瓶,是在前年夏天。

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惟有那只瓷瓶依旧装饰在临海的不太干净的橱窗里,只是十年前500元的价钱涨到了7万元。

据物主说,十年中间,这里遭到过一次海啸袭击,近处失火一次,即便在这种时候,最先被抢出屋子的总是这个瓷瓶。

在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还专门修了一座水泥防空洞收藏它呢。

从前年夏天至今的整整两年中,桑木大二郎在生活上节衣缩食,连旁人都觉得他实在可怜。

这是由于大二郎已下定决心,说什么也得从本来就够拮据的开支中挤出7万元钱来。

为了能登半岛上的这只瓷瓶,他的妻子连尼龙围裙都舍不得买一条。

大女儿竟连郊游也都不能去了。

有时,大二郎也想过,这样做,大人孩子真可怜。

可他自己也戒了烟酒,和同事的交际应酬chóu之类的一切都给免掉了,为瓷瓶他什么都不惜牺牲。

这样,他好不容易凑齐了7万元钱,摆在那家古董店脏乱程度与当年无二的柜台上。

“其实,我也是最近才听说的,这东西是假的呀。

前些日子,家父去世13周年那天,母亲告诉我,父亲在世时说过,那是假的,于是,我拿到金泽市,请大学里的先生鉴定,果真是假的啊!

十年前满头蓬松的乌发如今一根不剩的店主,仿佛有些过意不去似地说完后,脸上泛起一丝苦笑。

大二郎一听说那是假的,顿时觉得瓷瓶黯àn然失色。

但是,一想起这十年来的执著,这两年的苦日子,他还是想弄到手。

然而,物主却执意不肯脱手,尽管得知它不是真品,对它有些漫不经心,却似乎依然对它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偏爱。

结果,大二郎出2000元成交。

这价格,比真货便宜,但比赝品要贵。

当夜,他和店主把瓷瓶放在中间,一起对饮。

不知为什么两人只是默默无言地举杯,直至皎jiǎo月临窗。

1.小说中哪些情节反映了大二郎对古瓷瓶的喜爱?

请概括说明。

[解析]一见钟情,想亲手托着欣赏;十年中五次去看古瓷瓶;为古瓷瓶节衣缩食。

2.简要分析店主这一人物形象。

[解析]战时,一个生活在渔镇的古董店店主。

他脾气执拗,然而淳朴诚信。

当初,他没有因为生活的窘困贱卖古瓷瓶;后来,也没有因为生活的窘困收大二郎的七万块钱,而是告诉他实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是怎样自杀的?

阿吉兹·涅niè辛(土耳其)

报上刊登自杀的消息,通常是被禁止的,然而,下面要谈的是我个人的自杀问题,因此,我希望威严的官府,不仅能高抬贵手,准予报导,甚至还能为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卒的自杀庆幸。

我曾一度得了自杀狂症,心里总想着自杀。

我的第一次自杀经过是这样的:

“喂,朋友!

”我自言自语道,“怎么个死法更好,用手枪,还是用匕首?

死么,都是一样的……但是至少让我死得高尚一些:

我决定服毒自杀。

我买了剧毒药品,服了一杯就躺倒在地上。

想着现在我的血管就要萎wěi缩了,我的手脚就要抽搐chù,血液就要凝结。

我这样等了又等,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于是,我再喝一杯毒药,接着又一杯……但是,毫无反应。

后来,我恍然大悟:

原来,在这个国家里,不仅牛奶掺chān水,油掺假,就连毒药也是掺假的。

因而,一个人随心所欲想采取一种自杀手段也是做不到的。

这一次,我决定朝自己的头“砰”的一枪来了却残生。

我把枪口对准太阳穴,扣动扳机:

“卡——答!

又扣动了扳机:

“卡——答!

再扣动了一次扳机:

“卡——答答!

原来,这支枪是美国援助的一批武器中的一支,里面缺少零件……我看用枪弹结束自己生命已经不可能了。

于是,我想到了保险的办法——用煤气来窒zhì息自己。

我把煤气开足,并将屋里的所有缝隙都堵住。

我倒在椅子上,等待着死神的来临。

中午过去了,夜幕降临,我的呼吸怎么也不停止。

晚上,我的一位朋友来找我。

“不要进来!

我正在死呢!

”我大声嚷道。

“你没有死,你是在发疯。

”他说。

我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我的朋友。

他捧腹大笑道:

“你真蠢,从煤气阀fá门出来的不是煤气,而是空气。

说完,他又问我:

“你真想自杀吗?

“当然是真的。

”我答道。

“我愿意助你一臂之力。

”他说。

接着,他建议我到制刀匠那里买一把布尔萨刀,然后像勇敢的日本武士那样切腹自尽。

我对我的朋友所表示的友谊和关怀表示感谢,并立即去买了一把布尔萨刀。

当我把刀子放进怀里,正高高兴兴地往家跑时,两个警察向我冲过来。

于是,我向警察解释:

“先生们,请听我说。

我老老实实地交纳税金,我从不说政府闲话。

像我这样的老实人……”

警察打断了我的话,并从我怀里搜出了那把刀子。

“这是什么?

”警察吼叫起来。

原来,我正好遇上两个专管搜捕和制止犯罪活动的警察。

“唉,我的真主啊!

”我自言自语道,“我无法在这个国度里活下去,我作出自杀的决定,是最合适的。

但是,你看,我也没办法离开这个尘世呵!

……难道总是这样折磨下去吗?

我是有决心有意志的人,一旦说要死,我就一定要去死。

我从杂货店老板处买了一条粗绳子,系在天花板上的吊钩上。

然后把自己的脖子套在绳子上,接着就一脚踢掉了椅子。

可是,我并没有被吊起来,扑通一声,我跌diē落在地板上了。

原来,绳子也是腐朽的。

我得去找那位老板。

店主说:

“若是好货,我们还卖吗?

我完全明白了,自杀是无指望了。

“算了,就这样活下去吧!

”我自言自语道。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

我特别爱吃腊肉煎鸡蛋。

我在一家饭馆里,先吃腊肉煎鸡蛋、罐头橄gǎn榄lǎn油煎白菜卷以及通心粉;后到糖果店买四五块甜酥吃了。

这时,一个卖报人走过来,喊道:

“共十六版,你如不想看,可当包装纸用。

我没有读官方报纸的习惯,但是,这回,我对报贩说,我要一份。

当然读社论时,我就朦méng胧lóng地入睡了。

突然,我感到腹部剧烈绞痛,似乎有人用刀子在我肚子里搅动……我疼得喊了起来。

人们用急救车把我送进急诊医院。

我已昏过去了。

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一个医生站在我的身边,他问道:

“你好像中毒了,你不能瞒着医生,你想自杀吧?

“说到哪里去了,医生,在这幸福的日子里,您说到哪里去了?

“你是中毒了,你吃了什么?

“腊肉。

“什么,吃了腊肉?

”医生大声地说,“你疯了,腊肉能吃吗?

难道没有看报?

医院挤满了腊肉中毒患者。

但是,你不像吃腊肉后中毒的人。

你还吃了什么东西?

“我去过饭馆……”

“你大概是疯了。

“在饭馆里吃了罐头。

“怪不得,还吃什么了?

“通心粉、甜酥sū……”

“你当然要中毒了,罐头、通心粉、甜酥……”医生说。

“除了这些,你还吃了什么?

”医生又问?

“我向真主发誓,再没有吃别的东西了,只是在读官方报纸时……”

“啊?

”医生惊叫起来,“谢天谢地,你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出院时,我在想:

算了吧,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求生不得,欲死不能……我们只能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1.简析“医生”这一形象的作用。

[解析]作用:

①推动故事情节——医生的追问,推动了我的回答;②丰富内容,强化主题-----医生和我之间的问答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医生的表现补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突出了主题;③侧面衬托主要人物“我”——医生的话衬托出了我的单纯轻信,对当前社会生存危机的认识不足。

2.自杀这一行为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据此谈谈你对小说情节构思的看法。

[解析]①自杀这一行为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但每一次都不相同。

用的是“犯中见避,同中见异”的手法。

如第一次用毒药,因毒药变质,没死成;第二次用手枪,因枪零件不全,又没死成;第三次……第四次……。

②自杀行为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对恶劣的社会环境的一次深刻的展示,实际上也一次次地增加了人物无法生存的因素,坚定了人物走向死亡的决心。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在多次自杀未果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艰难生存的卑微的小人物的形象,突出了人物“求生不得,欲死不能,只能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地活下去”的无奈,强化了主题。

④这种“犯中见避,同中见异”的情节设计也增加了阅读趣味和幽默讽刺的效果。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浮冰上的两者(有删减)

哈夫·B·卡威(丹麦)

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

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qiāo、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

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