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388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学考研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docx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传播(考题-名词):

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学者眼中的传播:

库利: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社会组织》:

传播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把“铁路”也视为重要传播手段:

人和物的流通必然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皮尔士:

符号学创始人:

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

信息:

狭义:

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具有共享性、扩散性、传递性、扩充性、浓缩性、

替代性。

广义:

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

社会信息:

除人的生理、生物信息以外的,与人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

(1)物理载体:

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2)精神内容:

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心理活动,情感、态度、价值和意识形态。

信息的分类

(1)指导性和教育性信息

(2)维持性信息:

尤指不需受者用求知的态度去理解(3)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用来放松的信息)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1)引入信息概念,使传播学的表述更为科学严谨

(2)拓宽传播学研究领域,使其把人类社会传播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考察,有助于研究人类社会的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传播与信息流量:

1)信息量低

(1)社会信息匮乏,阻碍社会进步、经济秩序发展

(2)国家、民族处于愚昧状态,整体素质低下(3)信息流通不畅,负面信息趁虚而入。

2)信息过量

(1)受众在过量信息的冲击下,可能会恐慌不安,也可能会漠然置之,这就是麻醉的功能

(2)超量信息会形成“噪音”(3)过量的信息会超过人们的接受能力,造成资源浪费,或无法有效选择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1)联系:

信息是知识的原料,信息包含知识,知识需要通过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得到更新

(2)区别:

知识是通过人类社会选择加工,系统化的高级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与结晶,含有较多的理性成分,是较为稳定化的信息,是高度个性化加工、提炼出来的,往往含有提炼、加工者的个人智慧在内。

传播的特点(考题-简答)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多数人共有的过程。

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或横向。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有既有社会关系又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们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一种过程(着眼于传播的状态和运行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一种系统(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考题-简答: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重要前提。

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障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通过收集、整理、传送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来使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这就要对内形成通畅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的整体。

(信息类型:

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系统;传播类型:

个人信息系统、群体信息系统)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

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特有属性:

双重偶然性(考题-论述:

试析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例如,假设A、B两个人(或群体)构成传播的双方,他们之间存在着ac\ad\bc\bd四种选择的可能性,如果A选择ac、B选择bd,那么A与B之间就会潜在着对立与矛盾。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可塑性的特点。

人能够发现并克服障碍因素和传播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我国社会学家李强指出:

“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主体——人,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作为社会系统之组成部分的社会信息系统也具有相同的性质。

日本学者太田敏成认为,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不断生产、传达、加工和储存信息的活动……而人的认知、记忆、学习、传播、推理都是具有可塑性的”。

有了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人类就能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因素和传播隔阂,使之不断走向完善。

传播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例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

常等。

传播隔阂: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

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危害: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重点)社会传播系统有哪些基本类型(考题-简答)

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信息系统)。

·人内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具有典型的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人体

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它既有接受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传递装置(神经系统);既有处理装置(记忆、思维系统),又有输出装置(语言、动作、表情等)。

人内传播正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组成部分所构成,执行个人信息处理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便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

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接受,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群体传播(主要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则是更大的系统,这里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过程基本完成之后,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

·组织传播:

组织是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

·大众传播:

伴随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反馈机制,但有延迟,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从唯物史观出发看待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精神交往理论

1、交往:

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以语言为媒介的精神交往活动,构成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发展。

2、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区别

(1)马恩:

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

美国:

把传播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2)马恩:

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

制约作用。

美国:

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3)马恩:

精神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消费的是其精神内容且具有多次性。

美国:

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这些倾向产生的问题。

3、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1)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交往,被物质交往制约,并反映物质交往

(2)精神交往具有独立性:

能动的反作用,特殊规律,物质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会成为主要矛盾

4、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1)正确处理“批判”与“借鉴”的关系

(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劳动创造语言:

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

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一句话,这些正在生成的人,已经达到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地步了。

恩格斯认为,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而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趋于发达。

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

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的推动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的。

人类语言的特点

(1)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

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的事物

(2)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3)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传播能力

(4)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性,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不仅创造了生活语言,还创造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人工语言。

新闻传播有机运行的物质技术前提:

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是现代物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科学技

术进步的产物。

现代传播媒介的生产、发行、运输、阅听,对物质和技术有极大的依赖性。

没有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支持,就不可能存在现代新闻传播事业。

新闻传播有机运行得以继续的背后,是强大的现代化物质生产。

重要的技术发明不断地改进和发展社会生产,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腾飞,是新闻传播继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为了推动新闻传播活动,发展新闻传播事业,国家必须不断增加资金、设备、物资和劳务的投入。

考题-论述:

结合人类传播史论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试析技术在人类传播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媒介即讯息理论

以及哈特的媒介分类来阐述传播媒介的进化与发展

1、从人类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

由此可见,媒介的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其中,人类社会的进步(突出表现为生产力的进步)是主导原因,媒介的进化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的进步。

2、媒介的进化发展,是传播载体的进化与发展;传播载体体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传播方式在决定了人类文化形态和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结构;而人类文化形态和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方式的演变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说到底,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媒介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文化得以延存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

3、技术(核心推动作用)—媒介进化(媒介即讯息:

开创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新的信息分配秩序-知沟)

—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是根本力量)

(1)感官统合-分化-统合

(2)打破时间、空间限制(3)科技文明史(4)促进知识大众化、平民化,使统治权力分散,使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4人类传播媒介发展史

(1)传播媒介的衍进,使人类可由纯粹的声音传播,发展到声音与文字的传播,再衍变为拥有声音、文字及影像的传播,传播媒介逐渐精致丰富

(2)由于造纸及印刷技术的发明,以及录音、录像机等现代化的媒介问世,使得传播的讯息能够一代代地保存、留传,知识得以累积,文化得以薪传,于是传播得以打破时间的限制。

(3)当人类从在石壁、石柱雕刻形字进展到竹木及纸上书写,并进而运用电子传媒时,其意义是:

人类已由搬不动或难以移动的媒介,转向可以轻易移动的媒介,打破了空间的藩篱。

(4)知识原由少数精英分子把持。

印刷术的发明及传播形态超越时空的限制,促进知识大众化、平民化,导致社会的权力分散,社会的结构也起了根本的变化。

(5)传播媒介发展史也是一部传播科学技术史。

人类传播由口头到书写,再到电子媒介,几乎可说是科技文明的贡献。

口语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局限性:

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

递和交流;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

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

第二座里程碑: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意义:

(1)克服声音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

(2)书写材料不断趋于轻便、传递容易,打破声音的距离限制,扩展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3)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4)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5)手抄传播规模小、成本高,教育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印刷传播时代: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

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施拉姆指出,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

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

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

正当人们对权利分配普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

电子传播时代

(1)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音像的大量复制、大量传播、

历史保存

(2)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体外化进程(3)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考题-论述)

(1)示现的媒介系统:

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

不依靠机器。

(2)再现的媒介系统:

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受者来说则不需要。

部分依靠机器。

(3)机器媒介系统:

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

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完全依靠机器。

(4)这三类媒介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的,是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信息爆炸:

媒介发达的最直观的社会后果是绝对信息量的增加,倍增骤然加快,以指数函数的速度增长。

前所未

有的信息洪流冲击着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改造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形态,迎来了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考题-名词):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概念的普及:

贝尔《后工业社会》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特点

(1)产业: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主体: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初级信息化社会:

1950-1980大众媒介发展,个人使用媒介多样化。

高度信息化社会:

1980-现在。

特点

(1)大众媒介进一步发展,广电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

(2)PC普及并成为个人进行信息综合处理的手段(3)以PC.Web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分化的媒介功能融合(4)跨国传播日常化(5)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各国国策。

信息高速公路:

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建成集合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及计算机处理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能够使声音、影像、文字、数据得到综合处理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

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统合到信息高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

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重新统合的时代。

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着这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符号(重点):

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1、信号:

是对象事物代替物,与表示的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关系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2、象征符(考题-简答:

象征符有哪些性质):

对象事物表象的载体

(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可以表达具体事物,也可以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3)不是通过遗传,而是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的

(4)可以自由创造,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语言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比较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异同(考题-简答)

语言符号:

(1)口语:

言说主体说出的语词以及语词时所伴随的语音属性成分,如音高、音重、语速

(2)书面语,包括自然语言书面语和人工语言书面语,如数学符号

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声音高低、文字字体;

(2)体态符号:

动作、手势;(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仪式和习惯、美术和建筑(4)可以加强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也可以否定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

共性:

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一种工具,具有符号的一切共性

(1)形式是物质的,内容精神的

(2)

都是任意性(主要)和非任意性(次要)的统一(3)都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4)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全人类性

个性:

(1)二者的能指(形式)不同:

语言符号能指形式单一,非语言符号的能指形式丰富多彩

(2)能指的组合不同:

语言符号能指的组合具有层次性,而非语言符号则不然(3)能指与所指(意义)的关系不同:

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结合的稳固性总体上要强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不对称关系,而非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大多是一对一关系(4)用法和功能不同:

就总体交际功能而言,语言符号具有主导性,非语言符号具有辅助性(5)形成和发展情况不同:

非语言符号产生的历史更为悠久,语言符号发展的内外兼有,而非语言符号发展变化的原因只存在于系统外部。

符号的基本功能(考题-简答)

(1)表述和理解功能:

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即交流精神内容。

但精神内容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借助于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借助于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所谓符号化,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符号解读则是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不仅如此,传播对象对传来的信息作出反应——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

(2)传达功能:

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3)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

思考是人脑中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

人在思考之际,首先要有思考的对象和关于对象事物的知识,而这些都是以形象、表象或概念等符号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的,因此思考本身也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内涵和外延的思维形式,它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符号与语言相共存。

思维离不开语言,也就离不开符号。

例如,就飞机思考之际,脑子里必有形象、功能、用途等概念,没有这种形象和概念,就不能就飞机进行思考。

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认识,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意义

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字面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引申意义)

(2)外延意义(概念符号所指事物的集合)与内

涵意义(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3)指示性意义(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与区别性意义(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符号意义的暧昧性: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人们可以借助传播过程中的其他条

件或情境来消除语言符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