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111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8 大小:18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8页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8页
亲,该文档总共1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1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docx

第二语文第八册教案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第八册教案

郑党平

1.古诗词三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古诗的意思。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独坐敬亭山》

以小组的形式,1、检查诗的朗读情况(主要针对学差生而言);2、对照书上的重点词语,结合自己事先查到的诗意,讨论学习第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要互相交流诗句和整首诗的意思);3、理解诗意之后,继续读诗,讨论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来?

4、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出这首诗。

同学们根据我的要求,开始一步步地小组讨论着自学了(我边巡视边了解部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二、汇报讨论交流:

1、小组展开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得感情最投入。

先后有四五个小组进行了朗读比赛。

由于同学们热情很高。

最后采取了让同学们自读的方式。

2、小组一块先说重点字的意思,再说诗意,看哪组同学积极踊跃?

李泽齐小组首先进行了表演,李成坤、毕凯鹏小组接着汇报。

3、指小组简介李白,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韩旭、于海洋小组对李白相继进行了简略介绍,并介绍了作者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4、小组比赛,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们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两组比赛)?

王政勋、刘原铭小组的同学对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说明:

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心情。

(从“尽”、“孤”、“独”、“闲”、“只有”等词可以看出。

5、带着这种感情,想着诗人当时的心情,进行男女生朗读比赛,体会这种感情。

三、小组讨论:

你还知道作者写的哪些诗?

通过朗读交流之后,每人至少背诵一首(集体没有背过的),并想想作者诗的风格。

多数同学都很快地又背了一首。

四、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给古诗配上合适的画面,并在旁边题诗(课上未完,只好拓展到课下)。

五、开展诗配画的展示活动(张贴互相学习)。

《宿建德江》的教学与《独坐敬亭山》的教学方式基本相似。

不同之处有三点:

1、导入方式不同。

上课铃响后,看到其他同学坐好了,只有刘洋还未进教室,我不仅问道:

“刘洋这片孤云到哪儿闲游去了?

”同学们听了,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你们想象的都很合理。

咱们现在不等他了,还不知他什么时候能云游回来。

下面我问问,第一首诗你们学得怎么样?

”“都会了。

”“吹牛吧?

会默写吗?

”“不吹牛,当然会!

不信,我们就写写!

”“写写就写写。

你们现在开始默写吧。

”同学们刚写了一、二句,刘洋就进来了。

2、对诗题进行了指导。

看到诗题有个“宿”字,怕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指名同学对诗题进行了讲解。

3、交流讨论中,发现多数同学们对诗的最后一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理解的有偏颇。

我重点对这句话进行了指导。

令人兴奋的是,孩子们不仅在交流的过程中谈到了与之风格相近的王维,还谈到了谢灵运。

我感到非常高兴。

至于,我为什么要采取让四人一组一起交流的方式,我想最大限度地给孩子提供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已。

本星期的手抄报内容为古诗配画(非课本上学得诗)。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

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

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

我理解“两相和”: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

我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生:

遥望:

远望。

  师: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生: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忆江南》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学习重点难点】

对词中所描写景象的想象。

【教学准备】

挂图、写有词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赏春谈春,趣入课时。

1、师谈话导入,生自由吟诵写春的诗、词、文章。

2、引导学生谈谈对春天、对江南的感受。

3、揭题。

二、          巧妙识“词”,审题设疑。

1、“忆江南”是词的题目吗?

还是词的什么?

(认识词牌)

2、“忆江南”中的“忆”是什么意思?

“忆江南”是什么意思?

猜猜作者会忆江南的什么?

3、师范读词,生闭眼想象。

4、学生自由谈谈听读中所想象到的景象。

5、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1)   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

(2)   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词意。

(3)   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6、分小组读议:

作者回忆了江南的什么?

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为什么还如此思念江南?

三、          朗读感悟,展开想象。

1、(出示挂图)江南的哪些景色吸引了你?

为什么如此引人?

(学生自由谈体会)

2、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学生想象、交流后,教师可配合挂图作如下描绘:

太阳快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红花被朝霞映照得火红火红的。

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红;天上的朝霞,水中朝霞的倒影、江岸的红花、一片火红鲜亮。

而那一江春水,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表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面对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作者怎“能不忆江南”?

3、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中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5、熟读成诵。

四、          适时拓展,灵活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词与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谈谈对“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为什么还如此思念江南?

”的理解?

3、学了这首词,你想给自己布置些作业吗?

(引导学生课后找一找描写春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抽背《忆江南》。

2、交流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诗词。

3、提题。

4、回忆小结词的学习方法。

二、审题设疑,初读感知。

1、“渔歌子”是词的什么?

2、理解“渔歌子”。

3、师范读词,生闭眼想象。

4、学生自由谈谈听读中所想象到的景象。

5、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4)   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

(5)   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词意。

(6)   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6、分小组读议:

作者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渔父?

三、朗读感悟,展开想象。

1、设问:

词中的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雨天还不回家?

★   引导讨论:

(1)江南的春雨是怎么样的?

           

(2)渔翁身临其境有什么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朗读想象、体会雨中的景色。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学生想象、交流后,教师可配合挂图作如下描绘:

春风轻轻地吹着,细雨簌簌地下着,薄雾迷朦中可清晰地看见远处的山,天上飞着的几只白鹭。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候的鳜鱼长得正肥。

江中飘着一叶扁舟,船头上坐着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垂钓的渔翁。

3、学生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中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5、熟读成诵。

四、适时拓展,灵活延伸。

1、这首词与《忆江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教师小结词的特点。

3、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描写春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1、(出示挂图)江南的哪些景色吸引了你?

为什么如此引人?

(学生自由谈体会)

2、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学生想象、交流后,教师可配合挂图作如下描绘:

太阳快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红花被朝霞映照得火红火红的。

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红;天上的朝霞,水中朝霞的倒影、江岸的红花、一片火红鲜亮。

而那一江春水,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表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面对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作者怎“能不忆江南”?

3、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中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5、熟读成诵。

四、          适时拓展,灵活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词与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谈谈对“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为什么还如此思念江南?

”的理解?

3、学了这首词,你想给自己布置些作业吗?

(引导学生课后找一找描写春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抽背《忆江南》。

2、交流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诗词。

3、提题。

4、回忆小结词的学习方法。

二、审题设疑,初读感知。

1、“渔歌子”是词的什么?

2、理解“渔歌子”。

3、师范读词,生闭眼想象。

4、学生自由谈谈听读中所想象到的景象。

5、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4)   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

(5)   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词意。

(6)   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6、分小组读议:

作者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渔父?

三、朗读感悟,展开想象。

1、设问:

词中的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雨天还不回家?

★   引导讨论:

(1)江南的春雨是怎么样的?

           

(2)渔翁身临其境有什么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朗读想象、体会雨中的景色。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学生想象、交流后,教师可配合挂图作如下描绘:

春风轻轻地吹着,细雨簌簌地下着,薄雾迷朦中可清晰地看见远处的山,天上飞着的几只白鹭。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候的鳜鱼长得正肥。

江中飘着一叶扁舟,船头上坐着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垂钓的渔翁。

3、学生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中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5、熟读成诵。

四、适时拓展,灵活延伸。

1、这首词与《忆江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教师小结词的特点。

3、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描写春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课后记:

本课的教学重在多读,并达到会背的地步,并借助视屏和图片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视、幻灯、录像,欣赏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

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

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

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

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

(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

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

(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

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

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

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

(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

出示自习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

"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习情况。

全文有四段:

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

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

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

先总写什么?

再分别写了什么?

最后又写什么?

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

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

"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

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

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

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

为什么?

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

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

请找出来。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

(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

进一步启发谈话:

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

(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

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

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

"真"程度更深。

"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

反复品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

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

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1.读,体会重点词句:

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

(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

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

如: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

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读后理出:

"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

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

(启发:

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

漓江的水真(   )啊!

(   )得……

▲拟定学生1:

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

漓江的水真明净啊!

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

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

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

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喝啊!

……

▲拟定学生2:

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小结:

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欣赏了,还是观赏,或玩赏了漓江的水?

为什么?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

(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

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

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

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

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

(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

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

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

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

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

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

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

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

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