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赏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153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李清照词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清照词赏析.docx

《李清照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词赏析.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清照词赏析.docx

李清照词赏析

李清照词作赏析

 

生平简介

 

  李清照(1081—1155?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

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

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

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

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

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

靖康之难后。

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

建炎三年,赵明诚卒。

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

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

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

卒年约七十馀。

善属文,于诗尤工。

《宋史。

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

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创为“易安体”,为宋词一家。

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满庭芳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是清照的咏梅词之一,后人曾补题为“残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小阁藏春”一句“先盘远势”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

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

“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

“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

“藏”与“锁”互文见义。

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

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

小阁设画堂里侧。

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

“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

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

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

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

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

“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一系列的物质景致说明,抒情女主人公生活上层社会,富贵安闲,但环境中也透出一股异样的冷清寂静。

“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

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

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

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

接着由赏梅联想到南朝诗人何逊恋梅之事,词意开始向借物抒情方面过渡,渐渐接近作者主旨。

何逊,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其诗情辞宛转,诗意隽美,深为后来的诗人杜甫和黄庭坚等赏识。

梁代天监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亦作《咏早梅》)。

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于此诗下有注云:

“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咏其下,赋诗云云。

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徬徨,终日不能去。

”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的心情附着所致。

按清照的理解,何逊扬州是寂寥的。

如今寂寥环境独自面对梅花,清照亦产生了“何逊扬州”般的寂寞与苦闷。

 

  词人联系个人身世之感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

“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

“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

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词人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后别有一番格调意趣。

“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

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

这是花的命运。

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词意呈现很曲折的状态。

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

但作者又试图进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

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

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

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

”“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

“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含意。

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

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

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

“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这首词大约是作者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后所作的,具有特别凄凉悲咽的情调。

即使这样的咏物词中,也寄寓着作者不幸的身世之感。

全词意境相谐,词调低沉,语言轻巧,写尽了词人冷清寂寞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

 

                ●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

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

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

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

“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

“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

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

“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

结句是为超脱语。

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

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随分”犹云随便、随意。

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

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

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词作鉴赏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

“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

“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

“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

傲立霜雪,一枝独秀的梅花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特别是宋代咏梅词更多,其中能尽得梅花神韵的上乘之作却并不多见。

 

  清照的这首《玉楼春》当属其中的娇娇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转赏梅的矛盾心态。

 

  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美好,都抓住了梅花特征,用语准确,“肯放琼苞碎”者,是对“含苞未放”的巧妙说法。

用词新巧,显示了词人独出心裁的创造性。

 

  上片皆从此句生发。

“探著南枝开遍未”,便是宛转说出梅花未尽开放。

初唐时李峤《梅》诗云:

“大庚敛寒光,南枝独早芳。

”张方注:

“大庚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

”如今对南枝之花还须问开遍未“,则梅枝上多尚含苞,宛然可知。

三、四两句”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是对偶句,仍写未放之花,”酝藉“、”包藏“,点明此意。

而”几多香“、”无限意“,写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精神饱满,慧思独运。

 

  词上片主要写之情态,下片写转赏梅之人。

“道人”是作者的自称,意为学道之人。

“憔悴”和“闷”、“愁”,讲李清照的外貌与内心情状,“春窗”和“阑干”交代客观环境,表明她当时困顿窗下,愁闷煞人,连阑干都懒得去倚。

这是一幅名门闺妇的春愁图。

 

  不写梅花的盛开,却由含苞直跳到将败,这是咏梅的奇笔,写赏梅却先道自己的憔悴和愁闷,这是赏梅之妙想。

反映了她自己“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的心态。

此词盖作于晚年流落江南之后反常写法恰好能传达出当时正常的心态。

虽然心境不佳,但梅花还是要赏的,所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休”字这里是语助词,含罢、了的意思。

这是作者心中的话:

想要来饮酒赏梅的话便来罢,等到明天说不定要起风了呢!

此句隐含着莫错过大好时机且举杯遣怀的意味。

 

  咏物寄志,或咏物抒情是古咏物诗的两大格调。

 

  清照词是咏物抒情诗中的上品,这首咏梅诗尽得梅花之诗,也尽似词人之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

 

       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

 

  楚哀思。

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词调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亡》,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

词人取后者,盖以自况。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

藤床,乃今之藤躺椅。

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

纸帐,亦名梅花纸帐。

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

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

朱敦儒《念奴娇》云:

“照我藤床凉似水。

”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人《醉花阴》中的“瑞胸销金兽”。

然而着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

 

       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

 

  伴。

“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

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

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

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成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

“小风”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

 

  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

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

“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

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

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

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

陆凯当年思念远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

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

“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独树一枝。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爱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

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落,词中都约略可见。

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

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

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枝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

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

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

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

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

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

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

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

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

 

       上阕四句回忆了作者两个生活阶段赏梅时的又一不同

 

  情景和心情。

 

  下阕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阕的“年年”相对。

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

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

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

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

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

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

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

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

“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

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

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依次描写作者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

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重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近代梁启超评为:

“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

“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

“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

“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

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

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

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

 

  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

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

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

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

“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

“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

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

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