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324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结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结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结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结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结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结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结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结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结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结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结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业论文.docx

《结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业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结业论文.docx

结业论文

浅谈后进生的转化

老城区邙山一中李文红

看到自己的学生成绩大幅上升,哪一位教师不心花怒放;看到自己的孩子由后进生变成了优等生,哪一位家长不喜笑颜开。

但是,这样的梦想如何得以实现,确实值得研讨。

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最重要的是解决哪些问题呢?

了解他,正确地对待他。

有许多后进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就是课后贪玩,再不就是好抄袭别人的作业,等到老师去帮助他,他还不愿意接近老师。

时间长了,老师对这些学生就难免产生一些急躁情绪和厌恶情绪。

而这些学生也很敏感,老师稍有这种情绪,他们就会很快有察觉,立即出现一些对了情绪,以致学习态度更不好,学习成绩更下降。

当我们真正深入到这些学生中,很快就会发现,每个后进生都有他们各自解决不了的难题。

有点因病造成知识有缺漏;有的有几堂课没有听懂也不敢问;有的一时对某件事物有兴趣而放松了一段学习,或者遇到了家庭问题而贻误了复习和做作业,从而某一部分知识基础没有打好,以致一步没跟上,步步跟不上;也有的是家庭条件差,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有的是学习方法太死,智力水平低,摸不到怎样学习的门路……教师对待后进生,要充分理解他们的困难,关心他们的痛苦,研究他们学习成绩上不来的具体原因,要像关心自己的问题一样关怀帮助他们,决不能嫌弃他们。

帮助他们,使他们爱学。

后进生在前进中的最大障碍就是学习信心不足,不爱学习。

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老师不及格,看不到“出路”,就逐渐缺少学好的信心;有时也想努把力,打个翻身仗,偶尔也有好转的苗头,可是由于成绩差的次数多,给老师一种“差”的印象,有点进步,老师也不看在眼里,甚至还不大相信。

后进生常常感到:

”差生的椅子坐上了,再用功也白费”,后来情绪越来越低落,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情绪,越学越不爱学,慢慢还认为自己脑子笨,没办法。

对学好没有信心,怎么会有学习动力呢?

提高后进生学习成绩的首要问题是树立信心,使他们爱习。

这方面许多优秀教师创造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针对后进生存在“脑子天生笨“的思想,用具体的说理方法,破除”天生笨“的迷信,解放思想,树立前进的信心,

后进生每前进一步都很不容易,教师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进步,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也要及时肯定,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创造条件,使他们体验学习进步的快乐。

在他们有了一定的进步时,要及时表扬,使班里同学也热情欢迎他们,肯定他们进步的舆论空气,使家长也及时给以赞许,让他们体验到学习中的进步是一种最愉快的事情。

指导他们,使他们会学。

有些后进生,通过树立信心和具体补课,学习成绩就会逐渐赶上来了;但是也有些后进生,学习态度一直比较好,可是学习成绩却一直不够好,这往往和他们学习方法不对头,这里水平低有密切关系。

对这些学生,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智力,也就是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想象力。

就教师来说,主要是教会学生学。

例如,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就在培养学生读书的具体指导中,使学生学会对书本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学会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学会检阅工具书独立地解决问题;特别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注重培养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智力,一般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这种智力活动能力,实在实际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应为后进生创造有力地发展智力的条件。

遗憾的是有些教师不论课堂提问,还是各种实验演示活动,总不愿叫后进生出来参加,总怕他们答不好,耽误了时间,这就使后进生是掉了大量发展智力的机会。

有经验的教师,不但注意在补知识课上让后进生“吃偏食”,而且在课内外各种学习实践中,也给后进生“吃偏食”,让他们多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并给以具体指导,使他们在活动中,增长才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未来我做主

老城区邙山一中李文红

自己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上帝,自己的未来由自己主宰。

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必须有个规划与设计,使自己有个奋斗的目标与动力,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走稳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一、认识与评价自我。

人是对立而特殊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够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及工作中带来的种种压力及困扰。

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担负的角色,从实际需要出发,制订明确、可行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

目标定得不要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避免遇到挫折时造成太高的心理压力而带来负面影响。

最好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一年规划)能让自己能够步步为营,件件落实。

长期目标(三至五年规划)能让自己有奋斗的理想与信念,有两句广告词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我们就能走得更远。

二、量身打造自己的职业生涯。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本学科的前沿意识。

所以,我们要从学科理论的高度去认识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的教学行为。

从“传统”与“现代”这两个角度来熟悉并掌握本学科的理论:

既能掌握本学科的传统理论,又能站在学科的前沿,对本学科的发展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教材和运用学科理论上做到运筹帷幄。

所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读书学习。

“教师因开放、学习汲取而有光泽。

”教师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智如泉涌”,才能驾轻就熟地驾御我们的课堂。

不仅要研读教材、探究教法,更要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

所以每年要读一本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让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孩子如沐浴春风般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2、要研究学生。

“教师的专业成长从研究学生开始。

”这句话与我们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吻合。

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常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而对于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如何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我们还没有真正地落实。

刘博士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研究学生。

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且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作为老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承认,予以延伸和发展,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3、要勤于反思。

教师应当是一个善于剖析、勤于反思的思想者。

及时进行反思、提炼经验、总结不足,积累丰富的经验。

比如我们平时上的每一节课,课后一定要进行分析,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应该如何调整,这样才会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

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而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

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师如果不会反思,不能成为思想者,只能靠别人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他就丧失了教育的资格,他的教学行为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同时,他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也就不可能从教育中获得愉快。

因此,教师一定要勤于反思成为思想者。

三,让行动证明思想在远行。

制订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要如何去落实?

那只有践行。

光有规划,没有践行,规划犹如空中楼阁,成为遥远的梦想。

让行动检验思想,让梦想变成现实,“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

我们的教育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继续迎来一批又一批可爱的孩子,继续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课,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教育难题……但只要我们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

规划自己,打造自己,我的未来我做主。

 

转变自己,走进学生

老城区邙山一中李文红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以适应改革的大潮;以诚相待,走进学生的心灵。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新课程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

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新课程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

教师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是学生的良师,更要是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传统的教学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教师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

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必须不断的更新,教师要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而常常会有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这便是对教师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能随时接受学生挑战的“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

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做“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地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不能再做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

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做“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教师除了转变自己,更重要的是以诚相待,走进学生心灵。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要想真正拨动这根心弦,教师就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学生才会把他们的心思告诉老师。

通过交流,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谊,从而老师更能走进学生心灵。

   一、生活上的关心,使学生体会到爱心

   俗话说:

“话是开心斧,情到自然开。

”学生还是孩子,极渴望自己能作为被关心的对象,这样学生能体会到教师的温暖,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因为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教师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赋予,他们体会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有一席之地,教师的关心使他们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辅导上的耐心,使学生树立信心  

   不同学生不同要求,严禁“一刀切”的做法。

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基础、爱好,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对成绩好的学生,重思路点拨,再让他们自己思考;对中等生,点拨思路后再根据其反应确定辅导重点,尽力帮助他们饶过或突破思维障碍;对困难生就要从基础开始,分散难点,分解问题,特别注重辅导后进生是否听懂,鼓励不懂多问,教师一一耐心辅导,直到学生清楚明白为止,切不可操之过急。

   三、课外谈心,和学生交心。

   教师一次推心置腹的谈心,一次信赖的目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于外向型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与他们交谈,以学生生活中的现象为题材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对一些现象的认识,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对个别问题可以开门见山的提出,如对班上纪律的看法,对学习的认识,对自己的评价等等。

对于内向型的学生,教师则必须首先接近他们,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适时加入他们的活动,细心分析他们的言行,或在集体活动中借题发挥,正确诱导,真正从心灵上与学生交流,达到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目的。

   四、教学上精心,激发学生学习热心。

   课堂教学是师生合作的过程,所谓“师生合作”就是相互合作,相互渗透,相互配合。

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应精心,促进学生学习热心。

教学上多为学生创设情景,创设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发展,教学效率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我们教师只要心中有爱,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学生,关爱学生,正如一诗所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了这种春雨式的滋润和慈母般的关爱,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心与心地交流就容易多了。

转变自己的思想,转变自己的行为,与学生携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是一名优秀教师毕生的追求。

 

二、教师要常用“童心”看待学生。

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

“只有把自己当做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年龄差,甚至可以说是“代沟”。

所以他们的想法、说法、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的要求存在一定的歧异。

我们面对的是正直花季年华的中学生,那一张张童稚的脸、一颗颗天真无邪的心,需要我们用心血去栽培、用汗水去浇灌、用爱心去包容,同时还要有一颗“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提到“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

为什么我就得不到他们的理解呢?

为什么我与他们总是有难于填补的隔膜?

为什么他们对我的话总是半信半疑?

如果作为教师的你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或正在为这种情况烦恼,那么,多多培养自己的“童心”吧。

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这样深情地写道:

“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

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

”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让学生视为知心朋友。

童心天真,率直,好奇可爱,学生童心的流露,教师应尽量地正确的评价,积极引导,培植学生的学习兴趣、模仿、探索以及积极的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通过童心教育达到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相融,碰撞出希冀的火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

“要蹲下来看孩子。

”《新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一改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角色。

可敬的教师,放下你的架子,和学生真心诚意地交朋友。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待和对待一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在运用移情性的“学生观”时,自觉地进行“心理移位”、“移情体验”,用心去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地理解学生。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呢?

首先,教师要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带着微笑、持着平等、怀着包容,去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

微笑能消除一切的隔阂,让孩子觉得亲切。

平等便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石,包容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走进他们。

没有太多的说教,不带太多的严肃,无需太多的言语,不将他们的想法成人化,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们的心田,与他们打成一片:

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课余时间与同学们一道游戏;处理问题与同学们相互商量……让每个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并不可怕,而是他们最亲密、最知心的朋友。

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就会变得更加简单,学生也必定会更加喜欢与教师亲近、交流,当教师真正抓住了学生的心之后,对他们的管理就是事半功倍了。

只要教师有一颗善良的、无邪的、纯真的童心,那教师就一定能吸引住学生们的眼光,抓住他们的心。

其次,教师要真诚地去看待学生。

不用有色眼光看人,用直接的眼光真诚看待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一切。

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

正因为如此,卢梭在《爱弥儿》中告诫教育者:

“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否则,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学生的真诚,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

陶行知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话: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他给您一块糖吃,是类似于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

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类似于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

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类似于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

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

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

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

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

“培养人,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的个人世界。

”是呀!

没有心与心的沟通,就没有爱的琼浆玉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心灵中的种子就会干枯,更不会发芽,茁壮成长。

那么怎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平等——走进学生心灵的前提。

   

   教师,一种光辉的职业,被社会各界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但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人物,是敬而生畏的对立面。

每一位学生在尊敬的基础上都渴望教师能放下尊贵的身架,坦诚、平等地走进自己的心灵,成为可以倾诉的朋友。

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们更自觉地认同你,并接受你的教导。

 

   A是一个漂亮可人的小姑娘,本是广东人,也不知怎么回事,三岁时,A就从广东回到这儿,从此寄居在舅舅家中,在这儿生活学习。

和每一个寄人篱下的孩子一样,不管舅舅舅妈对她如何好,她都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轻则恶言相向,重则摔门砸东西,和兄弟姐妹经常闹得水火不容,还经常对奶奶说舅舅舅妈的坏话。

舅舅舅妈闹得心力憔悴,只得让她读寄学,从此这重担就压在了我的身上。

   刚开学不久,女寝室长就向我来反映,A在看一些不怎么健康的书籍,昨晚我收了她的书。

她把书递给我,竟然是一些爱情方面的,如:

如何测试一个男孩是否喜欢你,如何吸引男孩子的注意。

上面写着好大的一个“A”字,很显然这是她买的书,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她的脑海中到底在想什么?

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今天又有人告状,A嘴巴不干净,经常说些无根据的,刺伤人的话,某某喜欢上谁啦,某某写情书啦。

当着他的面说她的坏话,又当着她的面说他的坏话,如此等等,同学们对她敢怒不敢言。

一人走了,另一人又来,说她不爱劳动,分配给她的事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还经常发脾气。

昨天她没完成任务,说了她几句,她竟然把垃圾桶一摔,弄得垃圾满地都是,然后甩手走了。

   对于她的事,我了解甚多,同时也苦口婆心地劝过她,但效果不理想。

她个性倔强,怀疑心极重,别看她整天嘻嘻哈哈,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她心机挺重。

对于这样一个学生,普通的说教已然起不到任何作用,我得抓时机。

   一天中午,她一个人无聊地在水龙头下摆弄着水,任那水从指缝中流过,见我走来,连忙甩去手上的水滴,水溅到水泥板上,不一会儿便干了。

我打量了她一会,然后问她:

“这一滴一滴的水怎么就不见啦?

”“被太阳烤干了吧。

”她低着头回答。

“但如果这水在小溪里呢?

”她一愣,不知我葫芦里卖什么药。

我接着说:

“如果水珠子还在小溪里,就不会干,它会跑到小河,跑到大江,跑到大海,会看到沿途的许多美的风景。

而你就是这”小水珠”呀!

离开了亲人,离开了朋友,离开了文化知识,你就是孤单单的一个人,就是一个失去灵魂的人,失去灵魂的人是会迅速干枯的。

”她似有所悟地点点头。

然后我接着说:

“老师希望你不做那掉在水泥地上的小水珠,而做那汇入大海的小水珠,学好知识,进入文化之河,妥善地处理好同学朋友亲人间的关系。

这样你就会看到更多更多的”人生风景。

”她点点头,微笑着走了。

   无独有偶,这段时间,不知怎么回事,同学们竟然迷上了电视剧《绿光森林》,每天来的第一件事,都在那讨论着《绿光森林》的剧情。

见A也在边上,我便走过去问:

“你们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女主角?

”“苏菲。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什么喜欢她?

“因为她很善良,什么事都为别人着想。

”一个女孩子说。

“哦,那你们喜欢苏珊吗?

”“不喜欢,她自私自利,什么都想抢。

”这些孩子,是非观念挺强的嘛。

我点点头,微笑着说:

“其实我也挺讨厌她的,但也同情她。

虽然苏菲父母特别关心她,可哪比得上自己的父母呢。

所以她从小就有一个念头,她想比别人更出色,她想比别人拥有更多。

因为这样,她伤害着她身边每一个爱她的,关心着她的人,这是坏境所造成的。

在整个剧情中,我看得出她生活得非常痛苦。

”同学们听得入了神。

都忍不住点点头。

“她到什么时候才幡然醒悟?

你们知道吗?

”“在得知苏菲得病之后。

”“是啊!

到这时候,她才知道,原来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荒唐,等到要失去的时候才觉得异常珍贵,可是是不是迟了点儿呢。

”我摸着岚的头,接着说:

“同学们,我们能相聚在一起,是一种莫大的缘分,现在已经是六年级了,转眼就要各奔东西。

珍惜身边的一切吧。

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别为小事斤斤计较,伤了同学间的和气,能做到吗?

”“能。

”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欢腾,欢腾声中我也听到了她的声音。

   现在A的变化真的很大,对家人,对同学,对老师,对朋友,她都能以礼相待,学习态度也更好啦。

因为我经常会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因此他们也把我当成了最好的朋友,有什么心里话总会对我说。

身上长痘痘,今天遇到了一件什么高兴或烦恼的事,某某说话不文明,谁进了网吧,大事小事,不要我去问,我都会了如指掌。

从中我也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老师只有放下姿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

也只有平等对待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习——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基础。

   

   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而只有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上游刃有余,才能灵活处理和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的关系,创造出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

贺校长从上海学习回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说那儿老师的课都上得非常朴实。

殊不知这朴实背后所蕴藏的东西。

它需要老师具有出众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要能够用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它需要有足够的临场应变的能力,能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

而这样的教师必须是学识渊博,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充满活力的人。

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这样你才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学生中的一些问题,才有足够的能力让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教育和培养。

也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保证。

    

   教育是爱的艺术,是心与心的认同,是心与心的升华,是心与心的沟通。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马卡连柯说:

“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家,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以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

”这都说明教育需要爱,只有爱,教师才能真正地走入学生心灵。

   我班有一个学生B,刚来我班,脾气非常暴躁,甚至还有些人叫她疯婆子。

因为她动不动就脏话连篇,动手打人。

不久之后,就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同她玩。

我曾经苦口婆心地劝告她,可是收效不大。

后来,我转变了方法,默默地关注着她。

生病时我吁寒问暖;见她发呆便走过去和她聊家常,聊学习方面的苦恼;每回答一个问题,我都会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