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646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

更新时间:

2011年1月26日点击次数:

777

前言

蓝色经济是开发、利用、保护海洋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和,具有海洋的、开放的、生态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海洋经济、临海经济、涉海经济。

承载蓝色经济发展的经济区,是以海洋、临港、涉海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也是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陆地资源的不断枯竭,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海洋。

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海洋,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在新一轮国际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加快拓展发展空间,已经成为沿海国家的重要国策。

海洋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海洋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强大力量。

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蓝色经济作为经济新型业态,不断引领着科技创新的前沿,促进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和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加强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指出:

“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009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010年,国务院批示同意在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开展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明确要求“发展海洋经济”。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全面启动了有关工作。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以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以蓝色经济为引领,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北部沿海开发上求突破”和“加快重点区域发展,确保实现滨海开发投入的新突破”,为我市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本规划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和《中共潍坊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一系列部署。

在编写过程中,学习借鉴了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区域发展规划。

本规划范围为潍坊市所辖海域及陆域全部,陆域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0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作为规划的重点。

《规划》由前言和七章构成,第一章,机遇与挑战,全面分析了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优势、发展基础和面临的挑战;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提出了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确定了海陆一体化发展总体格局;第四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了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第五章,产业发展,确定了重点发展的蓝色高端产业集群;第六章,资源环境,提出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海洋灾害防治等建设任务;第七章,保障措施,从自主创新、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打造环境、推进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点措施。

 

第一章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战略优势

我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体区连接内陆联动区的枢纽,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同时,我市还是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四个城市之一,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域。

在国家和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面临两个国家战略和一个省级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拥有争取上级政策资源、深化区域合作的优越平台。

具体分析,主要优势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区位优势明显。

我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是东部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东邻青烟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西接济南都市圈,南与鲁南经济带相连,北靠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承东启西,联通南北,地理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土地资源丰富。

我市北部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咸淡水分界线以北面积达2657平方公里,其中盐田和荒地903平方公里。

另有近1400平方公里浅海和447平方公里滩涂,其中高涂面积200平方公里。

随着沿海防潮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

在国家严控土地利用的形势下,丰富的建设用地资源为北部沿海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具有吸引要素聚集、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

海洋生物、能矿资源富集。

近海海洋生物种类繁多,鱼、虾、蟹、贝、藻等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贝类之乡”,海洋渔业产量多年来位居全省前列。

海洋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矿产资源58种,12种储量居全省首位。

其中,地下卤水静储量60亿立方米,居全国首位;探明发现5个含油气区,储量达12亿吨。

境内有大中型水库25座,其中全省最大的峡山水库库容量达14亿立方米。

地热资源、海上风能开发潜力大,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储量丰富。

海洋资源种类较多,禀赋较高,开发潜力巨大,适宜发展现代渔业、海洋生物、海洋能源矿产、海洋化工、滨海旅游等产业。

海洋人文资源底蕴深厚。

潍坊是东夷文化发祥地,古时对山东半岛文化影响深远,至今与东部沿海经济联系密切。

海洋捕捞是沿海一带的重要经济活动,海洋文化在我市有较深的根基。

三千年前的周朝,北部沿海就有“煮海为盐”之说,盐业生产工艺已相当成熟,规模初具。

春秋战国时期,食盐就成为支撑齐国强盛的重要战略资源。

清代乾隆年间,昌邑建立“富国盐场”,为当时全国12大盐场之一。

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羊口盐场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项目,潍坊纯碱厂是“七五”期间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重点项目,以海盐和“两碱”为代表的海洋化工产业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

丰富的海洋人文资源,有利于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促进经济文化融合、提升发展软实力。

第二节发展基础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上级一系列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把北部沿海开发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滨海新城建设,积极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支撑能力较强。

我市产业体系比较健全,已形成以汽车、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造纸包装等十大产业为主体,产业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蔬菜、禽肉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

商贸、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现代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58亿元。

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76家和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86%。

良好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北部沿海开发势头强劲。

经过前几轮的开发,我市北部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特别是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推动环渤海地区开发建设的机遇,启动了新一轮北部沿海开发。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委、市政府把北部沿海作为全市科学投入、跨越发展的最大战略空间,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北部沿海地区已累计投入1100亿元,配套面积355平方公里。

2010年,该区域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7.5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13亿元。

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滨海新城建设全面启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10年4月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海洋产业加快发展。

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810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GDP的26.1%。

以森达美集团、海化集团、弘润石化、潍柴大机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了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现代海洋产业发展。

主导产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全市年产原盐1500万吨,占全国的1/4;纯碱300万吨,占全国的1/6;工业用溴素10万吨,占全国的90%左右。

2010年,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178亿元,增长22.1%;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8万吨。

海洋生物、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滨海旅游等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我市境内有青银、潍莱、荣乌等多条高速公路和胶济、胶新、大莱龙、益羊、青临五条铁路,公路通车里程达2.3万公里,被列为国家公路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长深高速、潍日高速,德大铁路、黄大铁路、潍日铁路、潍坊城际铁路、朐沂铁路正在规划建设。

潍坊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货物吞吐量突破1500万吨。

潍坊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海口等多条航线,是全国四大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之一、山东省航空货运枢纽,潍坊机场搬迁列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电力、水利、通讯等设施完备,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沿海防护堤、疏港公路、潍坊港万吨级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投入使用,基础设施的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

第三节面临挑战

我市发展蓝色经济,优势条件很多,机遇前所未有,但也面临许多挑战和压力。

从国际上看,100多个沿海国家正在抓紧开发利用海洋,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为主要特征的市场、技术、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

从国内看,新一轮蓝色经济发展浪潮兴起,由南向北,沿海各省均着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省内周边地市都在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机遇,采取各具特色的发展举措,竞争激烈,形势逼人。

我市发展蓝色经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是海岸线短,海洋经济特征不够明显。

海洋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一带,而北部沿海地区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等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难以对广阔腹地形成辐射带动,海陆统筹压力较大。

二是海洋经济总量偏小,产业比较单一。

全市海洋主要产业产值总量偏小,只占全省的11%,与青岛、烟台、日照相比,差距较大。

石油化工、盐化工、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

三是海洋产业发展层次偏低,骨干企业较少。

海洋、涉海、临港产业中高科技企业较少,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较少,蓝色高端产业和产品比例偏低,海洋优势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四是海洋科技人才不足。

全市仅有1家省级及以上专业海洋产业科研机构,没有院士和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才也极为短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五是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

我市北部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淡水资源相对贫乏,风暴潮威胁较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相对粗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繁重。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蓝色经济区前沿城市的主体作用,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北部沿海为主战场,以陆域经济为依托,坚持全面融入、海陆统筹,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坚持有所作为、奋力突破,集约优势资源要素,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加快提升蓝色经济的规模和水平,建设现代高端产业体系,努力把潍坊打造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科学发展与先行试点的重要区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发展原则

根据蓝色经济的内涵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蓝色经济区建设遵循的原则是:

坚持高端引领,科技支撑。

以科技进步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蓝色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高端产业和传统产业高端化引领全市产业上档升级,提升蓝色经济核心竞争力。

坚持沿海带动,海陆一体。

把北部沿海地区作为全市蓝色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把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市蓝色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先行区、示范区,迅速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辐射带动能力。

把海洋与陆地整体谋划,形成沿海带动、沿海与内陆互动、海陆一体发展的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产业联动。

始终把生态建设、低碳环保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特别在北部沿海地区,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海洋产业与临海、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实现海洋经济与相关产业的配套联动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培育优势。

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形成有利于蓝色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扩大对外开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国内市场,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产业体系,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和园区。

第三节战略定位

在战略定位上,要立足我市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着力打造“一城、五基地、一极”。

“一城”,即滨海新城。

建设渤海南岸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打造引领服务北部沿海发展的核心。

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大趋势,立足于推动产业聚集,强化城市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努力打造设施配套、功能完备、产业发达、生态良好、宜业宜居、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城市组团,成为与中心城区相互呼应、错位发展的次中心。

“五基地”,即以蓝色经济为引领,以海洋和临海、涉海产业为纽带,打造竞争力强、在国际上有影响、全国重要的特色化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科教创新基地。

立足现有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基础,整合盐化工、溴化工、镁化工和石油化工等资源,纵向精深发展,横向联合重组,加快优化升级,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网络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建成以油盐化工产品接续利用为主要特色的化工产业基地。

发挥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以现有龙头企业为骨干,拓展船舶、汽车、机床等机械装备产业链条,重塑“动力城”品牌,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实施重点突破战略,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声光电等领域加快规模扩张和产业提升,使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

立足我市区位特点,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物流业,逐步形成现代物流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将我市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基地。

立足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型职业教育和科技创新,依托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园区,建设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学研”园区,建成全国最大、可辐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地区的科教创新基地。

“一极”,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统筹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之一。

加快发展壮大我市海洋产业、临港产业、涉海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若干千亿级产业链条,增强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实现跨越发展。

第四节发展目标

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总的目标是:

到2020年,海洋经济持续壮大,海洋产业蓬勃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内或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

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成为全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各项指标超过国家生态市标准,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

海陆统筹发展的优势更加凸显,具有潍坊特色的蓝色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在全省的位次明显前移,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环渤海地区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今后五年,即到“十二五”末,达到以下目标:

蓝色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50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6亿元,年均增长15%。

其中,沿海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海洋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临海、涉海经济加快膨胀规模。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海洋主要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等海洋优势产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经济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市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主要行业建立国内一流的研发平台,科技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类高校达到5家,培养引进200名高层次海洋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海洋科技研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万人。

新增国家级涉海创新平台3家、省级涉海创新平台15家。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海陆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重点海洋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

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5%以上,重点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量削减10%,大部分近岸海域环境达到较清洁海域要求。

海洋类自然保护区新增10个,全市海防林总面积达到1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0%。

海洋物种、环境、岸线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力争实现翻番。

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与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

 

第三章空间布局

根据蓝色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潜力,统筹考虑经济、城镇、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着眼于加快形成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我市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总体布局为“一带、一体、两翼、多点”。

“一带”,即把北部沿海地区作为全市海洋产业和临港、涉海产业的隆起带和核心带动带。

“一体”,即以中心城区和寿光、昌邑、安丘、昌乐、潍坊滨海五个“卫星城”组团形成的半小时经济圈,作为全市蓝色高端产业发展的引领主体。

“两翼”,即以诸城-高密组团和青州-临朐组团为两翼。

“多点”,即各县市区和重点园区围绕蓝色经济发展,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全面向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转型,形成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多点支撑。

第一节滨海发展带

把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寿光滨海经济开发区、昌邑滨海经济开发区为两翼的北部沿海地区作为蓝色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加快建设我市滨海经济新区。

利用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优势环境,发挥临海、临港和土地资源优势,加快扩展总量、调优增量,重点发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物流、海洋生物医药、滨海农牧业等海洋产业,建设装备制造、石油炼化、临港物流、新型能源等海洋高端产业基地,配套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园区,引领示范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着力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主战区、新兴高端产业的聚集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先行区、全市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国家级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北部沿海科学发展的核心区域,全面加快“一城四园”规划建设。

把滨海新城放在突出位置,按照现代化新城区的定位,高标准推进四个功能区规划建设,以希望城理念建设科教创新区,打造环渤海地区一流的蓝色高端产业科教基地;以太阳城理念建设中央商务区,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商务聚集区;以幸福城理念建设高档商住区,着力打造滨海生态宜居区;以欢乐海理念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区,打造潍坊“蓝色逍遥游”特色旅游品牌和国内知名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同时加强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等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人口承载和容纳能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加快形成长链条、大配套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高地;生态化工产业园,以循环经济理念突出发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实现油盐化工一体化,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特色化工基地;绿色能源产业园,实施一批起点高、投资规模大、战略周期长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海港物流园,以潍坊港为依托,高起点、大容量发展港口物流业。

到2015年,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滨海新城完成港口、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主要基础设施配套,人口达到60万左右,基本形成城市框架、具备城市功能。

到2020年,初步建成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集群完善、城市规模适中、生态环境宜人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市,形成港口、产业和新城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寿光滨海经济开发区,加快对现有产业园区的整合提升,统筹沿海空间布局和产业分布,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园、渤海化工园和侯镇工业园,大力培植海洋精细化工、石油装备、船舶制造和临港工业、新型能源等500亿级产业基地。

昌邑滨海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下营、柳疃、龙池三个园区,重点发展石油炼化、机械制造、医药、纺织服装、新能源等产业。

到2015年,建成两个千亿级工业产业基地、一个千万吨规模的物流基地和一个20亿千瓦时规模的绿色能源基地。

北部沿海各功能园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园区内道路、水、电、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为承接产业转移和项目引进创造便利条件。

突出强化统筹发展的能力,着力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科学划分园区功能,促进更多特色产业、资源要素和关联企业集聚,形成企业簇群功能区域。

第二节中心城市组团发展主体

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在推进南部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北部潍坊滨海区、东部潍坊高新区、西部鲁东物流区、中部中心商务区“五大板块”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东扩西延”,各组团实现相向发展,逐步实现城市、经济、交通、环保一体化发展,形成东跨潍河,西达昌乐,南至峡山,北到潍坊滨海的大城市框架。

着重发挥潍坊高新区科研开发与产业化、潍坊滨海区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中心城区银行保险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聚集以及现代物流枢纽的优势,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端产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全市高新技术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为全市蓝色经济发展提供金融、科技、人才、商务服务等方面的支撑。

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8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力争使潍坊成为较大市。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努力在电声器件、发动机、半导体照明等领域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成为全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先行区、示范区。

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培育3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奎文区,加快金融街核心商务区、中部商贸商务区、南部城市经济发展区、北部现代商住区“四大功能区”建设,努力建成全市蓝色高端产业的升级示范区。

潍城区,重点推动中心城区、安顺新区、潍城经济开发区、“两山一湖”生态经济区、白浪绿洲生态发展区“一城四区”建设,打造辐射省内外的现代物流强区及潍坊中心城区西部蓝色高端产业发展高地。

坊子区,着力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精密线材、光电子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千亿级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基地。

寒亭区和潍坊经济开发区,借助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城的辐射带动,大力发展以蓝色高端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