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458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

(一)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

你好,(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

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

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悠悠)的白云!

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

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节选自第1课《山中访友》)

1、按原文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形容词。

2、选文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依次写

了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3、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反问)句,请将它变为陈述句。

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好朋友。

4、文段中的人称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采用了第二、三人称,使情感表达的更充分,能更好的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

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

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

大街小巷里,有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

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之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有的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眼光。

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

看啊!

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了,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这房远亲的住宅。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了,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灼得熟透了。

甲虫的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子,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地流了出来。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的智慧才能演奏出来的!

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

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如此勤勉地奔忙呢?

(选自第3课《草虫的村落》)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静谧(嘈杂)(寂静)    娇小(庞大)(轻盈)  

勤勉(懒惰)(勤奋)    僻静(热闹)(安静)  

2、从画“     ”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叹。

3、在片段中的(      )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4、“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了,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灼得熟透了。

”这句中的“——”的作用是(A):

A、解释说明;B、声音延长;C、表示转折                                                              

5、片段中充满了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奇异想象和独特感受的语句抄写下来。

【自由发挥,找到给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即可。

6、“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

”你能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呢?

把它们交流的内容写下来【自由发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即可。

例如:

黑甲虫:

“哇,你怎么这么强壮啊?

你是不是经常锻炼?

”蜥蜴笑眯眯地说:

“我们蜥蜴的体型都很大,我还是不是最大的。

你们的家就在这附近吗?

我妈妈告诉我,应该离小径不远。

”黑甲虫:

“是的,快到我们的家里坐坐吧。

”】

(四)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

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

“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

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节选自第5课《詹天佑》)

1、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波浪线把它划下来。

2、用“——”划出排比句,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了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

3、想一想作者围绕勘测线路,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①碰到的困难;②詹天佑是怎样说,怎样做的;③为什么要这样做。

4、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

“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1)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一丝不苟、高度负责 的精神。

 

(2)选词填空。

                  

精密   周密

(精密)的仪器    (周密)的计划 (周密)的观察     (精密 )的勘测

5、用“   ”划出具体描写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

6、詹天佑这样做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呢?

为中国工程师争一口气,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沉重的回击。

(五)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g   sàng),只在母亲身边待(dāi 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节选自第6课《怀念母亲》)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横线。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吃不下东西,无法安然入睡。

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

终身遗憾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频来入梦:

指一件事或人连续在梦中出现。

3、为什么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谈谈?

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

(自己生病、妈妈生病;妈妈有事情不在家中……)

4、仔细读画“   ”的句子,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请写出你的体会。

第一次离开祖国,身居异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日益加深,一个“也”字巧妙地将祖国母亲与生母联系起来,说明在作者心里二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5、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虽然离开家乡,寂寞冷落,内心充满了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但每次想起家乡和亲人,总能感觉他们无处不在,心里又多了一份甜蜜。

通过比较,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

这个文段表达了作者怀念祖国母亲之情。

(七)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桑娜沉思: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

没什么可抱怨的。

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

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

”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

(节选自第9课《穷人》)

1、用——线划出描写环境的语句。

用~~~~~~~线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2、这个文段的描写,虽然只字没提“穷”字,但也处处透出了“穷”,包括:

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和疾病。

3、这个文段的描写可以看出桑娜是勤劳善良的,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这句可以看出她的勤劳,从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

没什么可抱怨的。

这儿最能看出她的善良。

4、“勉强”的“强”字在这儿读该选的读音是“qiǎng qiáng”,这个字的部首是弓,用部首查字法再查(9)画,读这个音时还可以组词:

(强迫)。

读另一个读音时可以组词(强大)。

(八)

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

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xìng xīng)奋。

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jìn  jǐn)管她是一个聋子。

我拉了起来。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

“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变了。

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

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lèyuè)声。

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

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jǐn  jìn)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lèyuè)和幸福。

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节选自第11课《唯一的听众》)

1、给文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用——线划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填空:

老人总是(平静)地望着“我”,这让“我”从中得到了(鼓励),“我”还把老人的眼神比作(潭水),可见,“我”在老人那儿得到了取之不竭的力量,老人的(爱护)和(鼓励)是我不断进步的源泉。

3、用~~~~~~划出描写我的心理感受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填空:

“我”为自己以前(拉琴的声音像锯床腿)而感到羞愧,“我”为(得到老妇人的赞赏)而又感到有些兴奋。

4、用“=======”线划出描写“我”变化后的句子,再填空:

从“我”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从老人的每天早早的等待中得到了(鼓励),对自己要求严格了,有了(自信)和(勇气)去每天练琴。

5、仿照例子写词语:

又酸又痛:

(又大又甜)(又瘦又长) 尽心尽力:

(尽职尽责)(尽善尽美                                           

6、这文段是选自课文《唯一的听众》,读了篇课文,我想对文中的老人说:

您真是一位心地和善,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我还想对文章的作者“我”说:

相信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7、这篇课文里,那位老人为了(鼓励)“我”让“我”继续练琴而说了谎:

“(我是个聋子)”。

这就是善意的谎言。

你认为“诚信”和“善意的谎言”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想一想,写下来。

【围绕诚实是做人之本来谈,人必须诚实;也要阐述人为什么会说“善意的谎言”,结果如何,对这件事情的最终影响是什么?

辩证的看待二者的关系。

一定要让看卷子的老师明白,善意的谎言是不得已而为之。

】                

(九)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báo]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piān]舟。

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节选自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地球在宇航员的眼中是这样的:

蓝白相间晶莹的球体。

3、划“    ”的句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地球对人类的珍贵(人类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4、划“    ”的句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地球比作摇篮、母亲,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球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5、看过这段话后,你对地球母亲有什么话想说?

您对我们这么的无私,而我们却对您做出了这么多伤害您的事

情,现在的各种自然灾害是我们罪有应得,希望能得到您的原

谅。

(十)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节选自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2、在括号里填上关联词语。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毁坏(破坏)后果(结果)灾难(灾害)威胁(恐吓)

反义词:

有限(无限)无私(吝啬)加速(放慢)枯竭(充足)

4、理解词语:

恩赐:

原指帝王给予的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本来:

原来,向来。

滥用:

不加选择,不加节制。

5、填空:

“再生”的意思是生物体对失去的结构重新自我修复和替代的过程,本来可以再生的资源有水、森林、生物、大气,现在它们不有再生的原因是人类破坏了自然平衡。

“一系列的生态灾难”请你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

         

6、读了这段话,你的体会是:

人类如果继续不加节制的开采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将是自取毁灭。

为了人类的子孙后代,我们应该觉醒了。

(十一)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节选自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

1、“再生”的意思是生物体对失去的结构重新自我修复和替代的过程,“不能再生的”的原因是破坏生态平衡,“本来”强调了某些自然资源的原先的可再生性,而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从加点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人类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会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4、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

人类如果继续不加节制的开采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将是自取毁灭。

为了人类的子孙后代,我们应该觉醒了。

         (十二)阅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章作者是西雅图,被誊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

“这片土地”指的是现在的西雅图,课文中提到的“你们”是白人。

课文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这三个方面来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希望白人能牢记: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2、“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句话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三次,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深深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珍惜,表达了人们对土地无比眷恋之情。

3、理解句子,选择正确答案。

(1)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C)

A.印第安人认为,这片土地是神的赐予,神圣不可侵犯,所以是神圣的。

B.这片土地资源丰富,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料、生物资源等。

C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所以是神圣的。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B)

 A.我们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可以改变大地,我们是大地的主人。

 B.大地滋养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人类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大地的给予。

人类与大地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A.山峦河流是人类和动物植物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她。

 B.我们和大地上的动物植物都拥有自己的家园。

 C. 我们人类和地球上的万物共同存在于大自然中,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关系密切。

(4)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

(B)

A.我们的祖先曾经为捍卫领土的独立而战,鲜血染红了河水。

B.我们的祖先热爱河水,保护河水,他们的精神像阳光下的水波一样,闪着光芒。

(5)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B)

A.任何对地球的伤害,最终都会演变成对少年儿童的伤害。

说明人类的生存与大地关系密切。

 B. 任何对地球的伤害,最终都会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

说明人类的生存与大地关系密切。

(6)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A)

 A .大地滋养了万物,人类没有专享她的特权;相反地,有了大地,人类才能生存,生命才能延续。

人类应该爱护大自然。

 B.大地属于一切动植物,跟人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C.大地不属于人类,她只属于神。

4、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

(比拟)

(2)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拟人)

(3)每一处沙滩……都是圣洁的。

(排比、夸张)

(4)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示现)【这个题有点超纲,知道就行了。

 (十五)

阅读第十八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深奥(高深)(简单)  枯瘦(瘦削)(丰满)

详细(详实)(简单)  爱戴(拥戴)(反对) 

惊异(惊诧)(镇静) 慈祥(慈爱)(凶暴)

2、成语填空

囫(囵)吞(枣)    张(冠 )李(戴)(饱)经风(霜)   北风(凛)(冽) 

一目(十)行      一知(半)解 (失)(声)痛哭  (恍)然大(悟)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四个小故事,可用四个小标题表示:

  

① 笑谈水浒  ②笑谈碰壁 ③ 救助车夫 ④关心女佣

(2)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多少。

(十六)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

“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

”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

”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节选自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顿时醒悟过来。

2、“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鲁迅先生多次受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迫害。

3、“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当时的社会局势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抨击。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容易碰壁。

  

5、这段话表现了鲁迅先生蔑视当权统治,不怕挫折,不惧迫害,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乐观的革命精神。

(十七)

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

老人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我们非常惊(导 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kōnɡ kònɡ)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

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冀)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yín  yínɡ)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  xuàn)涡中脱出身来。

……

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

老人背着那个(蓝 篮)布包,撮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

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节选自21课《老人与海鸥》)

1.用“∕”划去文中错误的字或读音。

2.给下列词语分别写上近义词。

连忙(赶忙)  凝视(凝望)

3.用“     ”在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画出描写“意想不到”的句子?

并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这是谁也意想不到的事情。

海鸥一开始“突然飞来”时,也许以为是老人又来给它们喂食了,许多天没来的老人终于又来了,于是它们没等老人呼唤它们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突然飞来”。

然而它们很快就发现不对,于是它们围着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它们一定是发现十多年来天天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今天与往常不一样了。

它们用声声鸣叫呼唤老人。

4.“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从画横线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十八)

我和波农丁悄悄地跟在嗄羧后面,想看个(明白 究竟)。

嗄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 注视)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chǎng tǎng)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口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hǒu kǒu)叫。

这时,它身体(鼓胀 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bēng běng)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我和波农丁耐心地等到东方吐白,走到坑边去看。

土坑约有三米深,嗄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节选自第23课《最后一头战象》)

1、在括号中用“√”选择正确的词语和读音。

2、按要求写出词语。

A、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雄浑(激越悲壮) 

B、晨光熹微,新的一天来临了(东方吐白)

C、目光明亮,有神。

(炯炯有神)

3、在嗄羧“久久凝望”里,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

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

4、在第一自然段中用“~~”画出描写嗄羧动作的词。

从这些动作中,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