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465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生活与哲学》教材指出: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为此,在哲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把学生熟知的或亲身经历的事例作为教学情境设置,从而使学生对抽象的哲学观点有真实切身的感受,体验哲学的魅力。

本课设计围绕着“三角形内角之和”这一熟知的认识,通过动手检验、思维碰撞、实物演示、情景分析、假设推测等活动,让学生品位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在追求中发展真理。

二.教材分析

1.课标标准与指导意见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课程标准》2.6规定的“例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的要求。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作出了如下的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了解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懂得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发展要求

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教材内容结构

本框题包括三目内容,“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三个问题,其重点分别在于让学生懂得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实践是不断向前推进的,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对事物的真理性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三.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第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实践的含义和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学生是生活的体验者,他们觉得既然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那么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不会相同,谁的认识是正确的,自己对今天某一现象的认识和昨天的为什么是不同的?

对于这些问题,他们缺乏理论的认识,明辨真理和谬误的能力也有待于提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识记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基本属性;理解真理的具体性;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能力目标

学生能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和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和反对谬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五.教学重点、难点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动手操作法

通过动手操作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2.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亲近哲学。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辅助课件;②课前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和地球仪

2.学生准备

①课前预习;②课前了解学生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八.教学过程

(一)动手检验,揭示课题

导入语:

人类在能够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有没有客观真理?

人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教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多少度?

学生回答:

教师:

今天,我们用纸折叠的方式来检验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多少180度。

幻灯片展示

证一证:

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学生动手:

教师:

展示学生的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检验中印证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对实践、客观事物的理解。

同时,设计中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思维碰撞,体验真理含义与客观属性

教师:

通过动手活动,我们检验了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这种认识是真理性的认识。

真理是什么?

教师:

幻灯片展示真理的含义

1、真理的含义

真理: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教师:

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呢?

学生回答:

教师: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可混淆。

幻灯片展示

正确认识——真理

错误认识——谬误

教师:

在我们没有认识到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之前,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是多少度?

学生回答:

教师:

所以,不管我们有没有认识到它,它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获得的关于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真理性的认识

,其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动手检验作为一项实践,检验的标准具有客观物质性。

因此,真理具有客观性。

教师:

为什么对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认识有些人认为等于180度,小于180度,大于180度呢?

即在实践中产生的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有截然相反的认识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可见,认识主体不同,认识对象相同,产生的认识不一定相同。

这就说明认识具有差异性。

但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同一侧面、同一属性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幻灯片展示真理的基本属性。

1.真理含义:

2.真理的属性

1)客观性(最基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①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客观事物及规律)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设计意图】对话式的提问,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实物演示,感悟真理条件性具体性

教师:

我们知道了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如果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是否等于180度?

教师实物演示:

【设计意图】在地球仪上随意选择三点构成三角形直观感悟内角之和的情况。

同时,在上面鲜明标示赤道、经线90度和0度经线构成270度的角。

教师:

从中得知:

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

这一认识是否表明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就不再是真理了呢?

学生回答:

教师:

在球形凹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这是经过前人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性的认识。

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自己尝试着去检验。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真理具有条件性。

幻灯片展示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条件

真理

在平面上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在凸面上

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

在凹面上

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

教师: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教师:

现在假如我们要航海,沿着三角形的轨迹航行,以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认识来指导,我们能够到达预定的目的地?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关于真理的条件性,结合图表,教师不必多讲解,主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主要强调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教师实物演示分析:

由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如果应用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航行将偏离方向,不能达到目的地。

由此可知;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幻灯片展示:

真理具有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师: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人们在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四)情景分析,理解认识反复性上升性

教师:

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认识过程,也是在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过程。

幻灯片展示:

农林畜牧业的发展、土地丈量和利用的增多,使人们逐渐确立了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认识。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认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提出:

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指出:

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

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讨论:

?

1、关于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

2、这个过程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制约?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提出、对问题的讨论交流、情境的分析,学生的教材知识的展示,教师的点拨引导穿针引线,始终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教师只是“导演”。

教师分析: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首先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其次,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结论: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可见,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幻灯片展示: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1)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2)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结论: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教师: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

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在球形凹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并没有否定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而是对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这些过程表明: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再到实践,并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因此,认识具有上升性。

(五)假设推断,体味认识无限性

教师实物演示:

现在我们再来探讨在不规则的几何体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以波浪形为例,大家设想一下!

学生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假设推断,让学生深切地理解实践检验真理具有相对性,每一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这个时代所提出的所有的学说,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认识真理的相对性。

教师:

这说明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断地扩展、深化、前移。

认识具有无限性。

为什么呢?

幻灯片展示: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

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

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发展人类认识无限发展

注意:

每个时代、每个人的认识发展的有限性,构成了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六)情景回归,品位哲学魅力

教师:

今天,我们探讨了自然领域中有关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认识过程,社会领域中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

情景展示:

建国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

1、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

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

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2、1958—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

1958年和1959年的户

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控制。

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

迁徙自由的条款。

3、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

1984年制定的《关于农民

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

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

4、2010年5月,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思考: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

小结学生的回答。

归纳认识的特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引导他们自觉运用于生活,也是本框的重点。

设置这情境,引发学生对它的思考和讨论,也是起到了补充论证,科学求是的作用,从而避免哲学的庸俗化,更好地品位哲学的魅力。

教师结语: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九.板书设计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属性

客观性(最基本)

条件性

具体性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问题探讨】

教材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

教材是学材。

教师不是用教材来组织教学活动,而是将教材当作学材,让学生去感悟。

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使其|“物尽其用”呢?

设计本课题时,我紧抓探究活动二中的背景材料,将其动态地呈现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认识过程,寻根究底,将设计有了一个主题,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这启示着我们不要放弃教材,而应充分挖掘教材。

如何设置有效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

课堂环境复杂多变,提问理应适时而易,让哲学展现哲理性、思辩性和现实性。

教师只有把握这个规律,才能设置有效问题。

综观设计中的问题,如真理是什么、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呢、在我们没有认识到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之前、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是多少度等,这些问题基本上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设问,但似乎缺乏一定的深度和梯度,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