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107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docx

高考前语文基础知识点静悟

2011语文基础知识点考前静悟

字音

(一)方法点拨:

1、积累生字、疑难字。

除了掌握3500个常用字以外,还应积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且编者已注音、释义的生字以及一些疑难字。

做到在阅读时不放过任何一个拿不准的难读字,如“盥”guàn、“龋”qǔ。

2、注意多音多义字。

(1)词性不同而读音不同。

如“号”读hào(名词)“号召”,读háo(动词)“号叫”。

(2)词义不同而读音不同。

如“恶”,读“ě”,作“恶心”讲,读“è”,作“凶恶”讲。

(3)口语和书面语不同而读音不同。

如“薄”,书面语读“bó”,薄弱,口语读“báo”,厚薄。

(4)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不同而读音不同。

如“巷”,一般读“xiàng”,(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但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就读“hàng”了。

3、留心形近异音字。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在形声字中有一部分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它们的读音却不同。

如“莠”与“秀”字形相近,但读“yǒu”,如果读成了“xiù”,则错了。

在语音识记中,一定要克服“识字认半边”的现象。

(二)典型题回扣(错题整理本、笔记本、专题讲义)

(三)静悟自测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沮(jǔ)丧含蓄隽(jùn)永冠名权心有灵犀一点通

B.恪(gè)守乳臭(xiù)未干抠字眼治之死地而后生

C.亵(xiè)渎信手拈(niān)来殊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D.混淆(xiáo)稳操胜券(juàn)绿茵场天机不可泻露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滂沱(páng)逡巡(qūn)香喷喷(pēn)倔头倔脑(juè)

B.枸杞(qǐ)藩篱(pān)嚼舌头(jiáo)蚍蜉撼树(pí)

C.讥诮(qiào)押解(jiè)孺子牛(rú)风光旖旎(yǐ)

D.跫音(qióng)分泌(mì)润滑油(rùn)箪食壶浆(shí)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扼腕/莞尔炫示/旋风俾有所悟/稗官野史

B.机杼/纾难舟楫/作揖嘀里嘟噜/嘀咕不已

C.瞭望/缭乱骨鲠/蛊惑鼓鼓囊囊/攘臂高呼

D.谂知/熟稔裨益/睥睨喁喁私语/一隅之地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间(jiàn)  间距  间断  间不容发  挑拨离间

B.模(mó)模型模范模棱两可血肉模湖

C.载(zài)装载登载怨声载道载歌载舞

D.嚼(jiáo)咀嚼倒嚼味同嚼蜡咬文嚼字

【参考答案】

1.C(A“隽”读juàn。

B“恪”读“kè”,“治”—置。

D“券”读quàn,“泻”—泄)

2.C(A.“滂”应读pāng;B.“藩”应读fān;D.“食”应读sì)

3.B(zhù/shūjí/yīdī/díA.wàn/wǎnxuàn/xuànbǐ/bàiC.liào/liáogǔ/gǔnāng/rǎngD.shěn/rěnbì/pìyú/yú)

4.B(A项“间不容发”应读jiān;C项“登载”应读zǎi;D项“咀嚼”应读jué,“倒嚼读”应jiào。

字形

(一)方法点拨:

1.注意形近字的区别,把偏旁与字意联系起来记忆。

通过换用相异偏旁的字来比较哪个更对。

2.注意同音字的区别,设法换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比较。

3.也可以试着自己默写一下。

4.平时默错的,练习中没看出来的错别字和看错的正确字,要特别小心。

(二)典型题回扣(错题整理本、笔记本、专题讲义)

(三)静悟自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青睐泊来品礼义之邦连篇累犊

B.粗犷入场券不落窠臼出类拔萃

C.祛除亲合力开源截流 趋之若鹜

D.震撼谐奏曲要言不繁蛛丝马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溯源坚贞不渝绵薄附首帖耳

B.拜谒满腹经纶通衢安步当车

C.题跋疾首蹙额抵毁尾大不掉

D.馈赠休戚相关煽动独挡一面

3.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肄业掉书袋素昧平生仰之弥高,钻之弥艰

B.篇幅挖墙角钟南捷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C.缘份侯车室察颜观色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D.洞悉洽谈会色利内荏城门失火,泱及池鱼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浏览前倨后恭真知卓见大辩若讷,大巧若拙

B.拄杖夸夸其谈既往不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震撼要言不烦省吃俭用不经一世,不长一智

D.嘉宾柳暗花明恢复原气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九州恣意妄为编纂罄竹难书

B.脏款呕心沥血沉湎洁白无瑕

C.凑合一如继往焕散甘败下风

D.漂泊人情事故贸然出奇不意

6.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

 A.融会贯通明火执仗别出心裁突如其来

 B.平心而论一如既往不假思索名符其实

 C.呕心沥血层峦叠嶂勿庸置疑纷至沓来

 D.要言不烦金碧辉煌山清水秀急流勇退

【参考答案】

1.B(A舶来品礼仪之邦;C亲和力开源节流;D协奏曲要言不烦)

2.B(A附—俯,C抵—诋,D挡一当)

3.C(A钻之弥坚B挖墙脚终南捷径C缘分候车室察言观色D色厉内荏殃及池鱼)

4.B(A真知灼见C不经一事D恢复元气)

5.D(B脏—赃;C继—既,焕—涣,败—拜;D事—世,奇—其。

6、C毋庸置疑

近义词辨析

(一)方法点拨:

1、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

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

如词义的轻重。

“激动”比“感动”更强烈。

“蔑视”比“轻视”词义重。

词义的着重点不同。

如“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

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范围较小;而“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感情色彩不同。

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个中性词,即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鼓舞”是个褒义词,指受到好的影响而积极奋发;“煽动”则是个贬义词,有挑唆、怂恿人干坏事之意。

语体色彩不同。

语体色彩主要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夫人”和“爱人”是同义词,前者适合于庄重的场合,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

③从用法方面来辨析。

搭配对象不同。

如“爱戴”适用于对上,“爱护”适用于对下。

语法功能不同。

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

“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也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还可充当定语,如“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2、正确使用虚词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

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

①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

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

②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

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如:

小黄对我笑了笑。

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

如,他对工作很负责。

“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

“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③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

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等。

④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⑤从语气的角度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二)典型题回扣(错题整理本、笔记本、专题讲义)

标点符号

(一)方法点拨:

标点符号常见错误

1、非疑问句误用问号

例:

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

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条路谁能走通”虽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关系的陈述句,不能用问号。

应改问号为逗号。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误用问号

例:

今天去呢?

还是明天去呢?

我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这是一个选择问句,“今天去呢”并非一个完整的问句,应该用逗号。

3、倒装句中问号、叹号前置之误

例:

到底怎么办?

这件事。

  这是一个倒装句,“这件事”是全句的主语。

凡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语气。

不能一看到发问便加问号。

倒装句中叹号也应置于句末。

4、概数误用顿号

例:

一天才走五、六里。

“五、六里”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路程。

既然是概数,便不能用顿号,因为一加顿号便成了“五”和“六”并列。

这就不符合原意。

5、连词前误用顿号

例: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是“及”,是“与”均不用顿号。

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6、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例:

他留给我的印象依然如故:

天真中透示着纯真、活泼中蕴含着稚气。

  “天真中透示着纯真、活泼中蕴含着稚气”不是联合词组,而是两个分句,分句间应用逗号。

7、集合词语误用顿号

例: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工、农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集合词语,不能用顿号来隔开。

8、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误用顿号

例: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湖北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湖北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

应将“淮剧”后的顿号和“黄梅戏”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9、句中未用逗号径直用分号

例:

任弼时同志一生三怕:

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多用钱。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然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

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未用逗号直接用分号。

10、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例:

一、学习贵在自觉。

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

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

既然已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经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

或者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11、冒号提示范围不清

例:

我不讳言:

前两年,我们确有过相当困难的时期,但是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

其实不然。

这里的提示,还包括最后一个分句。

可将冒号改为逗号。

1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例:

昨天开大会,王厂长宣布:

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

一是持证上岗,二是下岗分流。

  一句话中两个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

在同一个句子中,一般只能用一个冒号,否则便会面目不清。

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13、某某说,在引用的话中间,误用冒号

例:

“这样做对不对?

我看,”刘主任大声说:

“不对。

  凡是一段引语的中间插“某某说”,这“某某说”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

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14、句中短暂停顿误用冒号

例:

他为什么总是说:

“我疼你,我要保护你”之类的话?

  “我疼你,我要保护你”充当“话”的定语,并一起充当“说”的宾语,动宾之间停顿小,不应用冒号,也不能用其他点号。

15、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

例:

王局长说:

“咱不能把功劳当资本,向党和人民捞好处”。

  这里的引文是完整独立的话,句末的点号应置引号内。

如果引文是作者的话的一个部分,本身不独立,句末的点号应置引号外。

如: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16、省略号和“等”“等等”同时使用之误

例:

一起去的有十七八个人,有我姐姐、表弟、表妹、同学……等。

  省略号和“等”“等等”不能同时使用,或去掉省略号,或去掉“等”。

17、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相混用

例:

第一部拍摄的是喜剧片《李阿毛与唐小姐》,(唐小姐是李阿毛信箱中虚构的一个女秘书)由徐卓果编剧,张石川导演。

  括号内容是注释唐小姐的,属于句内括号,括号前面的逗号应移到后括号的后面。

  又如:

人们阅读应用文时,一般不包括欣赏的因素(书信、日记有时被当作文学创作的形式,那是例外,不能看作一般应用文。

  这里括号里的话是注释整个句子的,属句外括号,括号应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18、不是书名滥用书名号

例:

《国际书法展览》,最近在郑州市河南省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刊物名等,“国际书法展览”是一个展览名称,不是书名,不能用书名号。

(二)典型题回扣(错题整理本、笔记本、专题讲义)

病句

(一)方法点拨:

高考病句辨析的十一个切入点

1.切入点之一:

句首有介宾短语,审视是否缺主语。

2.切入点之二:

谓语后的宾语部分较长,审视是否缺宾语中心语。

3.切入点之三:

句子成分齐全、搭配合理,审视是否合乎逻辑。

4.切入点之四:

句中有并列结构,审视其各项能否并列,能否与相关的词语搭配。

(1)不合逻辑。

并列结构,并列的各项不能有意义上的交叉、范围上的包含与被包含,否则会引起矛盾

(2)搭配不当。

并列结构的各项,在句中充当同一成分。

如果充当主语,就要考虑平列的每一项是否能与共同的谓语搭配;如果充当谓语,就要考虑平列的每一项是否都能与共同的主语和宾语搭配。

(3)表意不明。

(4)语序不当。

5.切入点之五:

定语或状语复杂,审视其能否与中心语搭配、排序是否恰当。

(1)能否与中心语搭配。

(2)排序是否恰当。

多项定语的排序顺序一般是:

①表所属的名词、代词(表示“谁的”);②指示代词或数量短语(表示“哪一个”或“多少”);③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怎样的”);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表示“什么样的”);⑤表示性质或性别的名词(表示“什么”)。

多项状语的排序顺序一般是:

①条件;②时间;③处所;④语气;⑤范围或否定;⑥程度;⑦情态;⑧对象。

当试题中的定语或状语不止一个层次时,就应该考虑其排序是否恰当。

6.切入点之六:

句中有肯定与否定(或正面与反面)相叠的短语(如能否、优劣、好坏等),审视是否需要配套使用类似的短语。

7.切入点之七:

如果是否定句或反问句,审视否定是不是恰当。

8.切入点之八:

句中有表数量或程度的词语,审视它是否与其他词语矛盾。

9.切入点之九:

句子初读感觉特别别扭,审视是否句式杂糅。

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说法可能不止一种。

如果在表达一个意思时,不是选择一种说法而是把两种说法糅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结构混乱,不伦不类。

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会很别扭。

10.切入点之十:

句中有敬辞谦辞,审视是否用错对象。

现代汉语中,用“光临”称宾客到来,用“惠临”指对方来到自己这里,用“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用“令尊”、“令堂”称对方的父亲母亲。

这些都是敬辞,适用于对对方,不能用于自己。

另外用“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用“家父”、“家母”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母亲,用“犬子”和“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这些都是谦称,只用于自称。

11.切入点之十一:

如果是复句,可作如下五方面的审视。

(1)关联词是否需要。

(2)关联词的位置。

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时,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就放在主语后面;当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两个分句关联词均放在句首,否则,就会因关联词位置不当而影响表达。

(3)关联词语搭配

(4)两个分句的句序是否恰当

(5)分句较多,审视是否中途偷换主语而使句意不明

(二)典型题回扣(错题整理本、笔记本、专题讲义)

(三)静悟自测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B.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将从4月1日起,在世界五大洲展开,这是奥运史上传递线路最长、传递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火炬接力活动。

C.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D.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药品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日,深圳市政府在深举行颁奖典礼,表彰被国家商业部评为“2007年度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创维集团是获得该荣誉称号的企业之一。

B.在今年抗击雪灾的战斗中,一些向来为舆论所抨击的垄断行业及其从业者却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令人感动的职业品质。

C.2008年的奥运会将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它极有可能意味着中国从此在世界上真正强大起来了。

D.济南市政府3月29日下发的一份文件规定,省城将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资料库,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际排联副主席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世界女排的格局目前还处在变动之中,中国女排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

B.2010年财政部门将坚持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增

政府投资的大部分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C.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9年年度人物”评选继续通过网络投票或邮寄,在候选

人当中,推选出观众心目中的2009年“感动中国”的代表人物。

D.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青年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成为

衡量我们的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

1、B(A成分残缺,“表达了”后面缺少宾语“愿望”;C项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应先造成“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再“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D“降低”与“流通环节”搭配不当。

2、B(A.动宾搭配不当,或者成分残缺;在“品牌”后加“的优秀企业”C.主宾搭配不当,“奥运会成为……主要指标”不合逻辑;另,“综合国力”包含“经济实力”D.语序不当,应该是首先“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然后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资料库”)

3、D(A项:

赘余,删除“现在的”;B项,成为残缺,在“大力”前加“把”;C“通过”后的宾语残缺,应在“邮寄”之后加“的方式”)

成语和熟语

(一)方法点拨:

熟语运用中常出现以下列错误,我们应予以特别关注。

1、望文生义

2、误用褒贬

3、搭配不当

4、用错对象

5、重复累赘

6、谦敬错位

7、自相矛盾

8、不合语境

(二)典型题回扣(错题整理本、笔记本、专题讲义)

(三)静悟自测

1.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是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地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参考答案】

1.AB用于形容建筑物C形容权势极盛D与“局势”搭配不当

2.BA形容书多C贬义词D形容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3.BA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C与“会场外”、“摊前”矛盾D表自谦,不合语境

专题知识解析(阅读、语用、作文)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方法点拨:

1、筛选类常见错误选项类型:

(1)以偏概全。

(2)答非所问,或为原文未谈及的问题。

(3)改变判断的性质。

(4)偷换概念。

(5)背离语境的暗示,与材料或相关信息相矛盾。

2、推理类设题方式:

(1)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

(2)对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3)对原文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推断出错误的发展趋势。

3、阅读顺序:

(1)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题干,把选择肢还原到原文相关部分。

(3)仔细比较、分析和原文的异同,做出判断。

(4)特别注意某些虚词,如“可能、大概、也许、将会”,注意偶然与必然、已然与将然的区别。

(二)典型题回扣(错题整理本、笔记本、专题讲义)

(三)静悟自测(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

(一)方法点拨:

1、文言文关键在整体阅读,一般阅读顺序是这样的:

(1)先仔细看一遍原文,目的是了解一下全文写的内容。

现在的全国题大都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2)第二步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

因为此题一般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

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第三步,再去读原文,然后逐个做题。

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

(当然这要结合自己的做题习惯)

2、现在,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这样一些变化:

(1)离教材越来越近。

文言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