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457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9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docx

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西亚、东亚、中南美洲)。

2.表现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石刀、石斧、耒耜

刀耕火种

南稻北粟

商周农业

石器锄耕

少量青铜农具,石、木、骨器为主

排水、施肥

除草、治虫

稻、黍、稷、麦、菽(五谷)桑、麻等

3.意义:

(1)生活方式改变:

从频繁迁徙走向定居;

(2)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4.特点:

(1)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植主畜辅。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2.精耕细作的体现:

(1)耕作工具的进步:

①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

②西汉时的耦犁、犁壁和耧车,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③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犁评),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后世沿用(完善阶段)。

(2)耕作技术的进步:

①春秋时期的垄作法;

②西汉时的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①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后,江南形成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①水利工程:

A.战国的都江堰; 

B.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②灌溉工具:

A.曹魏时的翻车;

B.唐朝时的筒车;

C.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D.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

(1)商周时期:

集体劳作(千耦其耘);

(2)春秋以后:

个体农耕(一家一户为单位)。

2.形成:

(1)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封闭性);

(3)经营规模小,农民负担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脆弱性);

5.评价:

(1)积极性: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局限性:

经营规模小,农民负担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6.小农经济发展的地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3)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1)夏商周:

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

继续发展;

(3)汉武帝以后:

煮盐、冶铁铸钱等收归官办。

2.特点:

依靠国家权力,由政府直接垄断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素称发达,领先世界。

3.重要成就

(1)高超的冶铸技术

①冶铜:

原始社会晚期:

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铁:

西周晚期:

已有铁器;

两汉:

高炉炼铁;

东汉:

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③冶钢:

两汉:

炒钢技术;

南北朝:

灌钢法;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①新石器时代:

烧制陶器;

②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东汉:

烧出成熟的青瓷;

④北朝:

烧出成熟的白瓷;

⑤唐代: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出国外;

⑥宋代:

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瓷窑;

⑦明清:

景德镇“瓷都”,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

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

③西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

长安东西织室;丝路(代表作:

马王堆素纱单衣);

⑤唐朝:

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

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

丝织品超过前代,缎为代表,出现苏杭织造局。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民间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

纺织为代表,农户的副业;家庭消费、纳税、少量出售;

(2)民营手工业:

私人经营的作坊或工场;产品出售供民间消费。

2.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发展,受到鼓励;

(2)秦汉:

发展;

(3)魏晋南北朝:

遭摧残;

(4)隋唐:

恢复发展;

(5)两宋以后:

艰难发展;

(6)元朝: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7)明中期以后:

部分行业民营超过官营,花楼机,

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3.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

(2)官营手工业的压制;

(3)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丝绸:

西汉始远销亚欧,称中国为“丝国”。

运送产品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瓷器:

(1)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非;

(2)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量更大;

(3)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4)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5)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2.官营手工业发达,享誉世界;

3.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后来居上;4.家庭手工业占相当大的比重。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

古代商业的兴起。

(1)商朝:

“商人”的出现;

(2)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出现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

初步发展。

重农抑商,商业艰难发展,商业受时间地点限制,总体水平低,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

进一步发展。

(1)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发展;②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

①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商业发展起来;

②出现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汇票)。

4.宋元: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1)原因:

政府重视(商税收入成政府财政主要来源),商业环境宽松,交通发达。

(2)表现:

商品种类增多,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元大都成为国际商业大都会;

5.明清:

进一步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城镇商业繁荣,出现“商帮”。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名词解释:

(1)城:

古代统治者居住的地方;

(2)坊:

古代普通民居的地方;

(3)市:

古代商品交易的场所;

2.市的变化与发展

(1)宋前:

按时开闭市;“市”“坊”严格分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2)宋朝开始:

无时间限制,现早市夜市;“市”“坊”界限被打破;城乡“草市”普遍;无人管理。

3.城市的发展

(1)城市职能: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

(2)新兴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3)重心南移:

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一益二”。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发展概况:

历史时期

概况

西汉

开通海陆两条丝绸之路

唐朝

广州成为主要的贸易港口,设市舶使

两宋

与东南亚、南亚、非洲、阿拉伯半岛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2.主要形式——朝贡贸易

(1)定义: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特点: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3)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4)特许:

海禁和闭关锁国不等于完全禁止,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外贸。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政策)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公有制;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所有制关系: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向国王缴纳贡赋。

(2)性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获得他们的劳动成果。

(4)土地形状:

西周时期道路和沟渠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

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3.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封建地主私有制;

(1)井田制瓦解即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发展;②直接原因:

各国变法导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形成过程:

①春秋时期,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使土地由国有逐渐向私有转变;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使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3)主要形式与特点:

①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国家掌握一部分土地);②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

③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占有少量土地)。

(4)土地兼并:

①含义:

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②方式:

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③原因:

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④影响:

贫富分化------激化矛盾-------危害统治。

⑤对策:

A.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B.措施:

北魏→唐前期:

实行均田制;明朝:

按亩纳税。

C.结果:

措施起到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商业政策)(商周—鼓励;战国—首倡;西汉—抑制;明清—固守)

1.概念:

主张发展农耕、限制和打击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2.目的:

(1)直接目的:

保护小农经济;

(2)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3.推行表现:

(1)商朝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禁止弃农经商,首倡“重农抑商”。

①原因:

影响农业生产,危及政权统治。

②措施:

劝农贱商。

③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3)西汉严格控制民营商业,加征重税。

①原因:

经济凋敝,商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危害民生。

②措施(武帝):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管控物价;加重商税。

③评价:

积极作用为主:

有利于农业发展、打击富商大贾势力、有利于统治。

(4)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①背景:

工商兴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措施:

劝课农桑,鄙视工商,垄断盐茶经营,加重私商税费。

③评价:

违背历史潮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4.评价“重农抑商”

(1)积极为主(明清以前):

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封建统治;

①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制度。

(2)消极为主(明清时期):

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①人为割裂农工商间的联系,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②在封建社会晚期,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5.认识:

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①根本: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农业是自然经济的主要和决定性生产部门;③农业是国家富强基础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④农业有利于稳定人员,保障兵源;④实质: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政策)

1.原因:

(1)直接原因:

对付倭寇和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2)根本原因:

保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3)客观原因:

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2.闭关政策:

(1)明朝:

防范倭患→禁止私人外贸→海禁;

(2)清初:

对付抗清力量→寸板不许下海、沿海居民内迁;

(3)清中期:

西洋为患→乾隆:

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影响:

(1)短期看(积极作用):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保护;

(2)长期看(消极作用):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阻碍了东西方之间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东方的诱惑(原因和条件)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必要性):

(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

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根源(主要原因):

社会出现“寻金热”

(3)商业原因(直接原因):

传统商路受阻导致“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推动力):

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可能性):

(1)客观条件:

①造船技术先进(多桅船的制造);

②航海水平发展(罗盘针和计算纬度的星盘等的应用);

③地理知识提高(“地圆说”的提出和地图的绘制);

④地理条件优越(处于大西洋边上)。

(3)主观条件:

①物质基础具备(王室的支持与装备优势);

②航海家个人的综合素质(航海技术和组织领导才能)。

2、新航路的开辟(经过)

1.葡萄牙:

(向东航行,使用本国航海家)

(1)迪亚士:

(1487年)葡萄牙→好望角。

(2)达·伽马:

1497年)葡萄牙→好望角→印度。

2.西班牙:

(向西航行,使用外国航海家)

(1)哥伦布(意):

(1492年)西班牙→美洲。

(2)麦哲伦(葡):

(1519-1522年)从西班牙经大西洋向西→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一个中心:

欧洲

两个方向:

向西----------------------------向东

两条航线:

西欧←亚洲←美洲←西欧西欧→非洲(好望角)→印度

四个人物:

哥伦布、麦哲伦迪亚士、达·伽马

三、走向会合的世界

1.对世界:

①“地理大发现”结束了相对孤立,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②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对西欧: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亚非美①殖民掠夺给殖民地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②冲击了殖民地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经济方面①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以西欧为中心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③开始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政治方面:

加速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

思想方面:

加快世界文明的融合;证明地圆说的正确性,动摇教会权威。

世界格局:

地理大发现,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殖民扩张

1.荷兰兴起的条件:

(1)地理优势:

荷兰濒临大西洋,背靠欧洲大陆;

(2)经济条件:

有悠久的经商传统,经济基础较好;

(3)政治前提:

1581年摆脱西班牙统治,赢得了独立;

(4)制度优势:

17世纪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5)航运发达:

荷兰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6)殖民机构:

政府支持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

2.殖民过程:

(1)形式:

①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

②参与殖民竞争。

(2)表现:

 

3.结果:

17世纪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二、“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即殖民优势):

(1)地理优势:

得天独厚的的地理位置,便于英国发展工商外贸;

(2)制度保障:

17世纪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为殖民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4)武力保障:

大力发展海军是其争霸的军事保障;

(5)殖民机构:

通过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

2.过程(即殖民活动):

(1)英西:

1588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失去海上霸主地位------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荷:

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得新尼德兰,荷丧失海上强国地位-----进一步确立霸权地位;

(3)英法:

七年战争,英国夺得印度和北美大片土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结果:

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

2..殖民扩张的方式:

①种族灭绝;②黑奴贸易;③抢掠财富;

3.殖民扩张造成的影响:

(1)对欧洲:

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2)对殖民地人民:

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造成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

(3)对世界:

伴随着殖民活动的进行,世界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拓展。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过程):

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1)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本:

通过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获得了大量财富;

②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拥工人;

③技术: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④原料:

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大量的原料;

⑤市场:

殖民扩张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工业革命的进程

(1)开始:

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之后,大量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革命”的体现);

(2)拓展:

在冶金、采煤等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3)高潮:

1785年,瓦特研制成改良蒸汽机,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4)进一步发展: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汽船、火车),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5)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二、从工场到工厂(工业革命的影响):

1.引起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工场是指资本主义发展萌芽阶段的大型手工作坊;工厂是指机器化生产的现代生产方式。

2.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3.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变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

4.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5.引起资产阶级统治政策的调整:

(1)对内(社会意识):

出现三大社会思潮: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2)对外(社会结构):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6.引起国际关系的变化: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

1.原因:

(1)经济: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客观需求(市场和原料);

(2)政治:

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

(3)社会条件: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进;

(4)文化:

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的传播。

2.途径:

(1)政治:

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经济:

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

3.形成: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特点:

(1)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2)美洲、非洲、亚洲等地提供原料,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

5.影响:

(1)主观:

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利益;

(2)客观:

传播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世界面貌。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科技含量不高;侧重于轻工业领域;英国独占鳌头,一花独放;工业革命后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条件和成就)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1)经济前提: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3)科技条件:

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4)市场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5)资本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殖民地的掠夺。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主要国家:

(1)时间:

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2)主要国家:

德国、美国。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

1866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动机成功,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煤油汽油柴油)内燃机相继问世;

(3)新交通工具的创新:

汽车和飞机;

(4)化学工业的发展:

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塑料、染料、药品、人造纤维等化学合成材料开始投入生产和使用;

(5)传统工业的进步:

炼钢技术进步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影响)

1.生产力: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结构:

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

3.生产关系:

垄断组织形成;

(1)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垄断组织出现的直接原因: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3)垄断组织出现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贸易联系加强;②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进步。

2.表现:

①世界贸易额增长;②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形成:

19C末20C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世界市场雏形阶段:

(15C末16C初)新航路的开辟;

2.世界市场拓展阶段:

(16C初—18C末)荷兰、英国等国早期的殖民扩张;

3.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8C中—19C中)第一次工业革命;

4.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C末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整体化趋势加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技含量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侧重于重工业领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3.超出一国范围,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4.德日俄等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5.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

如电力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石油化工工业等;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

A.都有环境(政权保障)、市场、技术、劳动力、资本等方面的前提条件;

B.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内容:

都有许多科技创造发明;

③影响:

生产力、社会结构、国际关系;

④本质:

都是生产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2.不同点:

①起止时期: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

②开始部门:

从棉纺织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③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使用;

④生产部门:

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汽车飞机、电讯、石油化学;

⑤经济结构: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

⑥经济组织:

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

⑦社会关系:

近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