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607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docx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城师附小张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已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既对我们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性地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

我认为新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并引领学生走进其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自主的课堂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

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

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目标;学习者积极发掘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试。

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它不同于完全放任自流的自学,是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习。

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得力、引导得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认为,所谓“自主”,最简单的解释是“自己给自己做主”。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我们也一直倡导自主学习,但在日常的课堂里,我们让学生“自主”——“自己做主”了吗?

没有,相反我们是处处护着他们、扶着他们,甚至是包办代替。

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原因,理由很充分:

学生知识有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有难度;学生学习能力有限,让他们自己学没有这个本领;学生终究是小孩,脱离了大人的看护,放手让他们做会出事;学生做事慢,会影响效率,与其让他们添乱,还不如老师帮着做了爽快……就是在这样的重重顾虑下,我们的学生被护着、扶着、包办代替着,他们尝试、探究的欲望被遏制了,锻炼的机会被剥夺了,能力的发展被制止了,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所以倡导自主学习。

那么怎样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怎样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我讲以下四点。

1、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见案例206、207页)

2、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见案例4——8页)

3、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见案例9、10页)

4、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见案例25、26页)

二、对话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

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

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而走向教师与学生“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对话教学的理念,对于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来说,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其构成需要三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学生,他是参与这一对话的主人;第二要素是教师,他是这一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第三要素是文本,他是作者、编者共同创建的有一定目的的指向的、开展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最为重要的资源。

对话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以文本为中介、精神敞开而相互依存、相互对话与接纳,达成对话各方思维碰撞、心灵交融、心智启迪、人格建构目的的教学形态。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引人,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使课堂教学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

我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四点感悟。

1、在动情中对话。

语文本是有情物,在情感中萌生对话的冲动,在对话中加深情感的体验。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可让学生赏云蒸霞蔚,听流水潺潺,闻花树芬芳,领略人间情谊深长、高风亮节。

欣赏此类文章,首先,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在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经验等,还要引导学生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我们就要“披文而入情”,读出文字进而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的新的感悟,新的体验。

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分析、理解,文字就不仅是静止的符号,而是有声有色的画面。

如我上《慈母情深》时,一上课,我就说:

同学们,老师想把一首小诗送给大家,想听听吗?

接着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我深情朗读《母爱》:

小时侯,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读完后,让学生说说感受。

一首美丽的小诗演绎出一段令人心醉的神情,学生静静地听,默默地想,他们的眼神里流露出真挚的情意。

当音乐声止,他们迫不及待举起自己的小手。

“妈妈对我们的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妈妈的爱是感人的,我们爱妈妈。

”我又问:

“妈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不知操了多少心,那你是怎么关心妈妈的?

”一个学生说:

我一有空就给妈妈做家务,减轻她的负担。

“另一学生:

“妈妈的生日,我用自己的努力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惊喜,妈妈激动得哭了。

“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一首美丽的小诗引发了感人肺腑的表白,他们爱妈妈,因而他们有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和大家分享,让学生畅所欲言,是亲情之花处处开遍。

学生在读与说中,逐渐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从而感悟到:

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

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把母爱的种子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心动的亲情教育在语文的课堂上活跃。

老师的深情唤起了学生的激情,情感催生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智慧。

2、在探究中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有了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阅读,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我们的对话过程往往会更有灵性、更见深度。

如,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有这样一组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的设计。

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写事的文章。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有什么问题?

生1: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会加上引号?

生2:

这是不是对某人的评价呀?

生3:

是谁给的评价?

对象又是什么人?

生4:

是因为什么事而给出的评价?

怎么会给出完全相反的两个评价?

……

我创设了“引而即发、一跃而起”的情境与氛围,激发出学生内心很强的探究欲,使学生投入到“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身心处于一种亢奋状态。

我在激发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尊重个性的宽松的人文环境,让每个学生在融洽、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充分发展个性。

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这些问题读书。

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深入阅读,从字里行间捕捉问题答案。

另外,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对话时,可以尝试带进新鲜的视角,带给学生新奇的陌生感,他们便会调动所有热情参与到探究中去,产生强烈的对话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时,一开始故意在黑板上板书《看庐山瀑布》,学生马上举手说我写错了,与课文不符,但我坚持“看”与“望”意思相近,换换无妨。

学生不同意,认为李白是个极其伟大的诗人,用的每个字必定有其意义,心中一下子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这首诗到底是怎么样的?

写些什么?

到底能不能改为“看”?

学生迫不及待翻开课本,一下子迈进了诗中。

反复咀嚼,酝酿之后,学生更加理直气壮,“遥看”二字证明是“望”,庐山瀑布而非肤浅的“看”字,“飞流直下”、“银河落九天”均可说明只有远望方可凸显庐山瀑布的壮观!

当然,在探究中对话还要注意探究的话题必须贴近文本,当教师提供的话题能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探究心理时,阅读对话就水到渠成了。

3、在思辩中对话。

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学生随口就能答上来,这样的交流显得十分肤浅,限制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因此我们提倡语文阅读对话应该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思辩中与文本碰撞出火花,让阅读对话精彩纷呈。

还是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中,

师:

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你们肯定都有自己的道理,那么到底谁的观点更有利于巴迪的成长呢?

接下来,我们就这个观点进行一场小小的辩论会。

请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临时合作小组,坐到一起,边读书边讨论,准备为捍卫自己的观点而共同努力。

(合作讨论后,辩论开始了。

生1:

我支持妈妈的“精彩极了”,因为巴迪还是个孩子,他受不了爸爸这么直接的批评,他写第一首诗,就象我们学走路时迈出的第一步,即使走得不好,我们的爸爸妈妈也不会批评我们,只会不断鼓励我们,这样我们才能越走越顺利!

生2:

我反对!

爸爸只是在教育巴迪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巴迪的诗的确写得不好,为什么不跟他说实话呢?

非要让他一直沉浸在夸奖之中,还真以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这怎么会有利于他的进步呢?

(同学们的辩论非常激烈。

我将学生个体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感受作为思辩话题,将深入思考的专利完全放给学生,学生想要捍卫自己的观点必须深入读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但这个对话过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远比对话的内容更大。

4、在生成中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往往并不是全然靠课前教师的假设,课堂是瞬息万变的,在对话推进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师应凭借教学机智,捕捉对话的“由头”,将对话引向纵深。

如学生思维的灵动处,感情的精彩纷呈、豁然开朗处,心灵的碰撞处都是稍纵机逝的课程资源,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要做有心人,通过“点一点”、“领一领”、“议一议”敏锐地捕捉新的生成资源,整合到阅读对话的主流中去,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更丰富、更投入。

如我听过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教师将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设疑:

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

在评议中,有的说:

“巨石太重不能动,邱少云在火堆里也一动不动。

”有的说:

“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也没发出一声呻吟。

”更有一个学生说:

“巨石是烧不化的,邱少云也是烧不化的。

”这时立刻有学生提出异议:

“邱少云和我们一样都是人,都是血肉之躯,在烈火中怎会烧不化呢?

”课堂一片哗然,好多同学也附和着,教师敏锐地抓住了这很有价值的生成话题,顺势一拨:

“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

”“精神。

”有一位学生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及时的捕获住了课堂中的生成资源,点拨、引导,使文本的意义丰富化。

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真实对话中不仅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并且把对话的内涵深入到情感的层面,迸发出精彩的智慧之花。

总之,只有对话才有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互相造就。

三、民主的课堂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

“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明确指出:

“民主教育是叫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性格,就要让学生做学校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

因此,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当仁不让地承担了起了培养学生民族个性的重任。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当家作主人的课堂,才是民族化的课堂呢?

 1、民主的课堂是师生平等的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应该是教师并非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进行讲解,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交流。

课堂则是开展教学的特殊环境,这里的氛围对置身其中的学生有深刻的影响。

课堂上均是主人,师生之间,只有年龄差别,没有人格不等。

因此,我们老师要善于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案例](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段)

师:

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

下面让我们来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

这次,就便宜你们一点,我演儿子,你们演爸爸(众笑)。

先读读爸爸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

(生积极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

师请出一名学生和老师对演)

师:

你有信心说服我吗?

把凳子搬上来。

要注意,现在的汤姆和课文的不同。

你要坚持住自己的意见啊,要不要找一个参谋?

(在学生允许后,请另一位学生上)为了显示你的高度,老师坐下来。

(师拿出一张纸当鱼,作势往上拖)

生: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

为什么?

生:

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

放心吧,爸爸,没有人看到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生: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到,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

不就是两个小时吗?

何必当真?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还要被尿憋死?

(众笑)

生:

两个小时也不行,正确的规定就要人人都遵守。

师:

爸爸,我是你的儿子,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都听,可现在是钓鱼,你不要这么严格嘛!

生:

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的。

(众赞叹)

师:

爸爸,今天你不让我把鱼带回家,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

生:

断绝父子关系也不行,道理已跟你讲清楚了,你再不听,回家有你好受的。

师:

(做害怕的样子)爸爸,你的话是对的,我就听你的吧,把鲈鱼放了吧。

生:

(摸摸老师的头)对了,这才是爸爸的好孩子。

(众笑)

生下,薛老师继续上课。

[评析]:

师道尊严,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许多时候,老师嘴上说着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要营造民主的课堂,但在实际课堂中却还是会不自觉地强化老师个人的想法。

这样一来,学生的想法在无形中被限制了,行为会变得拘谨起来,课堂也就变得平平淡淡了。

而薛老师却巧妙地安排了“父子对话表演”这一教学环节。

而且还加入了孩子们的表演,毫不吝啬地把爸爸的角色让贤给学生了,自己却充当了本应属于孩子的角色——汤姆。

这样的角色分配,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中也缩减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创设了和谐的氛围。

在表演的过程中,正因为薛老师的“下放”,再加上那朴实而又幽默的儿童化语言,不时地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中的那一次次笑声,学生那专注的神情,那老成而精辟的见解,足以证明,此时孩子们已完全融入了课文学习中,道理已随着笑声融进了学生的心中。

2、民主的课堂是人人参与的课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它要求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将自己的目光集中在少数善于思考、能言善辩、喜欢表达、语言基础好的学生身上,而要把目光毫不吝啬地投向那些基础不好、思考能力较弱、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身上。

因为,他们也是我们课堂的主角。

[案例]四年级上册《搭石》

今天,是《搭石》的最后一课时,在课文快结束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请你用一句精练的话写出自己的感悟、启发,类似于自己的名人名言。

三分钟过去了,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巴不得在全班同学面前一展自己的文学风采。

我随即点了几个平时能说会道的同学起来回答,当然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让我失望,一个个都说得非常好。

当我即将结束这个问题宣布下课的时候,在那个总是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畏畏缩缩地举起了一只小手,胆怯的眼神又分明饱含期盼。

难道他——一个成绩不够理想,考试又时常不及格,加之整日沉默寡言,课堂上被人遗忘的孩子,也想回答这么一个有深度的问题?

不可能,肯定胡言乱语,还是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了。

正当我欲不予理睬他的时候,眼前又看到了那只似举非举的手,又看到那怯怯的眼神。

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

“让他试试吧。

”对,就让他试试吧,反正也不在乎这一分钟。

于是,我点头示意他起来回答。

只听他用轻得不能再轻的声音回答道:

“平凡的人也是伟大的!

”呀,语出惊人!

谁说他不会,短短的九个字,高度概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我马上鼓励他大声地再说一遍。

当响亮的声音再度响起时,教室里掌声四起。

他则激动得满脸通红,脸上露出从未有过的笑容。

庆幸阿,幸好良知及时唤醒我,才得以有了孩子灿烂的笑容!

[评析]:

记得张艺谋的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那位小老师“一个也不能少”的倔劲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如今,在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呼号越来越响的时候,我也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一个也不能少”,这才是民主课堂的真谛。

我们做老师的要毫不吝啬地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得到爱的雨露的滋润。

千万不要冷落后进生,不要把他们打入“冷宫”;要及时关注他们,哪怕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次无关紧要的提问,一个轻轻的拍肩,一束期待的目光,一段鼓励的评语……都可能激发他们,改变他们的一生!

3、民主的课堂是思想放飞的课堂。

在传统教学的“问答式”、“灌输式”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发言要得到老师的同意,容不得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思想。

这样的课堂是压抑的,是摧残心灵的,是完全不尊重学生的。

而新课程提倡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

因此,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就是尊重学生,将学生当作一个个生命个体来看待,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突发奇想。

让他们的思想放飞,让他们的言语不受约束,让他们尽显自己的风采。

[案例]:

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老师上《燕子》中的精彩的一段教学。

师:

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说说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生:

这个自然段讲了小燕子飞回来了。

这个自然段讲了春天很美,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光增添生趣。

师:

是呀,春天很美引来了小燕子。

那课文是怎么来写春天的美的呢?

请同学们再读这段,画出文中描写的春天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的语句。

课堂上,师生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春天的美景。

这时,班中响起一声惊呼:

“一只燕子!

你们看它正停在对面的电线上!

他的叫声,打断了正常的教学,也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

大家都朝窗外望去,去搜寻那只燕子。

这可怎么办?

满好的课堂秩序就这样被打乱了。

老师们,如果是你,这时你该怎么办?

(也就两种办法:

一.马上批评制止。

那么那个学生的表现会怎样,其他同学的表现又会怎样呢?

二.遵照同学的意愿,看看燕子。

看看眼前兴奋的孩子们,再望望外面可爱的燕子,这个老师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你们都想看燕子吗?

那我们就去看一会儿吧。

”孩子们欢呼雀跃,刚才强按捺住激动心情的坐在座位上的孩子们一哄而起,纷纷奔到窗前,加入欣赏小燕子的队伍。

尽兴后,教学继续。

师:

同学们你们都看到燕子了吗?

生:

看到了。

师:

你能说说看到的小燕子吗?

生:

它虽然穿着黑衣,但黑得发亮,很可爱。

生:

它的尾巴像剪刀,尾翼尖尖的。

生:

它停在电线上,真像一个乐符。

生:

我想对小燕子说:

“小燕子,你是不是来跟我玩的?

生:

我也想说:

“小燕子,是不是春天来了,你们回家了,我们欢迎你!

生:

我想说:

“小燕子,谢谢你加入这春天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生趣。

师:

是呀,小燕子看到这么美的春天就赶回来了。

你喜欢它吗?

孩子们齐声欢呼:

“喜欢!

师:

那我们就一起再来读读书上的描写,读出你的喜爱之情,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析]:

这位老师没有去批评制止,因为燕子不就是他们正在学的课文吗?

他看到燕子有什么错呢?

干脆让学生们都去看燕子,学生的兴致一下就来了。

看完之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什么,他们很自然地说起了燕子的外貌,燕子的形态以及对它的情感,这比书上单纯的感悟来得深刻,有效果。

没想到,善待插嘴竟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开心、愉悦地学习,这样的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要实行教学民主,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插嘴现象时,教师应该能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正确对待。

4、民主的课堂是开放自主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迫在眉睫。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不囿于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不局限于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根据需要及时改变、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甚至变换角色,把学生请上讲台。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处境、学习的需要与感受;关注不同学生的经验背景。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有收获,更能成为完整的人(有着广阔的精神生活背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生活)。

这样的课堂,才是民主的课堂。

[案例]人教版第十二册《詹天佑》

师:

首先欢迎詹天佑和他的助手们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我们这个会场(大

家鼓掌),下面“记者招待会”正式开始,先请詹天佑先生给大家讲一讲两

种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

助手1(詹天佑的一位助手取出画的示意图放在投影仪上,边比画,

边讲解。

助手2(一手指着图上的人字形线路,一手拿着一列火车模型边讲边

演示。

詹:

接下来请来自各地的记者自由提问。

记者1:

请问詹天佑先生,同样是一座山,为什么采用不同的开凿方

法?

记者2:

请问詹天佑先生,青龙桥附近既然坡度特别大,为什么不采

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而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

詹(稍一迟疑,马上反应):

大家请看这张图(书上的“人”字形线路图),青龙桥附近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假如开凿隧道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完工

啊,根据我们多次的实地勘测,才想到顺着山势,设计了‘人’字形线路,

再加上两个火车头,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师露赞许之色,詹更加自信。

记者3:

请问詹天佑先生,在开凿隧道时,当时没有先进的测量仪器,

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隧道会不会合不拢?

詹:

有这可能,但由于我们在开凿前都进行过周密计算,前面你们已

经学过了,(众人笑)所以,隧道最后能顺利合拢。

[评析]:

课堂是什么,也许很少有人问过这个问题。

因为课堂在学校中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空间,然而正是这个再平常不过的空间却是学生和教师的重要生活空间。

在这个极为平常的空间里,教师和学生都在展示着他们的生命存在,都在生活着。

我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既然学生是主人,教师就要放权,就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提供舞台,让他们实践。

因此,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教者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教学情境——把学生请上讲台,举行“记者招待会”,试着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己学习的舞台。

台下问的是学生,台上讲解的也是学生。

没想到,台上台下,一问一答,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而且课堂秩序井然,没有丝毫的乱意。

再听听他们的问答,问得有水平,答得更精彩。

不难看出,这样的做法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他们探究文本的热情,更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参与欲。

5、民主的课堂是导放自如的课堂。

前面提到,民主的课堂是平等和谐的、开放自主的,但它也是需要一定约束的,一定引导的。

课堂上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也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这才是真正的实现学生与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