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205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docx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

XX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一部分整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全套教材的总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个基础上,共分四个学习目标发展领域

  、知识与技能

  2、数学思考

  3、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围绕这四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之下,我们按照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四个学习领域为学生创设学习的素材,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通过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本套教材编写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想用教材提供一个学习的样例,使我们的老师能在改变自己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1、自主探索,2、合作交流,3、猜测验证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尤其是一种学习品质的形成。

  第二部分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教材首先提供了编者大朋友与读者小朋友的一段对话。

如果说第一册体现了“数学就在我身边”,那么这一册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

“数学真有趣”。

这也是教材编写的一个特点,它是学生的一个伙伴,将伴随孩子进入数学。

  具体内容我们根据课标中的四个学习领域来介绍: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从第一册的20以内数的认识扩展到百以内数的认识。

  第三单元加与减

  这是用的我们成人交流的语言,学生学习时用教材上给的一个个活动性语言来代替,如“采松果”、“拔萝卜”等,用活动的主题来体现。

  第五单元加与减

  第七单元加与减

  第六单元购物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本套教材编写遵循着立体→平面→立体这一过程,在一册认识立体图形,这册认识平面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

  学生要学会根据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做出一个判断,搜集素材,学会在方格内涂色,呈现统计的结果。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实践活动分散在各部分学习内容中。

①提供的实践活动题材,力图使其具有现实性、趣味性;②呈现形式多样化的生活中实际应用的问题。

  2、在这个基础上,提供了三个实践活动。

  ①有多少本课外书②调查小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③调查一个星期内家里扔掉多少个塑料袋。

  3、同时还提供了三个综合性实践活动

  ①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②小小运动会

  ③今天我当家

  让孩子们能够把这一阶段学习的知识连贯起来,也就是数学知识本身的综合运用。

  此外,还安排了一些小栏目:

  数学游戏5个。

猜数、二人轮流选数、火星探险、小小百货店、变魔术。

  数学故事1个。

存款怎么多了?

  小调查3个。

一年级几个班?

每班多少人?

班内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

小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有哪些?

  数学万花筒2个。

算盘、图形编织图案。

  你知道吗?

1个。

七巧板。

  第三部分各部分教材内容介绍

  研究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学习领域中,我们力图体现什么样的理念?

教材又是怎样体现的?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才能更好地体现这种理念?

  一、数与代数

  在这个学习领域内,应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数感。

发展学生数感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学习数与代数的核心内容之一。

  数感主要表现在:

  、理解数的意义。

  2、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

  3、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4、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5、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

  6、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具体到本册教材中,学生学习的数域扩展了,由原来认识20以内的数,扩展到认识百以内的数,学生除了认识百以内的数和计算百以内数的加减外,保证学生数数、读数、写数、比较数的大小,能够进行准确地加减运算,除此以外,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所以,教材中的标题用活动性的语言,如“数铅笔”“数豆子”等,而不用成人交流的知识性语言,如“百以内数的认识”等。

数感的建立必须在数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如“数豆子”就是“认识数位”,却用“数豆子”为标题,就是告诉老师,你必须提供学习材料,让孩子真正在数豆子的活动中去理解数位,把握数的大小、相对之间的关系等。

  百以内数的认识

  、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P2“数铅笔”

  教材提供了活动性的标题,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真正的活动。

所以教师要提供材料让学生活动。

可以用小棒等代替铅笔,例如可以用扣子来代替铅笔,用小盘放学具,用串扣子来体现数的方法,串扣子不同,那么方法也就不同。

这也表明,数感不同的孩子,数的方法也不同。

  这个活动要注意一点:

孩子是先思后做。

以前的教材,是老师先让学生数,数完了再交流怎么数的,没有带着思想去做。

而这里老师要先问一问,你准备怎样数?

想好再开始,数完进行交流。

活动不至于忙乱、无序,会在一种非常有序地情境下,有趣地投入活动。

  P3“看谁数得快”

  仍然是一个数的方法。

可以一格格地数,也可凑成整行来数。

后一种数法的孩子思维是比较活跃地。

  老师要注意把握:

数的方法是多样的,随意几个几个地数都可以,但我们还是强调一点,也就是暗示着10个一数,10个一数。

这实际也是在暗示着十进制,是位值制活动的一个体现。

  P4“数豆子”

  把估测、估计运用到数数中,这种估计在以后的教学中随时会出现,这也是这套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

抓一把豆子,估计一下有多少粒,然后再数一数,看与估计的有多大差距,这是培养数感的一个极好途径。

这个环节是绝对不能疏忽的。

先抓一把,再估计,再数出来,做几次后,再交流,它是孩子对数的一种直观的把握。

可能有些学生的估计与实际可能差的很远,做几次,也就是让他不断调整。

过去的教材,是老师先让学生数数,比如数出12,把1写在十位上,把2写在个位上,再仿照着写一个17,写一个56等等,它立足于老师告诉你这个知识,你去做就行了。

现在的教材是让学生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

抓一次,记录一次,每次记录不同,使学生的活动与数联系起来,不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写数,而是因为需要才写的,使整个活动丰富起来了。

实际上,现在教材的处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物体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模型也就体现出来了。

这也使学生对数位概念的建立,对数感的把握,对数学的喜爱情绪,得到和谐的发展。

  2、引导学生经历运用适当的方法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P4从物中抽象出数,再建立位值,这么抽象的东西,还需要一个具体的情境来建构起来,所以“数豆子”活动后,还设计了“怎么拨?

怎么写?

”,也就是把刚才数豆子的数怎样记录下来呢?

例如数出28粒,可以在个位上拨8个珠子,十位上拨2个珠子。

教材中有一个提示“右边的8在……它们合起来表示28”,这是一种记录方法。

  P4“说一说”

  记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境,个位和十位上都是2个珠子。

这两个“2”一样吗?

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会引发思考,去辨析个位和十位,它们的位值到底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去经历这样一种数的过程,拨珠的过程,去体会位值制,而不是老师讲的过程。

可能有些孩子在家中,学前班的时候已有数完就把数直接写下来的经验,而不是在计数器上拨,写出45来,未必对4和5的含义理解,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的理解会深一些。

这里要求必须在计数器上拨,因为这种记录方法比写数使学生对位值制体验、理解地要好,这块教材重点就是让孩子体会数位的不同。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P8“小小养殖场”

  这里学生可能要提许多问题,例如鸭比鸡少多少只?

鸡和鹅一共有多少只?

等,应该及时进行鼓励,因为学生习惯得出一个精确值,所以会这样问。

但在这里学生还不会马上计算出来,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鸡比鹅多得多”“鸭比鹅多一些”等,可以问:

“谁能象老师这样说一说,谁能象他那样说一说?

”让学生在交流中去把握。

到底怎样划分多得多和多一些呢?

这里要注意它们是相对来说的,如鸡85只比鸭42只多得多,如果我们把我写34只改到340只,那么只能说鸡对鸭多一些,而不是多得多了。

对数的大小的比较,正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提供了很多类似的问题。

  P8,“想一想”

  通过学生的理解,初步断定可能的情况。

  P9“猜数”

  利用语言表达逼近答案,这是一种区间套的游戏,学生会逐渐感悟“多得多”“多一些”等。

这里的活动决不意味着可有可无,这种活动的体验比老师讲解,让学生要领会、理解得深刻地多,可以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这是不能忽视的。

课堂上,也可能会出现猜父母的年龄等,这样更贴近孩子,是比较可取的。

  百以内数的加减法

  、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意义。

  意义的理解要结合具体情境。

教材安排了很多这样的情境,鼓励学生从这些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抽象出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而不是象以前的教材,讲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减法的意义是什么。

  P20“小兔请客”

  算式于情境,孩子可能说不出来,但得到了真实的体验。

  以下的“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这也是一种数学思想。

  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学习必要的部分,第一次出现,这是老师告诉的,没有什么好发现的。

  P22“采松果”二位数加减一位数

  从情境图中提出问题,抽象出算式,产生计算的需要。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估算应用较多,是一种生活需要。

长期估计,学生会估计的准确一些。

  P26第4题先估计再去选择。

  P31第7题先估计,有几种不同的买法,每种买法应付多少钱。

  P53第3题进行策略分析。

每个孩子拿一个卡片,搭配,知道最大数与最小数组合比较有可能实现。

  P76“套圈游戏”

  每次都不同,学生先估计而不是计算,培养估算能力。

估计方法有很多。

  先提出估计的要求,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去估算,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先自己思考,再交流。

只有在交流的活动中学习,才能展示自己,才能在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也让别人在自己的想法中得到启发,得以实现信息共享。

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估计的策略丰富起来。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P48“买书”

  第四种用竖式书写,进位点不能忽视。

  这里出现了多种算法,是否提示哪种方法简便?

老师顾虑很多。

算法多样化是这次改革的一个亮点,但很难把握。

与一题多解不同。

一题多解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算法多样化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

算法多种,哪种更好呢?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没有必要告诉学生,××的想法与老师的一样,来统一算法。

适合学生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必要一开始就统一算法。

  只有在多样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才能真正体验过程,参考别人的做法,反思自己的做法。

所以要允许自我做法的存在,哪怕个别学生的方法显得笨一些,也要允许。

老师不能强人所难,如果有特别优的方法,可以用“你再看看,能不能理解他的方法,下次做题用他的方法试一试”,这样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切入,而不是一个权威,强调必须用这种方法。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这套教材的一个新安排,避免了应用题分类等脱离生活的现象。

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自己。

  题材具有现实性;

  教材中呈现形式多样化;

  提供的有多余信息;

  答案不唯一。

  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活。

  P25第4题看电影或参观等的现实问题。

  P29第5题最好换一个最近发生的事情,这里只是提供参考。

  P49第4题多余信息。

  P55第6题答案不唯一,一位数十二位数二位数十二位数。

  以前的教材,老师说一题,学生做一题,而现在是出现一个情境,学生可以做多道计算题,老师讲得少了,学生练的多了,并增加了估计的训练,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运算技能。

  不管课程如何改革,保证基本运算技能,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那么怎么保证呢?

  P33“神奇的算式”

  先观察,再写出来,再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保证了一定的练习量,却又不枯燥,还可以交流、探索规律,这也是本套教材提倡的一点。

  P67“火星探险”

  实际上是一种游戏棋,让学生在玩中学。

  P79“数学游戏”

  这是高等数学的一个规律。

学生只要能觉得有趣即可,不一定非要理解这个规律。

通过类似游戏,保证学生的运算量。

  很多人担心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那么怎样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我们教材的着眼点,关键是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这套教材对数量上的要求比以前宽松多了,先保证正确率,再由慢到快,分阶段进行。

淡化技能技巧,把学生过于追求快、难的目标降下来,保证基本的运算。

这是合理下降,只要达到课标的要求即可。

  元角分的认识

  第六单元“购物”,原来叫“元、角、分的认识”,是作为一个知识点教给学生。

老师告诉学生1元=10角,1角=10分,然后做大量的练习。

其实孩子对人民币的认识,在生活中有大量的经验,把这些经验拿到课堂上来,在活动中对人民币有更全面的了解。

因为元角分也是十进制的计算,教材把这一单元纳入了数与计算这个领域。

既是这个领域,又不能作为知识点来教,所以教材把这一单元改为“购物”。

通过购物活动,认识人民币,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计算购物的钱数,还有付钱的策略,怎么核对等。

学习这部分知识,为了帮助孩子很好的生活。

建议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讲一讲花钱的经历,把已有的经验交流,以唤起孩子在生活中的体验,帮助这节课学习,然后在教室里模拟成购物的环境,进行一种买卖的活动。

  二、空间与图形

  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对学生来说,具体表现在哪儿呢?

  ①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

  ②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

  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分解出基本图形

  ④能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观察与测量

  、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P12观察小汽车

  从立体到平面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孩子的空间观念慢慢地发展起来。

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实际观察物体的机会,最好别用玩具,玩具太小;也不要坐在教室里不动,要让学生有实际观察的体验。

然后再看平面图,不仅要从正面、侧面观察,要提升,让孩子从多角度观察,这样,两维到三维、三维再到两维相互转换,空间观念的发展落到实处。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P14桌子有多长

  用哪些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

教材提供了三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想还有哪些方法。

  案例:

  讨论:

哪些东西可以做度量的东西

  “在这些工具中,你认为哪种工具用起来更好?

  “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同样长的东西,不用一个一个量?

  每组发一盒曲别针,分组测量。

  交流:

有多少个曲别针那么长,结果还是不一样。

  “各小组互相看一看,究竟是哪儿的问题?

  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①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②测量工具必须具备哪些特征。

③必须同样长。

这时,教师适时引入量长度的规定,认识1厘米,然后每人发一个“1厘米”,造尺子,虽然孩子造的尺子很粗糙,但是他们对1厘米的感受是十分深刻的,很好地体会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很好地体会了1厘米究竟有多长,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P16我又长高了

  在具体情境中建立1米有多长。

过去,教学这部分内容,往往侧重于记忆,让学生记忆1米=100厘米,今天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1米有多长然后再估测。

  教学长度单位1米、1厘米,要把它放到具体情境中去体验,而不是告诉他尺子上1厘米、1米有多长。

如果孩子体验不深,用起来就容易出现误差。

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一定要作为孩子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孩子记,对长度单位的把握,没有经历,形不成观念。

  估计、估测、估算都是这套教材体现的亮点。

既然学过长度单位,就应能比较好地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教材提供了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也许孩子一开始估计的差距较大,没关系,估计意识的培养正是在这种差别较大、不稳定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差距较小,由不精确到精确,必须经历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做估计、估测、实际测量这样一些活动。

当然这样的活动在课堂上不能完成,也不是个体能完成的,可以分组完成,记录汇报,把这样的活动做成自己在学数学、做数学。

  教学这部分内容,体现做中学,体现开放性、活动性、体验性。

作为老师,不仅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还要开发身边的素材,让孩子在学这部分内容当中,真正有量化的眼光,学习这部分内容,就会运用到生活中去,建立长度观念,培养数学意识。

  有趣的图形

  、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平面图形。

  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是整套教材的编写思路。

过去教学这部分知识,先学平面图形,再学立体图形,而实际生活中很多见到的都是立体图形中有这样的平面,认识三角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时,不能脱离立体图形。

而且要在做中、活动中去认识。

P36描、画、印,教学这部分知识,不能教成特征的认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

一开始学习,就是直观认识,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等在生活中哪儿存在,其实都附着在体上。

  生活中随时都能见到这样的图形,如P36连一连。

除了形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人身安全教育,帮助残疾人的教育等。

  “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

”学习这单元,把课本上的东西引到课堂之外,丰富孩子的数学眼光。

  2、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P38在钉子板上围图形,给孩子充分活动的机会、交流的空间。

  P40让孩子欣赏、交流,看到了那些图形,画一画,从复杂的图形中找出基本图形。

  P42折一折不用告诉孩子正方形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没有必要概括、描述,孩子感觉到就可以了。

  P44借助七巧板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征。

  多为孩子提供拼、摆、画的机会,例如:

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些相同的图形,小组共同创造一幅画。

小组成员要先达成协议,再交流、合作、构思、达成共识,还要展示交流。

这样的综合活动,孩子不仅仅体会到图形的美,不仅仅经历图形创造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作为数学里边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在这些过程中慢慢地传递给学生,得到培养。

  三、统计

  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意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①统计的必要性

  ②经历统计的过程

  ③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预测

  P84组织比赛

  人文精神渗透在教材中,根据同学们的愿望组织,符合多数人的意见。

组织的活动中,可以与教材提供的素材不一样,根据本地、本班的情况,要让孩子真正有这个需要,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时,可以先交流:

用什么方法知道组织什么比赛好

  怎么样呈现?

统计到一半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预测,再继续统计。

  统计这部分内容,课时不多,只有两课时,但分量不是两课时来衡量的,统计观念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的数学修养之一。

统计观念的培养,要在不断的活动中,不断接触这个内容,不能只放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可调查的素材,在实践活动中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去做调查活动,培养统计观念。

  四、整理与复习

  你学到了什么

  我的成长足迹

  P46整理与复习

  综合前四个单元内容,用图画的形式反应,你学到了什么,书上只是提供了一些样例,让孩子回忆,对所学知识反思。

反思学习也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的成长足迹,让同伴之间互相交流,增进数学情感。

  五、总复习。

  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

  问题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