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310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建师大二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期中考

历史试卷

(满分:

100分,完卷时间:

90分钟)

班级姓名座号

卷单项选择题(30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说:

“孔子常说仁义,若是人们实行此种道德,世上也就不会有什么斗争了。

”这主要是因为孔子主张(  )

A.维护周“礼”,稳定社会秩序B.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C.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D.主张改良政治制度,推动社会发展

2.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分别是()

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

3.《孟子·梁惠王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齐宣王曰:

“王政可得闻与?

”孟子对曰: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这主要体现出的孟子的思想是()

A.人性本善说B.倡导”养浩然之气”C.“仁政”学说D.以礼治国

4.“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5.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

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

6.《老子》中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

“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7.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8.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主张“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主张都不被统治者接受B、三种主张都产生于社会转型时期

C、孟子和黄宗羲都反对君主专制D、三种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产物

9.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

A.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利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

10.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

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翀逮捕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

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

A.民族气节B.宋明理学C.克己复礼D.依法治国

11.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

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

”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12.“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

……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

”据此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B、实用技术发达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D、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13.有人这样评价一部先秦文学著作:

“其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把文学堪称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该著作是()

A.《诗经》B.《离骚》C.《春秋》D.《山海经》

14.“……其全景式地构图,散点透视,充满了细而巧的市井情节。

货柜上的交易,街边桥头摊点的叫卖,载运米粮漕运的货船,纤夫、屠户、小贩、商人、官宦、酒保、食客、船工、挑夫、货郎、游人、行者、铁匠、脚夫,凡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类人等,尽皆被表现出来。

还有驴子骡子,酒店酒旗、巨舟小舢,箩筐挑担,茶楼摊点,无一不被刻画得入微。

”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画作属于

A.写意画B.风俗画C.山水画D.宫廷画

15.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

右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

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复杂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16.20、民国九年,潍县南关小学国语语文有《郑成功收复台湾》、《说自由》、《缠足之害》、《开矿》《葡萄酿酒》》《瓦特发明蒸汽机》《麦哲伦环绕地球一周》等。

材料说明当时的学校教育注重①提倡科学,中体西用②培养学生自由平等思想③宣传实业救国思想④传播经世致用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7.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8.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师夷长技以自强”

19、著名学者辜鸿铭说:

“咸同年间,粤匪扰乱。

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

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A.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D.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20.《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21.“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A.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22.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23.“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

若智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2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新文化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

这里的“社会现实”是

①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②马克思主义已广泛传播

③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中华民国国歌唱道: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建立民国D.平均地权

26.孙中山在1925年3月留下了致苏联政府的遗书。

他在其中写道:

“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上的重大转变是(  )

A.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B.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C.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D.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27.下列哪一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发展为比较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B.(应)建立的共和国,“它在政治上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在经济上也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

C.“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D.现在“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28.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

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  )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解放战争D.三大改造

29.下列有关邓小平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全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心的转移②属于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③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0.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如此镇长》,应该用什么思想批判这种现象最准确(  )

A.三民主义 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毛泽东思想

卷非选择题(4小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总分40分,第31题17分,第32题14分,第33题9分。

31、材料一: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

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汉·刘歆

材料三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

(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2分)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儒学有何新发展?

(3分)

(3)明清之际的儒学地位有何变化?

(2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

(4分)对待传统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2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五六世纪以后,儒家思想逐渐出现所谓“坐标转位”或“基调转换”的重大变化……若干学者也指出,这股思潮转向绝非单纯的哲学思辨的结果,而是和时代脉动的重大变迁——如商业化与都市化的急剧发展——互通声息、与时推移的产物,并影响到当代的宗教、文学以及新兴都会中的庶民文化、商人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发展。

由此可见,此儒家思想的转向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其历史意义也不可不谓深远重大。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转向的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4分)

材料二康、梁等人首先看到西强中弱的局面,继而从分析西方的经济制度延伸到法律制度及政治制度。

康有为曾讲过,购洋船洋枪,为变器;开矿务,办学堂,建铁路,设邮局,为变事;设官制,变选举,为变政;变器、变事、变政均为小变,不足以强国;制宪法、开国会、变法律,是为变法。

(2)材料二中,康有为为什么认为变器、变事、变政均为小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的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原因。

(6分)

材料三20世纪中国有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1978年的真理标准的讨论。

五四运动是思想解放的开端,延安整风运动和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继续和发扬光大。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和1978年的真理标准的讨论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4分)

33、(9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

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范书义《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90周年诞辰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

(1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总结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先后提出了哪些主张?

(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具体是什么?

(6分)

班级姓名座号准考号

---------------------------------------------------------密--------------------------------封----------------------------------线---------------------------------------

福建师大二附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期中考

历史答题卡

班级姓名座号

卷单项选择题

31题

32题

33题

总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427

答案

 

卷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总分40分,第31题17分,第32题14分,第33题9分。

31、(17分)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

(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2分)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儒学有何新发展?

(3分)

 

(3)明清之际的儒学地位有何变化?

(2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

(4分)对待传统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2分)

 

班级姓名座号准考号

---------------------------------------------------------密--------------------------------封----------------------------------线---------------------------------------

32、(14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转向的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为什么认为变器、变事、变政均为小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的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原因。

(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和1978年的真理标准的讨论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4分)

 

33、(9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

(1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总结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先后提出了哪些主张?

(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c

b

b

a

b

d

c

b

b

b

a

b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427

答案

a

b

c

a

c

a

b

d

c

c

d

b

d

b

c

 

教学资源网

31、(17分)

(1)关键:

取信于民(2分)原因:

不适合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推崇。

(2分)

(2)主要观点:

肯定董仲舒在汉代儒学发展上的作用和地位(2分)

新发展:

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理论和“大一统”的思想。

(3分)

(3)儒学地位:

明清进步思潮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使儒学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其正统地位没有改变。

(2分)

表现: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4分)

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2分)

32、(14分)

(1)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壮大;传统儒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4分)

(2)因为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却没有触动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旧的生产关系,故称为小变。

(2分)

行不通的原因:

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4分)

(3)五四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旧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分)

33、(9分)

(1)主题:

独立和民主,反帝反封建。

(1分)

(2)主张: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2分)

(3)表现:

建立新中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的普遍民权;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人民生活。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