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4255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docx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

高考语文积极分子还是积极份子专题1

2020.03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箴言(jiān)采撷(xié)风尘仆仆(pū)处变不惊(chǔ)

B.思忖(cǔn)羞赧(nǎn)雕栏玉砌(qì)不容置喙(huì)

C.菲薄(fěi)毗邻(pì)拈轻怕重(diān)掎角之势(jǐ)

D.拜谒(yè)隽永(jùn)栉风沐雨(zhì)恬退隐忍(tiān)

2,下列对作品、作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由东汉范晔编撰。

B.《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写景之中蕴含着哲理。

C.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曾写下了著名的反对沙皇专制的诗篇《自由颂》。

D.《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写的长篇小说。

3,,诲人不倦

4,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梦江南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

(1)试从思想内容方面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景物描写与感情抒发角度比较其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列文字,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使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四海光芒。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对应最不贴切的一项是

A.要想取得好成绩,学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一暴十寒)

B.人应该有满足的时候,不要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见异思迁)

C.主意是你出的,出了事,你可要“吃不了,兜着走”。

(责无旁贷)

D.新一届政府上台,必须“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大胆改革,抓好经济建设。

(因地制宜)

7,身无彩凤双飞翼,。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悲悯的月光

张佐香

①有人问托尔斯泰,如果你看见一个坏人,正举起一个小孩,要往地上摔,唯有对那那个家伙射击才能挽救小孩的无辜生命。

这时,你射击还是不射击?

这个命题集中体现了人类在伦理和精神上的矛盾。

俄罗斯女青年微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

②1877年7月31日,被囚禁的进步大学生波古柳波夫因在彼得堡市市长特列波夫面前没有行脱帽礼,遭到毒刑拷打。

薇拉愤慨至极,她朝那个灭绝人性的暴徒射出了一颗子弹,并当场被捕。

审判席上,薇拉再次指控特列波夫惨无人道的暴行:

“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这是多么残忍……我觉得绝不能也不应该让这件事无声无息地过去。

如果保持缄默,特列波夫依旧会有恃无恐地一次又一次滥施淫威。

我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向世人证明:

绝不能让这个残酷凌辱人类个性的人逍遥法外……举起手来,向一个人开枪--这是可怕的,但我意识到必须这样做。

”薇拉射击并非出于私心和复仇,而是为了另一个人的思想和名誉。

她的动机中有一种正直而崇高的热忱。

这个少女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毅然决然地弯下食指,制止践踏凌辱人类尊严的行动。

她的食指,担负起了整个时代的职责。

在辩护律师据理力争下,薇拉幸运地得以释放。

③薇拉的行为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

她是真理和道义的承载者。

她对犯罪个体的射击表达了她对人类苦难最大的悲悯和承担。

我的目的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

④德国的舒和兄妹--汉斯和索菲,为了阻止希特勒的暴行,散发反纳粹传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妹妹索菲在笑赴刑场时说:

“如果我们的行动能唤醒千百万人民,那么我们虽死何憾?

”哥哥汉斯在临死的一刹那,高呼“自由万岁!

”青春而高贵的头颅随着黑亮的铡刀落下,定格成为一种永恒的背景。

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在阳光中洒向历史深处。

⑤人类之所以浸泡在连绵不绝的战争、迫害、屠杀、腐败的血海与黑暗中,还能焕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就是因为我们有薇拉和舒和兄妹,还有那个“流血请自嗣同始”的人等,天下兴亡,干我甚事?

大多数人是这么做的。

但是铁肩担道义的他们却永远也不会这么去想,明知以卵击石,却依然奋勇出击替天行道。

他们甘愿为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和平幸福的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不分肤色不分种族。

⑥月光静静地悄悄地走来,洗礼着不洁的凡尘慰藉着苦涩的心灵。

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就像这洒满人间的月光;他们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孽,让生命洒下无边无际亘古如斯的悲悯之光。

上帝把月光交给少数平凡而又真正伟大的人,像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望着滴落的鲜血,仍用悲悯的目光眷顾尘世。

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

1、文章第①段,作者说:

“俄罗斯女青年薇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

”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薇拉给出的“答案”是什么?

从哪些角度陈述了“选择的理由”?

答:

2、文章第③段,“我的目光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一句,在修辞上有何特点?

结合上文来看,“硬度”和“光亮”分别指什么?

答:

(1)修辞的特点

(2)“硬度”指

“光亮”指

3、试分析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

4、文章除了描写薇拉的行为外,还列举了德国的舒和兄妹以及中国的谭嗣同的事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

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

军曰:

“以此何为?

”吏曰:

“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

”军曰:

“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繻而去。

徐偃使行风俗。

偃矫制③.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

“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

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

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偃穷诎。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

“军无横草④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⑤.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越相吕嘉不欺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

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

②传.凭证。

③制.帝王的命令。

④横草.使草倒下。

⑤孤于外官:

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偃使行风俗 行:

推行

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 矫:

假托

C.干名采誉   干:

求取

D.臣宜被坚执锐  锐:

锋利的兵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武帝异其文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①弃繻而去  ②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①以从民望.干名采誉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D.①且盐铁.郡有余臧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终军报国心愿的一项是(  )

①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②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③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

④驽下不习金革之事

⑤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⑥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

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

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D.终军请缨赴南越.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甲:

一个国家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她,外语很重要,它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自身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乙:

1994年法国出台了新的法律,规定公共场所的所有标语、公告牌必须用法语写;2000年波兰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

丙:

目前,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对外语的关注强过汉语的现象,有些人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写不出象样的中文,这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1,给题为“关注国计民生”的文章写一开头,要求:

写三句话,要扣住题目,要具有文章开头的特点,三句话都要恰当地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三句话还要构成排比。

答:

12,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请将修改的下联写在后面横线上。

上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下联:

桥过下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月三更。

(扬州二十四桥联)

13,阅读下文,完成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

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

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

“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

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

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

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

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

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

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

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

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

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

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

“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

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事情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2.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

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

3.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竞选。

B.作为一名股票投资者,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股票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尽量避免投资风险,以便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C.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两大领域内,中国科技界以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姿态勇敢地迎接、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表现不俗。

D.近几年来,关于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将成为21世纪主导性文化即21世纪将成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观点,十分流行。

15,敏而好学.

16,纸上得来终觉浅,。

17,按照要求改写下面句子。

《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对“利息”的定义为“在借贷活动中,货币持有者(债

权人)除收回到期贷款(本金)外,另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取得的收入”。

上述定义是以债权人为主体的,请概括上述内容,以债务人为主体,给“利息”下

答:

在借贷活动中,债务人为取得货币使用权,

 

答案

1,B(A箴zhēn言C拈niān轻怕重D隽juàn永)

2,A.《汉书》为汉代班固所作。

3,学而不厌

4,

(1)相同:

都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

不同:

①前者写春景,后者写夏景。

②前者写白天,后者写夜晚;③前者写晴天,后者写雨景;④前者写实景,后者写梦境。

(2)①景色特点:

前者色彩明丽,后者宁静朦胧;②感情特点:

前者激情奔放,后者悠闲自在。

5,(l)月亮,我袒露的心灵万里明

(2)海鸥,我搏浪的人生一路壮观。

6,C解析:

责无旁贷:

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7,心有灵犀一点通

8,1、

(1)射击。

向那个灭绝人性的暴徒射出了一颗子弹

(2)对受难者同情--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非常残忍;对事件的态度--不能对滥施淫威者保持缄默,宁可牺牲自己,也绝不能让残酷凌辱人类个性的人逍遥法外。

2、

(1)运用了通感(移觉)的修辞。

(2)硬度:

薇拉的行为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

光亮:

薇拉的行为表达了她对人类苦难最大的悲悯和承担。

3、全句含义是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就像这洒满人间的月光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孽。

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世界就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

(说明:

这里的“月光”象征着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不洁的凡尘”指世上那些践踏凌辱人类尊严的行为;“苦涩的心灵”指的是被迫害折磨、被践踏凌辱的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4、①扩展文章内容,说明微拉并不孤独,古今中外都有“铁肩担道义”的同道者。

②深化文章中心,证明人类之所以在连绵不绝的战争、迫害、屠杀、腐败与黑暗中,还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就是因为薇拉们奋勇出击替天行道,愿为世界上海一个热爱自由和平幸福的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③为下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张本。

正因为有了薇拉们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才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

(答出两点即可)

9,1.A(行:

巡视、巡察)

2.C(以:

连词,均表目的。

A.其:

他的(终军的)/自已;B.而:

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D.且:

况且,表递进关系/却、反而,表转折关系)

3.D【①表达其求取官职的信心,不当。

②表达冲锋陷阵的心愿。

③表达要求出使的心愿。

④说明自己不熟悉军事,不当。

⑤“请缨”是投军报国的决心。

⑥是行动,不是心愿,不当。

故凡有①④⑥任何一项者,均不选。

4.B(徐偃被派遣在国内而不是出国巡视风俗民情)

5.

(1)太守听说他有特殊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奇,想与他结交,终军给太守行了拱手礼后就离开了。

(2)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你却拿可让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为借口,这是为什么呢?

(3)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带到朝廷来。

参考译文:

终军.字子云.是济南人.他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认为他是奇才.就与他结交认识.终军给太守行了拱手礼节后就离开了.到长安上书谈论国家大事.汉武帝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当初.终军从济南步行进函谷关.守关官吏给他一块布帛.终军问:

"拿这东西有什么用"那个官吏说:

"这是返回的凭证.回来时应该拿它合符."终军说:

"大丈夫往西到国都游历.决不返回."把那块帛放下就走了.

徐偃被派出巡视风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让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极大.依法应判死罪.徐偃认为大夫出京都公干.有关国家安定.万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独断专行.皇帝下诏终军审问.终军责问徐偃:

"古时候诸侯各国.国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间就不通消息.时常有访问会盟的事情.国家的安危.瞬息万变.所以可以不受君命而独断行事;现在天下统一.到处都一样.你在国家疆域之内巡视.(反而对人)说是出国(指到诸侯国).这是为什么况且盐铁.那些郡都有积蓄.(熬盐炼铁)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你却拿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为借口.这是为什么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来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个人名誉.对这样的作为.皇帝一定要加以惩罚的."徐偃理屈词穷.

当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主动请求说:

"我没有驰骋疆场的功劳.却能担任宫中侍卫.白吃了五年俸禄.边境时常有警报.我应该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飞石.冲锋在前.我不熟悉军事.今天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辅佐使者.在单于面前讲明是非利害.我年轻低能.不熟悉位臣之职.不足胜任大使.自己心中有难以承受的郁闷怨恨(对自己)."皇上觉得他的回答很不一般.就升他为谏大夫.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终军主动请求说:

"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送到朝廷来."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要求整个国家都附属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汉朝.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被杀死了.终军死时年仅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

10,略

11,能扣住题目,具有开头的特点;恰当地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处;三句话构成排比

12,示例:

调序后的下联为:

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从平仄上看,上联前两句为平声,最后为仄声,相应下联应为仄仄平,由此推断下联的前两句均需调整,第一句动词对仗成立,它前后的两个句词颠倒对仗就合理了;第二句“问”应对上联的“看”、“箫声”对上联的“云影”,“何处”置后。

13,1.C(依据是文中第一段“‘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

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这句话。

A项所说“道德黄金律”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

出的”不符合原文意思。

B、D项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2.A(“……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与文意不符。

正确意是“……那么你就不要再用这种行为对待别人。

”)

3.B(作者在文中没有强调“必须确立和推行”的意思。

14,C解析:

A句式杂糅。

应去掉“竞选”或把“角逐”改为“参加”;B“掌握”与“风险”动宾搭配不当;D成分残缺,应在“的观点”前补上“的世纪”。

15,不耻下问

16,绝知此事要躬行

17,示例:

而向债权人支付的超出本金的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