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467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34 大小:25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4页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4页
亲,该文档总共2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2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docx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

前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和瑰宝,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唐诗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的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的;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风格。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言、七言古诗,还将其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那个无论官文理学,还是坊间小曲,都透着浓浓诗意的朝代,那些才子佳人用他们无以伦比的才气谱写了无数千古流芳的名句。

一个又一个巨匠,从历史的深处腾出,用浓墨重彩的笔触铸就了华夏文明发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唐诗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创作,但时至今日,它依然带给我们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熏陶。

可以这样说,要了解中国文化,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情操,都不能不读唐诗。

研究唐朝的人习惯上把唐诗的发展根据历史阶段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叙述,将诗人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诗词赏析等娓娓道来,“注释”疏通诗义,求其简洁准确;“鉴赏”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有助于读友掌握原诗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

让读者在感受唐诗魅力的同时也能用自己的想象与思考,和这些伟大的诗人们成为朋友与知己,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以全新的形式诠释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领略中华民族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文学成就,全方位感受唐诗以及与之相映生辉的中国古代绘画及书法艺术成就的无穷魅力。

让读者更加容易进入诗境,增加读诗的直观性,并且培养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使读者在既轻松又趣味盎然的过程中领略到唐诗无穷的文学魅力。

初唐

1.虞世南

虞世南·蝉

2.王绩

王绩·野望

3.宋之问

宋之问·渡汉江

4.杜审言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5.骆宾王

骆宾王·鹅

骆宾王·在狱咏蝉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6.王勃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山中

王勃·滕王阁诗

7.陈子昂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

盛唐

1.王之涣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凉州词(其一)

王之涣·凉州词(其二)

2.孟浩然

孟浩然·春晓

孟浩然·宿建德江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过故人庄

3.高适

高适·别董大(其一)

高适·燕歌行

4.岑参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5.张九齡

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6.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其一)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闺怨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贺知章

贺知章·咏柳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8.王维

王维·鸟鸣涧

王维·使至塞上

王维·竹里馆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鹿柴

9.李白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早发白帝城

李白·行路难(其一)

李白·静夜思

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二)

李白·望天门山

李白·赠汪伦

10.杜甫

杜甫·登高

杜甫·望岳

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春望

中唐

1.白居易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暮江吟

2.柳宗元

柳宗元·江雪

3.刘长卿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韦应物

韦应物·滁州西涧

5.韩愈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晚春

6.刘禹锡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乌衣巷

刘禹锡·石头城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7.李贺

李贺·雁门太守行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8.元稹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孟郊

孟郊·游子吟

孟郊·登科后

10.卢纶

卢纶·塞下曲六首(其二)

11.贾岛

贾岛·寻隐者不遇

12.张继

张继·枫桥夜泊

13.李坤

李绅·悯农

晚唐

1.杜牧

杜牧·江南春

杜牧·清明

杜牧·山行

杜牧·赤壁

杜牧·泊秦淮

杜牧·过华清宫(其一)

杜牧·秋夕

2.李商隐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3.陈陶

陈陶·陇西行(其二)

4.马戴

马戴·落日怅望

5.杜荀鹤

杜荀鹤·闽中秋思

杜荀鹤·小松

 

初唐

初唐诗歌承梁陈宫体而来,但是初唐诗人精研声律,探索出五七言新体诗联间粘缀合律的规律,促成了近体律诗的定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开始冲破绮靡诗风牢笼的是初唐四杰,他们在继承南朝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上,改造了宫体诗,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转变为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也由纤柔卑弱变为明快清新。

稍后,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诗歌开始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

经过他们的努力,初唐诗歌逐渐摒弃了轻浮绮靡的诗风,建立起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1.虞世南

虞世南(约558—638年),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

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虞世南·蝉

【写作背景】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之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

“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诗词原文】

垂緌①饮清露②,流响③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④秋风。

【注释译文】

①垂緌(ruí):

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

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

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

凭借。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诗词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贵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借“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至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

“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

沈德潜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

“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2.王绩

王绩(585—644年),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通之弟。

常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

后弃官还乡。

放荡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出对现实不满。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东皋子集》(一名《王无功集》)。

王绩·野望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隋代政权将亡或已亡之时,是作者在故乡北山下东皋上傍晚眺望时有感而作。

王绩也做过隋代的官,但他并不效忠于这个一片秋色和残阳的政权。

他的“长歌怀采薇”是为了“徙倚欲何依”,是为了个人的没有出路。

待到唐皇朝建立,李渊征集隋代职官,王绩就应征到长安出仕,可见他并不以遗老自居。

【诗词原文】

野望

东皋①薄暮②望,徙倚③欲何依④。

树树皆秋色⑤,山山唯落晖⑥。

牧人驱犊⑦返,猎马带禽⑧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⑨。

【注释译文】

①东皋(gāo):

诗人隐居的地方。

②薄暮:

傍晚。

薄,迫近。

③徙倚(xǐyǐ):

徘徊,来回地走。

④依:

归依。

⑤秋色:

一作“春色”。

⑥落晖:

落日。

⑦犊(dú):

小牛,这里指牛群。

⑧禽:

鸟兽,这里指猎物。

⑨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诗词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美。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3.宋之问

宋之问(656—712年),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

一说虢州弘农(现河南灵宝县)人。

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时称“三绝”。

宋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及第,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

宋之问·渡汉江

【写作背景】

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

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

宋之问十月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渡汉江》。

【诗词原文】

渡汉江①

岭外②音书③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④。

【注释译文】

①汉江:

汉水。

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

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

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②岭外:

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③书:

信。

④来人:

指从家乡来的人。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诗词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帖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蛮荒期间孤孑、苦闷的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越接近故乡,离家人越近,担忧也越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

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

“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人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

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

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

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

但是,读者却必须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简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4.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约708年),唐代诗人。

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杜甫在诗法上颇受其影响,曾自豪地宣称“吾祖诗冠古”。

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

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

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期和沈佺期、宋之问相唱和,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写作背景】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

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

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后,他到江阴县任职。

此时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在江阴县任职时,杜审言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

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

陆某原唱应为《早春游望》,内容已不可知。

此诗是杜审言为唱和而作。

【诗词原文】

和①晋陵②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③,偏惊物候④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⑤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⑥。

忽闻歌古调⑦,归思欲沾巾⑧。

【注释译文】

①和:

指用诗应答。

②晋陵:

今江苏省常州市。

③宦游人:

离家做官的人。

④物候:

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⑤淑气:

和暖的天气。

⑥绿蘋(pín):

浮萍。

⑦古调:

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⑧巾:

一作“襟”。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浮萍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作者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

在“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

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

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

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

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

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

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

“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

“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

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

西晋诗人陆机说:

“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

”(《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

“晴光”即春光。

“绿蘋”是浮萍。

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

”(《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蘋”,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

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

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

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

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

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

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又独创的。

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

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