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4278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高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论语高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高考题.docx

《论语高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高考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高考题.docx

论语高考题

《论语选读》模拟题2

八、周而不比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

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

参考答案: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

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参考答案:

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

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十一、诲人不倦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

如何理解此矛盾?

参考答案:

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

”(即不再教他)的态度。

(1分)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

(3分)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结合文段,请你评价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方法。

答: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

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参考答案: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

)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

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

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3)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

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

为什么?

参考答案:

因材施教。

闻斯行之。

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

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

(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7·1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

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主张的?

参考答案:

(1)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回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恢复周礼的需要。

(2)如何评价?

A在述和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准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

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B述是作的基础。

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了这一点,就会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取得成功。

C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需要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但对资料的选择和整理中要渗透整理者的观点倾向。

从这个意义上,述也是一种作。

(5)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1)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0)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19)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

(1分)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

(3分)

参考答案:

(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想和相应的。

(第24题4分,第一个采分点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

第二个采分点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6)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

(请用一个概括。

)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2分)成语

参考答案: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

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

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7)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1.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

如何理解此矛盾?

参考答案:

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

”(即不再教他)的态度。

(1分)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

(3分)

十二、高山仰止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1.13)

1、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

(1分)

2、说说“子乐”的原因。

(1分)

3、“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

(2分)

参考答案:

⑴如:

形容词词尾,释为:

……的样子。

⑵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

⑶①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

②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

③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

(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一点不给分)

(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

子贡曰: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19.23)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

“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19.24)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

(1分)

夫子A:

夫子B: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孔子叔孙武叔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

【注】①武城:

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

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2分)

割鸡:

用牛刀: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说明。

(2分)

参考答案:

1.治理武城县运用礼乐之道

2.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指使,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

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

(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颜渊死,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

“子恸矣。

”曰:

“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

(1分)

2、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

(3分)

参考答案:

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

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5)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

俞廷镳说:

“‘牛刀’似誉,‘割鸡’似嘲。

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

”(《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

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6)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0)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9•11)

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1分)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反复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

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十三、沂水春风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1.26)

  ………

“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

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

请分点表述。

(4分)

参考答案:

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

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

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

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

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

(答对3点给满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1点,言之成理给2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克己复礼》《沂水春风》)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13.3)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1.26)

1、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子路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孔子对他的态度。

你从子路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2、为什么孔子对子路所言持否定态度?

(2分)

参考答案:

1.率真(直率)、不谦逊。

(答“胸无城府”、“粗野”不给分。

2.因为孔子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讲究礼节。

十四、中庸之道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11.16)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

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

为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过犹不及。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

“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7.24)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

(不超过40字)(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

请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1分)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

(1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

(1分)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1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中庸之道》)

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

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

(朱熹《四书集注》)

正义曰:

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

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

(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

(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

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

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

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6.29)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11.16)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注】①程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

“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中庸”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

“中庸”不等同于“折衷主义”,因为“折衷主义”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