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788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docx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docx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

201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之古代诗歌鉴赏(八)

——鉴赏作品思想内容

二、经典回放

例一、(2008·全国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②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简析: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例二、(2009山东)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要点归纳(仅供参考)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方法:

1、要读懂诗歌的主题。

古诗的主题一般分为这么几大类:

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离愁别绪等,同主题的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不同主题的诗歌其特点也不一样。

如杜甫的诗歌其主题多数都是属于忧国伤时这一类,而李白的诗歌主题就比较广泛了。

因此,我们要先弄清诗歌的是属于哪一类主题,然后才能比较准确的分析它的思想感情。

2、要读懂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个重要信息点,肯定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关诗歌的有用信息,或是交待了诗歌所写的内容,或是点明了诗歌创作的缘由,或是暗示了诗歌行文的线索,或是点明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或是点明了诗歌的类别等等,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反复地分析其题目,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3、要读懂诗歌的注解。

出题者之所以给了某个注解,那说明这个注解肯定给读者提供了某个重要的信息,这个信息是肯定有助于读者阅读与鉴赏的,所以在阅读古诗时,其中的注解是万万不能少看的。

这些注解往往给读者提供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或是作者的思想倾向,或是写作的缘由,或是对某个关键字、词给予提示等等。

4、要读懂诗歌的诗眼。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而“诗眼”是指一首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等等。

这个字、词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是这首诗的闪光点,是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中的美妙精彩之处,这个“诗眼”是非分析品味不可的。

5、要读懂诗歌的艺术手法。

鉴赏古诗,要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就不得不掌握一些诗歌的技法,这些艺术手法主要包表达的方式:

描写、抒情、议论,描写又分为正面与侧面描写,抒情又分为直接与间接抒情;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双关、对偶等;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象征、典故、借古讽今。

6、要读懂诗歌中的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在古诗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而菊花则代表清高,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

在鉴赏古诗时,一定要弄清楚意象的寓意,才能更好地领会到作者的其他意图。

7、要读懂诗歌中抓关键词句(抒情句)

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关键词句,即诗眼。

能够抓住这个或者几个关键词句,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尤其要注意抒情性、议论性文字。

它们往往是体现作品主题、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性文字。

8、要读懂诗歌的作者。

诗歌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而作者的思想倾向、政治观点、生活经历、审美情趣、时代气息等等都直接或间接表现有诗歌语言之中,所以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的这一些相关信息,才能更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比如李清照的词能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重在一个“乐”字,而后一阶段主要突出一“悲”字,这一些变化都受她的生活经历所影响。

三、难点突破

练一、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

花萼。

这里指花瓣。

问: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

手法:

对比(反衬)

情感:

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练三、

思归

赵秉文

四时唯觉漏声长,几度吟残蜡烬缸。

惊梦故人风动竹,催春羯鼓雨敲窗。

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

遥想翠云亭下水,满陂青草鹭鸶双。

问:

诗的前两句写“漏声长”“蜡烬缸”,言外之意是什么?

请联系全诗内容分析。

 

答案:

前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诗人因思归而久久不能入睡,所以能听到深夜的漏声,看着蜡烛一支接一支地都燃尽了。

 

四、重点训练

1、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

指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袁宏在船上吟哦自己的作品,大力赞赏。

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问: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尾联运用想像,借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表达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

 

2、(2010·福建质检)

客发笤溪①

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笤溪:

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②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答案:

诗句运用了比喻、顶真的手法,将客心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

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

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3、

台城

韦庄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韦庄(82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问: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案: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只要答出要点即可)

 

4、(2010·南京模拟)

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

当时为抗金前线。

问:

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案: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理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

 

5、

(2007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1]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

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

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些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问: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

颔联:

(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

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

“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

(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