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968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64 大小:17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4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4页
亲,该文档总共1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1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docx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语文版)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1.石榴…………………………………………………………………………………

(2)

2.海燕…………………………………………………………………………………(5)

3.白鹅…………………………………………………………………………………(8)

4.鹤群…………………………………………………………………………………(11)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14)

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20)

7.第一千个球……………………………………………………………………………(26)

8.少年爱因斯坦…………………………………………………………………………(27)

 第三单元

9.骆驼寻宝记……………………………………………………………………………(30)

10.地毯下的尘土………………………………………………………………………(32)

11.巨人和孩子……………………………………………………………………………(34)

12.蟋蟀在时报广场………………………………………………………………………(38)

   第四单元

13.我爱这土地……………………………………………………………………………(39)

14.乡愁……………………………………………………………………………………(42)

15.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46)

16.纸船……………………………………………………………………………………(48)

  第五单元

17.苏州园林………………………………………………………………………………(50)

18.桥梁远景图……………………………………………………………………………(54)

19.洲际导弹自述…………………………………………………………………………(58)

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61)

  第六单元

21.爱莲说…………………………………………………………………………………(64)

22.陋室铭…………………………………………………………………………………(65)

23.口技……………………………………………………………………………………(68)

24.黔之驴…………………………………………………………………………………(73)

25.诗词五首…………………………………………………………………………………(75)

  第七单元

26.包拯……………………………………………………………………………………(80)

27.董宣执法………………………………………………………………………………(82)

28.岳飞……………………………………………………………………………………(85)

29.《列子》二则…………………………………………………………………………(89)

30.诗词五首…………………………………………………………………………………(90)

期末试卷……………………………………………………………………………………(96)

石榴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外辐射材料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听记熟悉了解石榴同学的介绍,来了解石榴的特点。

2.通过辐射阅读其它作品或作品片段,来促进学生对课文文体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品位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揣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突破

本文教学难点和重点可采用练习和点拨的方法,采用“辐射阅读与教学”的原则予以突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给学生复印有关的学习资料,有关石榴的图片。

◆学生准备

课代表准备一盆石榴,用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给全班学生介绍。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1.初读课文

2.抓住特征指导分析2.分析石榴的特征

3.引导学生深入探究3.领会文章的中心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工作

1.老师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

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

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

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并积累词语。

1.观察讲台上的石榴,先请这盆石榴的主人向大家介绍有关石榴的情况,然后请熟悉石榴的学生向同学们补充介绍石榴的有关情况。

2.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从任意方面进行口头作文,并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

3.通过阅读关于石榴的文字材料和刚才同学的介绍,归纳石榴的特点。

比如:

①夏季开花,花多呈红色,也有黄色和白色。

②浆果近球形,秋季成熟。

③种子的肉质层可以加工成清凉饮料。

④花供观赏。

⑤果皮可入药,味酸涩,可以止血、驱虫,主要用于治疗久泻久痢、虫积腹痛等症等等。

4.学生初步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抓住石榴的哪些特点来写?

积累词语

二、抓住特征。

分析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

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1.学生朗读、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并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在描写中的作用。

2.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托物言志,借石榴

寄托情怀。

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

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

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

3.分析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

天的心脏”。

①从花的色彩和外形上做比喻。

②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内在”特征的角度来打比方。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

在石榴众多

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

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

1.学生阅读背景材料。

2.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了解此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

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

在此背景下,也只有石榴这种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能和作者引起共鸣。

结尾处“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3.通读课文。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

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五、板书设计参考

石榴郭沫若

枝干叶片花果实子粒

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课外材料1.通过阅读来体会抓住事物特征,寄情于景的写法

2.指导学生写作2.学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抒情散文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怀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1.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思考:

作者抓住了白杨树的哪些特征,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荔枝蜜》片段。

比较两篇文章的结尾,思考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

都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某种信念和追求。

这里要求学生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

二、写作练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

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进行描写。

自拟题目对一种熟悉的植

物做写作练习。

如:

柳树的依依多情;

松树的四季常青;秋菊的傲霜盛开等

等。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板书设计参考

抓住事物特征寄托自己感情

海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教师简介文章和作者的一些情况后,以自己的朗读为主,在朗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阅读其他与本课有关联的课外材料(如:

《就是那一只蟋蟀》)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加深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感情。

2.通过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

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难点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并将其想像成是家乡的那只小燕子,从中理解作者的乡愁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突破

本课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采用小组讨论、辐射阅读教学法来攻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师给学生印发关于燕子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学生准备

学生课下朗读课文,查阅关于作者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情感导入l。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引导品位2.品位描写,体会感情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

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

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

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

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1.部分学生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

历讲述给同学们听。

力争讲述带有

感情,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2.结合自己的经历,初步理解作者当时

的思想感情。

3.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4.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

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

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

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

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

处。

1.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

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朗读课文的具体段落,深人体会作者生动、

细腻、传神的描写。

从而体会作者思念故

乡,心系祖国的真挚、深沉的情感。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

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可以从外

形、活动背景、飞翔姿态和休憩等方面去找)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四、板书设计参考

海燕郑振铎

家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

思念故乡,心系祖国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解释词语:

隽逸憩息忧戚2.说说小燕子与故乡的燕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个性练习设计

用通顺的语言综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认成是故乡的小燕子?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重温课文1.理清文章线索2.阅读辐射,指导探究2.深入探究文章主题3.指导写作短文3.写作练习

一、重温课文。

理清情感线索(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的

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

的联系。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海上的小燕子

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

探究主题(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思考:

海上的小燕子和

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

子?

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

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

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

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1.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

题。

2.学生阅读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

蟀》,并结合本课深入思考前面的问题。

进一步体会作者思念故乡,心系祖国的

真挚、深沉的情感。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刻理解作者

的思想感情。

三、短文写作(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

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

了某种情感的经历?

试写一篇短文,记

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回忆、讨论,先做口头发言,然后再整理

成书面文章。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五、板书设计参考

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本课总结《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

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

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关于郑振铎你了解多少?

2.与本文主题类似的文章你还读到过哪些?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九个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

”,“海”的美在哪里?

2.“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

”,“天空”的美在哪里?

3.“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为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请你试着给本文换一个题目,并说一说理由。

教学探讨与反思

授郑振铎写的《海燕》一课,发现题目是“海燕”而文章中却描写了“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两种燕子,于是我这样问学生:

昨天我给语文出版社发了一个电子邮件,建议他们把课文的题目改成《故乡的燕子和海燕》,你们说出版社会怎样回答我?

学生纷纷起来回答,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这一问题的设计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白鹅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三)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

如骆宾王的《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

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

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

(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

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

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

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

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

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

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

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提示:

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

(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

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

——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

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

(“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

享受特殊待遇。

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

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

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

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

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

冥顽叫嚣引吭局促奢侈窥伺

盛撰岑寂左顾右盼三眼一板蹑手蹑脚

3.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第四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

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

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

鹅却傲然地站着。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

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

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从容不迫

踏着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

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

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子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

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

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

作者在文章中说:

“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

”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四、布置作业

将课堂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记叙童年趣事的小作文。

《鹤群》教案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

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的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本文安排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或者一段介绍鹤的生物短片,使学生初步感受鹤的形象,以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指导时,可分步进行,步步推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时,讲解不宜过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主动投入,积极思考。

教师作适当点拨即可。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

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立绮q)丽湮(yn)没剽悍(p)盘旋(Xn)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

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

鲜艳美丽。

轻盈:

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剽悍:

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

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

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

济,帮助。

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

环绕着飞或走。

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

"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

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

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

其中鹤鹰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