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975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docx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专题复习教案

一【命题趋势和理念】

二【知识梳理与整合】

三【重难点探究】

四【高考仿真体验】,如有时间还可将

五【古今中外知识链接】

首先让我们谈谈高考命题趋势和理念

一【命题趋势和理念】

随着课改的展开和深入,积极采纳新史观对史学进行研究已成为一种潮流,这对近年来文综高考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一批以新史观为价值取向的高考试题。

着眼于史学新观念来设计题目,已成为近年高考文综命题的一大趋势。

所以我们也应该用新史观来指导我们的历史复习

近年来的史学范式(新视角,新理念):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其中我们重点应注意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1.文明史观认为: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按纵向可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按横向可分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整体史观: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全球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这一转变开始于?

新航路的开辟。

3.现代化史观认为: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化和机器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大众化等。

4.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5.唯物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但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如农业生产力可能导致奴隶制生产关系,也可能导致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导致既包括奴隶制因素、又包括封建制因素的生产关系;同样工业生产力可能导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可能导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导致既包括社会主义因素、又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生产关系。

因此古代经济史我们可以从文明史观等角度的来复习,经济史总的概括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二【知识梳理与整合】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主要包括:

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农具的变化(农业生产力)、

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重要水利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问题

一).历代调整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奖励商鞅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

③秦朝: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和邮驿。

④唐:

轻徭溥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戒奢从简;武则天重视农业,唐玄宗大力发展生产。

⑤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⑥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⑦历代封建王朝还大力推广推行奖励垦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封建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各封建王朝通过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保证了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是足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农业发展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封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生产工具

1.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3.三国时,魏国发明家马钧改进了翻车。

4.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和筒车。

三)水利工程

1.春秋时期:

楚国芍陂,吴国邗沟。

2.战国时期:

都江堰、郑国渠。

3.秦朝:

灵渠。

4.隋朝:

开通大运河。

四)农作物种植和推广

1.商周时期,已经种植“五谷”。

2.西汉时,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

3.明清时期,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建立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五)生产技术和经验

1.商周时期,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魏晋南北南时期,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推广到西北嘉峪关地区。

深耕细作、积粪肥田,传播到南方。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六)主要土地制度的演变

1.井田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2.战国时商鞅变法: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均田制: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朝和唐朝前期沿用。

4.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

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所有制,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评价:

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封建社会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其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七)赋税制度

1.贡赋制:

夏、商、周时期盛行,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

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

2.初税亩:

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的实际数目收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3.编户制度:

西汉开始实行。

政府把平民百姓编入政府户籍,秒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兵役、徭役。

编户齐民、编户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4.租庸调制:

隋朝、唐朝前期实行。

租是田租,调是户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5.两税法:

唐朝后期实行。

主要是按土地和财产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

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6.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实行。

它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一,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这是我国赋役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反映了我国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7.地丁银:

清朝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摊丁入亩”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人头税的废除,它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

以上我们所整合的知识,与古代农业发展存在着什么内在联系呢?

它们是农业发展两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因素有:

农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的开垦、

农作物品种种植和推广、生产技术和经验的发展和总结等。

生产关系包括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方针政策等因素。

这些影响古代农业发展,是原因也是表现也有影响

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局面、政治制度、统治政策

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科学技术

内外交流因素民族融合、中外交流、水陆交通

环境因素土地资源、水利工程、人口增长等

规律:

政治—生产力--环境—科技—交流—劳动者

三【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

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探究二:

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探究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探究一:

我国古代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

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

(2)起止时间:

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

破产: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3)产生条件1)铁犁牛耕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4)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性质:

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弱点:

①分散性:

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封闭性: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③落后性:

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

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④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6)评价:

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

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

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阻碍经济

的发展。

探究二:

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一直奉行的的经济思想和基本政策

包含以农为本与以商为末两层含义。

以农为本是把农业当作根本性大事来抓,督促和鼓励农业生产。

以商为末是把商业作为农业对立面来看,鄙夷压抑商品经济发展。

1.统治者推行原因

2.产生发展和表现

重农的表现

抑商的表现

3.实质作用评价

4.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为何古代商业还会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1.统治者推行原因

①根源:

重农抑商,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

即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其主

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国情决定: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这都是客观现实。

“民以食为天”,

解决这么多人吃的问题就成为国家大计,因此重农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③政府财政的需要:

古代社会,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还是靠土地税(田租),

因此重农抑商可以保证政府的收入。

这一点我们从具体例子就可以看出。

从两税法开始,政府改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以土地税为主。

而到明清,更强调土地税,一条鞭法和地下银制度的实行,把各种杂税平

均摊在田亩上,以银两的形式统一征收土地税。

④政治统治的需要:

“重农抑商”等于说是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这样人们的流动

性不强,更加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土地税和丁税相结合,封建政府

就可以把老百姓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因此这种政策也是维护封建专制

集权和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产生发展和表现

1)产生发展

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改革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第一次明确提出,

并大力推行。

以后历代统治者将其作为治国典范。

汉朝得到强化。

当时规定:

第一不许商人穿丝绸衣服,不许乘车或骑马;

第二不许商人“名田”即购买土地,“犯者以律论”

第三不许商人及其子孙做官。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泛滥发展。

主要表现为政府设立众多关卡,征收重税,

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后来又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2)重农表现

(1)调整土地政策,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发展生产。

(2)调整赋役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和保证农业生产时间。

(3)改进推广生产工具,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力。

(4)引进推广新农作物品种,编写农书,总结生产经验。

3)抑商表现

(1)隋唐时期对“市”的规模和开市时间都有限制

(2)明清时期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

重税,并严格限制工商业规模

(3)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等

3实质作用评价: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以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和统治。

评价注意发展的阶段性。

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积极作用。

如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秦经济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奠雄

厚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汉初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

随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也兴盛起来。

明朝中后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统治者继续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实行一系列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

如清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等。

这严重障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滞后

因此,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积极意义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意义

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强化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抑制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4.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为何我国古代商业还会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①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业、手工业发展,促进商业发展。

②统治者为了满足豪奢的生活,需要商品经济

③广大农民、手工业者极端贫困,为了谋生。

④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实施的某些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探究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4.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启示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劳动力、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③统治者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⑤民族融合的推动

⑥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⑦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先秦---魏晋我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

②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开始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③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④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江南已超过北方

先秦--魏晋魏晋--隋唐宋元明清

重心北方逐渐南移重心南方

3.经济重心的南移给南方带来什么影响呢?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5)对南方环境的影响

6)城市的繁荣。

7)文化重心的南移。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

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

有了很大的改善。

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反过来促使了

北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

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

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

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的交流和合作。

5).对南方环境的影响。

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

影响可持续发展

6)城市的繁荣。

7)文化重心的南移。

4.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

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

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古今知识链接】

思考一下:

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是自发的,战乱导致大量的流民南下;

现在是国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开发建设。

(2)对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高考仿真体验】

1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有AA

①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③曲辕犁的出现④自然经济的推动作用

A.A..①②B.B.③④CC.①③DD.②④

22.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B.

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AA..①②③④B.B.②③④CC.①②④DD.①②③

3.右图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

残奥会吉祥物设计方案“福牛乐乐”的灵感来自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

我国最早采用牛耕技术是在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B

C.两汉时期

D.隋唐时期

3.B: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是其重要标志,汉代是牛耕技术推广和改进的重要时期,此后,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故选B。

4.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具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你觉得最可信的是C

A.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因他是科学家,说法可信

B.朱熹认为“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源于西汉。

朱熹是大学问家,说法可信

C.宋代《清异录》中首次提到制豆腐法,这证明宋代开始出现豆腐

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豆腐最晚出现在东汉

4.D解析:

历史资料的来源有多种,东汉墓葬的图属于一手资料,其历史价值最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义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说明了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也说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农工商皆本;重农抑商)

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

他的根据是什么?

雍正帝将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

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

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动力。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为维护封建统治。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有道理。

只有农工商并重,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备用)

6.黄宗曦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

“(将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

此古圣王祟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他的主张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政策有何歧异?

你是怎样认识传统政策的?

指出黄宗曦这一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1)黄宗羲认为农业和工商业都是“本”,都应该重视和发展。

应该“痛绝之”的只是工商业中的不切民用的有害因素。

而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以农为“本”。

工商为“末”,重农抑商。

(2)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

汉唐等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采取这一政策,对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权作用,应予肯定。

但是该政策把工商业与农业绝对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到封建社会晚期就更如严重。

(3)黄宗羲的主张是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黄宗羲不仅在经济上把工商业提到与农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尤其可贵的是能把工商业过程上出现消极因素同工商业本身加以区分,予以区别对待。

(4)这种认识和主张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当对是进步的,对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点评:

任何一项政策或一种思想主张都离不开社会背景的影响,站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高度认

五【古今中外知识链接】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制度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

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一、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_天朝亩田制度》,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它反映了农民要求

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2、孙中山旧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_,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_原主_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_国家_所有,由国民共享。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是彻底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新三民主义中除_平均地权

__之外,增加了__节制资本、___耕者有其田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提出土地革命:

_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建国后的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1952年_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_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___农业生产合作社_,走____社会主义道路。

3、1958年_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_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

1、罗斯福新政:

对农业的调整:

调整___农产品结构_,减__耕_减__产_,稳定__农产品价格

2、日本的土地政策:

承认土地_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