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3081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年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

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类都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B.叶绿体、ATP和RNA中都含有核糖

C.糖原、淀粉和蔗糖彻底水解后的产物相同

D.储存于肌肉细胞中的乳糖能及时补充人体所需能量

【答案】B

【解析】[分析]:

糖类功能:

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种类:

①单糖:

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②二糖:

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③多糖:

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元(动物);

A.并非所有糖类都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如纤维素是多糖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但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叶绿体中有RNA,RNA中的五碳糖为核糖;ATP中的A为腺苷,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故B正确;

C.糖原、淀粉彻底水解后的产物都是葡萄糖,蔗糖水解后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C错误;

D.储存于肌肉细胞中的糖类是糖原,不是乳糖,能及时补充人体所需能量,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有关糖类的知识,要求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某同学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作实验材料,进行相关操作后用显微镜观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其外表皮制成临时装片,可观察到叶绿体

B.将其外表皮用醋酸洋红染液染色后制成临时装片,无法观察到染色体

C.将其内表皮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未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说明其处于等渗溶液中

D.将其内表皮用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染色后制成临时装片,视野中大部分呈红色,说明其遗传物质主要为RNA

【答案】B

【解析】A.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不含叶绿体,A错误;

C.将其内表皮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未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说明其可能处于等渗溶液或低渗溶液中,C错误;

D.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而不能说明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

答案选B。

3.大麦种子吸水萌发时,淀粉大量水解,新的蛋白质和RNA分别在吸水后15~20min和12h开始合成。

水解淀粉的淀粉酶一部分来自种子中原有酶的活化,还有一部分来自新合成的蛋白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萌发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高于干燥种子

B.淀粉酶水解淀粉的产物经斐林试剂检测后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C.有些酶和RNA可以在干种子中长期保存

D.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其无需发芽就产生新的淀粉酶

【答案】B

【解析】A.萌发种子的新陈代谢旺盛,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高于干燥种子,A正确;

B.淀粉经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具有还原性,用斐林试剂检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B错误;

C.由题意可知,在新的蛋白质和RNA合成前,种子中已有淀粉酶和合成酶所需的RNA,C正确;

D.启动α—淀粉酶合成的化学信使是赤霉素,因此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其无需发芽就产生新的淀粉酶,D正确;

答案选B。

4.某兴趣小组探究植物激素对顶端优势的影响,处理方法及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株的种类及生长情况是本实验的自变量

B.a组和b组对照可证实茎尖细胞合成的生长素维持了顶端优势

C.d组和e组对照可说明细胞分裂素通过抑制生长素运输解除了顶端优势

D.本实验说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调节侧芽生长方面存在拮抗效应

【答案】D

【解析】[分析]:

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A.本实验的自变量有是否去除顶芽、是否涂抹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植株的种类及生长情况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A错误;

B.a组和b组对照只能说明顶端优势现象与顶端有关,不能证实与生长素有关,B错误;

C.由题图可知,生长素运输抑制剂通过抑制生长素的运输促进侧芽生长,细胞分裂素是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促进侧芽生长,C错误;

D.由实验结果可知,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导致顶端优势的产生。

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分布在尖端,促进侧芽的生长,因此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调控顶端优势中的相互关系为拮抗关系,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等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图,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

5.渔业上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常用多层次立体养殖法养殖鲑鱼、海带和贝类。

网笼中鲑鱼的排泄物顺水而下,为下层的海带和贝类提供养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个网笼中的鲑鱼都是一个种群

B.网笼中鲑鱼的数量呈“S”型增长

C.鲑鱼、海带和贝类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养殖法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D

【解析】A.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每个网笼中的鲑鱼不能称为一个种群,A错误;

B.据题意“网笼中鲑鱼的排泄物顺水而下”,因此网笼中不会有新的鲑鱼产生,数量不会有增长,B错误;

C.群落的空间结构上,植物群落或动物群落的分布具有垂直结构现象,鲑鱼和贝类属于动物,海带属于植物,因而它们的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由题干可知,该养殖法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答案选D。

6.下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甲病和乙病分别由基因A、a和B、b控制,已知Ⅱ4无甲、乙两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乙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低于男性

C.II3和II4再生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是3/16

D.III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答案】C

【解析】针对甲病而言:

图中I1表现正常而II2患病,说明该病不是伴X显性遗传,图中II3患有甲病,而Ⅱ4无甲病致病基因,且III4和III5都不患甲病,说明该病不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III3患甲病,说明该病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推测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A项正确;针对乙病而言:

II3、II4表现正常,且Ⅱ4无乙病致病基因,而III4患病,推测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

由于女性必须两条X上都有致病基因才是患者,故乙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低于男性,B正确;综上分析可知,II3的基因型为AaXBXb,II4的基因型为aaXBY,两者再生一个健康孩子aaXB(aaXBXB+aXBXb+aaXBY)的概率=1/2×3/4=3/8,故C错误;III3患甲病而乙病表现正常,故III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D正确;

答案选C。

三、非选择题

7.植物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可进行如下两种生理活动。

生理活动1(CO2浓度高时):

CO2+C5→

2C3,C3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生成糖类。

生理活动2(O2浓度高时):

O2+C5

→C3+C2(二碳化合物),C2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生成CO2。

上述两种生理活动中,C5为同一种物质,Rubisco是一种兼性酶,其催化方向取决于环境中CO2和O2浓度的比值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可推测出Rubisco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的______中。

(2)生理活动1中,C3在______(物质)参与下最终生成糖类。

生理活动2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______的环境而形成的一条代谢途径。

(3)在适宜光照等条件下,若环境中CO2和O2浓度的比值明显降低,则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将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请依据上述两种生理活动的关系,分析主要原因________。

【答案】

(1).叶绿体基质

(2).[H]、ATP(3).CO2和O2浓度比值较低(高氧气低二氧化碳)(4).减小(5).高浓度的O2与CO2竞争C5,导致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O2的固定过程受阻进而抑制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

1.在光照条件和CO2浓度适应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生成[H]和ATP,暗反应阶段,CO2与C5结合生成C3,C3在[H]和ATP作用下生成有机物。

2.在高浓度氧条件下,Rubisco催化O2+C5生成C3+C2,C2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生成CO2用于暗反应。

3.据题干所示材料可知,在高浓度氧条件下,O2与CO2竞争C5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1)根据上述材料可知Rubisco催化的化学反应与暗反应有关,推测Rubisco应分布在叶绿体基质。

(2)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CO2与C5结合生成的C3,最终在光反应产物[H]和ATP参与下生成糖类。

根据材料分析,生理活动2中O2能被固定成C2,最终C2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CO2,推测植物是生活在高氧气低二氧化碳的环境中。

(3)据材料分析,如果环境中CO2和O2浓度的比值明显降低,则高浓度的O2与CO2竞争C5,导致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O2的固定过程受阻,将会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点睛]:

本题以材料信息为背景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此类题目解题思路是:

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根据所提供资料运用教材理论去解释,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其次在答题时认真分析,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

8.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通常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回答下列问题:

(1)1型糖尿病是自体免疫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胰岛素分泌不足,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

机体为克服这一病症,胰岛B细胞会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从而造成该细胞受损,引发糖代谢障碍。

(2)图是胰岛素和游离脂肪酸(FFA)对糖代谢的作用示意图。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与______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传导,引起携带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了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从而提高______,以降低血糖浓度。

肥胖会导致FFA增多,FFA会干扰上述过程引起糖尿病,FFA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

因此,为保持健康,要养成______的良好生活习惯。

【答案】

(1).患者浆细胞产生的某种抗体破坏了胰岛B细胞

(2).增加(3).IR(胰岛素受体)(4).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5).引起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发生障碍;抑制含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6).合理饮食、低脂饮食、合理运动等

【解析】[分析]:

1.自体免疫性疾病是一种人体内自己的免疫系统产生出对抗自己身体内正常细胞的抗体,攻击自己身体正常细胞的疾病。

2.如果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则机体的血糖浓度将不能有效降低,机体会处于高血糖状态。

3.胰岛素是信号分子,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经过细胞内信号传导后

发挥调节作用。

(1)据分析可知,自体免疫型糖尿病即机体异常的免疫行为,通过患者的浆细胞产生的某种抗体攻击人体内生产胰岛素的B细胞,导致没有足够的胰岛素去控制血糖水平。

2型糖尿病是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低,机体会处于高血糖状态,从而进一步刺激胰岛B增加分泌胰岛素。

[点睛]: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糖尿病的类型等相关知识点,解题关键是:

1.提取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2.解读题图,根据题中所示内容,识别图中各结构或物质的作用,理顺各部分的关系,联系教材知识点,用规范的语言答题。

9.沿海滩涂是生物资源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鱼类觅食时的游动提高了被捕食的风险,而鸟类捕猎的行为特征也会让鱼类躲避捕猎。

可见,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人类的填海运动使得潮间带发生了群落的______演替。

填海过程中由于砍掉了一片红树林,造成______(答出两点)减少,大大降低了各种底栖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3)湿地生态系统俗称“地球之肾”,体现了它的______价值。

【答案】

(1).调节种间关系

(2).次生(3).食物和栖息空间(4).间接

【解析】[分析]: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即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

3.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与食物、栖息空间、气候、天敌和疾病等因素有关。

(1)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间存在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大量有用信息,鱼类觅食时的游动提高了被捕食的风险,而鸟类捕猎的行为特征也会让鱼类躲避捕猎。

可见,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填海过程中潮间带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填海过程中砍掉了一片红树林,由于食物和栖息空间减少,所以大大降低了各种底栖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3)湿地生态系统俗称“地球之肾”,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体现了它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群落的演替、环境容纳量、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10.某种动物的皮毛颜色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是黑色(BB)、灰色(Bb)、白色(bb)。

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黑色雄性个体与白色雌性个体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3代,F4中灰色个体占______;若每代淘汰掉黑色个体,随机交配若干代后,该动物种群______(填“是”或“否”)发生进化,原因是______。

(2)已知基因A、a是位于该动物常染色体上的另一对等位基因,让一只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个体与多只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个体杂交,对杂交后代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后代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

请在答题卡方框内画出该雌性亲本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用竖线表示染色体,用黑点表示基因)。

(3)研究人员用X射线照射黑色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后,让其与多只白色雌性个体人工授精,得到20只子代,其中出现了一只白色个体。

他们推测该白色个体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B基因突变为b基因;二是染色体片段缺失,使B基因丢失(已知染色体片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均可育)。

请利用白色变异个体通过一代杂交实验探究原因。

实验思路:

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______。

【答案】

(1).1/2

(2).是(3).该动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4).

(5).让白色变异个体与若干黑色个体杂交,得到子代,观察子代的颜色。

(让白色变异个体与若干灰色个体杂交,得到子代,观察子代的颜色)(6).若子代全是灰色个体,说明白色变异个体的出现是B突变为b引起的;若子代出现黑色个体,说明白色变异个体的出现是B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若子代全是灰色和白色个体,说明白色变异个体的出现是B突变为b引起的;若子代出现黑色个体,说明白色变异个体的出现是B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

【解析】[分析]:

1.F1杂合子连续自由交配n代,B、b的基因频率不变,杂合子比例为1/2;杂合子连续自由交配n代,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比例为n/(n+2),杂合子比例为2/(n+2);2.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黑色雄性个体(基因型BB)与白色雌性个体(基因型bb)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Bb,F1产生的配子类型为B:

b=1:

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3代,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则F4中灰色个体Bb=1/2;若每代淘汰掉黑色个体,随机交配若干代后,种群的B基因频率将会增大,b的基因频率将会减小,即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2)如果两对非等位基因(B、b)和(A、a)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它们将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将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个体与多只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个体杂交,则它们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四种,而杂交结果是它们的后代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说明两对非等位是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个体只能产生一种AB的配子,而基因型为AaBb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为aB、Ab,即a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如图所示。

(3)根据题干可知正常情况下,黑色个体与白色个本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Bb,表现为灰色,因此推测,该白色变异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0b,可将该白色变异个体与若干黑色个体(基因型为BB)杂交,得到子代,观察子代的颜色:

如果白色变异个体的出现是B突变为b引起的,其基因型为bb,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全为Bb,表现型为灰色;如果该白色变异个体的出现是B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其基因型为0b,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Bb、B0,表现型为既有黑色个体也有灰色个体。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连锁、进化的实质等知识点,解题关键识记基因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提取题干信息,用假说-演绎的思路分析、推测题干问题,并计算不同条件下自由交配的概率。

11.自然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随着人类对微生物认识的加深,对其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人们利用酵母菌、醋酸菌分别酿制果酒、果醋。

在适宜条件下,即使没有经过严格的灭菌过程,也能获得果酒和果醋,这是因为______。

(2)制作腐乳时,需将长满毛霉的豆腐用盐腌制,其作用是______(答出两点)。

(3)在工业生产中,可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

在分离时需用______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土壤中提取的细菌,可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

经分离得到的菌种,通常再进行______处理才可能得到更高效分解石油的微生物。

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分解能力______。

【答案】

(1).酵母菌、醋酸菌的发酵产物会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2).析出豆腐中的水分防止微生物生长(3).石油(4).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5).诱变(6).强

【解析】[分析]:

1.果酒制作原理:

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2.果醋制作原理:

醋酸菌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3.分离微生物通常采用选择培养基来进行,由于选择出来的是分解原油的细菌,应以原油作为唯一碳源,纯化微生物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细菌将原油分解后就在菌落周围留下透明圈,透明圈越大分解能力越强。

(1)酵母菌利用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和CO2,醋酸菌发酵的产物是醋酸,酒精和醋酸都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所以适宜条件下,即使没有经过严格的灭菌过程,也能获得果酒和果醋。

(2)制作腐乳时,需将长满毛霉的豆腐用盐腌制,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配制分离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的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应以石油为唯一碳源。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欲获得高效分解石油的微生物,可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诱变处理。

细菌将原油分解后就在菌落周围留下透明圈,透明圈越大分解能力越强。

[点睛]:

本题考查知识点有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解题关键是识记相关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理清选择培养基的功能和配制原理,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用科学、规范的语言答题。

12.基因打靶技术是指利用外源性DNA与细胞DNA的相同或相似序列,在特定位点上进行替换,从而改变细胞遗传特性的方法。

该技术可应用于解决人体对移植的猪器官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上,即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对猪细胞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进行改造,以消除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引起的免疫排斥。

其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步:

从猪囊胚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

第二步:

在与靶基因(需要改造的基因)相同的外源性DNA上,插入新霉素抗性基因,构建打靶载体。

第三步:

打靶载体导入胚胎干细胞,与细胞DNA中的靶基因进行替换。

第四步:

改造后的胚胎干细胞筛选、增殖等。

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猪胚胎干细胞作为基因改造的细胞,原因是胚胎干细胞在功能上具有______。

(2)该改造过程中,靶基因具体是指______;插入新霉素抗性基因需要的酶是______,插入该抗性基因的作用是______(答出两点)。

(3)改造后的胚胎干细胞经过诱导发生增殖和______分化,培育出不合成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的特定器官,再经过一系列改造后为器官移植做准备。

(4)运用基因打靶技术进行基因改造的原理是______,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体移植器官的短缺难题。

【答案】

(1).发育的全能性

(2).(猪细胞的)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3).限制酶和DNA连接酶(4).破坏靶基因,使靶基因不能表达;起筛选作用(5).定向(6).基因重组

【解析】[分析]:

1.胚胎干细胞是早期胚胎(原肠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

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即具有全能性。

2.打靶的目的是对猪细胞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进行改造,以消除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引起的免疫排斥。

3.基因打靶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属于DNA重组技术。

(1)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

(2)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靶基因具体是指能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猪细胞的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

插入新霉素抗性基因构建打靶载体过程中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从新霉素抗性基因插入位点可知,该抗性基因的作用是破坏靶基因,使靶基因不能表达;新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也可用于筛选。

(3)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根据题意可知,改造后的胚胎干细胞经过诱导发生增殖,需要定向分化,培育出不合成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的特定器官,再经过一系列改造后为器官移植做准备。

(4)基因打靶技术是指利用外源性DNA与细胞DNA的相同或相似序列,在特定位点上进行替换,从而改变细胞遗传特性的方法。

属于DNA重组技术,遵循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免疫、干细胞的特性、基因工程等,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