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3177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docx

西南民族大学管信期末复习word版

第一章

1、数据(data)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可以鉴别的符号。

2、数据类型

数值数据一般认为可以直接进行科学运算,它使得客观世界严谨有序;

非数值数据包括除了数值数据以外的其它数据,如图片、表单、声音、图像等,非数值数据使客观世界丰富多彩。

3、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信号、符号或消息所表示的内容,用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并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4、将数据转变为信息的过程称为处理

5、信息与数据的区别

(1)数据是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数据经过加工就变成信息;不同的数据形态可以表征同一信息。

(2)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可以通讯的知识;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信息是可以通讯的;信息形成知识,人们通过获取信息来认识事物,区别事务和改造世界。

6、信息基本属性

(1)事实性

事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

维护——真实性、准确性、精确性和客观性

(2)时效性

信息的时效是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经过接收、加工、传递、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

时间间隔愈短,使用信息愈及时,使用程度愈高,时效性愈强。

(3)不完全性

关于客观事实的信息是不可能全部得到的,这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关系。

因此数据收集或信息转换要有主观思路,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要进行分析和判断,只有正确地舍弃无用和次要的信息,才能正确地使用信息。

(4)等级性

(5)变换性

信息可以转换为物质。

信息是可变换的,它可以由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载体来载荷。

(6)价值性

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7、信息的三个维度:

确定信息的价值形式(详尽性表达形式)、时间(及时性新颖性)、内容(准确性相关性完整性)

8、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

9、系统(system)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可以是实物部件、也可以是管理的各个方面,或者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子系统。

例如:

血液循环系统、企业组织等。

每一构成部分都是系统的一个单元,必须完成各自分担的那部分工作,共同实现既定的目标。

10、系统的特性

1、目的性:

输出响应就是系统目的性的反映

2、整体性:

系统由部件组成1+1>2

3、相关性:

各部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4、环境适应性:

一个系统要生存和具有活力就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

11、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面向业务

(2)管理信息系统(MIS)——面向管理

制造资源规划(MRPII)企业资源规划(ERP)

(3)决策支持系统(DSS)——面向决策

(4)经理信息系统(EIS)、战略信息系统(SIS)

(5)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

12、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特点是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目的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1.单项数据处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

这一阶段是电子数据处理的初级阶段。

主要是用计算机部分地代替手工劳动,进行一些简单的单项数据处理工作,如工资计算、统计产量等(批处理)。

2.综合数据处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

信息报告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雏形,其特点是按事先规定要求提供各类状态报告(联机处理):

(1)生产状态报告:

如IBM公司的元件生产进度报告。

(2)服务状态报告:

如能反映库存数量的库存状态报告。

(3)研究状态报告:

如美国的国家技术信息服务系统(NTIS)能提供技术问题简介、有关研究人员和著作出版等情况。

13、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高度集中,能将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

(2)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管理、调节和控制等手段来支持决策。

有一个中心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MIS的重要标志。

MIS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的分布式处理。

14、决策支持系统

MIS的大量报告给经营者带来困扰,催生了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s,简称DSS)

一种协助人类做决策的资讯系统,协助人类规划与解决各种行动方案,通常以交谈式的方法来解决半结构性(Semi-structured)或非结构性(Non-structured)的问题,帮助人类做出的决策,其强调的是支援而非替代人类进行决策。

DSS有三大组件构成: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DBMS)

模式库管理系统(Model-baseManagementSystem,MBMS)

对话产生与管理系统(DialogGenerationandManagementSystem,DGMS)

15、DSS与MIS的主要区别

(1)交互方式不同。

MIS强调系统化、科学化的求解方式,在其运行过程中不希望过多的人工干预;而DSS强调较强的交互能力,通过用户启动、控制、使用、评价系统,介入系统的全过程来共同完成决策。

(2)适应性不同。

MIS在实现上强调系统性、客观性、使系统实现方案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而DSS强调灵活性、适应性和快速响应能力,要支持决策者的不同风格和方法,支持他们智能的发挥。

(3)信息需求不同。

MIS分析设计时,要求体现全局整体的信息要求,强调客观性;而DSS分析设计时强调决策者个人的信息需求,这就与决策者的诸多个人因素有关。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1、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1)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5)的定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

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

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

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

规划目标。

(2)KennethC.Laudon(90年代)的定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它通过收集、

处理、存储和扩散信息,来支持组织的管理、决策、合作、

控制、分析活动,并使之可视化。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1、数据处理指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中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

数据处理主要目的

(1)把数据转换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

(2)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以作为行动和决策的依据;

(3)科学地保存和管理已经处理(如校验、整理等)过的大量数据,以便人们能方便而充分地利用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

数据处理的发展过程简单应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文件系统(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数据库系统(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

第五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2、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

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一般要经历若干阶段。

1973年,诺兰(Nolan)首次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1980年,诺兰又进一步完善了该模型。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3、诺兰阶段模型

初装(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1)

初装阶段标志着组织购买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特点:

(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通常完成报表的统计和计算功能。

蔓延(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2)

处于蔓延阶段的组织中,计算机的应用初见成效,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

特点:

(1)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2)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3)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控制(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3)

主要指对组织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控制,并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首先注重现有设备的利用,然后在计划指导下发展。

特点:

(1)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2)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

(3)这一阶段是实现计算机管理为主变为数据管理为主的关键。

集成(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4)

集成阶段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特点:

(1)建立集中式的DB及相应的IS;

(2)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

数据管理(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5)

成熟(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6)

强调数据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不仅有数据库,而且要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体系、数据库管理方法,真正作到对整个机构的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由于80年代时,美国尚处在第四阶段,因此,诺兰没能对该两个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

他认为数据管理应该是实现企业全方位的数据存储、检索、处理和维护等;成熟应该是形成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各个管理层次提供信息。

4、诺兰模型的启示

(1)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投入高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其发展呈波浪式进程,它受各种综合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2)信息系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而实施的,其发展的各阶段是一个人类对其应用的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各阶段是不能逾越的,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压缩蔓延和控制阶段的时间,对其规划和改造,使其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并推动它从低层向到高层发展。

5、六种增长要素

(1)资源(计算机软、硬件资源)

(2)应用方式(批处理到联机)

(3)计划控制(短、随机到长期、战略的计划)

(4)MIS在组织中的地位(附属别的部门到独立)

(5)领导模式(技术领导到上层管理与MIS部门制定发展战略)

(6)用户意识(作业管理级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的用户)

7、具体步骤

(1)确定规划的性质:

年限及具体方法。

(2)信息搜集

(3)战略分析:

目标、开发方案、功能结构等。

(4)定义约束条件。

(5)明确战略目标(6)提出MIS的未来略图,框架

(7)选择方案,开发顺序和方法(8)提出实施进度,预算估计,编制开发进度表(9)通过战略规划

8、MIS战略规划的方法

(1)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2)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2)(3)战略目标集转换法(SST)

9、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BusinessSystemPlanning

IBM认为,要想了解一个公司的信息需求,只能通过研究整个组织,包括组织结构设置、各部门职能、业务过程和所涉及的数据。

10、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11、企业过程

企业过程指的是企业逻辑上相关的一组策略或活动的集合,是整个企业管理活动中独立性较强的单元。

企业过程通过“输入—处理—输出”的IPO图(Input-Process-Output)

12、BSP法的工作步骤

(1)准备工作

(2)调研(3)定义业务过程(企业过程/管理功能)

(4)业务过程重组(5)定义数据类(6)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7)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8)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13、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1)CSF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2)在探讨产业特性与企业战略之间关系时,CSF比较常用。

企业在结合本身特殊能力,并对应环境中重要的要求条件,从而获得良好的绩效。

(3)适用于企业的高层,因为每个高层领导人员日常总在考虑什么是关键因素;

对中层来说则不大使用,因为中层领导所面临的决策大多是结构化的,其自由度较小。

14、CSF法的优缺点

1)优点:

(1)可使管理者决定自己的关键成功因素,并为这些因素建立良好的衡量标准。

(2)CSF法可以适应竞争策略、业务环境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3)能够使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较快地取得收益。

2)缺点:

(1)它只注重特定管理者的信息需求,而不是整个组织的信息需求。

(2)未能推荐一种数据结构规划战略来伴随管理信息需求分析。

(3)不对MIS管理部门提出与实施系统规划有关的各项职责要求。

15、几种MIS战略规划方法的对比

(1)CSF方法能抓住主要的矛盾,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但一般最有利的只是在确定管理目标方面的应用;

(2)BSP方法虽然也首先强调目标,但它没有明显的目标引出过程。

它通过管理人员酝酿“业务过程”引出企业目标,再转化为系统的目标,所以我们说识别企业过程是BSP战略规划的中心,绝不能把BSP方法的中心内容当成U/C矩阵。

16、战略目标集转换法(SST)

StrategySetTransformation

WilliamKing(1978)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它战略变量(如管理复杂性、改革习惯以及重要的环境约束)等组成。

MIS的战略规划过程就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成MIS战略目标的过程。

17、战略目标集转换法具体步骤

(1)识别组织的战略集

A.描绘各类人员(群体)结构:

如经理、雇员等;

B.识别各类人员的目标

C.识别各类人员的使命及战略;

(2)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MIS战略

MIS战略应包括系统目标、约束以及设计原则

18、几种MIS战略规划方法的对比

(1)CSF方法能抓住主要的矛盾,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但一般最有利的只是在确定管理目标方面的应用;

(2)SST是从另一个角度识别管理目标,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漏洞较少,但它的突出重点性能不如CSF方法;

(3)BSP方法虽然也首先强调目标,但它没有明显的目标引出过程。

它通过管理人员酝酿“业务过程”引出企业目标,再转化为系统的目标,所以我们说识别企业过程是BSP战略规划的中心,绝不能把BSP方法的中心内容当成U/C矩阵。

19、MIS战略规划的综合方法

把CSF、SST和BSP三种方法结合起来,这称为CSB方法

CSB方法的基本思想:

(1)先用CSF方法确定企业目标;

(2)然后用SST方法补充完善企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

(3)最后用BSP方法校核两个目标,并确定信息系统结构.

20、U/C矩阵

(1)U/C矩阵是一张表格。

它可以表示数据/功能系统化分析的结果。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提出了一种用关系数据库实现U/C矩阵的方法,并对其存储、正确性检验、表上作业等做了分析,同时利用结果关系进行了子系统划分。

(2)U/C矩阵是MIS开发中用于系统分析阶段的一个重要工具。

它可以实现:

遗漏过程及数据检验、子系统划分、数据存放位置确定的作用。

21、U/C矩阵正确性的检验

U/C矩阵的正确性,可由三方面来检验:

(1)完备性检验。

这是指每一个数据类必须有一个产生者(即“C”)和至少有一个使用者(即“U”);每个功能必须产生或者使用数据类。

否则这个U/C矩阵是不完备的。

(2)一致性检验。

这是指每一个数据类仅有一个产生者,即在矩阵中每个数据类只有一个“C”。

如果有多个产生者的情况出现,则会产生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3)无冗余性检验。

这是指每一行或每一列必须有“U”或“C”,即不允许有空行空列。

若存在空行空列,则说明该功能或数据的划分是没有必要的、冗余的。

将U/C矩阵进行整理,移动某些行或列,把字母“C”尽量靠近U/C矩阵的对角线,可得到C符号的适当排列。

22、利用U/C矩阵方法划分子系统的步骤

1.用表的行和列分别记录下企业住处系统的数据类和过程。

表中功能与数据类交叉点上的符号C表示这类数据由相应功能产生,U表示这类功能使用相应的数据类。

2.对表做重新排列,把功能按功能组排列。

然后调换“数据类”的横向位置,使得矩阵中C最靠近对角线。

3.将U和C最密集的地方框起来,给框起个名字,就构成了子系统。

落在框外的U说明了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

这样就完成了划分系统的工作。

23、企业流程

企业流程或业务流程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某一项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的有序集合,流程具有组织结构、人、管理原则、管理技术、管理信息和管理反复等要素。

企业流程的组成主要是活动。

24、信息系统开发的具体方法

结构化方法、原型法、快速应用开发法、CASE法、面向对象开发法、应用软件包开发法

25、结构化开发方法(SSDM)

(1)基本思想面向过程:

(生命周期法+结构化程序设计)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自始至终按照结构化、模块化,自上而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2)主要特点

①面向用户的观点

用户是MIS开发的起点和最终归宿,用户参与程度以及满意度是衡量系统成功的关键。

②自上而下的系统分析设计与自下而上的系统实施相结合

先整体后局部;从模块到子系统再到整个系统的实现和构建

③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

MIS系统会随着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

④严格划分系统阶段

各个阶段都划分了详细的工作步骤和作业顺序。

⑤结构化、模块化

结构化:

将MIS分解为许多层次结构联系起来的功能结构图(模块结构图)。

模块化:

将MIS分解为若干有层次联系、功能单一且彼此独立的模块。

⑥开发过程的工程化

每个阶段和每个步骤都有详细的文字资料记载,并进行文档化管理

26、结构化法的优缺点

(1)优点

从整体出发分析和设计,有利于诊断原系统存在的所有问题和结构缺陷;

从生命周期角度进行开发,能够降低整个开发的难度;通过文档化管理,能够有效把握开发进度;面向功能和流程,能够进行流程的优化和再造。

(2)缺点

最终的系统可能难以真正符合用户的需求;缺乏灵活性,不容易修正;

系统开发周期较长.

27、原型法(Prototyping)

(1)基本思想一种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一开始就根据用户的要求,由开发者与用户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在强有力软件开发环境的支持下,短时间内构造出初步满足用户要求的初始系统。

然后,开发者与用户一起对系统模型进行反复评价、协商修改,最终扩充形成实际系统。

(2)优点

改进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更加贴近实际,提高用户满意程度;

降低了开发风险和开发成本.

(3)缺点

开发工具要求高;解决复杂系统和大系统问题很困难;管理水平要求高;不适合具有大量运算及逻辑性强模块的MIS开发.

第六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1、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管理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社会可行性分析

2、管理业务调查调查内容

(1)组织结构调查

(2)组织/功能分析(3)管理功能调查

(4)管理业务流程调查

3、数据流程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进一步舍去物质要素,并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出数据流程图。

4、数据流调查过程中需收集的资料包括:

(1)原系统全部输入单据、输出报表和数据存储介质的典型格式;

(2)弄清各个环节上的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

(3)对各种数据注明其制作单位、报送单位、存放地点、发生频度、发生的高峰时间及发生量等;

(4)对各种数据注明其数据类型、长度、取值范围等;

5、数据流程调查的内涵

(1)分析系统边界,区别出外部实体与系统内的关系;

(2)分析系统内各处理的顺序,并给处理编制编号;

(3)注明各处理中数据传递的内容;

(4)分析系统内各处理所引用的数据存储,给数据存储编制编号并指明数据的流动方向(单向还是双向)。

6、数据流程图(DFD)的表达

7、数据流程图的特征

(1)抽象性

在数据流程图中具体的组织机构、工作场所、人员、物质流等等都已去掉,只剩下数据的存储、流动、加工、使用的情况。

(2)概括性

它把系统对各种业务的处理过程联系起来考虑,形成一个总体。

而业务流程图只能孤立地分析各个业务,不能反映出各业务之间的数据关系。

(3)层次性

模型分解时必须保持父图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和子图输入输出数据流相同。

8、数据流程图的作用

(1)系统分析员用这种工具自上向下分析系统信息流程;

(2)可在图上画出计算机处理的部分;

(3)根据逻辑存储,进一步作数据分析,可向数据库设计过渡;

(4)根据数据流向,定出存取方式;

(5)对应一个处理过程,可用相应的程序语言来表达处理方法,向程序设计过渡。

9、绘制数据流程图的注意事项

(1)数据流程图的绘制一般由左至右进行。

从左侧开始标出外部实体,然后画出由外部实体产生的数据流,再画出处理逻辑、数据流、数据存储等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最后在流程图的右侧画出接受输出信息系统的外部实体。

(2)数据流至少有一端连着处理框

数据流不能从外部实体直接传送到数据存储,也不能从数据存储直接传送到外部实体。

(3)数据存储流入流出协调

数据存储必定有流入的数据流和流出的数据流,缺少任何一种则意味着遗漏某些加工。

(4)数据处理流入流出协调

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则数据处理无需存在,只有输出没有输入的数据处理不可能满足。

(5)合理命名、准确编号

数据流程图绘制过程中,对外部实体、数据流、处理逻辑以及数据存储都必须合理地命名。

10、几种典型错误

(1)

数据流必须要么从某个处理流出、要么流入某个处理,而不能直接从外部实体流向数据存储等等。

数据流程图的画法

遵循“由外向里、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原则

先确定系统的边界或范围,后画出处理过程的输入和输出,再考虑系统内部。

第一步:

画出系统外部实体

(1)向系统提供数据(输入信息)的外部实体,应画在流程图的左边或上边;

(2)从系统获取数据(输出信息)的外部实体,应画在流程图的右边或下边;

(3)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画出该外部实体产生的数据流和相应的数据处理过程;

(4)如果需要保存数据或信息则画出对应的数据存储;

(5)最后画出接收该系统或数据处理输出信息的外部实体;

第二步:

画出顶层数据流程图

只有一张,对系统进行概括和综合,说明系统总的处理功能、输入和输出(可以不画出数据存储)。

第三步:

画出分层数据流程图

把上一层的数据流图的各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分解。

A.分解的层次数目则根据功能情况定,一般设层次数为3-5层,如超过5个处理最好分解画,否则容易出错。

B.一直分解到底层的数据流图只能用几个简单的,不能再细分的数据处理过程组成时为止。

11、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分层的注意事项

(1)下一层应包含上一层图中的与该数据处理过程有关的全部数据流,下一层中的数据流不必出现在上一层;

(2)下一层应包含上一层图中的与该数据处理过程有关的全部数据存储,下一层中的数据存储不必出现在上一层;

(3)编号原则:

顶层不编号,子图图号为分解的父图中的处理号,同级子图在最后数字以序号区别。

12、对数据流和数据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