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3733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docx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百年树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思想道德建设是育人成材的基础。

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要让孩子们能够从寓言中领悟哲理,在寓教于乐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故事中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润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

准备充分。

无论是一个好的交易,还是一个先锋模范人物,为孩子上一堂思想道德课,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让其在好奇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得到启发。

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无法得到良好的效果。

二:

寓教于乐。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

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

学生进入学校主要目的是受教育和学习知识,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要借助文本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上这一科目的老师该如何做呢?

要让小学生将来成为诚实和富有责任心的人,重在加强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的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

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尝试和耳濡目染,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彩导入,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

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

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二、注重探究,获得科学精神、态度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

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

每次都玩得开心吗?

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

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

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

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

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

如:

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

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

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

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

我穷追不舍,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

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

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

三、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教师要结合插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和阐明道理及观点后,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观点去联系实际,加强课堂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真伪、美丑的能力。

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和补充课后练习,让学生认真思考、回答。

设计课堂练习,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先找容易辨别回答的问题,再找较难辨别回答的问题,最后找难以辨别或模棱两可的问题。

如讲拾金不昧这篇课文时,我们结合实际例子,由浅入深,设计如下练习:

(1)一个同学把同桌掉在地上的钢笔拾起来交给了老师,算不算拾金不昧?

(2)某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学生在路上拾到一块手表交给老师,算不算拾金不昧?

这样学生由易到难,对所设计的练习逐一进行回答时,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观点和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一方面要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思路进行适当引导和点拨。

在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并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即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现代化手段让思品课生动起来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

如:

我在上“珍惜水资源”时,展示漫画“举不动”,表明世界人口总数2000年已达60亿;展示漫画“垃圾包地球”、播放动画“这样就合法了”,表明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再播放实况录像“在中国…….”,看人们是如何浪费水资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乱砍滥伐森林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形势,从而落实到教学目标:

我们必须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整节课,学生在惊叹、感慨中,踊跃发言,激烈讨论。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其中,依依不舍。

体验成功的思品课就像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聆听一首动听的歌曲,欣赏一幅精美的油画,使人仿佛进入了艺术的境地,它像快乐的轻喜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开心中受到教育。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现代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

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还要做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

五、大力开发农村资源,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因地制宜,利用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果园、林中,亲身投入搬玉米等实践性课堂中让学生受到教育。

把农村田间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

在评价中,可采用综合评价方法。

①调查问卷评价。

如:

这册书中哪幅画你最喜欢,哪幅图最不喜欢,怎么改?

②展览会评价(师评、学生互评、自评)。

如画一幅最有创新意识的画;制作一件最喜欢小物品(要求可以独做,也可以合作);从自己成长资料袋中拿出最有价值的一件作品。

③激励每个儿童,自由创作作品(可由家长合作进行)。

④讲述参加一次实践活动的过程。

如:

搬玉米、帮妈妈做家务活等。

⑤到学校资源室考查知识,如找一找哪些种子是秋天的果实,哪些种子是夏天的果实,从各种树叶颜色上分辨夏天、秋天、春天、冬天的树叶标本。

⑥测评每个儿童自身兴趣、爱好。

老师找准学生闪光点,最后给予描述性的、以鼓励语言为重点的评价。

六、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

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还要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即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

如何激发小学生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是随着国家新的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衍生出的一门全新的小学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但现在的教学形式却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育教育家赫尔特指出:

“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兴趣中,使学生在教学每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

兴趣既是教育手段,又是教育目的”。

学生的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对学生来说,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会一改原来的被动状态,变得积极主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一点看法。

 

 一、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品德与社会课有些内容理论性、系统性较强,要把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向学生讲清楚,难度较大。

对我们教师来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

而恰当的教学手段的方法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常常在公开课后听到学生们说:

“王老师,你在“平安走天下”一课中让播放的篮球女孩的视频让我们永生难忘!

”“王老师,你在那节品社课上给我们补充的资料,我真是开阔了眼界-――――”一次次看到同学们兴奋的面容,让我明白了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和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会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所以我在日常教学中尽量多使用多媒体设备,使学生从最不喜欢品德课,变成非常喜欢一门学科。

  比如,我在执教六年级上册《插上科技的翅膀》一单元时,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简略或补充,展示有关我国科技在国防军事,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中的发展。

特别是从最新最热门的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入手,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影像材料,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踊跃发言,激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

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丰富想象,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增加了时代要求的信息,顺利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再如教学五上《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这是一个远离孩子学习与生活的历史性话题,我通过再现当年的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学生在目睹这场战争的残忍与罪恶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爱国教育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每节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

如果故事的开头能生动、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引人入胜。

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认为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兴趣。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大家在一起》一课的导入时,我通过让两组学生参与“多人瓶内取球”的对比试验,让学生明确大家守秩序才会省力又高效,进一步引入了课堂话题。

在教学五上《社会生活有规则》一课时通过两位学生的无规则画圆比赛,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而导入新课。

在教学六上《战争,人类的灾难》一课时,我又采用了谈话交流的形式:

同学们,说说你们心中感到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什么?

紧接着播放战争中的场景,通过对比,你认为战争是怎样的,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几年来,我总结出了讲故事、现场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利用直观教具、听录音或看视频、精心设疑等多种导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语言要生动和简洁

 纵观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不是一组组的图片,就是一些理论上的道理,背诵理论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成了一份苦差事。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要用彩色的语言、动感的语言融合积极愉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

例如我在执教四上《灾害无情人有情》一课时为引导学生们感受灾害的无情,我通过出示的画面用语言引导渲染:

“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热爱学习的孩子呀,咱们看此刻这只伸出废墟之外的小胖手里,还紧紧地握着一支铅笔,他多想再写一次练习,他多想再写一篇今天快乐的日记,查是什么让他如此简单的愿望化为乌有,此时,你觉得地震是什么样的?

有时在上课时,我还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和情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表达我们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很容易赢得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而然地就发挥出来了。

比如,四年级上册《海峡两岸盼统一》时,通过补充出示《台湾独立日报》记者大陆采访事件资料,指导学生了解在当时紧张的政治关系下,两岸的居民一封书信也难以投递。

随机用语言渲染:

“面对杳无音信的亲人,有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有多少母亲失去了儿子,有多少孩子失去了父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久久期盼团圆的人们吧!

”自然过渡到了“盼统一”的主题中。

既直观又形象,既活跃气氛又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得一堂课再不会象以前那样沉闷而且无生趣。

  四、利用学科整合优势

思想品德课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增强学生对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

例如我在执教四年级上册《海峡两岸盼统一》时通过运用文学诗歌——《七子之歌——台湾》和《乡愁》来引导学生体会两岸我们对于统一的渴望,《社会生活有规则》一课中引用语文课上的诗歌《谁说没有规则》来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规则教育,二上《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中与音乐学科相整合,采用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血染的风采》、《五星红旗》等歌曲体会人们对国旗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

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又达到了教育目的,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

当然,利用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对教师自身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多汲取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达到好的教学目的。

  五、上好社会实践活动课

  小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要求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

无疑,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流过家乡的小河》一单元时,我就要求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调查家乡的环境有哪些问题?

没想到学生们不仅仅找到垃圾分散、河水污染的表面现象,而且还找到了根据我们当地板材工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树木急剧减少,空气污染加重,知了龟濒临灭绝等许多实际环境问题,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要教学得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的品德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孩子们在青草更深处——广阔的社会生活里漫溯,才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建议 

一、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1、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2、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性 

3、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 

4、品德课与生活课、社会课的综合为学生开辟了通向生活的渠道,有助于品德培养的加强 

(二)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1、尊重儿童生活的教育意义:

儿童只有在他自己的生活中才能接受教育的引导 

2、课程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它的锤炼和引导 

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具有它自身的价值,它不只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课程必须充分重视这种价值。

本课程所呈现的是一个儿童的生活世界。

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都力图从儿童的生活情景出发,课程营造的世界是用他们自己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世界,是用他们的心灵感受到的世界。

课程文化力求成为一种儿童文化,富有童心、童趣。

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促进儿童发展,而且要使它成为对儿童有乐趣的生活。

 

(三)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1、积极引导是儿童发展的需要。

 

2、尊重儿童与积极引导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品德培养之路。

 

3、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以此作为基本价值导向。

积极引导的必要。

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接受教育引导的需要。

在多元价值的社会里,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引导。

中国特色的品德培养之路,既不是传统教育的强行灌输、机械训练,也不是西方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中立、道德相对主义,是在两者结合上下功夫。

(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统一 

1、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

在生活中他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投入的。

 

2、课程标准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1)重视儿童的经验与体验 

(2)既学做人,又学知识学做事;在学知识、学做事中学做人;在学做人的关照下,学知识学做事。

 

(五)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1、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的过程:

 

(1)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的。

 

(2)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儿童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

 

2、自主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

 

3、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和传授性教学。

 

二、 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思路 

(一)品德与生活课的基本理念 

1、培养儿童热爱生活应当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追求 

2、学校教育应当有效地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 

3、学校教育应当保护和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活力 

4、参与是儿童的权利 

5、探究是儿童的天性 

6、低年级教育应与学前阶段相互衔接,构筑儿童后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7、学校教育应当尊重并适应儿童能力的多样性 

8、儿童的生活本身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设计思路 

三条轴线是:

儿童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1、健康、安全地生活;2、愉快、积极地生活 

3、有爱心、有责任感地生活;4、智慧地、有创意地生活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参与和创造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愿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2.、品德与社会课以社会生活为对象,通过学生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和他人的联系,从态度、能力、知识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品德与社会课立足于学生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依据多元线索以综合主题形式构建、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

 

4.、品德与社会课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实践性,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课负有促进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使命,是培养自信的、有抱负的社会主义新公民的重要途径,是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四)品德与社会设计思路 

一条主线:

儿童社会生活 

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

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 

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主题):

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 

三、 “ 课程标准 ” 与教材建设 

1、“一个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

 

2、“两个支柱”,终身教育、全人经验。

 

3、“一个杠杆”,现代信息技术。

 

4、新教材的追求 

整合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均衡性;淡化学科体系;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发挥作用;在强调基础的同时,强调方法比知识本身重要,能力比概念本身重要;强调实践性(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综合性和弹性(选择性和教材的非专业化);强调对课程的自主开发;强调时代性。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生活经验 

2、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3、丰富拓展教学过程 

4、灵活充实教学内容 

五、在不断追问中提升教学的境界 

追问一:

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

生活的简单罗列。

忘记了教学目标而盲目回归,最终失去生活跑题找朋友) 

生活的锤炼与提升(如何看待城乡教育差异交通事故) 

2、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现实的、具体的;二是理想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生活。

教学应当同时关注这两个层面。

教学要帮助学生思考和认识生活的意义、目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的生活值得去过。

回归可能的生活。

(社会提倡的层面与社会允许的层面) 

追问二、课堂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

 

学生需要安全、和谐、愉快、健康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应当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教学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既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生命过程) 

以为快节奏,高密度,大信息量就是教学的高效益(是否真的高效率?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知识点的计量标准可比广度知识点除以课时单位时间,一节课不要太多。

教学要有等待。

学生生理、心理的能量守恒。

)教学的表演化问题教学中评价表扬的异化。

此类问题的产生与评课导向有关。

 

追问三: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面对全体学生?

 

关怀而非冷漠理解而非说教尊重而非霸道 

教师需要处理课堂小麻烦小纠纷突法危机的技巧 

追问四:

如何实现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

 

适宜、适当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在教学中必须反复追问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

 

重视仅仅追求教学形式的负面影响。

 

追问五:

学生作业形式、功能如何拓展?

 

作业是学生延伸性的学习活动 

对本课程作业的功能的认识(学科特点体验性、实践性) 

本课程的“高水平作业”:

调查采访性作业、自主性作业、应用性作业、分析性作业、综合作业、养成性作业。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资料

(二)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常规 

一、备课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主要有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性的特点。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品德与生活”学科的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与儿童的生活中,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

 

3.要诊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要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教育的基础性与有效性是本课程的追求。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要努力体现以上的课程特点和基本理念, 备课的基本要求如下:

 

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的准备过程,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

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备课工作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

 

备课工作,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设计课时教学方案两项内容。

 

(一)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制定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