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027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docx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大题整理

2010

三、判断说明题

1.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错误。

惩罚是指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是撤销惩罚,并不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2.将本身没有逻辑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以便于记忆,也是一种形式的有意义学习。

正确。

意义识记是通过积极地思维活动,找到新材料和已有知识问的联系,使新材料成为已有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材料。

即使是无意义的材料,也要尽量赋予人为的意义。

3.不能加快的内容仍可以再认,说明再认所要求的可利用性阈限水平较低。

正确。

学习者把保持的意义提取出来,即为再现,也包括再认。

影响可利用阈限的因素:

一是再现法与再认法的要求不同,前者要求高阈限,后者要求低阈限;二是在许多内外因(情绪、态度、动机、竞争等)影响下,阈限值本身就有波动。

4.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7个层级,只有低级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级的需要。

错误。

马斯洛指出,基本需要虽然有层次之分,但这种层次并不是固定的顺序,而只是一种一般模式,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富有理想和崇高价值观念的人会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而牺牲一切。

并且,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

5.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同的认知质量。

错误。

一般认为,认知方式是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信息)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它是与学生的个性相关的,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特征等联系在一起。

认知方式一般是根据两极来描述的,没有高和低、好和差之分。

四、简答题

1.布鲁纳为什么特别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1)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

(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的迁移应用。

(4)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2.简述品德的特征。

(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

(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

(3)品德表现的行为性。

(4)品德结构的稳定性。

(5)品德抉择的自觉性

3.智力差异有哪些类型?

答: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智力测验上都存在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

量的差异主要指个体在IQ分数上的不同;质的差异主要指个体的构成成分的差异。

  

(2)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智力性别差异问题:

从总体上看,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从智力结构上看,男女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4.简述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的情感发展特点。

答:

(1)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①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②自相矛盾的情感;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①个性化的情感;②浪漫主义的热情。

五、论述题

1.结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答: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学习生活中,问题解决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课题。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分)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③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即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2)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的、有意识的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考虑练习的质量,精选习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

  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2.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答: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地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根据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划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在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耐心,听取、回答,并对儿童的建议适当的鼓励与妥善的处理,培养他们主动性的人格。

  

(2)变得勤奋的阶段:

教师在生活中要多支持学生,使其获得成功的经验,并对学生取得的成功表示赞许,增强其勤奋感,培养乐观进取的人格。

比如:

当学生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劳动竞赛活动,不管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如何,都应该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表示认可,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出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格。

  (3)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指导他们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建立同一性人格。

总之,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2009

三、判断说明题

1.一般来说,发现学习是一个主动思维过程,接受学习是一个被动接受过程。

错误的。

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前面一个发现的阶段,其他没什么不同。

他强调,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的误解。

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就是有意义的,他同样可能是机械的。

2.只要学生能够给出概念的精确定义,就说明其学习已经达到概念水平。

错误的。

所谓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它设计的要素包括名称、内涵和外延。

概念学习呢是要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它的两种主要方式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因此,只是能够给出概念的定义并不能说明学习达到的概念水平。

3认知失调是改变学生态度必要而充分的条件。

错误的。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当人质不平衡时或不协调是,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分体就试图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

但是,影响态度的条件并不是只有人认知的失调,因此,只能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充分条件,并非必要而充分条件。

4.内部言语不是对自己发出的言语。

错误的。

内部言语不是指向于同别人交际的,它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言语,是自己想思考问题时的言语行动。

它是借助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而进行心智活动的阶段。

5.正、负迁移是相互对立的,他们不可能同时出现。

错误的。

一般来说,正、负迁移的产生取决于两种学习在刺激反应之间相似与相异的程度。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出现正、负迁移并存的现象即既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例如,中国学生学习日语,在识记字形方面汉语起正迁移作用,而在读音以及会意方面却起负的迁移作用。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本题总分20分)

1.简述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简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主要内容。

加德纳的智力理论,扩大了传统智力的观念。

他强调,人类的心理能力中至少应包括以下七中不同的智力:

(1)言语智力,指学习与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数理智力,指数学运算及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

(3)空间智力,指凭知觉确定距离、判定方向的能力。

(4)音乐智力,指对音乐节奏的欣赏和表达能力(5)体能智力,指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6)社交智力,指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自省能力,指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的能力。

3.简述学习的联结学说主要内容及学习规律

(1)学习的联结说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S-R)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环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

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是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形成的。

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因此,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

(2)学习规律

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准备律,即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练习律,即对于已经形成的某情境与某反应有加强或削弱作用、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

4.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里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拥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包括学生、教室、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五.论试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问题和无结构问题?

(1)有结构的问题

有结构的问题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

有结构的问题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

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

如课本中的练习课多为这类问题。

(2)无结构问题

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确定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的开放性,他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

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比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是怎样的?

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

另外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惟一的标准答案。

从不同的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

比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

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知识。

2.人们常说,在学校教育中,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减少挫折感。

请用所学教育心里学理论分析这一说法合理性

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和倾向。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

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麦克利兰的套圈实验证明:

追求成功的孩子选择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但同时也保证了具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而避免失败的孩子关注的不是成功与失败的取舍,而是尽力的避免失败和与此有关的消极情绪。

阿特金森认为,解决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所获得的自豪感比解决一个容易任务所获得的自豪感体验更强烈;在完成一种容易的任务失败时体验到的羞愧感比在完成困难任务失败后体验的羞愧感要强。

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教师要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的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的成败归因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趋向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内归因,成功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采取了不合适的策略,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不会将失败视为是缺少能力,他们会更加努力完成任务。

避免失败的学生正好相反,他们的自信心不强,倾向于外归因。

这样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它们都没有积极的影响:

成功了,他们不会再付出努力,而一旦失败,却导致他们进一步去避免失败。

2008

三、判断说明题

1、到了内化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正确的。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2、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所以“组织者”一定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

正确的。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先行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因此,题干所述是正确的。

3、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不能进行惩罚。

错误的。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应给以必要的惩罚,惩罚有两种:

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定、给予处分等;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如不许参加各种娱乐性活动等。

要注意的是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

4、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正确的。

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教师(或教学机器)要在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后立即反馈,出示正确答案。

5、发现学习一定优于接受学习。

错误的。

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前面一个阶段—发现,其他没有任何不同。

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的误解。

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是有意义的,它同样可能是机械的。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关键是看具体的条件和目的。

四、简答题

1、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2、为什么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知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果,根据其获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类。

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相同的,需要他们亲身经过一定时间的体检、探索和总结。

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2)学生学习知识的认识过程又具有特殊性。

学生学习知识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积极认识活动去接受和占有前人的认识陈谷歌哦,是一个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即主要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的全过程。

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的认识过程,其过程相对径直而简短。

3、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1)有效的说服。

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2)树立良好的榜样。

研究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失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通过讨论交谈等帮助学生辨析各种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选择符合社会道德原则的价值观念。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4、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表现为: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5、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心理健康及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表现在:

(1)生物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病菌、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

(2)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早期教育与家庭环,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3)个体心理因素,包括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

五、论述题

1、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

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

一是随意机能不断发展;二是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三是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四是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并不是不成熟的表现,并认为这种自言自语在其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一种儿童与自己的交流,并借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且随着儿童的成熟,这种喃喃自语逐渐发展为耳语、口唇动作、内部言语和思维、从而完成内化过程。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2)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

他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他认为活动是以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

他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

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

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了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智能发展和个性完善,教育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二是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整的技能;三是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直接关系到心里的健康发展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中学生常出现二种倾向:

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

这两种倾向对学生发展都不利。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时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与人交往应注意两点:

一是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二是避免与他人盲目竞争。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状态不稳定,应该学会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第一,要保持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健康,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活动过量或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则容易出现疲劳、头晕、记忆减退、情绪厌烦等,应该劳逸结合。

第二,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

例如,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调节情绪。

第三,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不快和烦恼,可以向好友、教师和家长等倾诉,也可以自己写信或写日记。

当心绪不佳时,可以转换环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中学时期,学生开始出现第二性征,学习性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变化加深理解,从而更好的适应这种变化。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让学生知道,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因为有“病”,心理咨询是一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

2007

三.辨析题

46.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错误的。

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育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拥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47.根据维果斯基的的观点,教学必需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正确的。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48.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正确的。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49.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错误的。

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

缺乏这一起点,学生只能习得一些空洞的概念、原理,或者曲解概念和原理。

当然,肯定直观为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并非意味着任何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若学生已具备必要的有关感性知识或较概括的知识,则直观就不是必需的了。

50.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相同,但各自的解决特点不同。

错误的。

由结构的问题具有明确性,在解法上具有确定性;无结构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它们的解决过程并不相同。

四.简答题。

51.什么叫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