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197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docx

贵州省铜仁市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

铜仁一中2018—2018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人: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50分)

1、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中学历史教材在介绍西周历史时写道:

“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下列对材料中“封建制度”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A.强化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拓展了统治区域D.巩固了国家统一

2.《左传》中记载:

“王后没有儿子,就立长子,年龄若相当,就立贤德,若都贤德,就得靠占卜

了。

”这说明()

A.周朝仍然保留了浓厚的神权政治色彩B.宗法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相对完整

C.年龄是春秋时期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D.宗法制在春秋时期遭到冲击

3.春秋战国时期: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成为郡”。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设置郡县是领土扩张的需要B.血缘关系是士大夫受郡受县的依据

C.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D.县的边位高于郡,郡县两级制形成

4.下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①实现国家统一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③确立封建土地制度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6.《通典•职官》载:

“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

”汉成帝此举意在()

A.提升御史地位B.提高行政效率

C.抑制丞相职权D.完善监督体制

7.战国以来,郡县制逐渐得到推广,但分封制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了逆袭。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影响国家制度变革B.郡县制度还不够完善

C.分封制利弊并存D.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措施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D.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

9.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

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

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

仁宗没怪罪张升。

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

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儒学思想渐趋衰微

C.官场风气世俗化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10.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

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

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选官基础

C.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

11.“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

1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从汉代以来,中国是一种士人政权,政府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而读书人既不是皇帝的私人势力,也不是一个固定集团,因此这个政权是公开、开放的。

而到了______,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加上密折,就构成了一种秘密政治。

”文中的“_______”应是()

A.分封制B.中书省C.行省制D.军机处

13.我国古代秦朝至清朝,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

②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③对边疆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据清朝大臣黄爵滋上道光皇帝书统计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

年份

一两白银兑换为铜钱数

1823——1824

1249

1828——1829

1337

1833——1834

1363

1838——1839

1638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白银外流,银价上涨 

C.外国资本与商品大量输入中国 D.国库亏空,入不敷出

15.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中的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的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16.有学者认为: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A.掀起瓜分狂潮B.要求扩大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D.希望利益均沾

17.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

“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亡矣。

”该战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8.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①百日维新②《马关条约》的签订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④甲午海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中国现形记》(注:

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分别标有“民”、“官”、“政府”、“外国”)。

其政治寓意是()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20.下列抗击我国侵略的斗争中,属于人民群众自发进行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抗争是()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抵抗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④卢沟桥守军奋起抗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

21.义和团运动期间衡州“拳匪”代拟的合约: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六、康有为回国治罪。

……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

……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

……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该合约说明了义和团()

①主要斗争对象是外国列强②与近代化潮流格格不入

③坚决拥护清王朝统治④有强烈的爱国意识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2.抗战前,中国许多重要的设施、桥梁、道路等处莫名出现在大量日本口服药“仁丹”广告上,后来发现该广告主要通过胡子的画法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左右胡尖上翘表示道路畅通无阻,八字胡左尖下弯表示左道不通,右道通。

这表明()

A.日本重视商业广告宣传作用B.中国技术落后导致交通不畅

C.中国药品市场受到日本冲击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

下图显示的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八十集团军

A.社会性质的变化B.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

C.社会矛盾的变化D.中共执政地位的变化

24.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记述某城战役时写道:

“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

”材料反映的战役()

A.属国共合作抗战,延缓了日军侵华步伐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C.消极的抗战导致战役的失败D.发生于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25.1943年1月,国民政府通过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大西洋宪章》的签订

C.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D.中国军民的坚持抗战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24分,第27题26分,共50分。

26.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三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县、道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郡、王国

县、侯国

隋、唐前期

府、州(郡)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府、州

府、节度州

府、州、军、监

县、军、监

布政使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变化。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作出哪些制度变化?

(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从秦朝到清朝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变化的特点。

(6分)

27.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

……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材料三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

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

材料四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

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内斗必须停止,应当内外有别;为挽救民族危难,人们必须暂时放下分歧,一致对外,共同御敌。

大敌当前,危机时刻,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交集。

全国抗战高潮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全面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摘自王远启《党际互动合作的经典案例——第二次国共合作浅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灾难性”最

显著的表现是什么?

(12分)

(2)材料二、材料三对义和团的评价有何不同?

这次运动最终失败,其原因是什么?

(8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影响。

(6分)

2018—2018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试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C

D

B

C

A

D

A

C

B

D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B

C

C

A

D

B

D

C

B

D

26.

(1)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4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8分)

(2)制度变化:

①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

②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

(6分)

(3)特点:

县级政区变化最小,是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地方政区设置由二级到三级。

(6分)

27.

(1)三次战争:

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3分)最显著的表现:

鸦片战争签订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9分)

(2)不同:

材料一高度赞扬了义和团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材料二对义和团运动予以全盘否定的态度。

(4分)原因:

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或农民阶级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4分)

(3)影响:

促进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推动民族的大团结。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