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269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3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共8页。

全卷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李智福

1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

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

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2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

章太炎说:

“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

”正是此意。

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

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

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3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

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

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

孟子说: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④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天下之物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

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乱。

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

“劳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

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⑤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

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的调配,亦大不同。

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

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以庄子“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7日第16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

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他又认为,“以道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

“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劳力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否”的观点和态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人生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D.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答案】

1.B

2.C

3.C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

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

政和二年,上舍①释褐,补潍州教授。

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

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日:

“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

"迂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②,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

忤时相意,提举天平观。

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③,出知平江府。

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手都市,百姓便之。

除给事中。

会选将帅,松年奏:

“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

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

”又奏:

“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

"除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

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

至汴京,刘豫④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

“圣主万寿。

”豫日:

“圣意何在?

”松年日:

“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

”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

绍兴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

大化推移,有所不免。

”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

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

“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松年日: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

”(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

【注释】①上舍:

王安石变法把太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等。

“舍生”即上舍生,大学生中高班的学生。

②燕云,是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燕指幽州,云指云州。

③行在:

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④刘豫:

宋高宗建炎二年济南府知府,投降金朝;建炎二年四年,受金册封为“大齐皇帝”,后迁都汴京。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B.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C.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D.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松年慧眼识珠,擢拔后秀;献言献策,选拔军中将帅。

他做殿试参详官时,评定沈晦第一,宋徽宗对此大为赞赏;他做给事中时,主张皇帝应亲临军中选拔将帅。

B.胡松年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

他在“人皆疑惧”、不敢出使的情况下,毅然出使伪齐政权,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柔中有刚、含而不露的回击。

C胡松年心忧国事,对待生死豁达乐观。

年老多病时,朝廷开恩,让他管理洞霄宫,但他屡次献言,皇帝多有采纳;病情危急时对儿子说,自然流转,生死在所难免。

D.胡松年不贪钱财,不为子孙储蓄。

朝廷每次授予他官职时,都要赐予他大量财物,但他把这些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

他还说,贤能的人钱财多了,有损个人志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

(5分)

(2)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5分)

【答案】

4.D

5.C

6.D

7.

(1)(胡松年)幼年丧父家贫,母亲靠出售所织布匹,资助供养让他上学。

(他)读书过目不忘,对《易经》尤其精通。

(省略句1分,“鬻”1分,“资给”1分,“邃”1分,大意正确1分)

(2)(胡松年)尚未入境,贪官辞去官职,收敛行迹,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公布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

(省略句1分,“解印”1分,“揭”1分,“便”1分,大意正确1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D项,“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

”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所以选D。

考点:

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5.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对古文常识的积累,结合着文章内容分析判断,C项,“除”,任命官职。

所以选C。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6.

试题分析: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他把这些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理解不正确。

原文的意思是,按旧例,官吏升迁朝廷都要赏赐财物,因为军队建设需要大量费用,他并没有向朝廷提出赏赐财物的请求。

所以选D。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省略句“幼孤贫”;“鬻”“资给”“邃”“解印”“揭”“便”。

考点:

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

幼年时孤苦贫寒,母亲织布卖钱,供养他上学。

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

政和二年(1112),以上舍生任官,担任潍州教授。

政和八年,赐对便殿,徽宗因他像貌雄伟,改任他为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

任殿试参详官,以沈晦为第一名,徽宗大喜说:

“我很早就听说了沈晦的名字,今天才得到他。

”升迁胡松年为中书舍人。

当时正从事收复燕云地区,胡松年多次上奏说边恤一开,即有许多不能言说的事情发生,不符合当政者意思,被罢提举太平观。

建炎年间,秘密上奏论述中原利害,召到朝廷,出知平江府。

尚未入境,贪吏解下官印隐藏起来,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张榜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

朝廷任命他为给事中。

恰逢朝廷选拔将帅,胡松年上奏说:

“富贵的人容易行善,贫贱的人难以成功,关键在于上面的人怎样认识提拔。

希望陛下亲出慰问部队,就在军队中搜罗挑选,必然会有可以使用的人才。

”又上奏:

“恢复中原,必须从山东开始,山东归附,必须从登、莱、密州开始,不只是因为三郡民俗忠义,还因为有通、泰飞船往来的便利。

”被任兼侍讲。

王伦出使金朝回来,说金朝想再派重臣前来计议讲和事宜,以胡松年任工部尚书作为韩肖胄的副手,充任大金奉表通问使。

当时使命久不通,人们都人心疑虑,胡松年毅然前往。

到达汴京,刘豫命令他们以臣子之礼相见,韩肖胄没有回答,胡松年说:

“圣主万寿无疆。

”刘豫问:

“圣主意图何在?

”胡松年回答:

“圣主的意图,必恢复故疆而后已。

”出使回来,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不久因病提举洞霄宫,居住在阳羡,虽然居闲但不忘国事,多次上书论说和籴科敛、防秋利害,皇上都嘉奖采纳。

绍兴十六年(1146),病重,招呼儿子说:

“生老病死,在所难免。

”于是就枕,鼾声如雷,一会儿后去世,人们都说他没有死。

时年六十岁。

胡松年平生不喜欢积敛财产,每次任官按例要赐予金帛,胡松年因军事耗费巨大,一无所求,有人劝他告诉朝廷,他说:

“不请则已,告诉朝廷就成了沽名钓誉。

”喜欢宾客,俸禄不足以供费,有人请他为子孙着想节省用度。

胡松年说:

“贤能但多财,就会有损志节,况且俸禄,是皇上用来赡养老臣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后面题。

上小楼·隐居

【元】任昱注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

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

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

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释】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

生卒年不详。

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佳。

8.诗歌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6分)

9.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5分)

【答案】

8.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荆棘满途”),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

(2)再写隐居的住所(“茅庐”)、周围的环境(“松菊”)和起居生活(“莼鲈”)(3)接着写隐居的原则是“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4)最后写自己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隐居情怀。

(要点:

隐居原因、生活条件、隐居原则、淡泊情怀。

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6分。

9.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

(1)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2)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3)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

(用典,2分;分析部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此外若答“荆棘满途”“年年落花飞絮”等由什么诗句化出,且感情分析正确,亦可酌情给分。

建议:

重视古诗与中学阶段所学古诗词的结合考查。

【解析】

8.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概括这首曲的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曲的标题及注释,根据对整首曲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

“荆棘满途”表明仕途坎坷;“蓬莱闲住”写出居住的位置;“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分别写出了居住的环境与生活条件;“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

任年年落花飞絮”写出了居住原则与情怀。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或关键词分析作答。

由“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等句可知采用了运用典故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诸葛亮在隆中的怀才不遇,陶渊明的清高超然独立,西晋张翰对故土田园的热爱与隐居生活的惬意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煜《虞美人》中“,”两句,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化抽象为形象,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2)苏轼《赤壁赋》一文,作者先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洞箫之声,然后用“,”两句侧面表现洞箫之声的悲凉。

(3)杜甫《望岳》中“,”两句,把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每题2分,每小句1分,错、漏、多一字,该小句不给分。

建议:

变死记硬背为理解性记诵。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

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

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

幽、蛟、嫠、凌、览。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做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漫长的告别

王朔

年前小岛说年后他要去浪迹天涯,他提议我们几个老朋友聚一下,以示告别。

那天聚餐的气氛很热烈,大家酒都喝得不少,小岛做了很慷慨激昂的陈述,大意是他稀里糊涂过了三十多岁了,不能再稀里糊涂过下去了,既然三十不能立,三十能走也是不错的。

小岛说得很动情,好几次声音都有些哽咽了,眼角有些湿润。

我们完全被他的情绪感染了,再加上酒精的渲染,我们都有些激昂了,对他的决定大加赞赏,我们要活在当下,活出真我,活出一片新天地!

由于语言太苍白,小岛深情清唱了一首汪峰的《再见青春》,虽然由于情绪激动加上醉意泛滥,唱得有些跑调,但情真意切,句句发自肺腑及丹田,让我们都不禁动容。

我们不禁唏嘘感叹:

还是年轻好啊!

跑调都能唱得这么有范儿!

赞!

最后,由于实在太感动了,老秦抢着买了单,说是要让兄弟省点钱,留着路上用。

多么好的兄弟啊!

作为铁血哥们的我自然也不能落后,我毅然决然地把所有没吃完的菜打了包,朗声道:

“浪费是可耻的!

兄弟,留着路上吃!

春节后,迟迟不见小岛有所行动,正当我们疑惑时,接到了他的电话,说这阵子处理了家里一些后事,比如把必备的行李打包、把不用的物件打包,该卖的卖,该丢的丢。

现在终于处理得差不多了,用他的话说就是:

春暖花开之日,就是你我告别之时。

于是他提议再聚一次,毕竟吃一次少一次。

我们表示了同意,欣然赴约。

这次聚会依然有些小伤感,小岛依然清唱了那首《再见青春》,这次表现显然好多了,唱得比较靠谱,只是可惜缺少点儿第一次唱时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

最后,我们给予了他最诚挚的祝福,并进行了亲切地拥抱,那一刻,我们哭了——好兄弟!

去月亮之上自由飞翔吧!

不管世事变幻,你永远是我们最炫的传奇!

过了一段时间,桃花开了又谢了,仍然不见小岛成行。

我们表示很焦虑,为前两次的豪言壮语感到有些羞愧难当,毕竟我们都是有点儿节操的人。

小岛还是给出了很合理的解释:

公司有些工作还需要他解决,虽然他在公司里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但有些工作还是要由他负责的,做事有始有终,做人有情有义,这才是一个新时代有为青年的品格。

他说工作已经基本搞定,很快他将仗剑出山快意恩仇了。

对此我们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并就再次聚会以作最后的告别达成了一致。

那次聚会不再有伤感,更多是对未来的憧憬,对未知旅途的期待,对人生还有无限可能的欣慰。

我们狠狠拍着小岛的肩膀鼓励他:

去吧!

去领取你人生最灿烂那枚勋章吧!

去给死气沉沉的生活一记响亮的耳光吧!

去告诉所有人一事无成也一样可以活得理直气壮吧!

结果小岛哭了,他泣不成声哽咽道:

“你们就不能轻点拍吗?

好疼!

最后,在我们强烈要求下,小岛唱了一首凤凰传奇的《自由飞翔》,老秦、党生和我伴着歌声跳了一段广场舞,是那么的合拍,那一刻,我觉得:

人生真特么美好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还是没有行动,他说很难决定第一个地方去哪儿,他说这很重要,可能决定下半辈子的幸福,一定要慎重!

但他说很快了,真的!

我们表示呵呵。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照旧没有行动。

他说最近天热,紫外线太强,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会影响健康,没有健康就没有将来,再等等,很快,真的!

我们照旧表示呵呵。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习惯性没有行动。

他说最近有几个重要的约会,做人要有情有义,不能放人鸽子,都是有节操的人,再等等,很快,真的!

我们习惯性表示呵呵。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秦沉不住气了,小岛已经用“吃一顿少一顿”的理由吃了他好几顿了。

现在“吃一顿少一顿”已经成了小岛的口头禅,取代了原来的“我要写一本书”。

在又一次“吃一顿少一顿”的告别聚餐中,老秦语重心长地对小岛说:

“人生最成功的事就是说服自己相信目前的生活挺好的。

我觉得你已经成功了。

党生也语重心长地对小岛说:

“要不你和我一起去考公务员,这个更有挑战性,更符合你新世纪有为青年的气质,要不考事业单位也行,最近事业单位准备要涨工资了,很有前途!

此时,我当然不能落后,我照样语重心长地对小岛说:

“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去那里干什么。

"

那次告别聚餐是史上气氛最凝重的一次,小岛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甚至最后连歌都没有唱。

看着小岛转身离去孤单的背影,我们难免有些唏嘘,但毕竟告别来得晚一点,总是好的,我很欣慰。

在一个睡意昏沉的黎明,小岛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是一张火车票,即刻启程!

告别来得猝不及防,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缠绵悱恻,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告别。

(选自《2014中国小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岛在单位屡受排挤,不被重用,自感生活无趣,便产生辞职跳槽的想法,于是,与几个朋友相约一聚,以示告别。

B.小说以“告别”为线索,描写了小岛与朋友四次聚会的场面,第一次写得慷慨激昂,第二次写得温馨伤感,第三次写得浪漫美好,第四次写得深沉凝重。

C.除小岛外,小说还刻画了小岛的三个朋友:

老秦、党生和“我”。

其中老秦大方热忱,党生功利现实,“我”则显得圆滑世故。

D.小说后半部分反复写到“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没有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说情节的“延宕”,也呼应了小说的标题“漫长的告别”。

E.本文叙事清晰,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对话真挚中充满活力,又不失调侃意味。

整个小说如同一幕幕小品片段让人忍俊不禁而又感慨唏嘘。

(2)小岛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有哪些特点?

请具体分析。

(6分)

(3)小说三次写到小岛在告别聚会上的唱歌,有何用意?

请简要归纳。

(6分)

(4)这篇小说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作品就其中的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有理想,有抱负。

面对波澜不惊的生活现状,决定“浪迹天涯”,重新开始。

②重情重义,率真坦诚。

主动提议朋友聚会,在朋友面前毫无掩饰,真诚自然。

③对工作尽职尽责。

虽然去意已定,但仍然恪尽职守,对公司的工作善始善终。

④优柔寡断。

作出离开的决定以后,一拖再拖,不能当机立断马上付诸行动。

(任意答出其中三点给满分)

(3)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