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362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docx

最新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学案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备考说明】

本专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自2007年至2011年,山东省高考对本专题每年都有考查:

2007年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及唐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和重农思想;2008年考查南宋、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2009年考查明末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010年考查明清时期中国的发展概况及历史机遇;2011年考查汉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考点分布设计内容多。

从朝代上看,春秋战国、汉代、唐代、宋代、明清等中国历史上几个比较重要的时期都有涉及,特别是对于明清时期的内容考查相对较多。

从内容类别上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覆盖。

农业方面主要考查了土地制度、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重农思想)、农业结构等。

手工业主要考查了瓷器。

商业主要考查了商品流通、城市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2年高考备考对本专题的复习,注意以下几点:

1.在“细”上下功夫,对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基本史实都必须熟练把握。

2.通过归纳总结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明确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小农经济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总结土地制度的演变,认识土地制度的演变趋势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4.梳理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其发展特点。

结合“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理解古代工商业

难以向近代转变的原因。

5.注意结合必修一和必修三的内容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儒家思想长期存在的根源,通过史实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阶段特征】

本专题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大类内容。

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本”。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技术,以精耕细作为突出特点,以土地私有为基本制度,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本形态。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基本特点等方面是把握农业相关内容的切入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家庭手工业、民营(私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三种形式,主要包括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三类成就。

商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内容。

商业增强了社会经济的活力,却长期受到压抑。

“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它和“海禁”一起,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处级了中国发展的步伐。

【主干知识】

一、古代中国农业

1.生产力水平

(1)生产工具

①耒耜、石器锄耕、刀耕火种:

②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

汉代

唐代

(2)水利设施

①战国:

②汉代:

③唐代:

④宋代:

⑤明清:

2.生产关系

(1)土地制度

①奴隶社会井田制(时间、含义、解体及原因)

②封建社会私有制

确立:

生产力发展。

私田的增多。

商鞅变法,政府的政策。

(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形式: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君主(皇帝)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兼并(根源、影响和解决办法)

④均田制

(2)赋税和徭役

①概况

②影响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三种经营形态

(1)家庭手工业

(2)官营手工业

(3)民营(私营)手工业

2.三大技术成就

(1)纺织业

①先秦

②汉代

③唐代

④宋代

⑤明代

(2)冶金业

①新石器时代

②商代

③春秋战国

④汉代

⑤南北朝

(3)陶瓷业

①原始时代

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③唐宋时代

④清代

三、古代中国商业

①商代

②西周

③春秋战国

④汉代

城市:

长安、五都

⑤南北朝

⑥唐代

城市:

长安、、、、.

⑦宋代

城市:

开封

⑧元代

⑨明清

城市:

苏州、、、、、.

四、古代中国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含义:

②目的:

③提出:

④表现:

⑤评价:

2.“海禁”政策

①含义:

②目的:

③原因:

④表现:

⑤评价:

3.工商业的管理

(1)表现

①秦代

②汉代

③唐代

④宋代

(2)评价

五、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产生原因

(2)产生时间

(3)产生标志

(4)主要表现

(5)主要特点

(6)发展缓慢的原因

【模块链接】

1.简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农耕经济及思想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经济文明是农耕经济,它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曲折发展的历程及城市的兴起和成长以及近代前夜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经济决定政治,同时政治又对经济有反作用。

建立在经济文明之上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就具有了分封制的实行和消失,更有了贯穿漫长历史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包括内部两大矛盾的演化(趋势)过程,其核心是适应农耕经济之需的对专制皇权的维护,同时专制皇权又维护着由先进渐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政治和经济,又决定着时代文化思想的内容和特点,适应专制政治和小农经济的需要是必然的,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集权加强及家族凝聚的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地位,同时从强硬角度也利于社会稳定和皇权加强的法家思想也受到社会(尤其是统治者)的重视和运用,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和策略。

由于古代晚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以及封建政治的腐败、制度的腐朽,从而导致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

2.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有哪些?

(一)从出现的原因看

(1)经济基础:

①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传统的消费观念使官僚、地主、商人将钱财用于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

②而西方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关系相对松散,便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上层建筑:

①中国历史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②西方统治者则利用王权的力量极力推行重商主义,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外政策:

①明清时期,中国统治者越来越走向闭关锁国;而西方已将“目标指向世界”。

②中国中央集权越强大,对资本主义萌芽阻碍越大;西方专制王权越强大,就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二)从具体表现看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生产部门,基本上没有渗入到农村,引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2)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在16世纪有了长足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成为这些国家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

(三)从影响看

(1)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国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成长为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也就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多大变化,没有促成社会的转型。

(2)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持和经济的进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导致了西欧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由封建社会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重点拓展】

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原因:

①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亲和力水平的提高,私田的增多。

②春秋齐国鲁国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合法性。

③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打破了土地国有,确立了土地私有。

影响:

①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小农经济存在的基础。

②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有哪些?

①历史悠久。

②铁犁牛耕。

③精耕细作。

④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⑤地主土地所有制。

3.如何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条件: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前提。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作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③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特点:

①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③落后性:

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

作用:

(1)积极:

①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生活相对稳定。

②既是小生产者,又是小私有者,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

③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定。

(2)消极:

①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很容易破产。

②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4.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手工业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

①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③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

化。

④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⑤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

⑥长期领先世界。

⑦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5.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受到的种种限制和束缚?

最直接的限制在主观方面,一是对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限制(如唐以前规定商人不得做官)。

二是对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如唐坊市制)。

就客观而言,一是受交换媒介形式(货币形式)的限制,二是受交通运输水平的限制。

中国封建社会对商业的限制始终存在,无法完全打破,如官府的导向及政策,如轻商、贱商、抑商。

对商品交易和市场的限制,纸币没有能发展成为信用货币、征收不合理的商税、海禁,以及官商勾结等,都会对商业产生不利影响,只能是在限制与突破过程中不断寻求发展。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命题者可能借助材料或图片来考查。

6.纵观商业发展,中国古代商业应具有怎样的特点?

①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②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缰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④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用货币流通制度;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⑤商人群体活跃。

⑥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

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7.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手工业的发展又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更多产品,交通则进一步促进

商业繁荣,商业的发展又是农业、手工业重要的补充,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8.如何认识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严格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封建政府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对社会经济的种种控制。

“重农抑商”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实质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阻止、延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海禁”是明清两代封建政府禁止商民出海贸易的法令。

“海禁”主要是禁止民间的对外贸易,严格限制官方对外贸易和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主要出于政治原因。

这种政策虽然有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入侵的自卫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要防范人民反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闭关锁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导致了对外贸易的逆转,丧失了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手工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

同时,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交流,落在了世界潮流的后面。

这是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历史的转折点。

在封建社会末期,它们都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政治对经济反作用力的表现。

【高考试题】

1.(2007山东,11)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2008山东,9)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09山东,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专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4.(2010山东,27)问题三:

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0分)

5.(2011山东,10)10.图四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6.(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力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7.(2010上海文综,28)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①丝绸②纸张③瓷器④棉布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8.(2010福建文综,15)明代《闽部琉》载:

“凡福之编(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专题训练】

1、选择题

1.《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所推崇和嘉许。

下图为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它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

材料提供的信息表明:

A.传统农业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

B.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

2.《汉书》记载:

“过(赵过)能代田。

其法为:

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问,播种于沟中。

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

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

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

A.增加了种植面积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D.革新了耕作工具

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

5.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

弃业宁为贩宝翁。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6.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B.井田制得以恢复

C.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D.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7.“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8.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

》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B.实施该政策后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

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9.两宋时期,我国的商业空前繁荣,表现为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②海外贸易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和北非等地③河南开封、浙江杭州是商业繁盛的大都市④在重要城市出现了为地域商帮服务的会馆,其中晋商和徽商的会馆最多最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史书记载:

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问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据材料一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参,此其分事也。

材料三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加到11—12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针对材料二、三,同学甲、乙两人分析研究。

(2)对于材料二,甲同学说:

古代农民太辛苦。

可是这种经营方式却能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这是为什么?

乙同学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总结,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其组织答案。

①从经济结构上看:

②从地位上看:

③从国家政策上看:

(3)对于材料三,甲同学认为,人口膨胀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请你以乙同学的身份对甲同学的分析进行评论。

(4)对于材料中垦殖和利用土地的做法,甲、乙同学经过热烈讨论,最终达到了共识。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对甲、乙同学的讨论作出结论。

12.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

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擘制《五杂俎》

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荼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一[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荼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参考答案

高考试题答案:

1.B2.D3.B4.(略)5.B6.B7.D8.B

一、选择题

1.A2.B3.B4.D5.B6.A7.D8.B9.Al0.D

二、非选择题

11.

(1)结论:

铁犁牛耕是重要的耕作工具和耕作技术,而且不断改进。

认识:

农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技术的不断改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成就。

(2)①个体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男拼女织,较为稳定。

②小农是国家赋税主要承担者,国家保护。

③重农抑商。

(3)甲的分析不全面。

人口增多是导致垦荒的重要因素,但土地兼并、生产力的发展包是导致大规模垦荒的重要因素。

(4)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解决了粮食问题。

但大规模开荒又破坏了生态环境。

12.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

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

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

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

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